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四向度”

2012-08-15 00:49张平增余友生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悟性德性理论课

张平增 余友生

(韩山师范学院思政部,广东潮州521041)

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四向度”

张平增 余友生

(韩山师范学院思政部,广东潮州521041)

从人文关怀的层面,强化大学生素质“内源发展”所必备的情感理性,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创新,其张力必须也必然朝个性、德性、悟性、理性“四向”延拓,显示出促进个性优化并健康张扬、凸显社会责任强化德性、提升悟性强化知识管理能力、拓展理性夯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的强劲效能。优化的个性是“启动器”,良好的德性是“动力源”,聪颖的“悟性”是“加速器”,健康的理性是“导向仪”。“四性”功能的强化及其集束运动,显示了人发展的基本趋势,具有为不同能级和能质的大学生共容认可、均能从中获益、感悟“管用”提升人格品位、夯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的普适性优势。

思政理论课教学创新;人文关怀;个性;德性;悟性;理性

关注“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1]4,“精神受震撼的内在准备”[1]109,和人的持续发展能力健康生成的教育宗旨,紧密结合人生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我们认为,基于不同素质层面的大学生共容认可,均能从中获益,感悟“管用”提升人格品位,并“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强化大学生素质“内源发展”所必备的情感理性,提升作为社会的胜任力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方法论支撑,从人文关怀的层面创新教学,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张力,必须也必然朝个性、德性、理性、悟性“四向”延拓,显示其效能。

促进个性优化并健康张扬

“个性是既为文化所窥视又为文化所屏蔽的气质。”[2]120我们这里所指的个性,是指基于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蕴蓄其中,形之于外”,表里一致的“我就是我”的“客观实在性”。换言之,个性是人所具有的,相对于共性的、与众不同的独特性。

优化的个性是一种和谐发展的个性。它要求心理活动机制的内部平衡,并实现人与环境的高度一致。实现个性优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化过程,理所当然包括高校思政理论教育。要展现这一功效,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应在三大层面上下功夫,为大学生夯实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心理和作为提供厚实的理论导向。

首先,强化大学生现实的自我意识。从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把“认识你自己”作为自己哲学研究的核心命题开始迄今,古今中外思想家从未中断过对“认识自我”的哲学探索。研究表明,客观、积极的自我认识形成“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是人具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进而确立在社会生活中有作为、能作为的人生信念、志存高远彰显社会责任感、活出生命的尊严的心理基础。辩证唯物主义的学习、把握并最终内化为自身素质当然不能缺失“认识自我”。

现实的自我意识是对“客观实在性”真实的尊重,要求对自己的认识避免情绪化,“自我”形象比较接近现实,即对自己的长处有自豪感,但不狂妄;对自己的弱点不回避,也不自暴自弃,而是持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唯此,人才能不受无意识力量的支配而有意识地驾驭自己的命运,才能强化“办法总比困难多”的正面思维优势自励,实现与挫折、与失败的聪明相处,以有志者事竟成的风范彰显人格魅力,成为社会发展的有效单元。

其次,强化大学生个性与共性对立统一的理念。个性的独特性不是“唯有”、“独有”、“舍我其谁”,而是与共性对应,各个性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显现的个体差异性。强化个性不是提倡行为主体可以主观武断一意孤行,成为“独来独往”的“天马”;更反对人际冷漠和疏离,时时处处以自己为中心的“自我症”、“唯我症”。人的发展“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它现实关系的全面性”[3]108。任何人都不可能孤立地生存和生活,都不可避免地要对社会、对他人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因此,张扬个性必须融入时代、奉献使命、作为社会,“能与自然和一切外在关系相安”。[4]322当然,健康的个性张扬否定别人的任意干涉,但自信不自满,既自尊又他尊,对他人的长处不嫉妒、短处不歧视,能容人之长,支持、允许别人扬长超过自己,展示“和而不同”的基本的人格尊重。

