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疏证》中体现的语法观念

2012-08-15 00:46徐玲英
黄山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广雅戴震广韵

徐玲英

(安徽大学 学报编辑部,安徽 合肥230039)

梁启超说:“中国之有文典自马氏始,推其所自出,则亦食戴学之赐也。”[1]122尽管戴震对语法的认识和说解仅散见于文字训诂的片言只语中,显得相当直观而无系统,但这对于中国语法学和修辞学的建立有着重要意义。《方言疏证》是戴震唯一一本训诂学专著,论文以《方言疏证》为例,研究戴震训诂语言中体现的词性观念和构词观念。

一、词性观念

古人对词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朦胧到清晰的过程。早在先秦时期,《荀子·正名》就将名词分为大共名、大别名、无别之名,曰:“物也者,大共名也。……鸟兽也者,大别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止。”唐代孔颖达义疏《诗经·周南·关睢》曰:“字之所用,或全取以制义,关关雎鸠之类也,或假辞以助,者、乎、而、只、且之类也。”可见已注意到实词与助词的区别。到宋代,有人提出了“实字”、“虚字”、“死字”、“活字”、“动字”、“静字” 等概念。戴震对词性有较清醒的认识。其《绪言》提出:“学者体会古贤圣之言,宜先辨其字之虚实。”戴震所指的字之虚实,虽然与现在的实词、虚词之概念未必相同,但他已注意到辨别词性的重要性。戴震疏证《方言》,运用了术语表现、比较词类或区分读音来显示训词或被训词的词性。例如:

《方言·卷五》:“釜,自关而西或谓之釜,或谓之腹铁。”《疏证》:“釜亦作鬴,《说文》云:‘鬴,腹铁属。’《春秋隐公三年左传》‘筐筥锜釜之器’,杜预注云:‘有足曰锜,无足曰釜。’《广雅》:‘碘铁、铁拼、镂、鬲、锜,鬴也。’盖合上二条,以鬴为总名。”

“总名”这一术语表现出戴氏对事物的种属关系有深刻的认识:“总名”在于概括,类似语法中的“一般名词”。戴震以“总名”这一术语,表明“一般名词”和“具体名词”的区分。又如:

《方言·卷八》:“貔,陈楚江淮之间谓之貔睐,北燕朝鲜之间谓之否貔,关西谓之狸。”《疏证》:“貔乃猛兽之名。 《书·牧誓》:‘如虎如貔’。 《史记·五帝本纪》:‘教熊罴貔貅伛貔虎’。”

指出某词为某某之名,即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某词的名词性质。戴震进一步引证他书,以貔与熊、罴、貅、伛貔、虎并列,说明它的名词性质。

《方言·卷十》:“婩,嫧债,鲜,好也。 南楚之外通语也。 ”《疏证》:“《说文》:‘嫧债,齐也。’《玉篇》:‘婩,好也。 ’张湛注《列子》‘巧佞、愚直、婩斫、便辟’,引《字林》云:‘婩,齐也。’盖婩与嫧债皆容止整齐鲜洁之貌,故‘婩’、‘嫧债’、‘鲜’同为好也。 《广雅》:‘婩、嫧债、鲜,好也。’义本此。”

戴震于此条运用了传统训诂学中专释形容词的训诂术语“貌”字,揭示婩、嫧债、鲜皆为形容词。

戴震在疏证中比较一个词语的不同词性的词汇意义,表明他对词的不同词性是有意识的。例如:

《方言·卷三》:“涅,化也。燕朝鲜洌水之间曰涅,或曰哗。鸡伏卵而未孚,始化之时谓之涅。”《疏证》:“《说文》:‘涅,黑土在水中也。 ’《论语》:‘涅而不缁’,注引孔安国云:‘涅可以染皂’,是‘涅’取染化之义。”

戴震指出:《说文》以涅为水中黑土,《论语》孔安国传指出涅可以染皂,“是涅取染化之义”一句表明“涅”于此处为动词而非名词,体现出某些动词观念。又如:

《方言·卷一》:“华,荂,晠也。 (荂亦华别名,音夸)齐楚之间或谓之华,或谓之荂。”《疏证》:“草木之华,《说文》本作亏‘引反俎俎’,呼瓜反。 华盛之华,《说文》作‘’,胡瓜反。 今经传通作‘华’,遂无亏引反俎俎之异。《尔雅·释言》:‘华, 皇也。 ’《释文》‘明瓜反’。 《释草》:‘华,荂也。华、荂,荣也。木谓之华,草谓之荣。’郭注云:‘今江东呼华为荂。’此四字华皆当读呼瓜反。《方言》此条两华字与《释言》同,注内华字与《释草》同。”

