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期望理论在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2012-08-15 00:45张小伟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期望值归因效价

张小伟

(策勒县双语幼儿园 新疆策勒 848300)

论期望理论在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张小伟

(策勒县双语幼儿园 新疆策勒 848300)

时至今日,新疆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效果仍然不够理想,还达不到“民汉兼通”的目标。本位认为,除了教师、教学方法、体制等诸多因素,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也是影响民族学生汉语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本文从民族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将期望理论运用到民需学生的汉语学习中,从提高民族学生对汉语的效价和期望值出发,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本文提出,要让学生意识到学好汉语对自身的重大意义,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的期望值,采取合理的归因策略,制定合理的目标,保持适度的焦虑。

期望理论;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

新疆是一个多语言的民族地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语言已经成了新疆发展的重要障碍,尤其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语言文字已成为新疆发展的基础。自从 20世纪 50年代以来,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全区一线教师的努力下,今年来新疆民族学生汉语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尤其是南疆地区),但是也存在明显的问题。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总的来讲参差不齐,与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提出的高中毕业后达到“民汉兼通”还有很大的差距。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词本位”教学理论之下的错误教学方法,汉语教师专业素养不够,汉语教材编排不合理,单一的HSK评价机制不合理等诸多原因之外,民族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够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在汉语学习中,学生“学习汉语的自信心、兴趣和积极性不足”,[1]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只是消极被动的学习,汉语学习的效果不理想。而这一方面的问题,在心理学上来讲,可以借助“期望理论”来解决,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强民族学生的自信心。

一、期望理论

1964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Victor H.Vroom)在Work and Motivation中提出了重要的激励理论——“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在管理、教育等诸多领域产生了极大影响。弗鲁姆认为,人会自然地产生不同的需要,这些需要表现为外在的目标。这些目标在尚未实现时,表现为一种期望,产生推动人付诸行动的一种激发力和推动力,这个激发力量的大小,取决于目标价值(效价)和期望概率(期望值)的乘积,即:M=∑V*E。其中,M表示激发力量,是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人内部力量的强度。V表示“目标价值(效价)”,是指达到目标能否满足个人的需要,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个人的需要。V(效价)是一个价值的问题,属于价值观的范畴。个体根据自己的价值系统判断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E表示“期望值”,是人们根据过去经验判断自己达到某种目标的可能性是大还是小,即能够达到目标的概率。

“期望理论”在经济、教育等各领域的应用的研究已相当成熟,在教学领域,关于期望领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影响,前人已经有了理论上的研究和教学中的实践。宋卫民提出的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期望理论”增强学习效果,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节学生的期望值的高低。另外,黄红培先生提出了成人教育激励模式。类似的还有很多,比如,白锦表先生通过研究得出,期望理论在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2]再来看实证研究做得比较成功的学者,易淑明女士将期望理论应用到护士教学中,用实验法和调查法进行了实证的量化研究,得出期望理论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效果。

根据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要促使人行动,需要提升人对事物的主观效价,提升内在的激发力和推动力,这就需要提高人对于外在目标的效价和期望值,还要让人意识到行为对于自身的价值,能够满足哪些需要,更重要的是,要让人意识到自己有能力达成相应目标。据此可知,要改善民族学生的汉语学习行为,需要提高民族学生的效价和期望值。让民族学生认识到学习汉语的重要性,能够满足自身需要,也要让民族学生相信,他们有能力学好汉语。

二、提高民族学生对汉语学习的效价

根据期望理论,“效价”,就是现实的目标与人的主观需要相符合的程度,属于价值观的问题,是个人在心理对事物是否有价值和有多大的价值进行的判断。要提高民族学生汉语学习的动机,首先需要让他们意识到汉语学习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要让民族学生意识到学好汉语对自身有巨大的价值和作用,能够满足自身的需要。这其中包括学好汉语的重要社会意义和对民族学生自身的价值和作用。