再次,强化大学生张扬个性的勇气。“个性是决定人的独特的行为和思想的个人内部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5]13张扬个性否定萎缩型人格和依附性心理,实质是强化“自己发现自己”的勇气。敢于冒尖,敢于承担风险,敢于表现自己,体现了行为主体强劲舒展生命张力,勇敢地在“竞”与“争”中敢作敢为,充分表现个人的胆识、智慧和才能,担当责任的祈盼和作为。

张扬个性不是出风头,更不是狂妄的“自傲”,而是行为主体以强独立性展示自信,彰显潜能,显化本质,物化精神,公开经验的重要途径,是对自己的尊重和对社会的负责。既有利于实事求是地供他人认识、了解,供社会选择、使用,又有利于行为主体提升自信力,多视野自我反思、自我认识、自我施压提高效率做好工作。事实上,“人能够享受的各种愉悦中,最伟大的是骄傲,这是人们从自己的成就以及自己的性格的创造物中获得的愉悦”[6]63-64。“对于自尊的人,愉悦的效果就是奖励和肯定。”[6]64通过张扬个性舒展生命,敢于表现自己作为社会获得的他尊强化自尊,以及享受成就愉悦自我由此而来的精神状态,更能激活个体活力,拓展潜能促进能力的发挥,卓有成效地提升生命质量,实现人的持续发展。

凸显社会责任强化德性

道德属意识的范畴,本身没有单独活动的领域,它总渗透在人类的一切活动中。“道德力量就等于德性。”德性最具意识形态性,“就人来说,是表现出他最合人性的状况”。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真正的德性是人以内心基本信念为基本条件,有意识导向最高目标的,理想是“道德的最高者”。“达到良好德性的途径是透过人对自己力量的有效运用”,实现认知层面的自觉、情感层面上的自愿、行为层面上的自然。当然,道德力量的“价值判断只能应用于人和他的利益方面”[7]22。人的德性差距,往往彰显着人的能级和能质的高低,体现为志识的社会责任感的强度,往往决定一个人发展方向的正确与否,以及前进动力的大小和持久程度。

但丁早就指出,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良好的德性是大学生有效作为社会的“立身之本”和“力量之源”。促进大学生提升社会主义信念层次,推动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由“世界观”层面向“价值观”层面跃迁,展示高尚的人格品位,对人生充满信心,对学业、事业专心致志,对社会、对他人溶入“爱”的强烈情感,增强认识和感受美丑、是非、善恶的敏感性,发展正直可靠、团结热忱、富有责任感胜任于公共服务并能忍受个人牺牲等个体美德的关键元素,增强道德信度,毋容置疑是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评介的核心内涵。

但是,美德元素整合的内在自觉不是一种虚无飘渺,而是通过辩证把握协调性和进取性二大道德功能,负载深厚的道德责任感践行使命凸显道德力量的。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分析,完美的德性一方面应体现为能自觉用社会规范约束自己,适应环境变化而自我调整,即使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也能慎微、慎独、慎欲,有不致发生越轨行为的自觉;另一方面也强调,道德的确认必须服从于社会进步,道德的本质是积极创造而不是消极防范的;人不是机械接受道德准则的被动客体,人作为道德的创造者和体现者,在一切活动中体现出奋发向上的进取性品质和行为规范,是人的行为得体的必然。完美的德性修炼必须明晰协调性道德与进取性道德二者相得益彰的密切关联性,进取中的协调与协调中的进取不能顾此失彼,一半清醒一半醉。