戴震通过罗列字书古注,指出上述被训词皆有两义,一为洿池之名,为名词;一为秽污之义,为动词。通过不同词汇义比较,体现出他对不同词性的认识。

古汉语中,通过改变一些单音节词的读音就可以表示不同词性的词汇意义。同理能够准确区分一个词的不同读音,就能判断该词所兼有的不同词性。戴震《方言疏证》有时通过区分词形读音来达到释义之目的,体现出词性观念。例如:

《方言·卷一》:“党,晓,哲,知也。 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 ”《疏证》:“‘知’读为‘智’,《广雅》:‘党、晓、哲,也。’义本此。,古智字。 孙绰《游天台山赋》:‘近智以守见而不之,之者以路绝而莫晓。’李善注云:‘之,往也。假有之者,以其路断绝莫之能晓也。《方言》曰:“晓,知也。”’此所引乃如字读,与《广雅》异。”

知,《广韵》“陟离切”,《说文》:“知,词也。 ”段玉裁注:“‘词也’之上当有‘识’字。”《玉篇》:“知,识也。”是“知”为知道之义。又《集韵》“知义切”,徐灏《说文解字注笺》:“知,智慧,即知识之引申,故古只作知。”是“知”为智慧之义。戴震所谓“‘知’读为‘智’”,实际上提示了此处“知”取智慧之义,为形容词而非动词。

《方言·卷七》:“展,惇,信也。东齐海岱之间曰展,燕曰惇。 (惇亦诚信貌)”《疏证》:“惇本作,《广雅》:‘,信也。’据注云‘惇亦诚信貌’,似以此条信读为屈申之申,而惇兼诚信一义,故言亦以别之。扬雄 《长杨赋》‘乃展人之所诎’, 李善注引 《方言》:‘展,申也。’即此条,而改作申。谢灵运《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修竹茂林诗》‘佳期何由敦’,注引《方言》:‘敦,信也。’亦即此条而改惇为敦。一取屈信,一取诚信,如此注之兼两义。”

信,《广韵》“息晋切”,《说文》:“信,诚也。 ”为诚信之义。 又 《集韵》“升人切”,《集韵》“申, 经典作‘信’。 ”《易·系辞下》:“往者屈也,来者信也。”是信为伸展之义。“此条信读为屈申之申”,意为此信字取申展之义,为动词而非形容词。

戴震还用“形容之辞”对形容词词性作出直接判断,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例如:

《方言·卷二》:“恒慨,芳参绥,羞绎,纷毋,言既广又大也。 ”《疏证》:“《广韵》:‘芳参绥,垂貌。 ’余未见他书,皆形容盛大之辞。”

《方言·卷十二》:“怤愉,悦也。 ”《疏证》:“怤亦作敷。汉《瑟调曲·陇西行》:‘好妇出迎客,颜色正敷愉。’敷愉,双声形容之辞。”

所谓“形容之辞”,已明确表明戴震对形容词性质特点已有整体把握,带有理论上的概括性,与现代语法书上“形容词”这一术语没有多大区别。可见戴震的词性观念不全是意会,他已有直接明确的提法。

二、构词观念

根据黄伯荣、廖序东的《现代汉语》可知,汉语构词主要有单语素构词和多语素构词两大类。其中单语素构成的词叫单纯词,有单音节和多音节两小类;多语素构成的词叫合成词,有复合式、附加式、重叠式三小类。其中,多音节单纯词还可分为联绵词(双声和叠韵)和叠音词等,复合式合成词还可分为联合型、偏正型、补充型、动宾型、主谓型等。[2]269今人归纳出来的这些构词方式和构成词的类别,在戴震的语法观念中已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方言疏证》中戴震通过术语运用、读音区分、同意连文等表现形式,反映出音变构词、双音连绵词、同义并列复合构词、重叠词等构词观念。例如:

(一)单语素构成的单纯词

1.单字音变构词

“汉语的音变构词,是通过改变同一个汉字音节中一个或几个语音要素(声、韵、调)来构造音义相关的新词。”[3]7例如:

