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神话的儿童文学价值研究

2012-08-15 00:43吕进锋
红河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儿童文学神话文学

吕进锋

(红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云南 蒙自 661100)

神话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一切文化的渊源。神话是原始混沌思维的产物。它是人类创造的,以想象和幻想为根本特征,反映人类对生殖、万物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等的认识和探索,以口头或文字的形式流传与演变的文学样式。刘晓东说:“儿童教育,特别是幼小儿童的教材,应当主要以原型和母题为主要内容和永恒不变的内容,而这些内容主要集中在神话、童话、传奇、民间故事等原始文学题材中。”[1]我国神话内涵中国独特的文化特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具有丰富的儿童教育价值,尤其是儿童文学价值。

为了阐述我国神话(以下简称神话)的儿童文学价值,本文将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分析:儿童文学的特点是什么,神话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学样式与儿童文学有哪些共通点?它的儿童文学价值体现在哪里?我们可以如何开发利用神话中的这种文学价值?

一 神话与儿童文学的共通点

(一)神话与儿童文学都是儿童的精神食粮

神话与儿童文学一样,同属于文学范畴,它们在文学性、叙述的想象性和幻想性上是一致的。

1.神话具有文学性

茅盾曾说“就文学的立点而言,神话实在即是原始人民的文学。”[2]周作人在《儿童文学》(1920)中说:“儿童的精神生活本与原人相似,他的文学是儿歌童话,内容形式不但多与原人文学相同,而且有许多还是原始社会的遗物,常含有野蛮或荒唐的思想。”[3],他甚至认为,神话与童话原为一体,童话起源于神话。荣格认为,神话是“人类最初发展的阶段体验的遗产”,是使人“胆战心惊的诗”。[4]“神话是真正的诗,而不是文雅的、辞藻华丽的模仿,富有诗意的神话语言正是供那些单纯的,没有受过学校教育训练的头脑理解的”[5]

2.神话具有想象性好幻想性

儿童深深地陶醉于想象性的创作之中。神话能够满足儿童这方面的需求。在中国的神话当中,有丰富的、可读性很强,可以任儿童在其中驰骋他们的想象力的神话,如《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夸父追日》、《捉雷公》、《白云格格》、《愚公移山》、《盘古开天辟地》、《大禹治水》、《日·月·星》、《精卫填海》等等。它们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已,其中蕴含的儿童文学性与文化性是值得深入挖掘的。儿童可以在充满奇幻的想象世界里,充分发挥虚构的自由,摆脱正统思想观点,摆脱各种程式和俗套,摆脱正常、习惯和众所公认的东西,为用新的眼光观察世界、体会一种完全改观的世界秩序的可能性创造条件。从这个角度讲,神话实在算得上是儿童的精神食粮。

(二)神话蕴含着儿童文学中的神秘叙事与神圣叙事特点

神话精神与儿童文学精神是相统一的,体现在儿童文学中神秘的美感与神圣的美感。

1.神话的神秘叙事

何为神秘美感呢?就是神秘美。它的产生是源于主体对对象的未知部分大大地超过了已知部分,造成一种认识的落差(当然是有限度的),造成主体与对象之间的陌生性,我们或许可以称之为“审美距离”。这种落差和陌生性使主体对对象产生神秘体验,表现为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行为。因此,可以说神秘感永远是探索者的领域。神话正是原始人在世界的巨大神秘感的影响下产生的心理体验与他们的现实生活相结合的产物。这多少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儿童为什么那么具有探索精神。神话中的神秘叙事给予他们的陌生感、神秘感正好可以满足他们的探索欲望。

儿童的自我中心思维必然产生任意结合的逻辑思维,产生前因果观念和儿童式的好奇心。这就决定了儿童审美意识的特点,我们用一个可能不太恰当的词概括:“猎奇”。因此,从儿童文学的角度看,儿童文学必须出奇制胜,满足儿童好奇心理。神话是原始思维的产物,它的“审美距离”正好让儿童有“奇”可“猎”。

2.神话的神圣叙事

何为神话的神圣叙事?董国超在《神话与儿童文学》中说道,[6]原始人对生存环境如同儿童一般充满好奇心,意欲对周围的事物作出解释,神话承担着神圣的文化使命,把神话的叙事称为“神圣叙事”。神圣叙事有三个特点:第一,神圣叙事是一种“元语言”叙事,元语言与被叙事的对象之间是一种“象征”与“原型”之间的关系,就是在神话叙事当中,以象征暗喻出“原型”;第二,神圣叙事的基本逻辑规律是类比;第三,神圣叙事,本质上讲,其叙事结构是单纯简洁的。这三个特点都为儿童文学叙事所具备。

(三)神话的游戏精神与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是相通的

儿童具有快乐的天性、泛灵的心理、诗性的智慧、游戏的本能,神话具有快乐的意味、幻想的品格、诗意的境界、游戏的精神,这是神话与儿童心灵的相通之处。

游戏性是儿童文学的四大特征之一——另外三个特征为:好奇性、恐惧性、同情性。[7]黄晨认为,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包括两个层面的美学意义:一为显层面,即有游戏的外在特征,富有玩的色彩和功能;二为潜层面,揭示的是游戏的本质,具有哲学的意义——自由、力量和自主,表达潜隐的儿童生理和心理能量要求释放投射的愿望。”[8]王金禾认为“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指蕴涵在文本之中的,通过作品人物游戏的外在特征传达出暗合儿童游戏心理、审美追求,使儿童的诸多愿望得以实现的文本精神。”[9]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正是神话所具备的。

