我国高校图书馆分馆研究综述

2012-09-17 03:34郑丽君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2年6期
关键词:资料室分馆文献

郑丽君

(华南农业大学,广州510642)

图书馆的分馆制源于西方国家,由公共图书馆发展而来,并逐步应用于高校图书馆。分馆制用于高校文献信息体系建设中,便被赋予了新的内容,由于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合理性和适用性,被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如美国哈佛大学拥有怀纳德图书馆等100个分馆,斯坦福大学拥有以格林图书馆为首的24个分馆,英国的牛津大学更有120个分馆。香港的高校图书馆也普遍实行分馆制度,如香港大学图书馆分为教育图书馆等6个专业分馆。从20世纪末至今的近20年里,图书馆分馆制逐渐引入我国。据载,厦门大学是实行分馆制改革的先行者,其变革始于1998年,此后则有武汉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陆续跟进。由于每一所大学的地域、历史、环境、资源、规模等情况各不相同,在历史渊源、运作机制、服务对象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其图书馆的分馆建设也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趋势。近年来,国内关于高校图书馆分馆研究的文献逐渐增多,日益受到图书情报界专家学者重视与关注。笔者以我国高校图书馆分馆为研究对象,对近二十年来关于分馆的研究做一个梳理与归纳,旨在系统地了解目前研究方法、研究方向与所处阶段,以及主要研究成果及其存在的问题,以期为进一步开展此类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数据来源及分析

丹麦著名图书馆学家和文献计量学家加维林(Kalervo Jarvelin)和瓦克里(Pertti Vakkari)教授经过长期的分析和研究后证实:在学术研究发展史的文献计量分析研究中,虽然将学术研究的内容分析数据限定为学术期刊论文而不包括专著,可能会引起研究结果的某些偏差,但是,即使当一项研究是以专著的形式发表的时候,它也会以一定的方式在学术期刊上反映,这总是没有疑问的[1]。所以,以学术期刊论文为基础的内容分析研究基本上能够得出相当可靠的研究结果[2]。基于以上研究结论,该文对近二十年来在我国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关于高校图书馆分馆研究的学术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笔者于2012年3月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检索统计源,分别以“主题”、“题目”、“摘要”、“参考文献”与“关键字”为检索项,以“高校图书馆分馆”与“高校资料室”为检索词,采用“模糊”检索方式进行检索,共检索出文献166篇,然后对全部检索结果进行查重和筛选,剔除重复检索的结果和主题关联性明显不强,或一稿多发的论文,最后得到1989-2011年相关文献154篇。在此,笔者补充一点:为什么把“高校资料室”做为检索词之一?由于当今图书馆分馆的内涵不尽一致,因此类型划分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本文研究范围囊括了以下三类:(1)近年来高校合并后,由于规模较大分为多个校区或教学区,不同校区为满足师生借阅需求而设立的图书馆分馆,即校区分馆;(2)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深化,规模较大的高校鉴于学科分化融合加剧,为整合学科资源,将相关学科资料室按学科大类组建的图书馆分馆即学科分馆;(3)高校院系调整后由资料室直接改造而成的图书馆分馆,即院系分馆[3]。另外,笔者发现有些文章从其标题来看似乎与所探讨的分馆主题无关,如篇名《服务于学科建设的院系资料室发展方向探析》、《高校合并后图书馆的改革与发展》等,但是通过通读文摘与原文,发现其主要论点就是探讨高校图书馆分馆这个主题,因此笔者将其一并归入。