《方言·卷十三》:“适,牾也。(相触迕也。 )”《疏证》:“《广雅》:‘适,啎也。 ’义本此。郭璞曹宪皆无音。以义推之,当读为‘适见于天’之适。郑注云:‘适之言责也。’”

戴氏按语“当读为‘适见于天’之适”,旨在通过辨明“适”之读音来区别作为“往”,作为“从”的不同意义。适,古时有三种读音:《广韵》施只切,《尔雅》:“适,往也。 ”又《广韵》都历切,《玉篇》:“适,从也。 ”又 《集韵》 锭陟革切,《说文通训定声》:“适, 假借为谪。”

这表明,一个“适”字,由于读音的改变而构成三个不同的词。

《方言·卷五》:“炊箕谓之缩,(漉米笑奥也。 )或谓之笑叟,(音薮。 )或谓之。 ”《疏证》:“

2.双音联绵构词

联绵词是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来讲的词。《疏证》中常以“双声”、“叠韵”来说明联绵词的构词特色。如:

《方言·卷十》:“忸怩,惭歰也。 (歰犹苦者。 )楚郢江湘之间谓之忸怩,或谓之咨。(子六庄伊二反。 )”《疏证》:“《晋语》‘君忸怩颜’,韦昭注云:‘忸怩,惭貌。 ’赵岐注《孟子》云:‘忸怩而惭。 ’《广雅》:‘忸怩咨也。 ’‘忸怩’、‘咨’并双声。 ”

忸,《广韵》“女六切”,觉部泥纽。 怩,《广韵》“女夷切”,脂部泥纽。,《广韵》“子六切”,屋部精纽。咨,《广韵》“即夷切”,脂部精纽。两词并为双声联绵词。

《方言·卷十二》:“儒输,愚也。(儒输犹儒撰也。)”《疏证》:“以双声叠韵考之,儒输,叠韵也。不当作‘懦’。注内‘懦撰’亦叠韵也。懦,让犬反;撰,士免反。”

儒,《广韵》“人朱切”,侯部日纽。 输,《广韵》“式朱切”,侯部书纽。懦,《广韵》“乃乱切”,元部泥纽。撰,《广韵》“雏鲩切”,元部崇纽。两词并为叠韵联绵词。戴震对联绵词取音不取字以及不可分割的特点也多有揭示。例如:

《方言·卷十二》:“侗,胴(挺挏),壮也。 ”《疏证》:“《注》内‘挺挏’当作‘音挺挏之挏’。 《汉书·百官公卿表》‘更名家马为挏马’,《注》:‘晋灼曰:“挏音挺挏之挏。”颜师古曰:“晋音是也。挏音徒孔反。 ”’前卷六内有‘侹侗’,卷十内又有‘恫娗’,三处音同而字异,且有先后之别。凡双声多取音,不取字。”

“挏”,《广韵》徒揔切,上古音定母东部;“侗”,《广韵》他红切,上古音定母东部;“恫”,《广韵》他红切,上古音定母东部。“挺”,《广韵》徒鼎切,上古音定母耕部;“侹”,《广韵》他鼎切,上古音透母耕部;“娗”,《广韵》他鼎切,上古音定母耕部。 “挏”、“侗”、“恫”音同,“挺”与“娗”音同,与“侹”定透旁纽,耕部叠韵。 “挺挏”、“侹侗”、“恫娗”为联绵词的不同书写形式。戴震所谓“凡双声多取音,不取字”,说明他对双声联绵词以声表意,不关汉字形体的特点已有明确认识。

戴震以“双声”指出“梋梋快”为联绵词,“二字合为一名”,并指责《玉篇》分释“梋”、“梋快”二字之误,即表明联绵词之特点是整体表义,不可分训。

(二)双语素构成的合成词

1.同义并列式复合词

《方言·卷三》:“露,败也。 ”《疏证》:“露,见也。《春秋昭公元年左传》‘勿使有所壅阏湫底,以露其体’,注:‘露,羸也。 ’《易》‘羸其瓶’,注:‘羸,败也。 ’故有败露之语。”

戴震用递训的方式证明“露”、“羸”、“败”三字同义,“故有败露之语”,说明戴震对同义并列式复合词已有所认识。

《方言·卷六》:“戏,惮,怒也。齐曰戏,楚曰惮。”《疏证》:“《广雅》:‘戏、惮,怒也。 ’义本此。 《诗·大雅》‘逢天单们怒’,《毛传》:‘单们,厚也。’‘单们’即‘惮’,释为怒。单们怒、超远、虔刘连文,皆二字义同。”

