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兴邦 周春露
(1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江苏 泰州 225300;2姜堰市南苑学校 江苏 姜堰 225500)
从2012年9月开始,初中化学开始使用2011年版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版课标),大家关心的是课程标准与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版课标)相比有哪些变化呢?这样的变化有何意义?本文就此谈谈学习新版课标的心得体会,与同行们交流。
比较前后两种版本课标,前言和课程目标中主要有如下变化:
实验版中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侧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以及物质转化规律和调控手段。”而新版中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它不仅使化学概念的定义更加清晰、特征更明了,而且根据化学学科特征和学科价值对 “化学课程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思路”,提出了“要激发好奇心”和从培养目标3个维度相对应的3个“引导”,即引导认识变化规律、形成化学基本观念;引导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启迪科学思维、培养实践能力;引导认识S(主要是化学)TSE的关系,理解科学本质、提高科学素养。
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体现基础性的途径。一是通过“初步认识物质世界,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这是基于课程改革中“一切为了孩子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二是针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征,“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质上强调了课程的探究性;三是依据化学学科价值的基础和STSE关系,其目的是基于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背景下,强调树立科学发展观、社会责任感,也是为了体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在“第1点”中增加了“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树立为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而勤奋学习的志向”,其目的是突显新课程理念的发展性;“第4点”将“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变化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则说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仍然是新课改的两个基本着力点;在“第5点”中增加“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景”,目的仍然是体现化学与STSE关系,以学生发展为本,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促进学生的学习。
主要表现在“第1点”中,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改为“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避免单一的纯探究式学习,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可以综合运用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第2点”中补充 “课程内容、实施建议”,使之更完整;“第5点”实际是原来的“第6点”,同时又增加了“利用这些学习素材来创设学习情景,生动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第6点”实际是实验版课标中的前言的第四点—关于目标要求的说明,其中在认识层次的水平中增加了“懂得”,理解层次的水平中增加“简单计算”,在技能性学习目标的水平中增加了与初步学习同层次的 “模仿操作”,初步学会层次中增加了“独立操作”,在体验性学习目标的水平中增加了“经历”、“认同”、“内化”。这使得各层次的学习目标水平的行为动词更加丰富全面。
主要有如下几点:总目标中新增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知识与技能“目标3”中新增了“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过程与方法“目标1”中新增了“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3”中新增了“关注热点问题”;“第4点”中增加了“增强安全意识”;“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第5点”中新增了“为中华民族”;这些表达更准确、更全面、更具有时代性,体现了新课程中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化学学科中的人类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思想,更能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总目标中的“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替代为“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这种表述更准确;知识与技能“目标4”中的“能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替代为“初步学会设计实验方案”,替代后的目标更具有基础性,也更贴近初中学生的实验水平;过程与方法“目标1”中“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替代为“能进行简单的”,“目标3”中“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替代为“说明并解释”,都是在原来的要求上有所降低,也使要求的表达更贴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的“第5点”中“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现在改为“初步养成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严谨求实、乐于实践、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等科学品质”,原来的搭配不够准确,改动后,用词和概念关系更恰当,也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的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要性。
课程内容部分变化较大,其中许多内容都有调整,首先将原来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现在的说法更准确更合理;课程内容中的“二级主题”改为“二级主题(单元)”,与表前的说明保持一致;内容说明中将原来的“达到最基础的学习要求”改为“达到最基本的学习要求”、科学探究中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改为“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更加明确初中化学教学与学习中的最基本的要求。五个一级主题中的具体内容变化也很大,主要的调整如下:
