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2012-06-08 01:55:50石冬喜钱志良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10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改革职业

石冬喜,钱志良

(1.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工商系,江苏 苏州 215009;2.苏州大学,江苏 苏州 215100)

课程改革是人才培养工作的依据和纲领性文件,是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手段。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2006]16号)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

一、高职教育

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简称,从1980年初建立职业大学到现在,我国的高职教育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1996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逐年提高,其中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到21世纪20年代,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中心,而人才紧缺是不争的事实。培养人才靠教育,而培养制造业应用型人才主要靠高职教育。毋庸置疑,近几年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猛,形势喜人,但透过繁荣表象的背后,可以发现当前高职教育实则存在诸多问题,而且不少问题与矛盾有愈演愈烈之势,不仅已经直接影响到高职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而且对国民经济发展也将产生不小的影响,必须引起各方高度的关注。对于时下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业内外说法很多,建议也不少。因此,高职教育必须着力于内涵建设,调整专业结构,注重提高质量,提高办学效应,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我国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二、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相对较短,最早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是仿照本科教育的课程模式建立起来的。本科教育培养的是科学型人才,其课程模式从1952年院校调整后基本上是沿用了苏联的“三段式”课程模式,即把课程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大模块进行教学。其结构比例呈金字塔型,即公共课最大、专业基础课次之、专业课最小。这种模式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中心,对于为未来工程设计开发和学术研究奠定宽厚基础的普通高等教育是适合的,但对高职教育来说,却严重地影响了理论教学结合实际应用及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技术技能的养成[1]。目前好多人都认为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次级教育,不同于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认为高职教育在水平上低于大学本科的教育。然而好多高职学生的教材都采用的是本科生的教材,并没有突出高职教育的自身特点。高职教育课程要体现出自己的职业性和发展性,体现出自己的“高”与“职”。

三、如何对高职教育课程进行改革

1.课程体系改革

在安排课程时必须深入企业调研,确定各岗位职业能力结构,绘制岗位职业能力结构框图。在此基础上根据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构建起模块化课程结构体系,即理论教学模块:公共课、专业课、专业方向课及公共选修课四个模块;实践教学模块:实验与检测、实习与实训、工程实践三个模块。按课程结构模块化要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组织课程及课程内容[2]。课程体系设置要按照“根据市场设专业、根据职业定课程、根据岗位练技能”和继续推进“工商融合”特色建设的原则,以深化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加大市场调研的深度和广度,调整专业培养目标,丰富专业培养内涵,优化课程设置,实行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建立起与职业资格对接的课程标准,巩固“工商融合”的培养特色;通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进一步推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

任何一门主干专业课都要有明确的行业(企业)背景和依托,按照项目组织,一般由紧密型合作企业的技术人员主讲。面向职业岗位职责和任务,围绕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所需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开设的实训课程,区分专业方向或方向模块,实施文理渗透,是为学生今后职业发展、个性化培养和职业素质能力服务的课程,其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主要有案例和项目两大类。因此,一般课程体系分为:职业素质课程、职业知识课程、职业能力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

四类课程的建议设置比例

因此,在设置课程教学体系时必须注意以上四类课程的科学合理安排,科学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必须通过学生才能体现出来。因此,对课程教学改革时,必须以提高学生质量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为落脚点。此外,课程教学体系必须体现客观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课程教学体系的客观性、科学性应通过指标的可操作性体现出来,课程教学体系必须体现过程性原则。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2.课程设置的要求

课程体系应从职业岗位职责构建其内容架构,与企业、行业、协会合作,参照相关的职业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依托校企合作的课程要求在内容和资源上重组、整合中有具体体现,尝试按照企业标准构建课程体系。突出专业主干课程,体现不同专业课程体系(特别是不同专业方向)的差别,并注意理工科与文科的相互融合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专业主干课程门数应控制在10门以内,设置时要立足于企业培养需要,强化专业培养特色,打造精品。各类重点、品牌特色专业应该突出体系设置的创新性。以课程综合化和项目化为突破口,严格按照所在专业职业岗位的职责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并制定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对于主干课程应该说明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

可以在第四学期或者第五学期安排几周的顶岗实习,保证学生在学校期间有充分的时间到校外合作企业进行锻炼,真实了解和领会工作岗位的职责范围,体验岗位的工作规范要求。专业实践性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应结合校企合作项目,不断增加生产性和实战性的项目化岗位训练课程,减少与生产实际结合不紧密的学科性内容。考试方式一般采取考试、考查、开卷、面试、论文、答辩等多种方式,专业核心课程(60学时以上的课程和集中连续两周及以上的实训)可采取考试方式,其他课程考试采取灵活的方式。为了给学生减负,每学期的考试课程门数不得超过3门。积极支持针对不同特点的课程实施不同形式或方法的考试(查)方式改革,主讲教师可以综合课程教学要求、合作企业的需要、教学实际情况、教材等因素,在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前提下,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采用灵活的考试方式。各专业在高年级宜安排与专业相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等最新的专业领域技术进步和发展的讲座课程[3]。

3.部分课程的设置

根据国家和省教育主管部门相关文件的要求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例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就业指导课、形势与政策课、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开设特色发展战略课程。对于大学英语课、计算机基础课、高等数学课要针对不同职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专业要求制定出具体的分专业课程实施方案。对于实施各类教学模式改革的部分专业可以按照约定设置,其教学目标、标准、内容、模式、考核方法、教材以及师资的配备等具体细节在课程设置中加以说明。对于专业英语课程的设置一定要与岗位职责要求吻合,做到目标、标准和内容的相互区分。

四、总结

在知识学习与工作任务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充分体现高职教育课程的特色[4]。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研究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类问题。例如:教育的不平等、资源的短缺、班级人数过多、实训条件的限制、师资的不平衡等。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些问题都会得到解决,从而突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1]陈小琼.对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理论与应用研究,2009,(3).

[2]陶红林,纪定峰.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2,(9).

[3]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高教所图书馆.教学简报[Z].人才培养方案专刊,2012-02-23(总第68期).

[4]陈新文.学分制视角下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9,(1).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改革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44
改革之路
金桥(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0
职业写作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改革备忘
我爱的职业
改革创新(二)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