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
(浙江大学,浙江杭州310000)
中国人与法国人非语言交际的差异分析
李璐
(浙江大学,浙江杭州310000)
本文以中法非语言交际的差异为例,探讨非语言交际在中国和法国文化背景下的差异,以期更好地了解法兰西文化,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非语言交际;文化差异;中法
非语言交际是一个年轻的学科,仅有50年的历史。非语言学始于19世纪。20世纪80年代是非语言交际研究大发展时期,中国国内学者开始大量介绍国外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并着手各自的研究。
非语言交际在交际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美国研究表明,在表达感情和态度时,语言只占交际的7%,高达93%的沟通是非语言的,其中55%是通过面部表情、形体姿态和手势传递的,38%是通过音调传递的。
人类的交际活动是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结合,对语言和非语言的关系我们也要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非语言交际行为对语言交际行为一般起到强调和补充的作用,除此之外它还具备重复、否定、代替、补充、调节等作用。需要指出的是,非语言行为相对于语言行为而言更真实,在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矛盾的时候,一般无声语言更为可信。(毕继万,1999:5)
对于非语言交际的分类也存在很多方法,中外学者根据非语言交际的基本成分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我国学者毕继万将非语言交际粗略分为四大类进行研究:一、体态语,包括基本姿势(姿势和身势)、基本礼节动作(如握手、拥抱、微笑、体触)以及人体各部分动作(如头部、面部、腿部、目光交流);二、副语言,包括沉默、话轮转换、声调等;三、客体语,包括皮肤的修饰、身体气味的掩饰、衣着和化妆、个人用品等;四、环境语,包括空间信息、时间信息、建筑设计、室内装修、灯光、颜色、标识等。
中法两国分别可以代表东西方文化,受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中法两国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尊重文化差异是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其在非语言交际方面的差异。所以本文主要从能体现中国人和法国人非语言交际差异的典型方面入手进行分析。
1)体态语
a)亲吻。法国人表达他们的情感和热情的方式和中国有很大的区别,与含蓄的中国人相比,法国人在情感的表达上更加热情而奔放,而行贴面礼则是他们和朋友问好、说“再见”的一种普通的礼仪(法文bisous)。亲朋好友间见面或分手时,通常双方都会互相用脸颊碰一下,嘴里同时发出“啧啧”的声音,声音越大表示越热情。
法式贴面礼没有固定的次数,不同的地区习惯不一样,巴黎地区一般两下,昂热是两下或四下,再往南到普罗旺斯是三下或四下,有的地区则是五下。很多的法国人也不清楚到底是几下为好,只好看情况随即而定。
在法国,恋人或夫妻在公共场合拥抱和接吻是很正常的事情,法国人比较喜欢自由随行地表达感情。但中国人相对比较保守,在公共场合过分亲热的行为还是不能被大部分人接受,这也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产生的礼仪方面的差异。
b)手势。布罗斯纳安说:“手部动作实际上是身势语的核心。”(毕继万,1991:115)手势在各国有不同的表达意义,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了手势不同的交际功能。相同的手势在不同的文化中也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说到做到,杰克马上开始收拾行囊,苏婷婷站在一边,束着手,拿不定主意。杰克说:我先到机场,你回去拿了东西就来。苏婷婷犹豫地:杰克,我总觉得咱这样不好。杰克兴奋地:你不觉得这样很刺激吗?跟美国大片一样。苏婷婷低下头:是很刺激,可我爸妈要生气的。杰克:咱下飞机就打电话跟爸妈道歉。好了,婷婷,咱们的浪漫之旅就要开始了,你要高兴点才对。
法国人数数的方法与中国人不同,法国人不懂得中国人独特的计数方法,中国人表示五是五指伸开,表示六是伸拇指和小指,表示七是拇指、食指和中指捏在一起,表示八是伸拇指和食指,表示九是勾起食指,屈其余四指,表示十则是两手食指交叉成“十”字或一手握拳。法国人表示以上数字五、六、七、八、九、十则依次是:五指伸开、一手五指伸开,加另一手食指、一手五指伸开,加另一手食指和中指、一手五指伸开,加另一手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一手五指伸开,加另一手四指(拇指除外)、十指伸开。
法国人祈求好运时喜欢交叉两只手的食指和中指,搭便车时要站在路边对来往的车辆竖起右手大拇指,有时候出于某种需要指点自己的左手结婚戒指表示自己已婚或指代自己的配偶。
2)副语言——沉默
中国人注重沉默,认为沉默的力量有时大于语言,沉默可以代表尊重、友善、接纳,在交流中,人们喜欢讲沉默解释成敬意、同意、沉思、友好等。商务谈判中,中国人讲究以静制动,喜欢保持沉默,这是因为他们想对无法迅速答复的事情进行思考,宁可不说话也不能乱表态。日常生活中,对父母不能顶撞,对领导不能锋芒毕露,对老师更要顺从,这是中国人的典型作风。汉语里“沉默是金”“言多必失”“慎言”“讷于言”“祸从口出”即是这个道理。能说会道是法国人的通性,据统计,他们是世界上讲话最快的民族,快到每分钟能讲265个单词。而且法国人侃的水平普遍高,不论男女老少、知识水平高低,大家都能侃侃而谈。法国的政治家就更是如此了,他们喜欢争辩,却都很有绅士风度,即使是激烈的争执,语调也不会高昂,不会手指对方或做出其他责难性动作,我们经常可以在法国的电视节目中看到四五位嘉宾同时阐述自己的观点,互不相让的情形,辩论中抢话题是经常现象。这种现象对于中国人而言是很难接受的,当众不同意别人的意见或者与之产生冲突是很难被接受的,中国人害怕破坏“和谐”的关系所以要给对方留面子,法国人则认为不发言说明没有思想没有观点没有个性。
3)客体语
