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丽和 蒲晓彬 袁 文 吴素芳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系,广东江门 529000)
1996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周远清曾说:“素质教育是考虑如何加强人文教育,如何加强做人教育,如何使社会经济的发展同道德水平的提高协调一致。”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他们的现代人文精神,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包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1]他指出社会的发展需要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相契合及人文素质教育。所以,“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教育是现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是既重视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又重视人文素养的培育。”[2]科学技术要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必须有人文精神的渗透和导引。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同样要在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其一,文学有助于提高高职生的文学修养。作为《大学语文》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历经岁月大浪淘沙依然留存下来的经典名著,它们艺术地展示了人类探索生命、思考人生本质的轨迹,形象地记录了社会进程的历史,凝聚着人类发展的经验和智慧,表达了人们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和价值判断,肩负着传承人类文明、文化的使命。于此,古人已深有体会,黄鲁直就曾有言:“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文学对于提高高职生的文化修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了解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则,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汉语言文字是我们的母语,是我们日常口头、书面交流的工具。而汉语又是一种极具表现力的语言。说话人由于环境因素制约或为了达到一定的表达效果,往往借助汉语谐音、多义等语言特点,运用双关、象征等手法,或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含蓄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或许会给听众或读者带来理解的障碍,甚至容易误解、误读。文学作品以语言文字为媒介表达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情感,而为了加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作者也常常运用多种艺术手法,通过学习文学作品,了解语言、文字这些特殊用法的规律和语境,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二是积累词汇,提高表达能力。就形式而言,文学作品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体现了语言和文字的运用规则,通过文学作品教学,使学生积累了词汇、形成了语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表达能力,这也就是常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是丰富心灵世界,提高审美水平。优秀的文学作品极具感染力和吸引力,往往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深情厚意,而其通过语言文字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也往往具有审美价值,而读者阅读的过程也是体验的过程。其二,文学使学生认识社会人生。经典的文学作品,往往真切地反映出一个时代的风貌,蕴藏着作者对社会深刻的体认和对生活独到的感悟。所以,文学传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过去,更清楚地认识现实社会、应对现实中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启发学生更好地把握未来,规划未来。其三,文学培育着学生的人文精神。如今,学科划分日趋细化,但文学与历史、哲学、伦理、宗教、艺术等其他人文类学科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联系。不少文学作品中往往蕴涵着历史的沉思、哲学的思辨、宗教的信仰和伦理的道德,有着对世界、生命、人生的理性观照和情感感召,文学作品会令学生对于个体生命、人与人、人与自然有更真切的认识,从而摆正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形成高职生自尊、悲悯、博爱、包容、和谐等品格,树立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于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文学讲授,此前,不少研究者曾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践尝试,提出了不少有建设性的意见,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的传授现状如何,对此,我们课题组曾于2011年对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青岛大学职业教育学院和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发放问卷进行了调查,一共发放问卷215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在问卷中,我们就学生对现行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教师的文学传授以及学生期许的文学传授等问题收集了意见。
