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着的人,他们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努力创造适合于儿童学习数学的情境。本文论述了如何创设情境,促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操作实践等学习方式的建立,让学生尽可能地去想、说、听、做,打造“生本”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思考;倾听;表达
作者简介:苏淑华,(1978-),女,汉族,福建安溪人,福建省安溪县第九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3-0089-01
一、让学生尽可能去“说”
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对学生不放心,常使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结果一节课下来教师疲惫不堪,学生听得也索然无味,开小差也在所难免了。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发表见解的机会,使他们有话可说、有话会说、有话乐说。例如,我在教学7、8、9的乘法口诀时,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1到6的乘法口诀,我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以小组为单位借助小棒自编口诀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然后让每组推选出一名学生来说他们是怎样得出口诀的,有什么记住口诀的小窍门?同学们的热情被点燃了。接着我放手让学生来当“小老师”,让他们自己说,我适时加以补充。学生感觉分外新鲜,听得也仔细,甚至也想上来一显身手,整个课堂气氛也被调动起来。
学生思维的合理性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通过他们的说,才能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达到思维的合理性的。例如,我在教学乘除两步实际问题时,通过让学生说来了解他们的思路。1.说题意。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请每位学生先观察两幅图,然后在组里说图意。(1)说第一幅图中有几条船,每条船上有几个人。(2)第二幅图中知道什么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2.说思路。当每位学生尝试解答后,我组织学生在班上交流不同的解答方法,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这样做,不但使每一位学生对题意和解题思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且使他们的逻辑思维更加清晰。
二、让学生尽可能去“想”
教学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一种主动的内部的认识过程,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究、思考,从已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逐步掌握掌握数学知识,形成能力。我认为,学生的思考应该贯穿于整个数学课堂中。
1、在观察时思考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视觉器官认识事物、状态及相互关系的一种主动活动。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积极思考有关问题,丰富学生的思想,增强数感。 例如:想一想,下面这组数有什么规律,再根据规律在横线上填出适当的数。
1、1、2、3、5、8、_、_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逐项观察并思考:从左往右看,这些数是越来越大还是相反?这些数之间有什么联系?你能不能举出相邻3个数的变化规律?这些数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这样,学生从数的含义理解到根据规律填数,是对数的认识的深化和飞跃,增强了数感。
2、在猜想中思考
猜想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数学猜想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猜想、推理过程中思考,既激发了兴趣又发展了思维。我在教学“观察物体”时,先出示一个长方体。
师:看这个长方体,你认为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生1:最多能看到4个面。
生2:最多能看到6个面。
生3:最多能看到5个面。
以上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猜测从任何一个位置来看这个长方体,最多能看到几个面?在答案不一的情况下,学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3、在合作交流前思考
学习是一种探索,是一种心智的活动过程,是一种个体的行为,它需要独立思考,静思默想,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进入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各自的思维方法,实行优势互补。因此,例如教学“解决用乘除两步计算的解实际问题”时,我先让学生读题,弄清题目是什么;再从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确定解题步骤;然后尝试独立进行解答;最后小组合作,交流解题方法和思路。
三、让学生学会“听”
有些数学知识是通过探究获得的,而有的知识点是通过教师直接传授的。我认为,“探究式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接受式学习”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间接经验。因此,学习方式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关键在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选择。如:二年级数学《平移》一节,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判断一个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还要懂得画出在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上平移后的图形。于是教学时,我利用课件的形式把平移的过程用动态的方式呈现出来,并启发学生先把每个点平移后的位置找到,再连起来,就是平移后的图形,通过老师清晰的讲解,大部分学生都能画出来了。
当然,不管是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或者在小组交流中,学生要学会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
四、让学生尽可能去“做”
一位教育家曾说:“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更是如此。只有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如我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时,当学生初步感知、体验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减法算理后,我让学生尝试用所学算理解决42-16,将计算教学设计成一个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使其在计算中发现个位不够减,从而引发新的认知冲突。此时,我并不直接告知,而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采用同伴合作、探讨、交流及教师提示、引领等形式,有效解决了“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这一难点。孩子们在动、思相融的操作实践活动中,理解“形”和“数”之间的联系,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知识,激活了死记硬背的法则,重点、难点也得以有效突破,这样在孩子们的大脑中符合客观实际的规律。
教学论指出: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是教育活动中复合主体的重要的一半,课堂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教师要注重启发引导,让教的过程变成导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