连文现象在古汉语中相当普遍,二字义同构成一个词语就相当于现代构词法中所说的同义语素并列构成的复合词。所以《毛传》训“单仿”为厚不当,单仿怒为同义并列式复合词。

2.附加式合成词

《方言·卷六》:“掩,翳,爱芳也。(谓蔽也。诗曰:‘爱芳而不见。’音爱)”《疏证》:“《释言》:‘爱芳,隐也。’注云:‘谓爱芳隐蔽。’《离骚》‘众爱芳然而蔽之’,洪兴祖补注引《方言》此条注文,讹作‘谓爱芳蔽也。’爱芳亦通用爱佧。《说文》云:‘仿佛也。’引《诗》‘爱佧而不见’。今《毛诗》作爱,古字假借通用。爱芳而,犹隐然。‘而’‘如’‘若’‘然’,一声之转。 ”

戴震以“隐然”释“爱芳而”,并以“一声之转”指出“而”、“如”、“若”、“然”四字作为词尾,意义相同。

3.重叠式复合构词

有些单音节形容词在发展过程中,为了特殊的表达效果或是追求节奏韵律,而将这个单音节形容词重叠起来,形成双音节形容词,我们称之叠字形容词。叠字形容词与单音节形容词的意义是相关或相同的。据此,戴震常用叠字形容词去疏证单音节形容词或用单音节形容词去疏证叠字形容词。这说明戴震对这种重叠式复合构词已有所认识。例如:

《方言·卷一》:“娥,姣嬴,好也。 秦曰娥,(言娥娥也。)宋魏之间谓之姣嬴,(言姣嬴姣嬴也。)秦晋之间凡好而轻者谓之娥。 ”《疏证》:“《广雅》:‘姣嬴、媌、姣、姝、妍,好也。’义本此。……《古诗十九首》‘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牕牖,娥娥红粉妆’,李善注云:‘盈与嬴同,古字通。 ’郭注于‘娥’‘姣嬴’并重言之,又以‘姣洁’释‘姣’,正协此诗。”

戴震引用《古诗十九首》及李善注中“盈盈”释“嬴姣”字,并赞同郭璞以重言释“娥”、“嬴姣”二字。

《方言·卷十二》:“鞅,侼,强也。鞅,侼,怼也。”《疏证》:“《史记·伍子胥列传》‘常鞅鞅怨望’,《淮阴侯列传》‘由此日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又 《高祖本纪》‘此常怏怏,今乃事少主’,《绛侯世家》‘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汉书》皆作‘鞅鞅’,颜师古注云:‘鞅鞅,不满足也。 ’《广雅》:‘侼、怏,强也。勃、怏,怼也。’义皆本此。”

此条戴震以《史记》、《汉书》中“鞅鞅”释“鞅”。

戴震虽然没有语法专著,但其训诂实践中渗透着的语法观念,对其弟子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以“单字为名”指称由单音节语素构成的词,以“双字为名”指称由双音节语素构成的词,又以“二字不分析”进一步指出联绵词的特征,还运用术语指称、结构分析、校勘纠错、文例鉴别、归纳比较等方式进一步揭示词的具体词性;[4]王念孙《读书杂志》体现出来的词性观念涉及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副词、介词、连词和语气词等9个类别,同时还具备单语素构词和多语素构词两大类的构词观念;[5]王引之进一步研究虚词,作《经传释词》,将语词分为“常语”、“语助”、“叹词”、“发声”、“通用”、“别义”,不仅初步探索了虚词内容的区别,还随文阐述了一些同义虚词连用的现象。这些训诂专书中的语法学内容,对马建忠《马氏文通》启发很大。这已有学者研究,此不赘述。[6]

[1]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3]万献初.汉语构词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4]马立春.《说文解字注》词法观念研究[J].语文学刊,2011(12).

[5]张先坦.王念孙《读书杂志》语法观念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06.

[6]白兆麟.《马氏文通》对清代经学家语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猜你喜欢
广雅戴震广韵
《原本广韵》引书订误*
与党旗合影
王国维《广韵》批校与治学精神
等差与等比数列性质中的15个充要条件
黄士陵的“广雅”书踪
独寻真知启后人:戴震后裔的学术使命
明信片
浅评戴震的义理之学
朱熹不一定靠谱
English Abstra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