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资源环境问题及其突破路径

2012-09-06 02:26滕永直
人民论坛 2012年20期
关键词:资源环境实践路径

滕永直

【摘要】资源的有限性、价值观念、科学技术的不合理运用等导致了人类的资源环境危机,并且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在审视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时,不仅要寻求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可行性路径,更为重要的是思考与探索人与人关系协调发展的可能性途径,以期在资源环境问题上真正实现自然与人文的和解。

【关键词】资源环境 人与自然关系 人与人关系 实践路径

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代价使得环境与发展成为倍受国际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在各种全球性问题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与资源短缺等危机更是人、自然、社会之间多层次矛盾与各种利益矛盾的集中体现。环境问题已经对人类的生存与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成为时代的问题与难题,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与重要性,促使人类从伦理的角度重新审视与思考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全面关系,以真正实现自然与人文的和解。

资源环境问题及其根源

在人类与自然交往的过程中,人类运用自己的认识能力与科技理性不断改造自然、创造新的生存环境的同时,往往造成极大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世界古文明中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爱琴海文明、希腊文明、地中海文明、玛雅文明、伊斯坦文明等的衰退、衰落以至灭绝就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基础遭到破坏的最好例证。正如恩格斯所说:“文明人跨越过地球表面,足迹所过之处留下一片荒漠”。因生态环境危机而导致的人类生存与发展受到威胁是人类所面临的最严酷的现实。正如安东尼·吉登斯在《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所言:“生态灾难的厄运虽不如严重军事冲突那么近,但它可能造成的后果同样让人不寒而栗,各种长远而严重的不可逆的环境破坏已经发生了,其中可能包括那些目前为止我们尚未意识到的现象。”①

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的影响已不仅仅局限于特定区域或局部地域,而且关涉到全球与全人类的生存与持续发展。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生物多样性消失以及海洋污染等全球性资源环境危机意味着人类的生存困境与危机,资源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一场具有全球性特征的生态灾难,其影响已不再是单一的或特定性的,而大都具有复合性,并逐步演化为社会政治问题。而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有:

片面强调资源的无限性。丹尼斯·米都斯在《增长的极限》报告中指出:“地球能够维持人类和经济发展的资源是有限的,在这样一个有限的封闭系统中,如果任由人口和经济自由发展,那么总有一天地球的资源会耗尽,人口和经济因此而陷入衰退状态。②随着人口、经济、科学技术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发展与提高,自然资源的短缺问题愈加突出,自然资源作为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已不再如现代主流经济学所描述的取之不尽,而是非常有限。无论是耗竭性资源、非耗竭性资源还是其净化与修复地球污染与破坏的能力都具有一定的阈值,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一旦超过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必将引发生态危机。

价值观念的片面性。资源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经济的非自然发展与人类对物质财富的过度追求。在现代发展观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预设自然资源具有经济价值、资源价值、工具价值与使用价值,并且可以为经济的无限增长提供持久的支撑,从而无限度地对自然资源无限度的掠夺与践踏,在生产与生活方式上越来越“不自然”。“资本的逻辑”所刺激的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口激增以及资源短缺的积存已远远超过地球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恢复与承载能力,使得人类的持续生存面临严重的资源环境挑战。

科学技术运用的不合理性。现代科学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实现社会物质财富的无限增长、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同时其违背自然的演化进程与规律,亦会导致令人类不堪重负的能源危机、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为一体的科学技术“一方面是闪电般前进的科学和技术,另一方面则是冰川式进化的人类的精神态度和行为方式—如果以世纪为单位来测量的话。科学和良心之间、技术和道德行为之间的这种不平衡冲突已达到了如此地步:它们如果不以有力的手段尽快地加以解决,即使毁灭不了这个星球,也会危及整个人类的生存”。③科学技术本身只是人类适应生存环境、追求品质生活的工具,它可以是善的工具也可以成为恶的工具,关键在于人类对其运用合理与否。

