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玉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河南新乡 453000)
在目前全球经济危机、金融海啸的影响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十分突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如何采取有效的对策?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对高校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提出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难就业的一些相应对策。
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无法就业。与此同时,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致使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不少企业纷纷裁员,致使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毕业生在就业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注重职业发展前景和薪资。调查数据显示,有超过50%的被调查同学注重职业发展前景和薪资。
(2)就业期望薪资偏高。有超过30%被调查同学要求毕业后月工资达到2000元以上。
(3)就业意愿过于集中。有60%以上的毕业生有意愿到政府机关和外资企业,而愿意到西部及偏远地区工作的较少
(4)高校毕业生认为学校应当多开设有利于就业的专业及课程,从而为找工作打下基础。
根据调查资料分析,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政府应不断优化就业政策,消除对高校毕业生供给与需求的政策抑制,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实施大学生自由就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对大学毕业生(含高职毕业生)的一切户口指标限制和人事指标限制以及各种各样显性或隐性的行政限制,打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行政分割,促进大学毕业生无障碍就业和自由流动。
高校近几年的全国范围内扩招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随着高校毕业生的增加,就业竞争的加剧,找工作难度同时也加大了。从而造成了很多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找不到工作的局面[1]。
随着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许多企业也面临着破产倒闭和自身的生存危机,因此企业等用人单位吸收接纳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就必定减少[2];其次,高等学校之间的资源分配也不均,办学质量差异较大,导致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选用上面的差异。
首先,高校毕业生择业地区过于集中。高校毕业生毕业后更愿意在中、东部进行择业,愿意在城市发达地区例如广东、上海、北京等地择业,而到西部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比例却较低,从而导致在地区方面择业的不均衡。其次,“先就业后择业”并未成为首选。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意愿方面也过于集中,毕业生更愿意去机关、事业单位、比较大的公司,而企业却是他们的下下之选。
毕业生自身的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等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敬业精神好的毕业生,而一些综合素质较低的毕业生却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进入企业的“敲门砖”不再仅仅是学历,而是毕业生的综合实力。
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受到用人单位的质疑。在就业日趋严峻的形势下,有些大学生进入用人单位以后,不遵守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协议,私自跳槽,给用人单位也带来了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一些损失。另一点,有些毕业生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为了能够进入工作单位,不惜虚假谎报自己的一些真实信息和个人能力,从而导致用人单位缺乏对刚毕业的大学生的一种就业信任感和对大学生的实际能力产生了怀疑。
针对高校毕业生的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主要对策建议:
目前我国西部、基层和偏远地区经济落后,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匮乏,需要大量高校大学毕业生来进行经济建设[3],此举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目前,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偏远地区工作,国家给予了很多的政策鼓励。学校应进一步加大这方面政策的宣传力度,引导和鼓励学生,从而一方面颁布一些鼓励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另一方面为大学生就业和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让更多的毕业生支援西部、基层和偏远地区的经济建设。
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学校应当从大一就开始加强就业指导教育。对于大一新生,应当做好入学教育和心理指导教育,帮助大学生尽快了解自己,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特点,初步设计个人的职业发展方向。对于大二的学生,学校应着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科专业课的学习,来培养自己在专业方面的兴趣爱好,从而分析自身在此专业方面的能力、优势和存在的缺陷,引导自己来适应未来的社会。对于大三、大四的同学,要用实习和锻炼来为就业前做好准备,让学生直接地去体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认清专业所适应的工作领域,与自己的特点和能力相对照,从而走向社会,找到第一份合适的工作,打下基础。
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与学校教育发展出现了矛盾。劳动力市场对高级技工需求增加,而高等教育中职业教育落后于经济的发展,高级技工现已成为劳动力市场上广受欢迎的人才。当前高校应加大职业教育发展力度,增加职业教育投入,完善职业教育认证体系,培养合格的职业技术人才。此举,在一定程度上既减轻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又能顺应经济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能人才。
高校要适应经济形式的不断发展和就业格局的不断变化,准确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不断调整就业结构、课程结构及高校内容。做到所学专业和课程必须适应社会需求和岗位需求,密切高校毕业生与实践的对应与联系,从而为学生打下坚实基础。
相关部门应尽快建立高校就业预警机制,通过就业预警体系,提供及时、完整、准确和具有前瞻性的就业信息,正确预测地区范围内未来就业的状况,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制定应对之策,缓解和消除可能出现的高校就业失衡。同时高校也应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就业预警情况,把毕业生就业状况作为安排招生计划、专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调节高校的招生规模和招生结构。
作为高校学生,同学们必须要感受到就业的严峻性。在校期间,积极充实自己,提高综合素质,从而为自己满足社会需求、胜任工作岗位奠定一个较好的基础。
(责任编辑杨文忠)
[1]王伯庆.决战大学生就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徐平福.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指南[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李法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