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针灸甲乙经》对背俞穴的认识与应用

2012-09-08 03:58张永臣张春晓
针灸临床杂志 2012年10期
关键词:皇甫甲乙俞穴

张永臣,张春晓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2.单秋华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山东济南 250014)

《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为魏晋时期皇甫谧在《素问》、《灵枢》与《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等的基础上,依据“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1]”的原则编著成书的。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本研究就《甲乙经》对背俞穴的有关内容探讨如下。

1 背俞穴的渊源

背俞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简称为“俞穴”。背俞穴首见于《黄帝内经》。《灵枢·背腧》中指出:“胸中大俞在杼骨之端,肺俞在三椎之傍,心俞在五椎之傍……肝俞在九椎之傍,脾俞在十一椎之傍,肾俞在十四椎之榜,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并指出了“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的寻找“天应穴”的背俞穴取穴要点;《素问·气府论》提及六腑背俞穴,“挟背以下至尻尾二十一节十五间各一,五脏之俞各五,六腑之俞各六”。文中虽未列出六腑背俞穴的具体穴名,但可推断六腑的背俞穴应在二十一节范围之内。

《难经·六十七难》指出:“募在阴,俞在阳。”晋代王叔和的《脉经》所述五脏背俞穴与《灵枢·背腧》相同,又云“胆俞在背第十椎,胃俞在背第十二椎,大肠俞在背第十六椎,小肠俞在背第十八椎,膀胱俞在第十九椎”,即明确了心俞、肝俞、脾俞、肺俞、肾俞、胃俞、小肠俞、大肠俞、胆俞、膀胱俞的名称和位置。晋代皇甫氏的《针灸甲乙经》则在上述《灵枢·背腧》和《脉经》背俞穴的基础上,弥补了三焦俞的空缺,言三焦俞位于“第十三椎下两傍一寸五分”;该书在论述“背自第一椎两傍夹脊各一寸五分下至五节凡四十二穴”的卷首,继承并着重强调了《灵枢·背腧》中提出的寻找“天应穴”的背俞穴取穴要点;与此同时,皇甫氏在《针灸甲乙经》中对背俞穴(厥阴俞除外)的针灸操作手法与腧穴主治规律进行了系统论述。

之后,根据心包代心受邪理论,唐代医家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在前人的基础上引扁鹊言补充了厥阴俞(厥俞),在“第四椎下两旁”[2]。至此,人体十二背俞穴理论才始臻完备。

2 背俞穴的定位

皇甫氏在《针灸甲乙经》中明确厘定了11个背俞穴的具体位置。如言“胆俞,在第十椎下两傍各一寸五分,足太阳脉气所发,正坐取之。”对古今涉及背俞穴定位的文献资料进行总结归纳:认为,历代针灸医家对《针灸甲乙经》中背俞穴定位的认识,相对统一。并且现行高等中医药院校针灸统编教材《经络腧穴学》对背俞穴的定位,基本上沿袭了《针灸甲乙经》中的相关认识。背俞穴在人体背腰部的纵向定位排列顺序,与其相关的脏腑位置的高低基本一致。如膀胱在五脏六腑中的位置最低,其背俞穴“膀胱俞”的位置最低,肺脏在五脏六腑中的位置最高,其背俞穴“肺俞”的位置也最高。背俞穴与其他的特定穴相比,背俞穴的临床腧穴定位又有着自身的特色:一方面,背俞穴皆在背腰部,与《难经》“俞皆在阳”相合;二是背俞穴取穴时,不必拘泥于尺寸,应以压痛点或按之痛解之处进行定位。背俞穴位置的确定,为进一步进行针灸施术找到了“靶向点”,为针灸施术建立了根基。

