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攻击行为及差异性研究

2012-08-15 00:49倪林英袁翠松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暴力行为攻击行为高校学生

倪林英,袁翠松

(1.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深圳 518000;2.江西广播电视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46)

高校学生攻击行为及差异性研究

倪林英1,袁翠松2

(1.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深圳 518000;2.江西广播电视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46)

目的:探讨高校学生的攻击行为及现状并对攻击行为进行差异研究。 方法:采用T检验分析高校学生攻击行为及现状。 结果:(1)88%以上高校学生具有攻击暴力行为;(2)高校学生的攻击行为存在学校类别、男女等差异显著,但攻击行为不存在是否体育专业、独生子女和新老生差异性;(3)家庭教养方式、个性、自尊与社会支持等不同变量存在高低攻击分组差异。结论:塑造良好的高校大学生个性,适时提供支持,家校结合,使其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以健康心态来进行学习、生活、交往,减少高校学生攻击、暴力等事件发生。

高校学生;攻击;家庭教养方式

前言

攻击行为也称侵犯行为,是指任一种意在伤害另一种意欲躲避这种伤害个体的行为或语言[1]。由于高校扩招,以及学生成长的开放的社会环境趋于复杂化,随之攻击暴力事件也屡见不鲜,如2008年,上海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暴力事件,2011年甘肃省庆阳师范校园暴力等事件。这些伤害性事件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本调查试图从男女性别、城乡、恋爱、独生子女等相关背景资料出发,了解高校学生攻击行为现状及相关背景下的差异性,希望给高校思想政治、心理健康等教育者提供指导与借鉴。

一、研究对象与工具

(一)对象

在各校老师的支持与配合下,讲解问卷指导语,随机选取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电大及高职学校蓝天学院、枫林理工学院520名学生,其中男284人、女226人,城镇206人、农村304人,独生子女92人、非独生子女418人,已恋爱人数189人、未恋爱人数321人,一般高校325人、民办高校185人,平均年龄为20.5岁。发出问卷520份,收回518份,对问卷整理分析后,无效问卷8份,最后保留510份有效问卷。

(二)工具

1、攻击行为问卷:采用Buss﹠ Perry编制的攻击行为问卷[2],为使问卷适合中国大学生样本,因此对问卷进行了整理与分析,结合专家与文献资料,得出攻击行为问卷各项内容,在此基础上对问卷进行拟合、修订、完善,经过修订后的问卷各项拟合指数都超过0.90以上,说明攻击问卷各项目与各因子之间拟合良好,达到标准问卷水平。同时,抽取被试49名,对修订后问卷进行两次重测,重测系数为0.61,在0.01水平上显著,说明修订后的问卷信度和效度良好[3][4]。此问卷含愤怒、敌对、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四因子。

2、从汪向东编的量表手册中分别选取社会支持、自尊、父母养育方式三大量表[5]。社会支持量表主要了解被试的社会支持状态,由总社会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利用度及客观支持四因子组成。自尊量表采取四级评分制,10个项目,重测信度为0.85,此问卷信度、效度都良好。父母养育方式量表分为父亲和母亲的教养方式两种,分别为父、母的情感温暖,过分干涉,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偏爱被试及父亲的过分保护11个因子。

3、选用湖南医学院修订的艾森克个性问卷(EPQ)[6],来了解被试的个性特征。此问卷由说谎(L)、精神质(P)、神经质(N)及内外向(E)四个因子组成。最后,所得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15.0进行处理。同时问卷上含性别、专业、新老生、家庭经济状况、是否独生子女、恋爱、学校类型等基本资料。