以科学理论导向思想道德修养,辩证把握协调性道德和进取性道德的相互关系,实现对现实在校学习及未来作为社会的意义有正确而深刻的理解,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彰显势必促成学生保持一种激昂、适度的紧张和兴奋状态,有抱负懂追求,在学校勤奋学习,是创造性学习的学习型个人;而在未来面向世界担当责任作为社会,必然既有在平凡的岗位上尽责尽力,追求卓越创一流工作,彰显良好的职业道德风范平常心;又有“给我一个支点,我能开创一片天地”的雄心和勇敢,对既定目标矢志不移,坚忍不拔艰苦奋斗。这种执著前行的情感释放的“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8]169,是人充满生机活力,不断进取不断进步的重要动力,昭示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提升悟性强化知识管理能力

悟性作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一种素质,特指人掌握全新、前瞻、开阔而系统的思考方式,以自由、积极、开放的心态高效接受新知识,对事物的分析、理解具有由此及彼的联想辐射力和由表及里的思维穿透力,进而迅速作出某种适时反应和创新的能力。提升悟性强调具有夯实知识背景的自觉,以及思维生机丰盈,张力强劲,能有效地对知识加工、提炼、激活,实现知识转化为智慧,为我所用。

遗憾的是,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评介中,“提升悟性”最容易被忽略。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大学教育要教会人思考”,教育不单要给予知识,更要供给智慧。应该肯定,接受知识是教育的主要任务。知识丰富的人比较容易引起联想,视野比较开阔,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强,也有助于对方法的领会,社会适应性比较强。系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政理论课教学的知识传授很重要,但不能因此就简单地把学生当作被动的知识受体,强行灌注。思政理论课教学创新既包含知识传授和获得,教学相长,也包含积极促成课程相关知识点理论联系实际的信息流动、碰撞、整合,实现知识创新的学会学习,创造性进行学习的有效组织,更包含基本理论及相关知识的消化、理解,精神的震撼,并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自身素质。

悟性不能给以,但又是强化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必备内涵。因此,致力于帮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同步学会学习,善于学习,提升悟性增强持续发展的能力,就必须拓展视野创新教学,将教学建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展开有序的活动。其中,尤其要高度关注的是:能否强化问题意识,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策划、设计相关课题项目,在明晰导向学习指向性的同时,又扩展教学自由度,建构多形式的各类知识传递场,为学生创造一个能“游荡”于多种答案的“自由空间”,使学生接受大量、真实的知识“轰击”,借助“刺激——反应”实现知识的凝聚、整合,推动知识运动化解现实的困惑和踌躇,使学生在学以致用的现实实践中,深化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内化,并从中提升知识管理能力,促成知识再生产的实际演练,触类旁通“学会学习”,提升悟性。

拓展理性夯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理性既是对本能的否定,又与感性相对,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把握生存环境和理解自我,理智地生存、发展的活动方式。理性强调对科学的自然法则和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社会规范的自觉恪守,强调人在信念上应追求使现实逐渐趋向合理的目标。

理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引导力量。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实质就是对现代理性的强化和拓展,这是思政理论课教学义不容辞的使命,而其中,尤其要关注对目标清晰性、环境适应性、意志自觉性等理性集成因子施加健康的影响,提供正确的导向,展示强劲的作为。

确立切合实际的明晰的目标展示理想和抱负,是人具有理性精神的根本标识。唯此,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功效的延拓,就必须以展现理想目标具有前瞻性价值取向的历史进步性为基础,引导学生科学认识和把握大学生的成才成长规律,形成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性自然;使学生能信赖人类主体的理智、认识能力和道德良知,顾及社会整体利益,经过深思熟虑确立未来发展目标;又能依照一定的逻辑,以目标导向追求真才实学,并在与时俱进、不断扩展的目标实现中感受完美,享受成就,提升超越自我的能力,实现人的现实持续发展。这是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张力强势延拓不可或缺的根本内涵,也是避免因科学发展理念缺失而导致的或踌躇不前、犹豫不决丧失机遇,或鲁莽从事、随心所欲“跟着感觉走”,或听天由命、恐惧畏缩导致环境压抑冷漠社会、平庸人生、糊涂人生等非理性行为的产生和漫延的关键。

