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前进
(重庆图书馆,400037)
掌握图书馆视听文献资源馆藏情况和读者借阅利用情况,有利于提高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质量和读者服务质量。本文试以重庆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现有馆藏视听文献资源和读者利用情况为研究案例,剖析视听文献资源在藏用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并提出优化措施。
视听文献资源是一种非印刷型文献资源,它通过现代技术方法和手段,将知识、信息记录和贮存在纸张以外的载体上,并借助一定的配套设备来使用。如录音磁带、光盘等。我馆所藏的视听文献资源主要是指音频和视频信号的录音磁带和各种光盘。
馆藏数量是馆藏规模的标志,它直接影响图书馆评估和读者服务质量。截至2012年3月底,我馆总馆藏文献360余万册(件)。其中,视听文献资源5788种,11255盘,占馆藏总量的0.03%。从形式来看,有音频和视频两大类。其中音频共有2174种,4678盘;视频共有3614种,68791盘。各种不同形式的视听文献资源数量见表1。
表1 不同形式视听文献资源数量统计表(单位:种)
按照《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分类统计,目前我馆收藏的视听文献资源完全涵盖了《中图法》22个大类的全部类别,学科覆盖面达100%。各类文献详细数量见表2。
表2 各类视听文献种数情况统计表(单位:种)
从内容来看,我馆入藏视听文献的主要内容有讲座培训、企业管理、健康知识和孩子教育等生活百科,还针对性地购买了一些教育意义大、收藏价值高的专题视听文献,诸如“百家讲坛”、“探索发现”等。为了便于读者借阅利用和工作人员排架,我馆又根据内容将视听文献分成电影、连续剧、音乐、讲座、综合等5 类,分别用代码 DY、LXJ、YY、JZ、ZH表示。各类型的视听文献资源数量见表3。
2007年6月,重庆图书馆新馆建成开馆,设置了专门的视听阅览室,所有的视听文献资源(随书光盘与图书一起放在流通借阅)全部入藏视听阅览室。后因业务发展需要,我馆对视听阅览室进行重新布局,将原有的视听阅览室整合到现在的电子阅览室,在电子阅览室开辟专门区域存放视听文献资源。读者通过检索系统或在开架的视听文献柜前进行查看,将所要借阅的视听文献题名或者排架号记下来交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根据相对应的题名或者排架号到相应的柜子里取出读者所需要的文献,然后凭读者证借阅视听文献资源。通过表4,我们可以从借阅率、滞架率两方面了解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读者借阅利用视听文献资源的情况。借阅率=借阅文献种数/馆藏文献种数×100%。滞架率=1-借阅率。
表4 馆藏文献视听资源读者利用情况统计表
文献资源采访是控制馆藏信息质量的第一道关口,它要求工作人员主动寻求优质信息资源,按一定程序和规则,通过多种渠道及时获得所需文献。但从我馆情况来看,还存在影响视听文献质量的问题:
4.1.1视听文献出版发行信息源与采访人员所获得的采购信息源不对称
当前,受市场竞争的影响,视听文献资源出版发行渠道多,视听影像制品琳琅满目,质量良莠不齐,让人难辨真伪,为了保证入藏视听文献资源绝对正版,我馆目前只与一家书商建立了视听文献资源业务往来关系。由于该书商掌握的出版信息有限,不可能搜集到所有出版发行的信息,从而导致视听文献出版发行信息与采访人员所收集到的采访信息不对称。
表3 不同类型视听文献种(盘)数量统计表
4.1.2采访方式单一
我馆目前惟一的采访方式是书商发订单——勾选订单——送货——验收。没有采取现场采购、征集、联合采购等其他采访方式。这种单一采访方式常常导致重复购买现象发生。仅2012年3月购买的113种视听文献资源中重复购买的就有29种。
4.1.3采访绝对数量不足
从评估角度来看,文化部第四次《省级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细则》规定,省级馆年增入藏量应不少于1500种。按照这个基数计算,我馆从2011年1月到2012年3月新购买视听资源数量应不少于1500种,可实际购买量只有607种,完全达不到评估标准。从读者人均占有量来看,截至2012年3月底,我馆目前办理有效借阅证累计量达11万余个,而视听文献资源才13496盘,人均视听文献资源0.12盘。根据联合国发布的公共服务指南,公共图书馆的馆藏应该以每人1.5到2.5册为标准。参照这个标准,视听资源绝对数量不足。
文献入藏管理的主要任务在于保证所藏文献长期完整地保存和充分有效利用。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4.2.1缺乏标准化加工流程
