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丽 丽
(1.哈尔滨理工大学 俄语系,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大学 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哈尔滨 150080)
俄汉语“命令”一词的语义对比分析
刘 丽 丽1,2
(1.哈尔滨理工大学 俄语系,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大学 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哈尔滨 150080)
动词приказывать1和命令1在深层语义结构及释义内容上基本一致,但二者在表层句法结构中不完全对应。从语义学角度出发,利用莫斯科语义学派的元语言释义理论、支配模式理论对动词приказывать1/命令1的语义进行俄、汉的对比分析,直观地揭示俄汉语中该动词在句法语义方面的差异,以更好地指导外语教学。借助词汇函数,全面描写关键词的词汇搭配情况,确定与其在意义上存在联系的所有词(词组)。该研究成果有利于机器翻译的发展,同时也为其他言语行为动词的研究提供借鉴。
言语行为动词;语义分类;元语言释义;支配模式;词汇函数
动词是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吕叔湘先生1985年在《句型和动词学术研讨会开幕词》中指出:“动词研究是语法研究中的第一号重要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动词是句子的中心、核心、重心,别的成分都围绕这个中心组合成句子。”[1]无疑,动词在词法学、句法学中均占有重要地位,对此许多语法学家都作过深刻的论述。近年来,随着语义研究的深入,动词的语义研究已成为语言学界学者们所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动词的语义次范畴——命令类言语行为动词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借鉴莫斯科语义学派的释义方法及其“意思?文本”模式中的“支配模式”(модель управления)、“词汇函数”(лексическая функция)对动词приказывать1/命令1进行系统分析,揭示俄、汉语中该动词在句法、语义方面的差异,以便于准确地对其进行运用,并为其他言语行为动词的分析提供借鉴。
语义场(семантическое поле)是具有共同语义特征的语言单位的聚合体。这种聚合体是跨词类的。语义场理论的提出是现代语义学对传统语义学孤立地、原子主义地研究词义这一弱点的突破。语义场具有系统性、层级性、相对性特征。
言语行为动词的共同语义特征是言说性,这使其构成了一个独立的语义场。我们对命令类动词的语义分类实际上就是对言语行为动词这个大语义场进行的多层细分。祈使言语行为动词作为言语行为动词的下义位分类,除具有言说性特征外,还突显了目的性特征,即说话人通过言语表达出自己的意图和态度。在祈使言语行为动词语义子场中,命令类动词是其一个语义次范畴。我们依据 Ю.Д.Апресян[2]及М.Я.Гловинская[3]对言语行为动词所进行的分类、阐释,将命令类言语行为动词分为命令、指令、指示、吩咐、要求、允许、禁止、强迫等语义次范畴(Апресян是从词义和语法角度对言语行为动词进行分类的;Гловинская是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视角对言语行为动词进行分类、阐释的)。指令、指示、吩咐等与命令是同义关系,共同处于以“命令”为核心的同义词汇语义场中,其与命令常常在表现形式、修辞、祈使语力(иллокутивная сила)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下面重点对命令与禁止、要求、允许、强迫各词语义、语用上的异同进行逐一阐释。
禁止与命令是反义关系,“禁止P=命令不P,它坚决地表达出说话人祈使受话人不要进行某行为的意愿。在此情况下,禁止的主体具有同命令主体相等的权利,甚至还包括对受话人拒绝执行该行为进行惩罚的权利”[4]。
在命令的亚类中,要求是较为特殊的一种。有的学者认为要求是请求的亚类[5];有些学者认为要求是命令的亚类,将要求定义为说话人自恃有权发出的命令,说话人相信自己有权要求受话人做他所要求的事情[6~7];还有的学者如Л.Ф.Бердник则认为,要求介乎于命令和请求之间,它在口气上比请求更坚决,近于命令,但与命令的区别在于,说话人提出要求时,不能指望受话人的绝对服从[8]。我们认为,之所以在要求的所属归类上产生分歧的原因在于,要求一词中含有“应该”的情态,其本身并不体现说话人主体在权势地位方面相对于受话人的绝对优势。我们赞同第二种观点,认为要求是命令的亚类,二者语义上更为接近,说话人在实施要求言语行为时已经假设自己有权以命令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了。