二、高校大学生攻击暴力行为现状

(一)高校大学生攻击暴力行为程度

为更好了解高校学生攻击暴力行为程度,根据攻击行为问卷五点计分标准,以23—105跨度的总分为依据,各取1/3,将其分为高、中、低三个攻击组,根据三组人数及百分比例概况来探讨高校学生的攻击暴力行为。结果得出,低攻击组(20—50分)的人数为57人,所占比例为112%;中等攻击组(50—77分)的人数为364人,所占比例为71.4%;高攻击组(77—105分)的人数为89人,所占比例为17.4%。这说明大部分高校学生都有过攻击或暴力行为。调查结果应引起我们注意,按常理来说,生活条件逐渐提高、物质生活日益满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应提高当代高校学生的幸福指数,减少攻击或暴力行为,但得出结果且出乎意料,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当然,有可能跟选取的样本有关系。此次调查中,近1/3的大学生为高职院校学生,这部分学生相对来说成绩上处于劣势,心理上自卑等,可能出现对现状的不满而产生情绪,从而产生攻击他人、甚至危害集体、个人等贬损或伤害行为。也有可能当今社会日益竞争激烈,高校学生处于心理、生理发展的高峰期,对未来持有美好愿望,也希望从家庭、社会、学校寻求更多方面的支持,但往往自己本身个体性格、社交、沟通等方面差异,存在不足而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从而出现理想与现实的失衡,加上课程、学习、考试等的压力,为发泄不满,导致对人、物产生攻击或暴力行为。

(二)高校学生攻击暴力行为的差异性分析

为探讨攻击行为在不同背景下的概况,本调查分别从学校类型、性别、专业、城乡、是否恋爱、是否是新老生、是否是独生子女几个方面对高校学生攻击行为做差异性检验与分析。结果得出:

1、在学校类型上,攻击总分、言语攻击、愤怒、敌对四因子存在明显差异,职高学生攻击分数都比一般高校的学生得分要高,在0.01水平上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T分数分别为:-4.27**、-2.87**、-3.666**、-3.527**, 但两类高校在身体攻击因子上差异不明显。(*表示p<0.05,**表示P<0.01,以下同)。调查说明,在攻击行为研究上,学校类型很关键。民办高校学生的攻击暴力行为要强,而且经常伴有言语攻击,甚至愤怒、敌对情绪。这可能由多方面原因导致此种结果产生,民办高校大学生由高考差生占多数,一般来说,在周围的同伴、家长及老师中得不到高度认可甚至还有可能家长的责骂,从而导致内心不平衡,从而导致攻击情绪产生。而一般高校学生在学习上相对处于优势,认可度高,来到大学后,学校重视心理工作及学生的心理辅导,社团活动也多,消极情绪得到及时排解,因而减少攻击或暴力行为事件产生。当然,也有可能社会影响,社会竞争激烈,相对来说,民办高校学生找工作并不是那么容易,对未来担心,加上学校性质本身的影响导致攻击暴力行为过强。

2、性别上,攻击行为存在显著两性差异。攻击总分、愤怒、敌对三因子在男女类型上存在明显区别,女生攻击性高于男生,T 分数分别为:-3.756**、-6.319**、-2.943**,这与谢振安的研究有不一致的地方[7],但与罗贵明研究相同[8]。而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在身体攻击、言语攻击两因子上区别不大,这与S.Feshbach(1970)研究不一致。在当代社会,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面临着压力,都要自己去独挡一面才能适应社会发展与进程,否则就被社会所淘汰,这无疑加大了女生的攻击性,传统性别上劣势使她们变得更大胆、泼辣才能与社会发展同步,因此有可能会导致攻击行为产生甚至伴有愤怒、敌对情绪。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我们要关注性别角色发展并考虑性别角色周围的文化背景环境。

3、在城乡生源地上,来自农村的学生比来自城镇的大学生更具有敌对性,T分数为-2.213*,在0.05水平上显著;已经恋爱的同学比没有恋爱的同学更具有身体攻击性,T分数为2.003*。而攻击总分、言语攻击、愤怒三因子不存在城乡、恋爱背景差异,身体攻击因子在城乡差异上不存在显著性水平,是否恋爱的学生在敌对因子上区别也不明显。这说明,高校学生的攻击行为与他们的生源地有一定关系,来自农村大学生敌对意识强,这有可能从农村过来的学生贫困生偏多,生活相对来说比较拮据,接受的新鲜事物也较少,到一个新的群体中,自然与城镇学生有落差,导致人际关系处理障碍,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就有可能产生敌对攻击行为。从调查结果我们还可以看出,城乡生源地不存在攻击差异性,这是令人惊喜的,这有可能是城乡差距在减少,人员流动大,农村走向城市,义务教育普及,大家的素质普遍提升,从而攻击行为在城乡差异不明显。是否有恋爱背景的高校学生除身体攻击外,对攻击行为关系不大。这可能与已经恋爱同学环境有关系,没谈过恋爱的同学可能在行为上拘谨,自然身体攻击行为减少。

