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整体性解析

2012-08-15 00:48温小勇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温小勇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通过对唯物主义因素和辩证法因素的积极方面进行吸取、发展和升华,从而产生出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贯穿于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逻辑体系的始终,“正是这些逻辑关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考察社会历史发展,辨别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各自独特的哲学内涵,有助于我们清晰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方法论意义;作为理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脉络;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之所以能够改变世界和创造历史,就在于它始终和一个伟大的阶级——无产阶级及其解放运动血脉相连。

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一逻辑整体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即辩证唯物主义,其逻辑体系包括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三个组成部分。

辩证唯物论是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的学说,回答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与唯心论相对立,辩证唯物论所认识的世界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又有反作用;它承认物质第一性,运动绝对性和规律的客观性,从而决定人的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实践还可以反作用于客观世界。辩证唯物论在方法论上要求从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发展最一般规律的学说,是用唯物论的观点研究世界的规律,回答世界的状态“怎么样”的问题。与形而上学相对立,唯物辩证法所认识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又是变化发展的;坚持联系和发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发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在方法论上,唯物辩证法要求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研究对象都是客观的物质世界,但是研究的角度和回答的问题有所差别。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相互渗透,研究世界的本质要用辩证法的观点,否则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研究辩证法要在世界的本质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是对世界本质的认识的深化,没有唯物论,就会陷入唯心论。与此同时,作为贯穿于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始终的灵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应用和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逻辑整体,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有其各自独特的哲学内涵。唯物史观遵循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来观察和理解历史,是与唯心主义相对立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念,“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与作为意识形态的哲学不同的是,唯物史观归结为某种经验事实,“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正是在此意义上,列宁称唯物史观为“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在逻辑前提上,唯物史观首先从个人的生命需求来考察人类历史,“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作为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唯物史观在深刻总结人类历史观及其演变的基础上,针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史观,运用“实践的唯物主义”的最新成果,回答了观念和物质实践的关系的基本问题。“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

作为众多唯物主义中的一种,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领域的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运用和推广于社会历史领域的结果。与唯物史观不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其确立的前提不是人及其生命需求和满足需求的物质生产劳动,而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结合的辩证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的历史主体是人,而历史唯物主义以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为主体,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为动力和规律,而将人及其生命需求与劳动生产视为既成的东西。由于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推广和运用,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所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自然是社会思维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由此,“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对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梳理,有助于从逻辑体系上把握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整体的辩证唯物主义;对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确立的前提基础及其基本观点的辨析,有助于从整体上认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社会历史领域的运用和发展。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看作一个逻辑整体,有助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征,因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突出特征,也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生命线”。

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一理论整体

尽管为了分门别类研究和概括的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分为三个有机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但其内在的逻辑体系和科学内涵是作为整体存在、前后衔接的,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实际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联系,或者也可以说是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理论的内在联系,正是这种内在联系才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探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脉络,更能清晰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作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发端,马克思第一次试图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以异化劳动作为主线分析了资本主义的扭曲和异化,从而埋下了未来共产主义的种子——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最终克服异化——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成为马克思经济学和哲学研究的终极目标和对象。无论是对异化劳动的批判还是对共产主义的论述,都包含着马克思主义丰富而深刻的哲学世界观。事实上,“当马克思通过研究政治经济学探寻资本主义的秘密时,他在思想上通过黑格尔扩展了他从亚当·斯密和启蒙运动中的苏格兰哲学家继承而来的历史理论”。

1845年马克思写作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从根本上揭露了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根本缺陷,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科学地说明了人的社会性本质,正确地阐述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也正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正确地解决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进而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性意义——“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和科学实践观的确立,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任务不仅要认识和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要改变世界,即改变现存的严重异化了的资本主义社会,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正是在此意义上,恩格斯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1845—1846 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系统阐述了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为核心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社会发展包括共产主义运动的一般规律,同时也预示着资本主义社会只是人类社会中的一个历史阶段,批驳了资本主义永恒论,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石,因而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创立是在对异化劳动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商品拜物教批判的探索中不断实现突破的。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批判资本主义,从而得出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的结论。《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宣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分析了阶级和阶级斗争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过程,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以及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使命。

即使是马克思创立的政治经济学著作《资本论》,也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武器和方法论基础的。《资本论》以商品作为切入点,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在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基础上提出的,因此决不能随意肢解作为一个理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否则将会影响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理解和把握。

三、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之所以能够改变世界和创造历史,就在于它始终和一个伟大的阶级——无产阶级及其解放运动血脉相连。“严格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只有一个,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必定与无产阶级解放以及人类解放的历程同在,必定与具体的、历史的实践需要共进。

空想社会主义最大的缺陷在于站在现存社会之外去批判和否定现存社会。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立足于对现存社会的解剖,关注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因素、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力量和导致资本主义灭亡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认识到,“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将无产阶级的解放确定为人类解放的政治形式,将消灭贫困化和消除异化确定为未来社会的基本走向。因此,无产阶级的解放以至于人类解放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可以说,对无产阶级历史作用的科学阐发,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世界观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对无产阶级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的考察和分析,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整体的逻辑体系内,既包含着唯物史观的具象分析,又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分析。从唯物史观出发,马克思主义透视出了无产阶级成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经验事实。无产阶级是随着大工业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张而形成发展的,是体现新生产力的新生阶级;无产阶级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化的劳动者阶级,这意味着它可能形成阶级意识,摆脱对于统治阶级的思想依附,由自在阶级成为自为的阶级;无产阶级经历了异化劳动的严酷磨练,不仅是灾难深重的社会群体,也是坚韧不拔、纪律严明的可组织力量。有鉴于此,马克思主义将无产阶级看作是一个有前途、有作为的阶级,从而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存在本身的秘密——无产阶级能够而且必须自己解放自己。

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马克思主义科学地分析了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实践前提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趋势。马克思主义恰恰将无产阶级的自由和一无所有看作是为将来的公有和社会占有创造的条件,为资本主义的灭亡创造的实践的物质力量——无产阶级不仅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又是新型社会的创造者。就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而言,任何类型的个人自主活动都不是自然的结果,而是历史的产物。无产阶级在传递新社会必将来临的信息的同时,必然传递着关于人的解放的新信息,这就是摆脱人的依赖关系和物的依赖关系,从而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1]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三个层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2):44-47.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6.519.526.528.544.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4.66.591.592.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9.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66.

[6] 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3.

[7] 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7.297.

[8] [英]梅格纳德.德赛.马克思的复仇:资本主义的复苏和苏联集权社会主义的灭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

猜你喜欢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智能化的“世界观”
历史唯物主义的五种西方重构模式解析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正义观再思考
《世界观—雕塑遗产》
远洋东方境世界观售楼处
走向理性:近代以来中国世界观的嬗变
知识产权制度未来发展试析——基于辩证唯物主义观视角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高等数学教书育人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