a)皮肤颜色。日光浴是法国人的习惯,人们喜欢在晴朗的天气穿上比基尼,躺在户外草坪上或海滩上,让太阳暴晒自己的皮肤,以晒黑的皮肤作为健康的象征,在法国,美男子的外表应该是身材高大、头发金黄和古铜色皮肤。白皮肤并不是美丽的标志,古铜色皮肤会显得一个人有品位,有经济实力,对于法国女性来说也是如此,除此之外,在法国美黑产品和助晒保养品比比皆是,这在中国是难以想象的。
很多法国人来到中国后很不理解为什么中国女人喜欢打遮阳伞,因为这在法国几乎是看不到的。其实,中国女性历来以白为美,俗话说“一白遮百丑”,在夏天尤其害怕暴晒竭力让自己的皮肤白嫩一些,所以大街上随处可见撑着遮阳伞的女性。这与法国女性喜欢暴晒恰成鲜明对比。
中国人讲究对立统一,在服饰上我们历来不喜欢让服饰约束自己的行动,衣着一定要得体,奇装异服不被中国人接受,裸体艺术在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也是寥寥无几。当然,如今的中国人在服饰上也较为开放,从角色化转向个性化也是大势所趋。
法国的时装引领世界潮流,法国有很多世界知名品牌(香奈儿、路易威登、皮尔卡丹等)法国的男士和女士都穿戴得极为考究,他们认为衣着代表一个人的身份和修养,即使法国的老年妇女也很讲究衣着打扮。在正式场合,法国人通常要穿西装、套裙或者连衣裙,颜色多为蓝色、灰色或黑色,质地则多为纯毛。出席庆典仪式时一般要穿礼服。法国人也很注重搭配,一般而言,在选择发型、手袋、帽子、鞋子、手表、眼镜时都要追求与着装协调一致。
4)环境语
a)办公室空间。霍尔认为,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组织空间的方式。空间象征着权力,其布局反映了等级差别,这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相似性;在空间组织形式上,各个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1971:134)。
通常来说,社会地位的高低与空间组织形式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地位越高,所占空间越大,办公室空间从侧面反映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这一点在中国和法国都能表现出来。法国人和中国人一样,都凭借对空间的组织来标明社会地位之间的差异,但具体的组织方式有所不同。其中一个明显的差异表现在座位的方位上:中国人倾向房间尽头靠窗或靠墙的位置,而法国人却青睐中间的位置。
b)时间观念。法国人和中国人时间观念不同的一个表现是法国人把工作和生活分的很开,法国人节假日很多,加上双休日,一年里可以有180多天不干活,节假日和周末基本上所有的商店都要关门。但在中国,节假日和周末商场的营业时间会延长,通常是街上最热闹,是人们逛街、采购、娱乐的最好时机。从这一点而言,法国人对于生活和工作的时间观念更强一些。
除此之外,在法国去看病、去银行、请朋友吃饭这些小事并不那么简单,办任何事几乎都要提前计划或预约时间,否则很容易吃闭门羹,因此法国人几乎人手一册日程本(法文agenda)并随身携带,他们会把要做的事一一安排好写在日程本里,并尽最大努力去实现。而中国人做事没有安排日程的习惯,或不严格遵守规定时间。同时和多个人说话或者同时做几件事的情况时有发生。
总而言之,非语言交际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非语言行为相对于语言行为更加真实有效。但由于中法两个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中国人和法国人的非语言交际都带上了其民族独特性,因此有着很大的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成败的关键在于正确对待文化差异,坚持不懈地排除文化优越感、文化模式化和文化偏见的干扰,正确对人,正确待己,相互尊重,平等交往。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毕继万,1996)。总之,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地加强对非语言交际的认识,在注重学习语言差异的同时关注中法的文化差异和非语言差异,只有了解了两国非语言交际的差异,我们才能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流,避免交际障碍,成功、顺利地进行交际。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美]莱杰·布罗斯纳安.毕继万译.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语言交际对比[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
[3]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4][美]爱德华·霍尔著.何道宽译.无声的语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赵倩.非语言交际中的中日文化差异[D].2008.
[6]杨晶.商务谈判[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7]郑韶颖.中国人与美国人非语言交际的差异分析[J].南昌高专学报,2010,(4).
[8]陈佳音.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法两国民族性格之差异[J].科教文汇,2010,5(上).
[9]王淑艳.中法办公室空间的社会文化观念透视[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2,(3).
[10]范双莉.非语言交际的中西方文化差异[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11]丁闯.东西方非语言交际差异分析[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0,(3).
G125
A
1008-7508(2012)08-0009-02
2012-04-19
李璐(1988—),女,陕西人,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