1.删减或替代了部分内容,目的是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一级主题科学探究中首先重新整合了原来的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形成了更具体、更简洁的新的认识。其中删除的有:一级主题科学探究(二)解释与结论部分“第2点”中的“能依据一定的标准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简单的分类”和“第3点”中的“进行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科学探究案例中删除了原例3“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会改变吗”;“例3”(原例4)中,删除了探究过程与建议和“写出有关的研究报告”;身边的化学物质(二)水与常见的溶液中,删除了“知道纯水与矿泉水的区别”
又如:进行实验部分将“能顺利地完成实验”改为“能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进行实验操作”;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的科学探究“案例1”中,将“实验探究”变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下列实验活动”;在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将“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改为“知道”、增加了能结合实例说明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化学性质和用途;将“了解结晶现象”改为“能举例说明”;在常见的化合物中,活动建议部分将“当地农村常用化肥的鉴别”改为 “常用铵态氮肥的检验”;在化学物质的多样性中,将“从元素组成上识别氧化物”改为“认识氧化物”;在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中,将“理解反应现象与本质的联系”改为“初步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将“设计实验推断孔雀石分解的产物”改为“设计实验证明有新物质生成”;在认识几种化学反应中,“用实验证明:铁粉和硫粉混合加热生成了新物质”改为“实验:镁条加热、高锰酸钾加热”;在化学物质与健康中,将“提出防止这些危害的建议”改为“了解防止这些毒害的措施”,新增了“查阅资料了解一氧化碳等物质的危害、了解毒品对个人及社会的危害”。
实验版课标注重的是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新版课标更注重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问题的解决或参与其中的能力,这些改变使课程内容中的要求更准确、详细,更科学、更合理,对于过程的参与,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最大的表现为其中的探究都设计让学生真正地探究,并强调知识建构,强调参与和合作,也让学生更加重视知识的应用,而不是去单纯完成一个任务,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除了行文的结构性优化外,大部分改变和删除是降低了要求,既突出了学科的基础性,又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2.调整课程要求,强化了初高中化学课程的衔接
初中化学课程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重在介绍各种化学现象、化学概念,并没有系统深入地研究。而高中化学课程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为了有利于初中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新版课标中提高了与高中衔接部分的一些要求。主要是对学生终身非常重要或是后续学习仍会用到但是高中不再专门学习的基础内容。如一些常见元素化合物知识——终身需要的常识性内容;单质化合物,酸碱盐等物质分类和物质变化分类知识;溶解度知识;实验探究知识;常见化学用语规范要求等等。
具体表现在: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一)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将“活动与探究建议②:实验探究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改为“②实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新的课标中的要求比实验版的要求高了,要求学生对氧气的制取和性质有系统的认识,因为这部分内容高中不再学习;身边的化学物质中金属与金属矿物中,将“设计实验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改为“设计实验探究锈蚀的条件”,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探究铁制品生锈的条件,而且能探究其他金属(如铜等)的生锈条件,也是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一级主题物质构成的奥秘认识化学元素中,将“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改为“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物质组成的表示中增加了根据化合价写出常见化合物的化学式,都强化了规范书写化学用语的重要性,也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要求也比以前提高了。
二级主题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的科学探究案例1中,获得结论后,增加了“学生进一步反思:还有哪些实验能证明微粒的运动?”;科学探究案例2中将假设中的“增大(减少、不变)”改为“发生了变化,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大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小于、等于)”;实验二中将“记录所称的质量W2,比较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改为“实验3:观察实验现象,以及天平的平衡情况”;一级主题物质的化学变化(二)认识几种化学反应中,新增了“设计实验证明氢氧化钠与盐酸能发生化学反应”;一级主题化学与社会发展(一)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中,增加了“实验:氢气的燃烧”等。这些变化的目的都是通过学生的体验解决问题,由解决问题的过程再产生更多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学生完成实验时,不是让学生按照已设定好的步骤去完成机械动作,而是真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生严谨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学生进入高中的学习作铺垫。
3.精选各单元的学习情景素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和科技前沿
学习情景是能够提供学习的素材,是知识得以存在和应用的环境背景或活动,它能够激发和推动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以及情感活动等。学生的学习与学习情景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新课程标准中对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进行了如下的变化:
删减了:红墨水的纸上层析;服装干洗;当代金属材料的开发利用;制造自来水管材料的变迁;原子结构发现;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表;照相底片的感光;中国古代的黑火药;城市“环保汽车”的兴起;海水的综合利用;吸烟者的肺部病理照片、录像或图片;被污染或变质的食物对人体的危害。
