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典私家园林发展中的复古倾向

2012-08-15 00:46:08薛楚荧
怀化学院学报 2012年7期
关键词:私家园林李渔造园

薛楚荧

(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合肥230039)

论中国古典私家园林发展中的复古倾向

薛楚荧

(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合肥230039)

复古思潮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延续几乎从未间断过。深刻的影响了中国古典私家园林艺术体系的沿革和发展。作为融合了多种因素的现实载体,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发展脉络中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复古倾向,并在民族思维惯性的作用下,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了隐逸追慕、精神修复和伪装蜕变三个精神特质。

中国; 古典; 私家园林; 复古倾向

Abstract:A continuation of revivalism in the Chinese ancient history is almost never stopped.It has cause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private garden art system.The Chinese classical private garden is a reality vector in a variety of factors. Therefore,retro-tendencies obviously exist in its evolution.And national thinking inertia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process,and the retro-tendencies showed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the different stagesof development:desire to seclusion,renovationof spirit chai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under the guise of vintage.

Key words:Chinese; classical private garden; the retro tendencies

从其萌芽之初,中国古典私家园林和“复古思潮”之间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园林主人往往是由文入仕的知识分子群体。中国古代文人“据于儒,依于道,逃于禅”[1]多重复古倾向的人生体系,注定园林将频繁地迎接承受每一次复古思潮的冲击。循环时间观已深入到中国古代文化腠理之中,成为主导人们宇宙观、历史观、价值观判断乃至艺术观的重要思维范式。展现在视野中的,是“一个没有变动的,失却约束,忘记痛苦的重新塑造的过去”[2](P89-91)。身处动荡时代的陶渊明设想了一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安宁时空,完成了中国私家园林理想模式的最初构建。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向“理想模式”内注入新的理念和内容,使得中国古典园林在复古的基色下,完成了不断发展沿革的扬弃过程,最终成熟完善。文人士大夫对园林情有独钟或许也正是因为园林艺术高度融合的多重属性。诗情画境文心经由中国文人的造园实践美妙地交融贯穿于中国古代私家园林。对于现实政治的渴求必然会和文人生命中的诗画美学因子产生矛盾,一旦仕途波折,甚或现实的滋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精神空间时,中国士人的意识情趣必然指向更为自由活泼的私家园林。本文意沿其发展脉络,从不同阶段内的“复古回溯”所体现的不同精神特质入手,对复古思潮的表现及其对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影响等问题上做一浅探。

私家园林在古代中国的发展脉络可以比较清晰地总结如下:从东汉后期的萌芽到魏晋南北时期的异军突起延续至唐朝的发展兴盛接由宋至清初的自我成熟完善。中国古代的历史是一个整体框架稳定而内部不断更迭前进的体系,整体性的社会困顿与探索往往出现于历史褶皱期。 “轴心时代”[3](P132-134)为后世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而中华民族的思维惯性奠定了他们对凝固时空的崇尚和信任。中国的士人群体总偏好向远古追溯,所以,每一次问题的集中呈现和解决所表现出的思潮形态,或多或少的带有复古的外貌或内涵。由此可以从历史整体中找出明显有着回溯倾向的历次高潮:自魏晋南北朝而下,开元后期而漫及全宋,包括整个明朝的时间段内,都比较明显的表现出了社会精神艺术层次上的复古表征。