资源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体现

在实践与现实层面,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人与人的關系而言更具有基础性,正如马克思在其经典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指出的,“社会才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资源环境问题表面上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与失衡,实质上则凸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矛盾与冲突。而人与人之间矛盾与冲突的表现却是多层次的、复杂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个体的人性危机。对人与自然矛盾与冲突实质的追问亦是对资源环境问题产生根源的深层探究。资源环境问题实质上是人性中恶的体现,正是人对自然恶的行为导致了难以重负的生态危机。人性是指人所具有的属性,主要指人有着和动物一样的身体结构和生理机能,有欲望有意识,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并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等等。人性由两个部分构成:其一为自然属性(动物性)。人的本性是自然属性,要对自己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负责,从而表现出趋利避害、自保自爱的本性。其二为社会属性(社会性)。马克思曾经讲到: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社会关系、社会环境的发展和变化影响和决定着人的社会属性的发展和变化。而人性中的自然属性亦即人的本性主要表现为一种非必要层面上的本能性欲求,人本性中的这种欲求在现代性上则主要是无限贪婪的社会物欲。这种欲望逼迫人类肆无忌惮的攫取与掠夺自然资源,人类在征服、掠夺与破坏自然的同时自身也沦为欲望的婢女,而陷入人性的异化与危机之中。

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群体是指个体按照某种方式共同活动与相互交往而形成的人群。常见的群体有社团组织、各党派与国家等,而国家是最主要的群体形式,资源环境危机主要体现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与热点,但并不存在普世的环境伦理,在环境权利的享用与环境义务的承担、国际贸易绿色壁垒、污染转嫁等问题上,国家与国家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分歧与利益冲突,对国际关系的良性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是从资源与环境的视角提出的协调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发展战略与模式,它体现出资源环境在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环境与发展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以最终实现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对有限的资源环境,当代人既不能牺牲子孙后代的生存条件而片面追求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与文明的飞速进步,也不能囿于资源环境的发展代价而止步不前。体现在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人类的持续发展的矛盾涉及到人类的根本利益与社会的全面进步,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加以谨慎的对待。

人类走出资源环境困境的可能性路径

在环境问题上寻求道德共识与伦理相容性源于人类对全球性生态危机意识的觉醒。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空前未有的世界性生态环境问题、资源能源匮乏问题、贫困饥饿问题等严峻的挑戰,这些问题也是人类面临的共同的道德课题。之所以对全球性环境问题发出道德追问,原因有三个:首先,生态或环境伦理问题所关涉的种际与人际关系本身隐含着根本性的道德问题。其次,面对世界范围内如此突出与复杂的环境问题,国际性政治谈判、经济合作、外交努力直至军事冲突等多种解决方式,人类都已经尝试过了,而道德的解决方式为何不能成其为必要的与有效的方式呢?再次,各个国家与地区的社会制度构建、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与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决定着现存的观念与价值已不足以指引人类走向未来、持续生存与发展,人类需要寻求某种共同的道德规范、价值或原则来解决当前的世界性生态危机。

在某种层面上,文化或道德价值观念的差异常常是环境问题上人际矛盾冲突的深层影响因素,而对环境问题的真正解决最终还得取决于各民族、国家与地区之间文化与道德价值观念的协商与理解。正如哈贝马斯商谈伦理中谈到的:“通过建立共同的论坛并寻求共同的理想语言,以商谈或辩谈的方式,在人类交往行动中达成共识,进而在公共理性的基础上建立普遍可接受的道德规范”。面对世界环境问题,人类已经意识到基于平等而充分的道德对话与商谈式的道德共识的重要性,并且开始寻求共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学生工作部(处))

注释

①[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151页。

②[美]丹尼斯·米都斯:《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李宝恒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第17页。

③[美]赫伯特·豪普特曼:“科学家在21世纪的责任”,保罗·库尔兹编,《21世纪的人道主义》,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第3~4页。

猜你喜欢
资源环境实践路径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绿色会计若干问题的原因及探析
浅谈绿色金融在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创新对策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浅析资源环境是海南可持续发展强大优势
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