儿童的精神生活与原人的精神生活是极其相似的。德国康拉德·朗格(Konrad Lange)就曾说过:“原始人化装成一只鸟或袋鼠,模仿有关动物的运动,如果不计可能有的迷信崇拜的次要方面,那么这和小男孩装成骑一只小鹿穿过森林或者向一只狮子发出吼叫,在心理上是完全一样的。”[10]把世界看作生命的社会,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平等的、有灵性的,也就是原始人坚信的万物有灵观,则构成了神话精神最主要的特征。而这恰恰也是儿童文学,尤其是童话最重要的特征。这就在神话与儿童文学之间找到了沟通的桥梁。

二 神话本身作为一种文学具有潜在的教育价值

对神话的研究表明,神话是最具有综合性的,闻一多认为神话是最有统一性的文化体系。文学、宗教、哲学、历史、艺术等等的起源都可以追溯到神话。

首先,我国神话作为我国文化的载体,其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我国神话与古希腊神话不同,反映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品性。神话当中更多的是宣扬正义、善良、勇敢、坚毅、顽强的精神和集体主义、造福人类、勇于牺牲个人的价值取向,这些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对儿童进行民族文化品格的教育有重要价值。

其次,神话作为原始先民的口头文学,在历史的进程中演化,经后人记录和整理形成一种文学作品,具有文学的特性。童话、寓言、小说等等文学作品都从神话中汲取了丰富了养料。因此,神话在儿童的文学、艺术教育方面有重要的价值。

第三,神话是先民对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宇宙万物起源和自身的认识、探索和解释的产物,是先民前综合思维的投射。神话的想象性和幻想性是其根本特性,万物有灵是神话的灵魂。所以神话还具有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审美能力等功能。

三 如何发掘神话的儿童文学价值

(一)消除顾虑,对神话运用于儿童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毕竟神话与现代童话故事在形式与内容上都有些不同。神话充满着神仙鬼怪的故事,多有荒唐乖谬的思想?这不免让人担心,会不会对儿童产生消极的影响呢?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个体发展,我们当然尽量避免消极影响。但笔者认为只要清醒认识以下几点,大可避免消极影响:第一,我们怎样看待神话当中的思想,就将决定它会有怎样的影响,教师大可通过引导等方式,启发思考,化消极为积极;第二,并非所有的神话都适合作为儿童课程资源,必经筛选;第三,相信“小大自休”,不必过于担忧,因为一方面,儿童都有一段时间是原始思维的,神话正好与之合拍,原是有益的;另一方面,儿童的身心又是在不断变化的,将来知识渐开,自然能懂得那些虚妄,不会影响他们对科学的接受。

(二)把好神话的语言转述关

神话与现代儿童文学在语言表述与叙事结构上毕竟还是存在着历史的差距。必须要有一个转化。语言过于枯燥,儿童就不感兴趣,而如果儿童根本上不明白神话表述语言——就如外行读古文一样——自然就谈不上体验其中的神话精神了。因此,在表现神话时,必须借助于淳朴自然的儿童语言。简洁明了,避免晦涩难懂。其实我们是有些转述得比较成功神话故事可以做参考,如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盘古开天辟地、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神话。

(三)要把神话当做神话来读

有些同仁对神话进行转述的时候,有用科学来解读神话的嫌疑,在其中夹杂一些科学的解说,生怕儿童读了之后会对他们科学观念的形成、科学知识学习造成冲击,比如,在讲述“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时,有意借讲故事和听故事者之口来说明神话是假的。以下引用一段对话:

A.“什么叫‘神话’?嫦娥住在哪儿?”

B.“神话,神话就是专讲神仙的故事呗。嫦娥……”

C.“嫦娥住在月亮里!”

D.“不是!月亮上根本不能住人,这是我们老师讲的……”“月亮上什么都没有。老师说,月球比我们地球上大沙漠还要荒凉:没有花,没有草,更没有人和动物。我还看过月球上的照片呢!”

B.“月球上只有环形山,我用望远镜看过的。”

E.“对呀,你们有了现代的科学知识,就不会相信月亮里有这有那得传说了……”

……

如果这样来解读神话,神话就索然无味了,背离了神话的文学性、想象性和幻想性特点,背离了神话的游戏精神。笔者认为这是不可取,这种担忧完全是杞人忧天。每个孩子都是读着童话长大的,但是从来没有一个孩子会因为读了童话,长大后依然认为大灰狼是会说人话的,会站着走路的,小兔子会唱“小兔子乖乖”……神话毕竟是神话,它不是科普读物,要发挥神话的儿童文学价值,就必须把神话当做神话来读。

[1]刘晓东.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茅盾.楚辞与中国神话[J].文学周报,1928,6(8).另见茅盾.中国神话研究初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7:158.

[3]朱自强.儿童文学新视野[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242.

[4]胡建玲.中国新时期儿童文学资料研究[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124.原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0,(1).

[5][英]泰勒.原始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59.

[6]严既澄.神仙在儿童读物上之位置[M]//.参见王泉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文论选.桂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699.

[7]黄晨.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初探[J].儿童文学研究,1994,(2):4.

[8]王金禾.论儿童游戏精神与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18.

[9]张德兴.艺术的本质—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第一卷[M].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466.

[10]穆莱.中国远古神话[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0:4.

猜你喜欢
儿童文学神话文学
东方神话
我们需要文学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神话之旅——奇妙三星堆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神话谢幕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神话”再现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