允许指长辈准许晚辈或上司许可下属做某事。说话人处于权威地位,不经其同意,受话人无权实施某行为。在此,允许接近于命令,但与其不同的是,允许着重于应允、许可,多用于答应某种要求或做法,可以由人凭主观意志决定,也可以由客观的情况决定[9]。因而,有的学者如孙淑芳将其归为回应性祈使类(пермиссивы)中[10]。
将强迫归入命令的亚类是因为语义上它同命令一样,要求受话人按说话人的意图行事,受话人无自由选择的权利。在详解词典中,这类动词经常被释义为有悖于受话人的意志或意愿。因而表强迫意义的动词不具有显性施为用法,说话人的意愿不能通过某一单句直接表达,而是通过一系列结构上相互联系,意图上相互统一的语句链来体现。
以上,我们对命令类言语行为动词进行了语义分类,并对该语义场中的各词汇进行了阐释。尽管该语义场中所包含的动词具有各自的个性特征,个别词在归类上还存在一定的分歧,但它们都具有“命令”的共性语义特征,这就成为本文将上述动词归为命令类言语行为动词的依据。下面我们将借鉴莫斯科语义学派的相关理论及其分析方法,旨在对动词 приказывать1/命令1进行语义上的对比分析。
俄语 Ожегов[11],БАС[12],МАС[13],Ушаков[14]等详解词 典 对 动 词 приказывать1释 义 为 отдавать приказ,приказание(下 达 命 令 )。 приказ1:обязательное для исполнения официальное распоряжение начальника,того,кто облечён властью(拥有权力的上级所下达的必须执行的官方指示)。在此,приказывать1即为 отдавать обязательное для исполнения официальное распоряжение начальника,того,кто облечён властью(拥有权力的上级下达必须执行的官方指示)。
现代汉语词典对命令1释义为“上级对下级有所指示”[15]893。指示2: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15]1620。在此,命令1即为“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通过上述释义分析可见,俄、汉语词典在对动词的阐释上存在着严重的循环释义现象,俄语中体现为 приказ—распоряжение,распоряжение—приказ;汉语中体现为指示的释义中包含命令的概念。以Ю.Д.Апресян为首的莫斯科语义学派以对象语语义元语言对词进行分析性诠释,主张将词汇和语法融为一体,并在释义分析中将陈说(ассерция)、预设 (пресуппозиция)、情态域 (модальные рамки)、观察域(рамки наблюдения)、意图(мотивировка)等概念引入,更为全面、深入地对词进行释义。因此,本文拟借鉴莫斯科语义学派元语言释义方法对动词 приказывать1/命令1进行语义阐释。
元语言是描写任何语言单位意义的基本工具。运用元语言阐释词义,不是阐释语句中单个的词汇,而是阐释该词全部语义配价的标准表达式。对于言语行为动词而言,它除具有言说性特征外还能够以言行事,传达出说话人的某种意图。在这一事件中包括了信息的发出者即施事主体、信息的接受者即受体和信息内容三个必须情景参与者。因此,从语义配价的角度划分,言语行为动词是三价动词。приказывать1/命令1的语义结构中都包含命令发出的主体、命令的对象和命令的内容。我们依据莫斯科语义学派元语言释义理论对 приказывать1进行词典释义分析时遵循“一个语义要素始终由一个符号表示”的原则。在此,X为语义主体,Y为语义受体,P为信息内容。其释义如下:
X приказывает Y - у сделать P=(1)X 想要 Y 做 P;(2)X和Y都清楚X有权对Y说Y应该做P并在Y拒绝执行的情况下有权对其进行惩罚;(3)X对Y说他想要Y做P;(4)X这样说目的是想让Y明白他有义务做P(释文1)。
分析式中的义素(1)、(2)为预设,(3)为陈说,(4)为动因。其中义素(2)是命令类动词区分于其它祈使类言语行为动词的显著性特征。在 приказывать1的释文中,这四个语义成分是必需的,缺少任何一项都会改变 приказывать1的语义。приказывать1的释文对于命令1来说,基本是适用的。按照莫斯科语义学派的释义模式,我们对命令1释义分析如下:
X命令Y做P=(1)X想要P发生;(2)X在权势地位或年龄上高于Y;(3)X说让Y做P;(4)X这样说目的是让Y明白他必须做P(释文2)。