1.1 论文时间分布统计分析

笔者利用note expre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1989年开始有关高校图书馆分馆研究以来,2000-2005年出现明显增长,年均七八篇左右;2006-2010年出现快速增长,年均20篇左右,2011年末为11篇(见表1)。某领域期刊论文在时间上的分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领域学术研究的发展速度、研究热点与研究趋向。笔者通过梳理后发现最早发表关于高校图书馆分馆方面的论文是1989年汤春莲发表在《湘潭大学学报》的论文“高校图书馆下设专业分馆浅探”[4],作者在文章中提出建立专业分馆的设想,并分析了实行专业分馆制的条件与专业分馆的工作重点,可以说该文开启了我国高校图书馆分馆研究的源头。从研究文献时间分布来看,时间跨度较大,20年左右的时间,2000—2005年稳步增长阶段主要是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一个空前发展的时期,短短几年,中国数百所高校走向合并,九十年代末的这次调整可以说是大势所趋,形势使然,改革的根本出发点是进一步调整高校的布局,改善高校的管理,实现高校学科的优势互补,资源的优化配置,把一些能合并的高校合并在一起,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高校的合并自然形成多校区多分馆的两多现象,其实质是对教育资源的重组,这自然包括对图书馆文献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有关高校图书馆分馆方面的研究论文这几年逐渐增多。2009年这方面的研究处于显著增长阶段,这主要是随着我国高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与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给高等学校提供了更有利的发展契机。作为高校重要的公共服务体系、教学和科研的重要支柱的图书馆在高校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其所承担的信息资源保障任务也越来越重,作为中心馆业务职能自然延伸的分馆在高校文献信息服务中的作用就显得益发重要。分馆制是我国高校图书馆建设的一种必然结果,是图书馆事业发展过程的一种必然趋势。因为无论是从文献资源的建设和基于资源的服务而言,仅仅依靠中心馆本身总有一种力不从心或鞭长莫及的感觉,分馆的建立是对此缺憾的有效补偿[5]。

表1 论文的年代统计(注:表中空缺的年代其论文数均为零)

1.2 论文主题内容统计分析

对论文主题内容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该研究领域的基本特点和重点内容,掌握研究发展的整体趋势和规律,发现、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指导今后的研究发展。通过阅读分析原文,按照论文所讨论的主要内容(当然有些内容有重复与交叉),每一篇论文归入一个主题进行归纳分类,154篇论文共可分4个方面的主题,其中有75篇主要探讨分馆管理运作模式建设,占48.70%;21篇阐述学科分馆的发展建设,占13.64%;26篇分析探讨分馆馆藏文献资源建设,占16.88%;17篇论述高校资料室分馆化改造,占11.04%,具体分布情况见表2。

表2 论文的主题统计

2 关于分馆问题的研究

分馆制是图书馆建设的发展趋势与目标,实践证明,那些分馆建设做得比较成功的高校,都对分馆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对分馆建设进行了统一规划,同时还制定了明确的政策措施和长期发展目标,如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因此,有关分馆的管理运作模式的构建、探讨与分析成为目前研究最为成熟的领域、最为重要的研究热点之一。由于这类论文从宏观整体去构思与把握分馆建设的总体思路、比较分析运作管理模式以及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与参考价值,代表着我国高校图书馆分馆建设的研究水平,这方面论文较多,有75篇,占总数的将近一半,48.70%。如马龙超[6]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多分馆形成的原因及管理模式,提出了多分馆管理过程中的一些具体措施;田卫方[7]对高校合并后的图书馆总馆/分馆模式下的实践进行探讨,概括了该模式的特点,指出实际工作中的难点;宋震、马迪倩[8]针对高校图书馆传统的管理模式应用于多分馆格局下所暴露出的不足,提出利用网络资源构建图书馆内务管理系统的设想;纪俊霞、韩超[9]从分馆角度阐述管理分权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分馆的管理分权。如有的运用经济学理论从管理体制、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王琼的《高校图书馆总、分馆管理模式研究》[10]借鉴现代企业组织结构理论研究成果,运用制度经济学观点,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制度安排三个方面对高校图书馆总、分馆的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对总、分馆管理模式的制度机理进行分析,提出适应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总、分馆模式。有的阐述了我国高校图书馆分馆建设的必要性、必然性,并针对分馆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具体的对策,邢颖、沈正华[11]分析了高校分馆相对于中心图书馆、资料室的优势,以探讨分馆化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以北京大学图书馆教育分馆为例,分析当前分馆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并提出分馆建设的重点发展方向;郑秋红[12]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阐述了高校图书馆分馆建设的必要性,着重对分馆建设与管理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有的通过对多所高校图书馆分馆的运行现状的调查比较分析,总结出有借鉴意义的经验,李辉华[13]等以实地调研为基础,从分馆的组建方式、建设规划和目标、文献资源建设、服务对象与内容、培训与监督等五个方面对四所重点高校图书馆分馆的运行现状进行了梳理与比较分析,总结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李辉华、郑惠伶等《我国高校图书馆分馆制运行模式的比较分析》[14]选取并比较了厦门大学等6所重点高校图书馆建设分馆的具体模式,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五条具有一定共性的有益经验,并据此提出针对性较强的六条建议。分馆建设具有一定的共性,也有各馆的个性化特色,曾勤等《北京大学图书馆分馆建设的个性化探析》[15]结合具体实例,论述北京大学图书馆分馆建设的个性化特色。