从《大学语文》教材方面看。目前,《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可谓是百花齐放,选录篇目虽然内容不同,多寡不一,但大体可以分成单纯阅读欣赏、阅读欣赏与实用文写作合编、阅读欣赏与应用写作和口语交际合编这三种情况,而在阅读欣赏部分,就其编写体例而言,或者根据作品的内容或中心思想,分主题编次选录,或者依照作品的体裁,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编次选录,或者以文学史为纲,按照作家生活年代的先后次序和国别分别编次选录。就选录的作品而言,涵括古今中外,而部分按照主题编次作品的教材,除选录文学作品而外,还将人物传记、名人演讲辞、科普文章等选入。我们认为,对于《大学语文》教材的建设,宜根据所在院校的实际情况,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纯文学作品与多种文体并录。我们调查的三所高职院校所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多选录文学作品以供阅读欣赏。学生对现行所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表示“非常满意”的有12%,“比较满意”的有44%,“感觉一般”的有38%,“比较不满意”的有6%。根据调查问卷反馈的信息,对教材的评价提出了内容丰富、知识面宽广、切合实际等诉求。课堂上有限的阅读和教学固然不能替代课余的大量阅读,但作为一个导向,或者可以考虑适当选录一些包括历史、地理、哲学、与日常生活相关话题等在内的一些作品,而于文学作品的选择和教学而言,则宜选择经典作品并能在教学内容上有所扩展。二是作品的编写体例。教材的编写体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编者对该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大学语文》教材入选的文章离不开文学作品,但文学教学的目标、要义何在?根据调查,接受以文学史带篇为主的只有11%,以体裁带篇为主的有13%,选择以人文专题知识带篇为主的占57%,另有约20%的学生选择以专题讲座的方式替代《大学语文》的授课形式。由此可见,文学知识的传授如果还只是局限在文学这一层面上,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接受文学作品最主要的目的并非是了解文学发展史或者是如何欣赏,而是通过文学这一媒介,去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所以在编录《大学语文》教材时,不妨将文学作品的内涵作为入选和编次的重要依据。三是作品数量上。在调查学生对现行使用教材满意度的题目中,课文篇目的数量也成了学生评价的标准之一,提出了“数量适度、适中”的要求。何谓适度?这或可参考课程课时的数量,以36个课时为例,可以讲读36篇左右为宜,或者考虑将编选的课文分精读与泛读,精读部分为重点讲授课文,课堂传授时一同研讨,而泛读则是供学生课后自读。此外,也可以“扩展阅读”的形式,提供相关书目让学有余力而又有兴趣的学生课外阅读。四是篇目选择。古今中外作品浩瀚如海,如何遴选?通过调查问卷,我们了解到学生亦希望选录古今中外的经典名篇,强烈排斥再选录已入选中学教材的课文。而对于古代文学作品,67%的学生表示喜欢或认为很重要,32%的学生表示不喜欢,太难懂,1%的学生选择不重要,用不着。由此可见,适量选录古典文学作品还是必须的。五是文字与图片的搭配。对不同教学层次所使用的教材作一比较,我们会发现,随着年龄段的不断提高,教材中文字的比例逐渐增多,而图画则逐渐减少,到了大学阶段,许多教材基本上只有文字而没有图画,甚至连插图也没有。但阅读经验告诉我们,恰如其分的插图会使文字增色,不少学生也提出了《大学语文》教材应图文并茂的诉求。
从文学的传授与接受上看,本次调查反馈的信息显示,学生对文学的学习态度较为端正。73%的学生认为《大学语文》的开设非常必要或必要,而其理由集中认为课程的学习可以陶冶性情、提高文化素质、传承文化等方面。而于课堂学习之余,课外会翻阅教材课文或看相关书籍的有74%,其中课外阅读选择文学作品的有32%。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文学传授的质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并因此而延伸到课堂以外,这也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在教师知识传授方面,调查显示,任课教师对文学的传授多采用讲授法,授课内容也主要是集中在文学常识、文学史、作品内容和艺术手法分析等方面。而学生对任课教师在文学方面的整体传授表示“非常满意”的只有13%,“比较满意”的有48%,“感觉一般”的有35%,“不满意”的有4%。而在期许的教学改进方面,认为教师需要在“教学方法”上加以改进的有40%,选择“教学手段”的有29%,选择“教学内容”的有26%,选择“教学语言”的有4%,选择“其他”的有1%。对《大学语文》中的文学教学,认为“应侧重知识视野扩展、人文素质培养”的有55%,“与职业素养相结合”的有33%,“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的有18%,“写作能力培养”的有4%。对作品的传授,认为应该“立足作品,联系实际,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有53%,希望“教师全程讲解,旁征博引,贯通古今,透彻周全”的有18%,选择“忠于作品及作品产生的时代,尽量还原彼时彼地的境况”的有17%,而选择“学生自学、领悟为主,教师从旁指导点拨”的则有17%。以上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对《大学语文》中文学的学习有一定的兴趣,也有比较高的期望,希冀能从中吸取生活经验和人生智慧,为我所用。但无论是传授,还是接受,实际的情况并未能尽如人意。怎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文学的传授,尽可能地发挥其效用,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呢?