(一)社会发展需要学好汉语

新疆少数民族众多,语言众多,汉语在新疆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突出的。汉语不仅是中国境内各民族的交往的共同语言,是各民族的大动脉,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国的官方语言,在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新疆,汉语还是民族教育的重要工具,是民族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能力的必要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民族之间交往迅速增加,学好汉语有利于加强民族之间的联系,对于实现新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实现新疆的长治久安,推动新疆乃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重要的意义。[3]

(二)学好汉语对民族学生自身的价值

提高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效价,即学好汉语对自身需要的满足,不仅仅要让民族学生意识到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意识到学好汉语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可以满足自身需要。正如卡耐基所说:“世界上能够影响他人的唯一方法,就是谈论他的需要。”[4]根据马斯洛先生的需要理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几大方面,包括,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5]从生理需要到自我实现,层次逐渐加深,生理需要是人的需要的基础。每个层次的需要在不同个体身上体现不同,有的个体突出尊重的需要,有的个体突出归属与爱的需要。

不管根据谁的理论,将人的需要怎样划分,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以归类,即“内部需要”和“外部需要”。内部需要是指来自个体内部的需要,是由个体自身内部激发的,比如,兴趣、爱好等;“外部需要”是指外界要求与外力作用而诱发出来的,比如,认可、奖励等。提高民族学生的效价,也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即引导民族学生意识到学好汉语可以满足内部需要和外部需要。动机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都是由一定动机引发的,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让学生意识到学好汉语能够达成内部需要,这就演变为一种内部动机;而学生处于外部奖励、物质等需要的满足,则演化为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有更强大和持久的激发力和推动力,因而,内部需要强大的学生学习汉语动机是比较强烈地。对于内部动机不够强的学生,可以设法增强其内部动机,比如兴趣、爱好。

1.增强内部动机:兴趣爱好。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起来就显得容易很多。许多民族学生学习汉语完全是基于升学考试等外在的压力,缺乏内在的兴趣,因而,学习动机难以长久维持民族学生对汉语的热情。

学生缺乏兴趣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因为从小耳濡目染,潜意识中形成对汉语的抵触,觉得汉语难学。有的是自身学习汉语的失败经历,还有的是因为缺乏说汉语的语言环境,平时只在课堂上练习、考试时才使用汉语,在日常的交往中,尤其是在少数民族群众聚居的地方,一般还是使用民族母语。这样一来让学生觉得汉语仅仅是用来考试的,并没有多大的实用价值,因而最终也就懈怠下来。

要想提高学生的兴趣,必须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在汉语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升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教学内容联系实际生活。教材的编纂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当注意联系实际生活,避免脱离现实生活,沦落为象牙塔中的文字游戏。教师应该让学生走进生活,创造生活中的真实语言情景,让学生感觉学以致用,能够真正让民族学生觉得汉语的实效性。在具体教学中,不仅仅要让学生知道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枯燥的知识,同样要让学生得以用学到的汉语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能学以致用,而不是仅仅让学生感觉学到了一些漂亮的汉语词汇,却不知道在何处使用,怎么使用,不能让汉语学习沦为汉语考试培训,要让学生感觉到活生生的汉语。

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传统的汉语教学仅仅在课堂内进行,即便在课堂上也缺乏足够的汉语对话和真实的情景练习,更多的是讲词汇、语法等。学生在课堂外更多的时候仍然使用本民族母语,缺乏汉语言真实环境。

在教学方法上,应该灵活多变,要摆脱教师话语霸权的绝对局面,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建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在感官刺激上可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实现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多面效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不仅及局限于书本,局限于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打破长期以来教师霸占课堂的局面。呈现知识的方式和题材可以多样化,趣味化,丰富化。引进对话教学法,分组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自己运用汉语,感知汉语,自己建构汉语知识。教师不仅仅要告诉学生在什么时候用怎样的汉语表达,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在什么语境之下用什么汉语表达。教师说得再多,还是教师的,关键在于学生自己的建构。