2.1 学科分馆的发展建设

国内大学图书馆学科分馆建设起步较晚,在总馆的统一领导和规划下,以大学科群为主,建立学科专业分馆是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最终目标。对传统图书馆管理模式而言,学科分馆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创新、变革,它打破了传统的以文献类型、载体和文种等形式划分和管理书刊的模式,将文献按学科主题集中,使相同或相近学科的图书、期刊、报纸、工具书、视听资料等各类型文献资源集中于一个学科分馆内,形成资源“专”、“精”、“全”的特点,为各学科读者提供集成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文献信息服务。与“学科分馆”相适应的服务模式是“学科馆员”角色的定位。通过研究“学科分馆——学科馆员”这两种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内在联系,构建两种制度优化组合下的图书馆服务创新模式,有助于提升分馆的学科专业性,这类论文有21篇,占了总数的13.64%。颜小云《高校图书馆“学科分馆—学科馆员组合”模式探讨》[16]提出“学科分馆—学科馆员组合”模式,即按学科构建集成化、专业化的学科分馆,实行学科馆员服务机制,完善学科馆员制度,开辟更为科学合理的图书馆服务新局面;王雪莲《建立基于学科分馆的学科馆员服务模式研究》[17]通过实践中的探索检验该模式的优势;林文清[18]提出学科分馆要建立网络信息平台、推行垂直学科服务、提供信息集成服务等措施。因此,很多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图书馆为了发挥专业资源优势,支持学科发展,建立了学科分馆,并把建立学科分馆作为大学图书馆重要的发展策略之一,胡树丽[19]从实际出发提出应适时和因地制宜地建立学科分馆,为高校的学科建设服务;孙颉、陈昌林[20]论述了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必须围绕研究型大学的办校特色,发挥专业资源优势,支持学科发展,建立学科分馆;景晶[21]以华南师大大学城校区图书馆学科分馆为例,阐述了学科分馆的概念、建设、管理、服务特色、优势及建设中需注意的问题。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分馆体现了人性化、专业化、学科化的服务模式,大大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成为高校图书馆发展的趋势。