“必须”是过渡词汇语义单位,对其语义进行分解,必须=一定要。“必须”一词加强了话语的力度,暗示Y若不遵从X指令即将遭受的后果,使Y对于是否做P无权选择。可见,释文1与释文2是一致的。由此可见,依据莫斯科语义学派元语言释义方法对动词 приказывать1/命令1进行的释义较之传统的词典释义显然更加清晰、准确,释义分析中的语义单子(семантический примитив)和过渡语义因素语义成分简单,便于理解。通过元语言释义,可以直观、系统地显示词汇语义单位在同义、反义、近义、转换、组配等方面的聚合与组合关系[16]185。
приказывать1和命令1语义配价在深层结构上是相同的,都是 3个,下面我们通过支配模式、词汇函数对приказывать1和命令1的表层句法体现形式及其词汇搭配情况进行对比。
支配模式是《现代俄语详解组合词典》(Толково -комбинаторный словарь современного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简称ТКС)中词条释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表格形式体现被释词项的语义配价和句法题元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限制句法题元表达方法的语法、语义条件,它是描写谓词语义与句法结构的接口[17]。Мельчук И.А.指出,对于关键词 C0的每个语义配价在支配模式中给出相应的深层句法题元和该题元在文本中的表达方法;反之,对于关键词C0的每个深层句法题元给出语义解释,指出所示情景中该题元表示的角色[18]。приказывать1、命令1的支配模式如下:
表1 приказывать1
句法题元表达方式的限制:
(1)主体为表人名词短语,具体指在职权、地位、军衔、辈分上居于高位或年龄较长者。如:领导、主人、军官、父母等。1.2通过借代辞格,主体由 голос一词体现。(2)受体为表人名词短语,具体指在职权、地位、军衔、辈分上居于低位或年龄较小者。如:下属、仆人、士兵、儿女等。
表2 命令1
句法题元表达方式的限制:
(1)主体、受体句法题元表达限制同上。(2)3.1动词短语除包括一般意义的动词短语外,还包括动趋式短语。如:命令弟弟进来。(3)3.4由主谓短语填充命令的内容价时,要求主体为部队中担任某一领导职务的个人(团长、师长等)或某一决策团体(指挥部、司令部等);受体在表层句法结构中常常不体现出来,占据零位,主谓短语在句中做宾语。主谓短语中,主语为炮火,谓语为暂停、反击、支援、还击、延伸等意义的动词。其中,炮火在与暂停、延伸搭配使用时,语法上为主语,语义上为暂停、延伸的受事。炮火与其他各词搭配使用时,语法上仍为主语,但语义上为上述各动词的凭事——方式,相当于“用炮火”。该结构主要用于军事事务性语言中。
当 приказывать1的内容价由动词不定式填充,命令1的内容价由动词短语或把字短语填充时,动词 приказывать1/命令1在表层句法结构中常以兼语句式出现。兼语句式中的兼语为具有受体意义的名词性短语。一般情况下,兼语短语的前一个动词表示使令意义,后一个动词是对兼语的陈述,同时表示前一个动词的目的或结果。两个动词所表示的前后动作具有致使关系[19]。
通过对大量例证的观察,我们发现 приказывать1和命令1在表层句法结构中均可以体现部分语义价,这与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上下文情景等因素相关,与动词的语义结构无关。这些在表层结构中不显示的语义配价在交际上已失去了关注,它们占据的是隐性位,或称零位[16]93。试分析下列各句:
①Он приказывает отнести ворованное на место,потом спрашивает у знакомого цыгана.
②陈毅命令把马振武送到山后吉普车上去。
③只要你穿着大衫,拿出印着官衔的名片,就可以命令他们,丝毫不用顾忌警律上怎怎么么。
④не люблю:когда мне приказывают,спать,делать уроки,сахар.
上述①、②两句中省略了使役性受体,③、④两句中省略了命令的内容,同时④句中还省略了行为的主体,主语位空缺。汉语被字句中也可省略行为的主体,但在句中由受体填充主语位。
同时,在表层结构中,配价位置往往会发生变化,常常体现为受体价、内容价位置的移动,目的是将其作为关注的焦点使之凸显出来。这一变化在俄语中体现尤为明显,俄语的词序具有鲜明的交际功能。因而,根据交际的需要各句法价的位置可发生灵活的变换。汉语中配价位置的变化往往会导致语法结构发生变化。如:当受体价前移置句首时,原受体价位置即兼语位置不能空位,必须要有同指代词填充,否则句子不能成立。比较:老红军命令身边的人快走,随手打了青马一掌。→*身边的人老红军命令快走,随手打了青马一掌。→身边的人老红军命令他们快走,随手打了青马一掌。