增加了:宇航、潜水的呼吸供氧;氮气的用途;自来水的生产工艺;硬水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制取蒸馏水;太阳能海水淡化;食品中的乳化剂;不锈钢餐具;现代汽车、潜艇、宇宙飞船所用的合金材料的发展;作物生长最适宜的pH范围;根瘤菌固氮;常见铵态氮肥的性质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海水的主要成份;铁的几种氧化物;桂花十里飘香;原子结构模型;人体需要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元素周期表的发展;葡萄糖在体内氧化释放能量;用食醋清洗水瓶中的水垢;铜片在空气中灼烧后固体质量的变化;电解水实验及其微观解释;氢能源汽车;煤矿瓦斯爆炸的预防;面粉厂的防爆措施;我国能源消耗和化石燃料的分布;纯羊毛和合成纤维的鉴别;新型陶瓷;婴儿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二氧化硫排放与酸雨。
改变了:灯管中的稀有气体变化为灯管中的氖气;中国化工专家候德榜变化为侯德榜对我国制碱工业的贡献;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变化为拉瓦锡与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空气污染指数变为空气质量日报;排放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液的危害改变为污水的处理和利用。
通过删除离同学们的生活时间和空间上比较远的、现在生活中已被淘汰或更新的、人们早已熟知的学习素材,增加生活中的一些突发事件、生活中的新材料、新能源、农业上的新技术、科技前言的新动向等学习素材,改变了与教材知识、与生活环境等联系较大的学习素材,扩大了学生的学习资源,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基础性,也更体现了化学来源于生活,学习化学更是为了应用于生活的一门学科,同时也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热点问题,逐步树立起科学发展观,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赖以生存并不断发展的基础。新课程标准中强化了实验的作用,如:
项目 实验版课标 新版课标前言中课程设计思路部分“活动与探究”是为了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设置的。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实现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也是积极的学习方式。这些活动本身就是化学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实现化学课程目标的基本保证。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内容标准中单独设立主题,明确地提出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所包含的内容及要求。在内容标准的学习主题中设置了"活动与探究建议",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和辩论等都是积极的学习方式。这些活动本身也是化学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再如:一级主题科学探究(三)学习基本实验技能中,新增了“高度关注安全问题,避免污染环境”、“初步学会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的物质”;科学探究的(四)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部分,实验版的课程标准中没有单独列出学生实验,而在新版课标中给了导语“学习运用化学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方法,离不开实验活动。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实际,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安排和组织学生至少完成下列化学实验活动”,并单独列出基础的学生实验:“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等8个实验。
与实验版课程标准相比,新的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基本操作和基础实验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学生和教师在学习和教学中都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和可操作性,实质是强化了实验的作用,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在实验的观察、交流与讨论中学习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实施建议部分改动非常大。虽然一级标题没有变化,但是二级标题将原来的进行了重新优化、组合与整合,改动后的二级标题更明确。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制定教学目标,从主题到单元再到课时,遵循着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逐步深入,关注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制定的迫切性,注意到三维目标设计的整体性与相互独立性。另外在二级标题下还增加了三级标题,使广大教师不仅更加熟悉本学科的课程体系,而且在教学中更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模仿性,也更具有真实性。
具体表现在,每一部分的具体调整幅度都很大。实施建议页面从原来的32页扩展到62页,其中教学建议部分由4页变化为32页,增加的典型案例从原来的3个增加到15个,主要增加了“例4: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教学目标”、“例5:‘用微粒的观点物质’的教学反思”、“例6:‘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评价目标”等;评价建议从12页增加为15页;教材编写建议也贴近生活和实际;其目的是使使用者可以操作、借鉴,有目标示例,更系统也更切实可行。
教学建议的另一个重要变化是,表述与旧课程标准变化较大,变化的一个基本是语言表达得更加恰当、具体并且更贴近初中化学的教学实际。如:新课程标准在前言中导言部分将 “正在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危机,如……环境危机和粮食危机等作出的积极贡献”改变为“缓解”;在前言中课程性质部分将“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改变为“使学生从化学角度初步认识物质世界,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在课程目标部分将“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品质”改变为“初步养成”;在发展科学探究能力部分将“能顺利完成……”改变为“能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进行实验操作”、将“具有较强的实证意识”改变为“认识收集证据的重要性”,这些改变都使新的课程标准中的各项要求更具体、更实际,也使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并有据可依。
新版课标从2012年秋学期将开始实施,我们将进一步认真学习和研究,全面贯彻落实,在教学实践中为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而努力。我们期待新课程实施进入又一个春天。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