同时,还要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和谐的师生感情。师生关系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汉语学习的兴趣。所谓“爱屋及乌”就是如此。教师对学生应该多表扬鼓励,多以支持和理解,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不能惩罚甚至侮辱,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2.增强外部动机。在汉语学习中,具有强烈的内部动机的民族学生所占的比例毕竟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民族学生之所以学习汉语,基本上都是出于考试、升学、就业、升职等因素带来的外部压力。大多数人都是讲究实用的,但更多的人都是功利主义者,并非实用主义者。现代经济的发展,新疆主体民族是维吾尔族,除此之外还有几十个其他民族,民族之间的交往越发频繁,各民族之间共同语言的需要更加急迫。

从更加现实的层面来讲,各企业、事业单位在用人的时候都需要掌握共同语言的人。维吾尔族学生在就业的时候,不掌握汉语的代价是惨重的。就长远发展而言,掌握汉语,对未来的升职等方面也有重要的影响。民族学生在毕业的时候都希望找到好的工作,但有的学生对汉语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教师在针对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中如果反复强调汉语对学生个人未来升学、就业、升职等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汉语的重要性”,[6]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给学生形成外在的动力。从升学、就业,到经商、旅行,再到掌握基本的信息知识都需要用到汉语。

三、提高民族学生对汉语学习的期望值

期望值是根据以往的经验,判断自己达到目标的可能性的大小,实际上反应的是自信心的问题。过去的经验,包括自己的经验(失败、挫折、成功等)和他人的经验,都会对学生的自信心带来不同影响。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可能因为过去努力了却没有成功,学习成绩不理想,听不懂、不会写、不会读、不能用汉语跟人交往等等挫折,或者因为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过度的焦虑,目标不合理而导致失败等种种原因而导致学生自信心和自尊心受损,从而降低了学生对自身能力的自我评价,降低了对学习的期望值。

(一)合理评判自身过去的汉语学习经验

民族学生在学习汉语的时候需要正确认识过去的学习经验,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合理的归因。有的学生在以往学习汉语的时候经历了失败,或者是记不住词汇,或者是不会写汉字,或者是听不懂汉语,或者是努力了,HSK成绩却不理想。这种种失败的经历容易让民族学生产生错误的归因,运用错误的归因,对自身能力产生错误的归因,认为自身能力如此,汉语只能学到这个程度等等,极大损害学生自身的自信心。

“归因”是指人们分析自己的行为或行为的结果,归结其性质或原因的心理过程。1927年,维纳发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将归因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外在归因,将原因归结为外在的环境,比如,运气、条件等;二是内在归因,将原因归结为自身主观因素,比如,能力、努力等。归因理论认为,人对失败或成功的原因的分析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以后的行为,如果学生把汉语学习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内部、可控的、不稳定因素,比如,不够努力,那么学生自身会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如果学生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内部、不可控、稳定的因素,比如,能力不够,那么,学生在以后的汉语学习中就会没有信心,甚至没有勇气继续学习下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采用积极的归因模式,比如,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方法不对、努力不够等,有利于学生保持自信心,在以后的学习中探索正确的学习方法,更加努力,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提高学习成绩。避免学生采用消极的归因模式,这样易导致学生失去信心,降低自身对汉语学习的期望值,不利于学生汉语成绩的提高。

(二)正确地制定目标

目标是人对事情的心理预期,期望它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做任何事情都应当有一个目标,汉语学习也是如此。民族学生在汉语学习中要么没有明确的目标,要么目标不合理,导致容易受到打击,遭遇挫折。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引导民族学生制定合理的汉语学习目标。