一、盛世余温和隐逸追慕

盛唐以开元年号的变更作为终点。经由武则天到天元年间的发展,中国社会的主导阶层已经完成了从贵族到士人的转变。大批文人入仕的实现,推动和收获了开元的鼎盛。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精神的极大满足大大促进了知识阶层在艺术领域内的投入与追求,与此同时,仕途的通畅导致儒家思想的世俗功利性日益增长,“在贡举制度的裹挟下,逐渐松懈或失去了良知正义的立场,独立思考的意识和批判抗争的精神”[4](P56-57)。盛世的平庸最终激发了动乱的冲击,士人阶层在震动与自省中,开始渴求逃避和安顿。唐代在绝对时间尺度上距离较远,能遗存的园林作品寥寥,王维的辋川别业以及白居易的庐山草堂和履道坊宅园是不得不提的经典代表。唐代是文人山水园的形成和兴盛时期,山水田园诗声势浩大,取得了极高成就,山水画有了工笔写意之分,趋于成熟。山水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对自然美的欣赏水平、园林景观的布局、园林的创作技法到园林意境的生成,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凸显了文人对于自然地追逐与亲近。自魏晋发展而来的隐逸思想在富足的物质条件和宽容的精神氛围中进一步升扬,由与统治阶级对抗的堡垒变成了解决矛盾的调节器,隐居和入仕和谐于亦官亦隐的“终南捷径”[5](P134),文人园林的兴盛就成为社会大势下的必然产物。辋川别业之所以成为颇具代表性的研究对象,一是由于王维的个人素质十分准确的符合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体系构成,是合格的园林主人;二是由于王维恰好经历了唐盛极而衰的巨大冲击和转折,从而使他和辋川别业都具有明显的历史印记。从《辋川集》对其别业的描写可以看出,辋川别业中芳草萋萋、松林苍翠,桃红柳绿、含烟带雨,远处更有孤山远村、独树高原,一派朴素自然、诗情画趣,营造出明显具有黄老思想印记的隐逸氛围。正是有了这样的心灵安顿,王维足可进而为官,退而慕古隐逸,以避仕途不顺。遭受挫折和打击后,王维更是将辋川视为生命的寄托,看雨中山果落,听灯下草虫鸣,彻底的隐入了自我清宁的修为里。与王维相比,白居易则因为更为专业的园林技术思想以及更具成熟的“中隐”体系而备受推崇。身处统治危机日重不能自救的中唐,日渐清醒的知识分子将安身立命的目光投向了潜心营造的私家园林。中国传统的隐逸思想在中唐有了更加适宜的土壤,“山林太寂寞,朝阕空喧烦。唯兹郡阁内,嚣静得中间”的“中隐”体系在白居易和他的园林中最终形成。“偶得悠闲境,遂忘尘俗心。始知真隐者,不必在山林。”,园林别业成了士大夫的疗养所,也成了他们以心灵能量抗衡社会矛盾的最后堡垒。既然私家园林的主要取向是归隐,风格趋向上就自动有别于皇家园林的富丽豪华,体现出自然简朴趋雅尚洁的审美风范。白居易《草堂记》言“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张,儒、道、佛书各两三卷”[6](P82),崇尚自然之美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在精神领域沉淀,“大朴不雕”演化至园林,则形成了“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的园林审美格局,从而具有简雅璞真的追求。由贴近自然,顺乎自然、升华自然的实践中,逐渐提炼出“取法自然,小中见大,巧于因借,以幽克喧”的造园之法。园林,成了中隐理想的现实载体,具有了亦官亦隐的双重职能。唐之下,士大夫再也鼓不起济世安邦意气飞扬的风帆,只能追循着中隐之道于丘壑园林中安顿性灵。白居易闹中取幽的城市山林观,亦在后世诸如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等等一系列园林中得到了热烈的回响,可谓代有传人,历久不衰。

私家园林形成以来,就和隐逸有着密切的联系。世态涨落中,自我世界的安宁休憩赋予私家园林越来越浓重的现实功用之外的精神意义。唐代的转折所引发的归隐和自省,则是文人园林在这种趋势上继续发展一个开端。中国文人园林的隐逸性特质在随后每次社会机能出现危机时愈加浓重地再现,构成了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中一种带有老庄痕迹的精神因子。归根到底,似乎都是文人阶层在日益狭仄的精神空间中对愈发遥远的淳朴心境及盛世余光的追寻。个人空间的收缩,精神诉求的丰富,颠簸沉浮的困顿交错,所有的因素衬托着远去的时空和陈旧的纸页更加光明诱人。私家园林,或许就是园林主人自我遗留的最后一块桃花源。

二、文化修复和精神复兴

明代的历史衔接在一个文人集团的骄傲遭受严重打击,文化体系被压抑排斥,文化心理痛苦扭曲的“蛮族黑暗时代”之后,当社会秩序得以稳定,重新接续和巩固文化链条就成为一种时代呼声。明之前的宋代,由于程朱理学的发展,出现了一段“薄古存今”的“义理为先”[7]的思想局面,而经历了传统中断的明朝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能越宋而法唐,甚至直追魏晋。以文学为旗帜的逆八股潮流开始蔓延,社会的精神体系中重新出现了对情、意、境、自然的呼唤与赞扬。从明初开始萌芽和兴起的复古思潮在中期终于获得了酝酿成熟的现实条件,蔚然成风。李梦阳《答周子书》言:“弘治之间,古学遂兴”[8](P146)。因为元朝统治造成的传统断裂,明朝是一个十分重视传统的朝代,古文兴起,书必篆隶,礼仪崇古,汉学复兴,考据学兴起……如此庞大剧烈的复古趋势,势必对已然成熟日趋完善的中国古典园林体系产生影响。