通过对动词 приказывать1/命令1的语义阐释及其支配模式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两词的释义及其深层语义结构在俄、汉两种语言中是一致的,这是建立在俄、汉两民族对客观世界共同认识的基础之上的。两种语言除具有共性特征外,还具有各自的民族特点,这使得在具体的表层句法结构中两者的表达形式出现了一定的差异。相对于汉语而言,俄语的表达形式更为丰富,各语义配价在表层句法结构中的省略、位移更为频繁,归其原因在于汉语注重意合(semotactic),而俄语则更强调形合(morphotactic)。
词汇函数(лексическая функция)是莫斯科语义学派《意思文本》转换模式的核心概念,指一组词汇语义单位X(X1,X2…Xn)与表达特定抽象语义类型f的另一组词汇语义单位 Y(Y1,Y2…Yn)之间的对应关系:Y=f(X)[16]47。通过词汇函数可以全方位描写关键词C0的词汇搭配情况,确定与其在意义上存在联系的所有词(词组)。同时,还可以帮助我们在交际或写作中选择合适的词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对动词“приказывать1/命令1”的描写中所要用到的词汇函数包括同义关系(Syn)、极端特征(Magn)、辅助动词函数(Oper)、行为方式、方法(Smod)、以副词形式体现的行为特征(Advix)(下标 i表示深层句法题元(i=1,2,3,4…),x表示语义题元(x=A,B,C,D)。Adv1B(V)表示的副词在文本中代替动词V,V的深层句法第1题元与客体语义题元一致,并且 V 的第2 题元应变为动词。)等。приказывать1与命令1的词汇函数如下:приказывать1词汇函数:
Smod:语气(严厉地、怒气冲冲地、心平气和地、高声、低声)
Adv1B(命令):根据(命令)。如:根据命令,选举一定要让黑人参加。
俄语是富于形态变化的语言,时、体、态是俄语动词重要的三个语法范畴。汉语无语法时范畴,汉语句中动词的时间意义需借助时间短语、副词或上下文体现。鉴于对比的需要,我们对俄汉语动词所进行的语法分析主要集中在体和态两个范畴。
言语行为动词是一类具有特殊意义的动词,它除具有言说性特征外还突显出意向性特征,即说话人意欲使受话人去做某事的意图。在实际交际过程中,一些动词还涉及到“言后之果”即唤起受话人的反应行为,使其朝着说话人事先预计的方向发展,以取得某种预期的效果。这类动词的意向性、取效性特征与动词的体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未完成体动 词 приказывать1/命 令1为 意 向 言 语 行 为 动 词(иллокутивный глагол),表示主体以某种方式活动,目的是使情境P因这一活动而开始存在。其完成体形式приказать1/命令了1也为意向言语行为动词,仅表示将命令意向活动的开始、中间、结束各时间阶段合并在一起,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不涉及命令意向活动的结果。因而,两体的意义关系为“过程行为/整体行为”的对立关系。用于意向言语行为意义时,句中未完成体动词与完成体动词的更换不会导致句义发生实质的变化。
动词的态由主动态和被动态两种对立的形式构成,这两种形式的意义在于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语义主体、动作和语义受体之间的同一种关系。区别只在于动作特征和它的载体(主语)处于不同方向的关系[20]。动词 приказывать1/命令1的主动态表达对于俄、汉语而言是一致的。在被动态的表现形式上俄、汉语存在着差异:俄语被动态可借助形态和句法手段表达;汉语被动态只通过句法手段——被字句表达。具体如下:
俄语动词的被动意义可通过未完成体 приказывать1加尾缀 - ся 表达,可通过完成体 приказать1的被动形动词短尾形式表达,还可通过不定人称句表达。在此,命令行为的主体在表层句法结构中体现为表人名词短语五格形式(对于不定人称句而言,主体在句中不体现出来),行为主体处于次要地位,常常省略。句子中受体体现为表人名词短语三格形式,在句中做补语。内容价常由动词不定式填充。汉语中当动词命令1用于被字句时,句法结构中的主语是动词命令的受体,该受体一般由具有确定意义的表人名词短语填充。由介词“被”引入的是动词命令的施事主体。有时,在表层句法结构中主体隐匿,只体现在深层句法结构中,这时语法上“被”作为助词,直接附着于谓语动词前。被字句中,内容价常常体现为动词短语、把字短语形式。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汉语中“被”字句常常被用来表达相对受体而言不愉快、不如意或意想不到的事件,常具有消极意义色彩。俄语被动句的内容一般不涉及对谁是否愉悦,可表达积极、消极等多种意义,且使用频率高于汉语。如:
俄语:⑤Солдатам приказали готовиться к бою.
⑥Солдатам приказывалось готовиться к бою.
⑦Солдатам приказано готовиться к бою.