2.2 分馆馆藏文献资源建设

馆藏是图书馆开展读者服务的物质基础,馆藏结构是否与读者需求相吻合直接影响读者服务工作的效果。馆藏建设包括实体文献资源建设和数字文献资源建设两个方面。笔者这里讨论的馆藏仅指纸本文献资源。作为服务于院系教学、科研的重要物质基础,纸本文献信息资源是分馆建设的重要内容。纸质馆藏文献结构是指图书馆依据自身的任务和读者需求,对多种学科内容、多种藏书成分、多种收藏水平所要达到的收藏级别而安排的比重与构成,这种馆藏文献结构虽然是一种人为的、系统的框架模式,但它以业务制度的形式,指导藏书组织的范围与重点、数量与比例,促进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能合理、可持续的健康发展[22]。因此,对分馆的纸本馆藏建设也是现今学者比较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共有26篇,占总数的16.88%。熊建莉[23]以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图书馆为例,探讨了评价馆藏结构应考虑的因素,提出分校区图书馆馆藏结构的参考指标;苏幼香[24]提出目前高校分馆文献资源整合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分馆文献资源整合的途径;杨巧兰《加强高校图书馆分馆馆藏建设的思考》[25]提出应该根据读者所需,进行特色馆藏建设,为院系教学、科研服务。高校合并后出现了一个大学多个校区和多个图书馆的“两多”现象,给高校图书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如何做好多校区典藏分配等工作自然成为重要的关注点。唐晓东[26]通过联系实际,对图书典藏、调拨、剔除等工作进行简要论述,提出如何搞好多校区图书馆的典藏工作;罗蔚[27]对图书馆典藏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对策;丘劲松《试论多校区图书馆之间的动态典藏管理模式》[28]论述了高校多校区办馆模式对资源合理布局及典藏岗位设置带来的问题,提出建立动态典藏管理模式以及在实践中的意义和可行性。

2.3 高校资料室分馆化改造

我国重点高校图书资料管理模式普遍是学校设立一所中心图书馆,院系设立学科专业资料室,这种管理模式在普通高校确实为教学科研发挥了一定的服务效益,但是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为与建设有特色、研究型学院相适应,传统高校院系资料室在模式、功能、体制等方面存在的弊端不断暴露,显得越来越难以适应高校新形势下日益发展壮大的客观需要,分馆化为高校建立高效的信息服务系统创造了条件,显示出了优势,学院资料室应向服务于学科大类或学科群的学科分馆方向发展与转型,因此,高校资料室实施分馆化管理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这类论文有17篇,占总数的11.04%。胡玉华[29]探讨了为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服务于高校学科建设,院系资料室应随着学科的建设和调整作出相应的整合,将院系资料室整合为学科专业分馆,对高校信息资源的建设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通过服务共建、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节省人力、物力、财力;马晓梅等《分馆是高校系所资料室发展的新方向》[30]阐述了分馆是高校系所资料室发展的方向,并提出进一步完善分馆工作的设想;吴润珍[31]等提出了高校资料室分馆化改造的具体做法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张秀荣接连发表了两篇有关高校资料室分馆化探讨的文章,内容大同小异,其《关于高校实行资料室分馆化的探讨》[32]探析了高校资料室实行分馆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实行分馆化的好处,同时介绍了分馆建设中要做好的几项工作;孙频[33]指出高校院系(所)资料室向分馆转型是建立完善一体化文献信息体系的现实需求,分析了高校资料室向分馆化发展的优势,探讨了相应的转型保障措施。

3 对高校图书馆分馆研究的思考

3.1 重视并加强调查统计分析等实证研究

图书馆分馆制在国外发展很早,一些历史悠久的大学尤其如此。国内的图书馆分馆制起步较晚,近20年时间,笔者纵览图书馆分馆方面的研究文献,通过梳理发现现今国内的图书馆界在分馆制的研究方面更多地是从运行管理模式的构建、分馆化改造与发展、分馆建设的发展方向等宏观层面加以关注与研究,即定性研究较多,而具体的定量分析、实证研究很少。描述性与原则性研究是必要的,尤其在前期的模式构建、规划设计、发展目标与服务定位等方面更具重要理论意义,但是研究中只有更多地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提供参考和借鉴,才具有实用性。调查统计与实证分析是进行具体定量分析实证研究的重要方式之一。比如,在席卷整个发达国家的图书馆绩效指标国际标准旋风当中,其重大变革之一就体现在“一切用数据与事实说话”,数据和事实哪里来,依靠调查统计。迄今为止,以美国、英国为主的国际图书馆界已形成并颁布了国际图书馆统计标准ISO2789,它为图书馆和信息服务界收集和报道统计数据制定了规则,规定了国际标准ISO11620所要求的数据提供,相比之下,我国的图书馆服务调查统计是较为薄弱的环节。

