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莎莎,王洪伟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眼科中心;.骨科,重庆 400037)
2例脑颜面血管瘤-青光眼综合征患儿围手术期护理
杨莎莎1,王洪伟2(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1.眼科中心;2.骨科,重庆 400037)
脑颜面血管瘤-青光眼综合症;围手术期;护理
Sturger-weber综合征又名脑颜面血管瘤-青光眼综合征,为一种先天性青光眼合并先天异常,以颜面部皮肤血管痣表现、青光眼症状、脑膜血管瘤引起癫痫症状等为主要临床表现[1]。国内未见关于此疾病围手术期护理的报道。现将我院2011年收治的2例Sturger-weber综合征的围手术期护理报告如下。
病例1,女,9岁,家长代诉:左眼自幼视力差,右眼视物不见4 d,以脑颜面血管瘤-青光眼综合征入院。入院检查视力OD 眼前数指,OS 眼前手动;眼压 OD 21.3 mmHg,OS 48.1 mm-Hg;右面部可见葡萄色扁平血管痣,边缘清,压之褪色。右眼眼底可见视盘界限,C/D 0.5,黄斑反光弱;左眼眼底视盘苍白,C/D 1.0,黄斑反光消失。双眼B超提示双眼玻璃体轻度浑浊。有癫痫发作病史7年,每年发作十余次,脑CT提示脑萎缩。
病例2,女,14岁,患儿主诉:右眼视力突然下降10 d,以“脑颜面血管瘤-青光眼综合征”入院。入院检查视力OD数指/20 cm,OS 数指/50 cm;眼压 OD 39.2 mmHg,OS 17.4 mm-Hg;右眼眼底视乳头界清色淡红,C/D 0.4,视网膜平伏,黄斑中心凹反光可见。左面部、眼睑及唇部可见红葡萄酒色扁平血管痣,边缘清,压之褪色,结膜血管扩张,眼底视乳头界清色淡红,C/D 0.4,视网膜平伏,黄斑中心凹反光可见。FVEP未引出波形,双眼B超提示双眼玻璃体轻度浑浊。有癫痫发作病史11年,脑CT提示:脑实质内多发钙化灶伴左侧大脑半球萎缩。
2例患者入院后予药物降眼压未见疗效,予全麻下行双眼小梁切除术,术后予抗炎等治疗,两名患儿平均住院日5.5 d。
两例均出现既往癫痫发作、颜面部血管痣及视力下降,患儿表现出对癫痫发作的恐惧,因面部红痣、视觉感知障碍带来情绪低落,对周围事物兴趣减退,反应迟钝,性格变得孤僻、自卑,对治疗无信心,服药依从性差。因此必须对患儿及家长进行心理干预。指导家长眼部按摩方法,观察是否合并有脑部异常,癫痫性惊厥,对侧偏瘫等症状。采用双眼包扎,避免单眼包扎引起健眼活动时患眼随之活动导致纱布枕移位,并配合房水生成抑制剂治疗,以减少房水的生成及外流,促进滤口缩小及裂口愈合[2]。包扎时嘱患儿减少眼球运动以防止纱布枕移位;睡觉时解除包扎,避免入睡后眼球向上转时纱布枕压迫角膜,加重病情;严密观察纱布枕有无移位及加压效果[3]。
Sturger-weber综合征(颜面血管瘤青光眼综合征)为一种先天性青光眼合并先天异常,本病治疗主要为缩瞳控制眼压,若药物不能控制可考虑手术。有精神症状需到神经科治疗。两例有过癫痫发作,即使癫痫发作已被控制,因患儿长期存在的心理障碍、社会对癫痫认识的偏见等,也会给其带来精神上的痛苦,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家长担心抗癫痫药的副作用、认知功能障碍、社会适应及人际交流能力差等。因此必须对患儿及家长做好心理护理。通过不断评估患儿及家长的性格特点、情绪、感知等,制定并不断完善可行的个案护理,以提高医护治疗效果。
视力下降为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为患儿提供安全的环境是病房管理的基础,为杜绝跌倒、坠床、烫伤等意外事件发生,所有物品必须安全地统一定点放置。癫痫需长期坚持服药,其发作无规律、不可预测,指导家长采用标记奖励法增强患儿规范服药的效果并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4]。指导家长眼部按摩方法,强调其重用性及注意事项。同时做好预防癫痫发作,观察是否合并有脑部异常,癫痫性惊厥,对侧偏瘫等症状。期间两名患儿无上述症状发生。
通过本文两名患儿的护理,体会到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术后预防浅前房,并针对患儿的疾病及手术特点,给予相应的护理及正确的出院指导,对于减少术后并发症,保证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两名患儿平均住院日5.5 d,术后患儿仍不能有效配合医生检查,对手术效果的判断带来难度,所以如何在最短的时间掌握此类患儿的心理特征、变化特点并采取实际可行的措施是本案例治疗护理的重点。
[1]赵 恳,魏厚仁,陈 红.双侧颜面血管瘤及青光眼的Sturge-Weber综合征一例[J].中华眼科杂志,2000,36(4):294.
[2]袁军侠,俞 兰.青光眼术后患儿浅前房的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6):1521 -1522.
[3]唐 文,张 燕,喻 红.全程健康教育在青光眼患者中的应用[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0,19(6):531.
[4]王良红.标记奖励法在小儿癫痫服药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48 -50.
(编辑:杨 颖)
R732.2;R775.5
B
1672-5040(2012)04-0457-01
2012-02-05
2012-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