一是教学手段上。文学传授可在传统教材的基础之上,利用现代电子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让相关图画、音像介入。图文并茂会相得益彰,有助于揭示主题或感受意境,如讲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播放配乐朗诵视频,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感受诗中意境、情感,也在视听方面大大扩宽了诗歌的审美效果。而有时,相关主题影视作品的引入,也有助于学生更好把握原文主题,且大大扩展了作品的内涵。如余光中先生的《催魂铃》一文,可借助电影《海角七号》,让学生认识到从书信到电话,甚至到我们现在很普及的网络,都是人们沟通交流的工具,也可借此互诉衷情,而书信中蕴涵的时空和情感的绵长,却是现代交流工具不可比拟的,以启发学生去反思现代生活。二是关于任课教师文学传授方式的改进方面。根据调查反馈的信息,文学教学更适合采用何种教学方式,主张讲授式的有35%,串讲的13%,讨论式的31%,探究式的25%,可见,学生并不满足于被动接受,有参与其中以及与教师进行平等对话、交流的诉求。在课堂传授中,教师也宜珍视学生的这种主动性和积极性,注意平衡传授与接受的关系,组织好师与生的良性互动。对课文内容的处理上,教师宜导,通过深入分析课文,把握文章内涵和传授重点,组织好课堂传授的环节和内容,将教师的讲授与师生间的探讨糅合其间。三是传授内容的选取、处理应与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对《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的讲授,侧重点何在?笔者以为可从以下三方面着眼。首先,重视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作为高职学生,文学基础知识的认识和积累相对比较薄弱,而课堂传授的课时毕竟有限,通过文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了解文体的特点和欣赏的角度、技巧,可以提高文学鉴赏的水平;对作品中出现的文学、文化常识给以适当的讲解,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打下基础,也使其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得以传承。但这方面的内容宜以文学作品作为依托,融合在文章理解的过程中,而不宜作纯粹的理论讲授。同时,也可以通过题解、注释、附录等形式来实现基础知识的传播。其次,注重多层次、多角度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一篇文章,其字数是有限的,但其内涵却可能是无限的,多层次、多角度挖掘其内涵,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如古文名篇《郑伯克段于鄢》,可以从“孝”的角度进行挖掘,让学生了解古代君王以孝治国的深层次原因,并引导其对孝道的认同,思考家庭成员该如何相处,如何看待亲情、名利等。席慕容《一棵开花的树》,在理解诗意、品鉴诗歌画面美的同时,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看待爱情、幸福。再次,加强文学训练。文学的传授要加强感染力,这一方面需要教师在传授时要有情感的投入,另一方面,也要在文学的训练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如:优美的诗篇,可加强听、读,以体验其音乐之美和意境之美;小说,可通过改写或改编成剧本,以理解作品主题;对戏剧作品,则可通过分组演练的形式,来加深对内容和情感的体会。
从学生文化素养提升的平台搭建来看。文化素质的提高,除课堂传授以外,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环境的熏陶所起到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校园文化指学校在长期的育人实践中逐步营造的具有学校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如校园环境、建筑、设备等,精神文化,如校风、校训、学风等,也包括制度文化,如校园规范等。
根据我们对三省高职院校学生的调查及我院学生的访谈,我们认为通过文学来提升高职学生文化素养的校园文化氛围的设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社团建设。成立校园文学社,并定期开展以会员为主、辐射全校的活动,如举办读书沙龙、邀请知名作家、评论家介绍创作、阅读心得,定期出版社刊,以形成一种阅读氛围,为文学爱好者提供一个交流、学习、提高的平台。二是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开拓一些比赛项目,并形成品牌,如可组织楹联比赛、现场作文大赛、诗歌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宿舍命名征集、按主题设计布置宿舍等。三是营造彰显文化内涵的校园环境。校道、主体建筑、文化广场、园林、雕塑等的设计和命名,最好能形成主题;图书馆、教学楼、宿舍楼等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场所,可悬挂一些格言或摘录来自经典作品的条幅,尽可能地营造一个崇文乐道的氛围,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熏陶。四是宣传并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官方或社会力量组织的一些品牌比赛。比如中华大学生诗词比赛等,并形成激励机制,如对获奖者可获得相关选修课学分或在综合测评中予以加分等。
[1]周远清.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序[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6:5.
[2]蒲晓彬.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走科学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相契合之路[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