视听文献资源到货后,一般都要经过验收、粗加工、编目、典藏、交送、上架等环节,完成这些环节需要图书馆采编部门、流通部门和供货商等工作人员密切合作,并在一定的工作时间内完成。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工作人员合作不到位的情况,特别是涉及供货商工作人员粗加工的环节,他们往往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导致工作周期加长。遇到一些时效性强的视听资源,如果加工周期长,等上架时就有可能过时了。编目、排架等方面,至今都没有统一规范的国家标准,依旧是各自为政,有时难免导致分类不够具体、细致和全面。例如,对一些影视记录片如果统一入J953类,显得太庞杂,失去了分类和检索的价值。排架方面统一依照内容排,这样显得过于笼统,不够详细,给读者检索利用带来不便。
4.2.2保存条件差,易损毁
严格地说,图书馆的视听文献资源应该放在恒湿恒温的库房,使用专门的装具存放。如果是将视听文献放在普通的库房里,没有防磁设施,不能有效地控制温度和湿度,一些录音带、光盘等视听文献随着时间的长久将会发霉、变质、脱磁,造成视听文献声音不准,画质不清,有些甚至无法利用。4.2.3数字化技术处理缺乏
视听文献在反复使用过程中,难免存在破损、丢失等影响使用的情况,为了更好地保护母版,就应该对视听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转换其载体形态,改变其传播方式。可是由于受知识产权的保护、经费有限和存储空间不足等条件的限制,我馆只是对一些重要的业务培训、讲座和馆内重大活动进行视频拍摄,加工后存储收藏,没有对现有的视听影像资料做数字化技术处理,一定程度上成为读者利用视听文献资源的阻滞因素。
藏书利用率是指读者借阅馆藏文献的册(次)数占总馆藏文献或者某类文献总册数的百分比。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规定了藏书利用率。前苏联规定一般图书馆的藏书利用率要达到140%~300%,日本市民图书馆则期望达到400%,而我国图书馆藏书的利用率平均只有30%左右。通过表4对我馆一年多来视听文献资源借阅利用的统计,发现平均每天借阅只有12.04册左右,平均利用率在33.1%左右。与有关专家期望的我国公共图书馆应争取藏书利用率达到75%的期望值相去甚远。
5.1.1制定科学合理的年度采购计划
为了使视听文献的采访有计划地进行,避免盲目采集,必须依据公共图书馆的职责、采访方针、采购经费的预算和出版发行情况制定出较为详细的年度采访计划。
5.1.2多渠道拓宽采购信息源
采访工作人员要全方位、多渠道地仔细筛选和鉴别有价值的采访信息,努力提高对出版信息的关注度,全面了解各出版发行部门、书商和代理机构等单位视听文献资源的价格和质量,尽可能采购到物美价廉的视听资源。
5.1.3创新采访方式
在现有采访方式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招标、网络采购、微博等方式多渠道获取有关视听文献的信息源,从而采购到品种多、时效性强、有收藏价值、适合读者需要的视听文献资源。
5.2.1制定标准化加工流程,尽量缩短加工周期
及时将每一批新购买的视听文献在第一时间上架与读者见面;著录分类和排架上,尽量能让读者通俗易懂和方便查找。
5.2.2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加大相关基础设施投入
购置专用统一装具和防磁设备;严格控制库房湿度和温度,改善视听文献资源保管条件。
5.2.3加大数字化技术处理力度
在尊重知识产权的条件下,结合现有馆藏视听文献资源实际,按照馆藏特色、主题服务、专题服务、定位服务等进行资源整合,并严格执行有关数字化技术处理的标准规范,制作出一些不同类型、不同格式的数字资源供读者使用。
5.3.1适时进行读者阅读需求分析,开展个性化服务
根据读者需求取向,灵活调整采购重点。对一些借阅率高、实用性强的视听文献可以适当多买一些;而对那些借阅率低、时效性不强、入藏价值低的,可适当减少采购量,以提高采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5.3.2开展创新和特色服务
图书馆可以利用流媒体视频点播技术,将经过数字化处理的视听文献存储于数字资源库或服务器中,供读者在线阅读利用;还可以开展一些有重庆人物、风土人情、民风民俗、名胜古迹等地方特色的视听文献服务。
[1]任俊梅.音像资料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探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2):95 -98.
[2]吴 谦.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音像资料管理[J].河北科技图苑,2008,(3):53 -55.
[3]牛俊霞.浅谈音像资料的特征及开发利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7):98 -99.
[4]司铁英,李若滨.国家图书馆开展音像资料管理的思考[J].图书情报论坛,2010,(1):2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