中国园林发展至明代,造园已经成为专门的学问和职业。其标志,首推计成和《园冶》。计成作为我国古代造园家、赏园鉴园家的杰出代表,有着丰富的游历且颇具诗画造诣,并在长期的造园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造园经验,晚年成《园冶》于世。从《园冶》的文字表述中不难看出,计成主张“以画为园,意在笔先”,提倡情景相融意境相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最高理念的突出,恰好是对于传统“天人合一”认知体系的具体继承和体现。计成一生参与设计的园林甚多,其造园技术和审美思想也广泛深刻的影响了诸多著名园林,拙政园和寄畅园的风格就足以作为窥豹之斑。坐落苏州的拙政园因其占地面积较大,园林的规划营造都有较大余地,因此虽然是模仿自然的景点设计却更接近真实山水的规模且少有人工,切实生动了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园林精神。相比之下,园名取自《兰亭序》的无锡寄畅园则更多体现出文人别墅园的风味,清幽、古朴、典雅。建于城郊的园林设计再高明也难以完全的模仿自然,人工的痕迹在所难免。所以别墅园林之妙往往妙于借景,寄畅园正是“大借景”的成功之作。因地制宜,自然成趣。妙于因借的寄畅园通过融和周边而大大的扩展了自身的视觉景色空间,借得青山不用还,古朴精美,幽幽然自得天趣。除却拙政园和寄畅园这两座著名的古典私家园林外,计成和《园冶》以及其代表的对后世影响颇深的造园思想,还可以在历代越来越成熟的中国古典园林作品中得到实证,是在弥漫着“复古倾向”的明朝,立足时下面向古代的时代结晶。

文化和传统的中断引起的“复古”现象,由于特有的历史属性,都不可能单一的表现出对古代资源的承接和继续。“好古”往往是“正名”的手段,是“兴今”的论据和武器。中国的古典园林,常常是在这样的倒退式前进中,继承,演变,突破,乃至发展和更新。

三、最后喘息和伪装蜕变

中国古代历史进程最重要的时间点在明末清初。明后期以来,中国社会自身蕴藏的资本主义因素开始萌芽,商品经济发达,商业和商人的地位显著提高,社会风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民文化趣味流行,对现实的享乐追逐进一步促使个性解放主体创造精神抬头,中国体系进入自发的转型期。另一方面,原本可以持续的进程又因为战争动荡和异族统治的不适应而被迫中断,使资本主义在胚胎时期就遭受硬伤,以致很长一段时期内始终徘徊于萌芽边缘未能在历史硬性断裂之前长成幼苗。所以在明末清初的特定时间内,社会原有的稳定体系和突起的新生力量呈现胶着抗衡的态势。暂时的平衡让“古雅自然”在极其微妙的历史处境中具有了更加复杂的含义,甚至表现出两种相反的趋势走向奇异融合的状态,并在中国古典园林发展进程的末端,形成了一个特点鲜明姿态独特不可忽视的独立阶段。这个阶段的园林发展是和古雅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明末清初,江南地区经济文化发达,造园活动繁盛,文人积极广泛地参与造园,促使造园经验向系统化、理论化升华。不得不提文震亨的《长物志》和李渔的《闲情偶寄》。文震亨生当明末“簪缨世族”,“少而颖异,翰墨风流,奔走天下。其诗、书、画、乐俱工,为维护明朝统治与清决裂,不食而死。”[9](P319)博学多艺的他一生著作颇丰,其中和园林有关的除去大量诗文外还有《长物志》、《王文怡公怡老园记》、《香草前后记》。纵观《长物志》,贯穿全书的主要特点一是求自然之趣,二是古朴清雅,崇雅逸之气。文震亨把古雅清逸作为园林建造的标准与美学追求,认为不古不雅者即为恶俗。古雅审美观的形成,固然是因为其生于世袭儒业的大族,深受儒家思想古道正宗的影响和熏陶,但另一方面对于雅逸的推崇,则是对日益流俗的社会风气和浮富浅显的市民趣味的回应和抗拒。正因为市民文化兴起的冲击,才加深了诸如文震亨这样的文人集团对古雅的坚持固守和明扬推崇。