4、以体育进行分类的专业、新老学生、是否独生子女为背景分析研究得出,攻击行为以及攻击因子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对不受这些背景因素影响,无显著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本次调查的被试有关,被试的平均年龄为20岁左右,所处的家庭环境中,子女不多,大家在家庭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因此差异不明显。新老学生同样面临学习的烦恼、就业的困惑,未来的迷茫,因此是否是新老学生的攻击行为不明显。现在体育专业学生竞争同样激烈,面临文化课、专业课程的考试,有可能因为此原因而导致攻击行为不显著。同时也给我们注意,要从以往认为体育专业学生比非体育专业学生的攻击行为更强的误区中走出来。

(三)父母教养方式、人格、自尊、社会支持变量的攻击性程度高低分组差异分析

将攻击总分由高到低排序,然后取首尾各1/3高校学生被试分成攻击程度的高分组与低分组,并比较高低组间父母教养方式、人格、自尊、社会支持各变量差异。结果得出,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情感温暖、理解;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人格说谎因子,高低攻击分组存在明显差异,且高分组低于低分组。T分数依次为:-3.147**、 -3.218**、 -3.722**、 -4.047**、 -3.261**、 -6.954**。同时,父亲惩罚、严厉,父亲拒绝两因子;母亲过度干涉,母亲拒绝,母亲惩罚、严厉三因子;自尊总分;人格精神质,情绪稳定性两因子,高低攻击分组也存在明显差异,但高分组高于低分组。T分数依次为:4.206**、4.693**、2.435*、4.922**、3.386**、7.621**、5.350**、

13.151**。而父亲干涉、父亲偏爱、父亲保护、母亲偏爱、对支持的利用度、性格内外向各因子上,高低攻击组不存在明显差异性。这说明,高校学生攻击行为与被试的家庭教养方式、个体的个性特征、自尊及社会支持都存在关联。父母采取温暖的教养方式,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家庭气氛都有助于减少攻击事件发生。相反,父母采取两极化教育,过度干涉或过度溺爱都会有可能导致攻击行为产生。从调查还可以看出,人格对攻击行为有一定影响,但具体通过什么方式去影响,关联有多大,则有待于后续进一步研究。

三、总结

通过对高校学生攻击行为程度及差异性分析,无论是民办、职业高校还是本科院校,高校学生攻击行为都比较普遍,这不得不引起我们重视与深思。高校学生是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如果在学校没有养成良好习惯,养成教育不过关,势必将来把不良影响带给社会,因此,学校教育工作者应加大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减少学生有意识的贬损或伤害行为。同时,各大高校尽量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扩大心理咨询的职能,塑造良好的学生个性,提供合理的社会支持给大学生,家校结合,发挥家庭教育功能。让高校学生以良好、积极、健康的心态来进行学习、生活和交往,从而减少攻击暴力等事件发生。

[1]曾玲娟.攻击行为研究综述[J].株洲师范高等专课学校学报.2001.6(3):P82—85.

[2]Buss AH Perry.the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2(63):452—459.

[3]李波.大学生羞耻量表的修订[D].北京大学博士生学位论文.2004年.

[4]孟庆茂、候杰泰.协方差结构模型与多层线形模型原理及应用[M].北京师范大学心理计量与统计分析研究室,2001(28-34)

[5]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手册[M].1999年版

[6]龚耀先修订.艾森克个性问卷[M],湖南:湖南医学院,1986.6.

[7]谢振安.当代大学生攻击行为的调查研究[J].青年研究.1997年

[8]罗贵明.父母教养方式、自尊水平与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2):198—199

C912.62

A

1008-3537(2012)03-0043-03

2012-06-10

倪林英(1978-),女,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咨询;

袁翠松,女,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教师。

汪红亮

校 对:红 农

猜你喜欢
暴力行为攻击行为高校学生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无线网络攻击行为的辨识研究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媒介分析:动画暴力对儿童的影响
第一次遭遇家暴该怎么处理?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高职学生攻击行为探析
所暴力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