环境适应性贯穿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强调自觉恪守社会规范,具有现代法律意识,能够珍视法律赋予的权利,忠实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这是环境适应的基础,也是现代理性精神的核心。人是环境的产物,又能改造环境,历史辩证法强调对环境的积极适应,不论客观环境与主观体验如何,人都能工作、生活在其中,以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务实精神,通过正常的渠道对环境施加自己的影响。环境包括人际环境。“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教育培养,促成学生拥有兼容并包的广阔胸怀,豁达大度,既以重视贡献,成就社会进步提升人际关系的生产性和有效性,强化智慧互激、知识互补、精神互勉的团队拼搏精神;也能对人“求同存异”,听得进各种不同意见,发现自己的过失不文过饰非,推萎责任。人生态度豁达、开阔、乐观,人际关系健康、和谐。

积极适应环境内在兼容意志自觉性。能凭借理智支配和节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拒绝盲目冲动,是有理性的人的行为必然。意志自觉性不仅表现为能抵御外界的种种诱惑刺激,对既定的目标矢志不移,行为自觉、有力执著前行;而且还表现为能控制情绪而不被情绪所控制,心理活动协调,在情绪上不注重过去的不幸和创伤,也不沉迷于已取得的成就,而是更注重未来目标的确定和现在的使命;同时,更表现为遇到因难、挫折和紧急情况时能保持沉着冷静,自我调整,慎重行事,并善于从承受风险、克服困难、转化挫折的过程中吮吸有用的东西,促使其转化为勤奋的推手,成长的阶梯。

笔者认为,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考量不可能立竿见影,但决不空洞。在现时代,更大地作为社会,成就事业,往往以情商为主智商为辅。凸显张扬个性、强化德性、提升悟性、拓展理性,彰显人文关怀,创新思政理论教学,具有增强学生学习思政理论“管用”感和教师教学“踏实”感的强势优势。更何况,在现实人的持续发展中,优化的个性是“启动器”,良好的德性是“动力源”,聪颖的“悟性”是“加速器”,健康的理性是“导向仪”。“四性”功能的强化及其集束运动,显示一个人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为不同能级和能质的大学生所能共容,并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的普适性优势。因而也是激发学生学习思政理论课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思政理论知识的认可度和接受度的基础,理所当然为健康导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所必须、所必备、所必然。

[1][德]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

[2][美]克鲁柯亨.文化概念[C]//庄锡昌.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5]吕元礼,谢志强.权力与个性[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6][美]纳撤尼尔·布兰登.愉悦心理[C]//安·兰德.自私的德性[M].焦晓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7][美]佛洛姆.自我的追寻[M].孙石,译.哈尔滨:北方文学出版社,1988.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Abstract:From the angle of human care,to strengthen the"endogenous development"of university students’personality,and to innov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Course in university,it is necessary to lay emphasis on the four dimensions,which are personality,virtue,perception,and rationality.That can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personality,highlight their social responsibility,strengthen their sense of virtue,enhance their perception,improve their knowledge of management,expand their rationality and reinforce the basi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Optimization of personality is the"starter",a good virtue the"power source",intelligent"perception"the"accelerator",and rationality the"oriented instrument.”The emphasis of the function from the four dimensions shows the basis trend of human development.Their importance is generally recognized by university students at all levels.That can benefit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personality and reinforce the found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ideological theory teaching innovation;human care;personality;virtue;perception;rationality

责任编辑 韩 江

On the"Four Dimensions"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Universities

ZHANG Ping-zeng,YU You-sheng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Guangdong,521041)

G641

A

1007-6883(2012)04-0086-04

2012-01-11

张平增(1950-),男,广东大埔人,韩山师范学院思政部教授。

猜你喜欢
悟性德性理论课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悟性
托马斯·阿奎那的德性论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生活的悟性
西方德性思想的价值与启示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When I Grow Up,I Want to Be…
记性与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