3 背俞穴的刺法和灸法

皇甫谧在《甲乙经》中,明确背俞穴(厥阴俞除外)位置的同时,还对背俞穴的针灸操作方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其中包括针刺的深度、施灸的刺激量和留针的时间。这为预防针灸临床意外的发生设立了“安全线”。具体针灸操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皇甫氏对背俞穴的针灸操作的论述有如下几个特点:(1)背俞穴的针刺深度,最深刺入五分(如胆俞、三焦俞),最浅刺入三分(如肺俞、小肠俞)。现代针刺深度与《针灸甲乙经》所论述的针刺深度相比,《针灸甲乙经》的针刺深度较浅;其中小肠俞、膀胱俞、胃俞的古今针刺深度差别较大,这与古代针具较为粗糙和今天对腧穴部位的解剖比较清晰相关。皇甫氏针刺背俞穴的深度与相应募穴的深度相比较浅。而此又与《针灸甲乙经》继承《灵枢·阴阳清浊》“清者注阴,浊者注阳……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的学术思想关系密切。(2)《甲乙经》对《灵枢·经水》中以气息定留针时间的认识加以继承,并推广到每个背俞穴乃至每个腧穴,并客观上为论证“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的观点,提供了相关理论依据。现代针灸临床工作中可以借鉴,即在不影响疗效的前提下,可以缩短留针时间,以减少针刺痛苦。(3)皇甫氏选取背俞穴施灸,灸量均为三壮。现代背俞穴施用灸法,没有指出明确的灸量,而皇甫氏则对每一穴均有量的要求。施灸量相对于胸腹部的相应募穴而言,灸量较少。(4)《针灸甲乙经》论述“心俞”时,明确指出“禁灸”,而现代针灸中指出可灸。对此,应当肯定此禁灸穴是古代医家临症教训的总结,还应该看到古代施灸方法和当代施灸方法的差别,古时多用瘢痕灸,而今人多用非化脓灸、间接灸和艾条灸,因此,不能轻易否定古代的认识[3];同时,也要意识到由于古代对疾病的认识水平有限,会把某一疾病自然发展的结果,或因施灸不当所致的恶果归咎于所灸腧穴[4]。

表1 背俞穴的针灸操作

4 背俞穴的主治规律

《甲乙经》阐明了除大肠俞和厥阴俞以外的背俞穴的主治规律及治疗病症,对《难经·六十七难》之“阴病行阳,阳病行阴”的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为后世应用俞募穴配伍治疗脏腑病,提供了理论依据。见表2。

表2 《针灸甲乙经》背俞穴主治规律

据表2可以看出,背俞穴的主治规律具有以下特点:(1)“腧穴所在,主治所在。”即背俞穴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组织、器官的病症,又称背俞穴的近治作用。如膀胱俞可用于治疗“腰脊痛强引背少腹,俯仰难,不不得仰息,脚痿重,尻不举,溺赤,腰以下至足清不仁,不可以坐起”。(2)应用背俞穴可用于治疗相应脏腑疾病,但以治疗五脏病、慢性病为主,即“从阳引阴”。正如《难经·六十七难》所言“阴病行阳,……,俞在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阴病治阳”。即说明背俞穴属阳,对五脏病症有特殊的疗效,治疗五脏病时当选背俞穴。某一脏腑病变时可选相应的背俞穴来施术治疗,如“骨寒热,溺难”选用肾俞。(3)运用背俞穴治疗相表里之脏腑病。由于脏腑互为表里,经络联系密切,气血相互沟通,故针灸背俞穴不仅治疗本脏腑疾病,而且还能治疗与其相表里脏腑的疾病。如心俞可用于治疗“痎疟”之足太阳小肠经的所属病症。(4)治疗五脏之胀证(除心胀外)均采用了俞、原配穴的方法。如“肾胀者,肾俞主之,亦取太溪。”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原穴是脏腑原气留止的部位。背俞穴与原穴的联合应用,增强了针灸综合调理脏腑和平衡阴阳的作用。原穴的应用又反映了《针灸甲乙经》对《灵枢·九针十二原》中“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之学术思想的继承;而心胀之所以没有加以应用,从侧面反映了神门(手少阴心经原穴)作为当时新增的腧穴,人们对它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应用不够普遍。

5 小结

综上所述,背俞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有通调脏腑、疏经通络的功能,进而达到扶正祛邪、整阴阳的目的。背俞穴为调整脏腑功能的要穴,临床上要掌握背俞穴的定位、针灸操作技巧及主治规律,尤其要注意背俞穴针刺操作的安全性。

[1]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8

[2] 张永臣,贾红玲,宋桂红,等.人体特效穴位之背俞穴、募穴[M].上海:科学出版社,2010:4

[3] 张鸥,王巍.从现代针灸临床应用探析古代禁针禁灸经穴[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7):547

[4] 姜翼.禁灸穴考议[J].上海针灸杂志,1990(4):34

猜你喜欢
皇甫甲乙俞穴
拔罐治疗脂肪肝
用脑过度揉揉后腰
中医推拿法提高宝宝免疫力
《柳青在皇甫》《柳青言论集》出版
赵晶、皇甫舟楠设计作品
敦煌本《新集备急灸经》研究
减肥
有趣的“换钱”游戏
孤岛奇遇
甲乙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