制定目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目标要具体。目标不能泛泛而谈,“我希望学好汉语”不是目标,只是良好的愿望。学习汉语的目标可以具体到细节,比如,每天记多少个字,听多久的汉语录音,每次考试要达到怎样的成绩。二是,目标一定要可以具体地度量,目标应当是可以量化的。量化就是要有具体的数据,量化的目的是确定是否达到目标,目标达成得怎样的依据。目标不能量化,就无法判断目标是否实现了,实现得情况怎么样。在汉语学习中,民族学生制定目标,应该要能够以数字来衡量,比如每天的词汇量,听录音的具体时间等,避免目标含糊不清。三是,目标要可以达到。目标可以具有挑战性,但是一定要能够达到。如果制定的目标是每天记汉字 1000个,这显然是达不到的,不具备实际的操作性和可行性,为着这样的目标努力,显然是要遭遇挫折的,结果是打击自信心。四是,目标要有时间限制,没有时间限制的目标只能说是美好的构想。“我要达到‘民汉兼通’”这样的目标显得太过空洞,还应当加上具体的时间,要在什么时间之内达到“民汉兼通”,三年、四年还是五年。有了具体的时间限制,学习才有动力。五是,目标要分阶段。有一个总的目标,比如,五年内达到“民汉兼通”,那么还要有小的目标,在第一年内达到怎样的目标,在第二年、第三年内分别要达到什么目标。在小目标上不断获得成功,能够增强民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三)保持一定的焦虑度

焦虑是指个体因觉得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攻克困难而感到自尊心受到潜在的威胁而产生的忧虑的情绪。马小玲先生(2005)在实验中得出,焦虑不仅对学习的成绩有影响,对学习的具体层面也有影响。[7]学生因为接触到跟母语完全不同的汉语环境,汉语和母语在结构、语音、词汇、语法等诸多方面都与母语大相径庭,容易导致民族学生不知所措,产生畏难情绪。有的汉语教师专业素质不高,教授汉语时采取直接法,完全排除汉语,容易导致学生产生精神上的紧张。另外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反馈不科学,直接否认学生的尝试和努力。这些都容易导致民族学生在汉语学习中产生焦虑情绪,降低自己对汉语学习的预期。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采取合理的方式,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汉语和母语的不同点,调节学生的压力,制定适当的教学目标,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汉语分级教学。在教才编制上,应当符合汉语言的学习规律,由浅到深,选取贴近生活的语言材料。学生应当自己调节焦虑的情绪,将其保持适当的度。过低或者过高的焦虑都不利于学习,适中的焦虑最有利于学生的汉语学习。

结语

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源于特定的动机,既有内部动机也有外部动机,还有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的强弱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期望理论关注效价和期望值的关系。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如果能提高对汉语的效价和期望值,就能明显提高学习成绩。要提高激发力,需要学生明确意识到学习汉语不仅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好汉语对民族学生自身也有重要的意义,关系到民族学生的升学、就业和终身发展。同时,也要合理评判过去学习汉语的经验,采取积极的归因,保持适度焦虑。

[1]赵晓非等.由一次汉语教学的调研引发的几方面思考[J].中国民族教育,2012(4).

[2]白锦表.期望理论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0).

[3]陈进,陈旭.新疆高校“双语”教学发展的现状与模式构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4).

[4][美]卡耐基著,刘祜译.人性的弱点[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6.

[5][美]Robert E. Franken著,郭本禹等译.人类动机[M].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卡哈尔·吉力力.浅谈改进汉语教学的方法[J].科学教育,2009(11).

[7]马小玲.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者焦虑成因及消除策略[J].语言教育研究,2005(2).

张小伟(1973-),女,四川兴文人,策勒县双语幼儿园教师,主要从事双语教学与研究。

2012-06-12

猜你喜欢
期望值归因效价
情绪效价的记忆增强效应:存储或提取优势?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促进高中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归因方式研究
基于改进数学期望值的沥青性能评价模型
应用HyD在仔猪断奶早期可提高维生素D的效价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基于直觉模糊期望值规划和改进粒子群算法的目标优化分配
重新审视你的期望值
如何提高抗生素效价管碟测定法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