汉语:士兵们被命令准备战斗。
可见,对于“士兵们被命令准备战斗”一句,汉语仅通过被字句表达,俄语可以借助不定人称句、被动态派生动词形式、完成体被动形动词短尾三种形式表达。命令行为的发出者常常省略,所传递的命令内容常常是出乎意料的。⑤、⑥、⑦三句中солдатам在表层句法结构中做补语,汉语句式“士兵们”在表层句法结构中做主语。而在深层语义结构中上述各句均是将受事语义配价从受体位提升到主体位,目的是转换关注的对象,使之成为陈述的对象——话题[16]84。
言语行为动词隶属于动词,是动词的下属分类。我们对已做下属分类的言语行为动词的再分类有助于对某一小类动词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发现不同词语之间的语义差异。利用莫斯科语义学派的元语言释义、支配模式、词汇函数等理论可以清晰、准确地对动词进行释义,深化语言单位的意义关系描写,直观地显示动词的各种聚合和组合关系。
客观世界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一致的,而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心理表征应该也是一致的[21]。语言具有普遍认知的共性,приказывать1与命令1相同的语义结构正说明了这一点。此外,语言还具有其自身的规约性,这一点体现在приказывать1/命令1的表层句法结构及其语法特征上。这就要求我们今后在探讨动词语义结构的过程中,也应关注动词形态、表达方面的一些差异,以便使对比进行得更为深入、细致。
附注:
1.文中未标明出处的例句俄文出自 национальный корпус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中文出自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检索系统(网络版)》。
注释:
①表人名词短语中包括短语、单个名词或代词。
②что在肯定句中常与 то连用,否定句中体现为 ничего形式。
[1]吕叔湘.句型和动词学术讨论会开幕词[A].句型和动词[C].北京:语文出版社,1987:1.
[2]Апресян Ю.Д.Перформативы в грамматике и словаре[J].Известия АН СССР.Серия литературы и языка.1986,(3):209 -210.
[3]Гловинская М.Я.Семантика глаголов речи с точки зрения теории речевых актов[G]∥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в его функционировании:Коммуникативно - прагматический аспект.М.,Наука,1993:188 -192.
[4]Апресян Ю.Д.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по семантике и лексикографии [M].М.,Языки славянских культур,2009:344.
[5]常颖.汉、俄言语行为动词语义对比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157.
[6]Дорошенко А.В.Побудительные речевые акты и их интерпретация в тексте[R].Дис.канд.филол.наук.М.1985:20-21.
[7]Апресян Ю.Д.О языке описания знаний слов[J].Серия литературы и языка,1969,(5):22.
[8]Бердник Л.Ф.Коммуникативные типы русских предложений[M].Пермь,1982:57.
[9]佟慧君,等.汉语同义词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046.
[10]孙淑芳.俄语祈使言语行为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229.
[11]Ожегов С.И.,Шведова Н.Ю.Толковый 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Z].М.,ИТИ ТЕХНОЛОГИИ,2000:592.
[12]Словарь современного русского литературного языка(11)(БАС)[Z].Москва·Ленинград:Академия Наук СССР,1961:511.
[13]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в четырех томах(3)(МАС)[Z].М.,Русский язык,1984:413.
[14]Ушаков Д.Н.Толковый 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в трех томах(3)[Z].М.,Вече· Мир Книги,2001:799.
[1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6]张家骅,等.俄罗斯当代语义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7]蒋本蓉.支配模式在汉语语义词典中的应用[J].外语学刊,2009,(4):130.
[18]Мельчук И.А.Опыт теории 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ий модель“Смысл?Тексты”[M].М.:Наука,1974:138.
[19]杨云.汉语语法学纲要[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151.
[20]信德麟,等.俄语语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377.
[21]钟守满.英汉言语行为动词语义认知结构对比研究[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42.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Semantic Connotation of the Verbs“приказывать1”and“Ming-Ling1”
LIU Li-li1,2
(1.Department of Russian,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rbin 150040,China;2.Center of Russia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
Between Russian's verb“приказывать1”and Chinese verb“Ming-Ling1”,there is nearly no difference in deep semantic structure and semantic interpretation,but they are not corresponding completely in the surface syntactic structure.Starting from semantic perspective,using the theories of metalanguage explanation and mode of government in the Moscow semantic school,this paper does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semantic connotation of the verbs“приказывать1”and“Ming-Ling1”,in order to reveal the semantic and syntactic differences of the verbs clearly and intuitively and instruct th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better.Using the theory of lexical function,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lexical collocation of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and determines all the words(phrases)in the sense of contact with the key words.The results are benefi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machine translation,and also give a reference for the studying of other speech act verbs.
speech act verbs;semantic category;metalanguage explanation;mode of government;lexical function
H353
A
1001-7836(2012)10-0139-05
10.3969/j.issn.1001 -7836.2012.10.057
2012-09-0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俄汉语用对比研究”(2009JJD40008)及黑龙江省俄语学会2010年度规划课题项目“俄汉语命令类言语行为动词语义对比研究”(10-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刘丽丽(1981-),女,黑龙江五大连池人,讲师,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从事俄语语义学、语用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