另一方面,明代后期以来,泛文人化园林开始大批出现,商人地位的提高,使得知识分子士人集团的范围再一次扩大,商人入仕,文人从商,使得社会等级界限模糊破裂,文士从俗,商绅附雅,进一步刺激了园林艺术上的抗衡与融合。出身商家的李渔在造园上不满流俗,标榜自然清雅,呈现文人雅士之意趣,可以说正是当时社会拥有物质基础而接触上层艺术的商人阶层的代表。李渔在园林营造上主张以勤俭黜奢、以雅抗俗。他极力反对时下流行在造园方面竞相富丽的风气。作为商人阶层,李渔的自我意识和主创性则通过他的园林和著述得到了时代性体现,“忌模仿,贵创新”主张张扬人的主体精神。这样的出发点,使得李渔在园林营造中偏向于自然纯真的审美意趣,突破现下越来越精细的格令框架。于是,李渔的园林营造体系就在突破现状的实质中,反而具有了疑似返古崇真的外在面貌。与“宜自然,不宜雕斫”的理念相应,李渔在构建园林时,首重自然环境,使所筑园林和大自然融为一体。李渔这样追求与大自然相融,恐怕与当时“决意浮名,不干寸禄,山居避乱,反以无事为荣”[10](P124)的士人心态有关。同时,明末清初的“王明心学”、“公安性灵”思潮兴起,促使艺术领域内开始张扬个性,突出审美主体。李渔出身商层,世俗的追求进一步刺激了他“不喜雷同,好为矫异”[11](P167)的率然天真的表现欲。芥子园小巧玲珑,富有诗情画意,此园中“无心画”、笠翁雕像、“梅窗”等,充分显示了李渔的个性追求。

由截然不同的内核趋势而导致相近类似的“古雅自然”的表面状态,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由于特定的历史因素造成的。抗衡,相融,交错,在喘息和蜕变中角力前进,是整个中国古典私家园林进程中最后一次复古思潮的“回光返照”。

“月迷津渡”的武陵源,在具体的时空内被后世出于种种或同或异的心态进一步追思和重塑,并最终形成了寄托的现实空间载体——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中国古代园林介乎精神和现实之间的衔接性,使复古主义思潮留下的印记有了清晰可寻的现实状态,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中的复古倾向也因此成为社会整体中较为直观的分支。当然,中国古代历史中不同阶段的复古思潮在中国古典私家园林进程中的体现复古的精神动因和现实因素绝不止上文列出的这些,并且,仅此三种可能存在的表现,也绝非在孤立的时间段内单独存在,他们往往相互融合共同作用,和社会其他因素一起,推动了中国古典园林在总体特征既定的路线上前进和发展,从而具有每个时段每个地区园林独特纷呈的特征和姿态,并最终推动了中国古典私家园林艺术体系的成熟和完善。

[1]周云龙.论中国古代文人的“据于儒,依于道,逃于禅”[J].文史知识,1997,(12):18-23.

[2][法]莫里斯·哈布瓦赫.毕然,郭金华译.论集体记忆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德]卡尔·雅斯贝斯.论历史的起源与目标.朱更生译.卡尔·雅斯贝斯文集 [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

[4]魏丽苹.天宝至大历间儒学与文章的复古思潮 [J].黑龙江史志,2008,(24):56-57.

[5]龚斌.中国人的休闲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6]刘少宗.中国优秀园林设计集 [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7.

[7]王忠阁.明代理学的转变与文学复古 [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96-102.

[8]李梦阳.空同集 (《四库全书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9]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10]黄果泉.雅俗之间.李渔的文化人格与文学思想研究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1]傅璇琮,蒋寅.中国古代文学通论 [M].大连∶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

Discussion on Retro-Tendencies in Chinese Classical Private G arden

XUE Chu-ying
(History Department,Anhui University,Hefei,Anhui 230039)

J59

A

1671-9743(2012)07-0020-03

2012-06-08

薛楚荧 (1987-),女,江苏靖江人,安徽大学历史系硕士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私家园林李渔造园
SOLES OF WIT
汉语世界(2020年2期)2020-04-29 09:53:56
壹 造园·纳瑞集祥
紫禁城(2020年3期)2020-04-26 05:19:52
北京老城内私家园林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江南园林造园手法在新中式园林中的应用初探
现代园艺(2017年13期)2018-01-19 02:28:23
清漪园赅春园造园艺术及园林审美探析
风景园林(2017年5期)2017-10-14 01:03:44
中国园林前世今生
古典皇家园林造园艺术特征辩证评价——以谐趣园为例
风景园林(2017年2期)2017-06-05 09:36:18
李渔的养生之道
红土地(2016年3期)2017-01-15 13:45:38
扬州小盘谷私家园林建筑特色分析
杨梅救了李渔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