3.2 建立有效的评价与考核机制

图书馆无论是对其自身的管理、决策和运营的质量评估,还是权威认证机构对图书馆运营的评估,或是社会对图书馆形象的评价,如前所述,都要以事实为依据,用数据来说话。这一观念的形成和发展,直接导致了图书馆标准化质量评估工具——一整套绩效指标国际标准与成效评估体系的开发与应用。目前,发达国家的图书馆服务评价已形成一个绩效评估与成效评估两者互补的体系。总分馆作为一套管理系统,应建立统一有效(包括馆员)的评价和考核机制。因此,国际图书馆协会联盟(IFLR)出版的《学术图书馆绩效评估指引》中所述的评估标准一直指导着美国大学图书馆总、分馆的评估工作。其中,分馆使用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有足够的预算方案、馆藏量、读者利用量、文献保存和保护方案、服务的充分性等[34]。我国的高校图书馆应借鉴参考并积极推行这一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图书馆评估标准,即一方面以图书馆自身为导向,评估图书馆内部的工作过程及其效率;另一方面,图书馆通过跟踪其服务和项目对用户的影响,来评估图书馆服务的质量和效果[35]。除了持续不断的评价过程,分馆还应建立定期的考核机制,并通过指标的衡量探讨机制的合理性,即首先在对分馆的工作情况进行全面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对各项工作进行量化分析,继而做出衡量与评价。这些机制本着以评促建的基本原则,首先让大家看到了分馆建设几年来取得的巨大成绩;其次,及时发现、了解、感知读者对分馆服务质量的满意度,还有利于发现读者潜在的需求,为以后的工作提供方向和目标,使以后的工作更具目的性和针对性,进而为改进分馆服务提供依据;第三,让各级领导更加关心及重视分馆建设。

3.3 对分馆建设的研究不够全面

从以上相关研究论文的内容来看,说明图书馆界对高校图书馆分馆建设研究不够全面与深入。如前所述,对分馆建设既要从宏观层面加以审视把握,又要从微观层面加以调查研究。笔者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当前关于图书馆分馆制的研究中对分馆的一些具体研究方向与实际操作细节很少提到,甚至没有涉及,比如分馆馆藏结构与利用率分析、图书的更新频度、图书的流动分析等。具有共性的理论研究固然重要,但是与具有较强的易操作性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更为重要。分馆的工作人员应对读者借阅书籍的实际效果进行综合搜集、整理,定期对师生读者的文献借阅量、利用率进行统计分析,保证对书籍的实际需求及复本量进行合理配置;对于校区分馆而言,图书的更新频度是否合理是评判分馆功能是否得到发挥、服务质量高低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分馆应定期分析、了解读者的借阅特点与规律,根据读者的实际需求来确定不同学科文献的更新周期;分馆图书流动是一项重要的日常性工作,也是一个多环节工作,馆领导应给予重视,经常讨论、研究并解决遇到的问题,以保证图书流动工作有序进行[36],因此,分馆的图书流动是否高效是检验图书利用率的重要考量标准之一。

图书馆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分馆是这个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因此,对分馆的管理既要与总馆相统一,也要有分馆自己的特色,因此,如何将理论与实践、实证研究密切结合,如何评估图书馆分馆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如何推动分馆服务创新,开创分馆服务的新局面,如何根据分馆的实际情况,研究和探索行之有效的服务体系与操作细则理应被学者所关注并加以研究。

[1]Kalervo Jarvelin,Pertti Vakkari.Content Analysis of Research Articles i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J].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1991,(12):395 -421.

[2] Cheng Huanwen.A Bibliometric Study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Research in China[J].Asian Libraries,1996,5(2):30 -45.

[3][11]邢 颖,沈正华.略论高校图书馆分馆建设[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3):50 -53.

[4]汤春莲.高校图书馆下设专业分馆浅探[J].湘潭大学学报,1989,(13 -15).

[5]王荣坤.浅谈大学图书馆的专业分馆建设[J].图书馆学刊,2010,(2):85 -87.

[6]马龙超.大学图书馆分馆管理模式之思考[J].情报杂志,2005,(2):132-133.

[7]田卫方.图书馆总馆/分馆模式在高校中的实践探讨[J].沧桑,2007,(4):176 -177.

[8]宋 震,马迪倩.高校图书馆多分馆管理系统研究[J].图书馆学刊,2005,(3):112 -114.

[9]纪俊霞,韩 超.浅谈高校图书馆分馆的管理分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5,(4):13-14.

[10][34]王 琼.高校图书馆总、分馆管理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10):27 -31.

[12]郑秋红.高校图书馆分馆建设探析[J].深图通讯,2005,(4):35 -37.

[13]李辉华,郑惠伶,张 芸,等.北京地区四所高校图书馆分馆运行现状调查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5):29 -32.

[14]李辉华,郑惠伶,张 芸,等.我国高校图书馆分馆制运行模式的比较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12):99-102.

[15]曾 勤,陈瑞金.北京大学图书馆分馆建设的个性化探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4):51-54.

[16]颜小云.高校图书馆“学科分馆—学科馆员组合”模式探讨[J].情报探索,2007,(4):92 -94.

[17]王雪莲.建立基于学科分馆的学科馆员服务模式研究[J].现代情报,2010,1(30):34 -36.

[18]林文清.高校学科分馆建设和学科馆员服务模式[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1,3(20):39-40

[19]胡树丽.论大学图书馆的发展策略之一——关于建立学科分馆的理论思考[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4,(6):71-72.

[20]孙 颉,陈昌林.学科分馆——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发展之管见[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1):36-39.

[21]景 晶.高校图书馆学科分馆建设之探索——以华南师大图书馆为例[J].现代情报,2007,(4):181-183.

[22][23]熊建莉.大学分校区图书馆馆藏文献结构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2):102 -105.

[24]苏幼香.高校图书馆分馆文献资源整合初探[J].科技信息,2009,(7):731.

[25]杨巧兰.加强高校图书馆分馆馆藏建设的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4):61 -63.

[26]唐晓东.浅议多校区图书馆的典藏工作[J].高校图书情报论坛,2008,(9):22 -24.

[27]罗 蔚.多校区高校图书馆典藏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11):5 -6.

[28]丘劲松.试论多校区图书馆之间的动态典藏管理模式[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9,(5):38 -39.

[29]胡玉华.服务于学科建设的院系资料室发展方向探析[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0,(10):135 -138.

[30]马晓梅,范淑兰.分馆是高校系所资料室发展的新方向[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3,(5):82 -83.

[31]吴润珍,付亚祝.高校资料室分馆化改造[J].图书馆学研究,2003,(8):14 -16.

[32]张秀荣.关于高校实行资料室分馆化的探讨[J].图书馆,2006,(2):83 -85.

[33]孙 频.高校院系(所)资料室向分馆转型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14-16.

[35]张红霞.图书馆质量评估体系与国际标准[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

[36]张若友.高校图书馆多分馆间图书流动分析[J].情报探索,2009,(10):105 -106.

猜你喜欢
资料室分馆文献
高校二级学院资料室的建设与管理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关于图书馆分馆建设的思考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高校院系图书馆资料室的管理模式研究
信息化背景下体育院校资料室发挥主要作用方式的探讨①
——以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商务印书馆双甲子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台北市立图书馆北投分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