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金海,邱尔依
(苏州大学学报编辑部,江苏 苏州 215006)
科技期刊作为专业性较强的学术期刊,其编辑出版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实践活动,主编、编辑、审稿专家、作者、读者等成员是编辑工作的主要参与者[1]。而编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社会群体性活动的学科,其研究对象主要为编辑活动和编辑工作,不仅包含编辑工作的客体(作者、读者等),也包含了编辑工作的主体(编辑人员的个体和群体)[2]。期刊的编辑出版过程就是主客体之间的活动过程,编辑主体以及主客体之间能否有效协作就直接关系到期刊出版质量的好坏。这些协作关系主要包括编辑部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编辑与作者和读者的关系以及编辑与审稿人的关系等。他们之间还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形成了期刊的内容生产过程。本文试图以编辑为中心,对这些编辑主体之间和主客体之间的几种协作关系做一些探讨,以期对编辑同仁开展工作时有所参考。
期刊编辑部内部的成员承担了编辑出版的主要工作,当编辑部每个成员在充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互相协作,编辑部才能高效运作,从而保证编辑活动顺利向前开展[2]。编辑部的成员主要包括编辑和主编,下面我们讨论编辑之间和编辑与主编之间的协作关系。
编辑在期刊出版中居于核心位置,担负着包括选题策划、初审、编辑加工等事关学术质量和编校质量的重要工作。编辑之间良好的协作关系有益于提高期刊质量。一个好的编辑团队应能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为了期刊发展这一共同目标而努力。因此,期刊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编辑之间的协作,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日常事务方面。编辑部是一个大家庭,一个好的工作环境无疑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编辑团队的凝聚力。在日常事务中编辑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照顾、互相包容,可以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快乐工作,享受工作乐趣,提高职业认同度[4]。
(2)编校质量方面。编辑在编辑校对时的协作主要体现在编辑之间的互校上。编辑互校在直接提高期刊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编辑个人的编校水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5]:首先,有助于编辑学习并实践跨学科论文的编辑规范,提高编校能力。例如,编辑可以互相了解和掌握不同学科的专业术语和符号等。其次,互校会给每位编辑一定的压力,促使编辑做好本职工作。最后,促进编辑互相交流。“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编辑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一些好的编辑技巧。这几个方面的提高最终体现在整个期刊质量的提高上。
(3)学术质量方面。这主要体现于编辑在选题策划、组稿和精品栏目打造方面的协作。一个好的选题需要编辑集思广益;一些好的约稿也时常需要编辑的共同努力;而精品栏目的打造更是需要编辑群策群力。
从大方向来说,主编把握着期刊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是各项选题栏目的决策人;从小处来说,他是文章录用与否最终的决定人。同时,主编的个人学术影响力对刊物来讲也是一笔很大的无形资产,往往关系到刊物在学术界的地位。因此,主编的综合素质决定着期刊的水平和质量。此外,主编对刊物的工作热情和能力也是期刊发展的保障。主编的办刊思路需要编辑来具体实施,编辑要配合并完成主编的想法要求。所以,编辑与主编的协作关系到刊物的具体发展。编辑如能协助好主编的工作,实现主编的一些设想,刊物就能不断发展,主编也就有了工作热情。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有些期刊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主编非专职,或者仅是挂名[6],譬如一些高校学术刊物,主编经常由校领导或校内知名学者兼职,平常对期刊甚少关心。笔者认为,这种情况之下编辑并非毫无办法,一般来说他们还是很在乎期刊质量的,只是由于各种原因无暇顾及。编辑应与他们多交流,主动提供一些期刊界的信息,让他们意识到其在刊物中的地位,争取他们能担负起主编的责任来。
学术期刊因其所刊内容的专业性、学术性,经过编辑部初审的稿件都要由审稿专家来进行同行评议,其学术水平的判断主要依赖外审的审稿人。因此审稿人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关系到期刊的学术质量。在专家审稿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通常需要编辑来进行处理:
(1)论文的专业性要求送审时最好让同行进行评议,这就需要编辑多去了解审稿专家最新的研究动态;
(2)一些审稿人既有本身的科研教学压力,还有不少其他审稿任务,为保证审稿按时完成,编辑一方面要寻找有责任心的审稿人,另一方面也要合理安排审稿任务,要主动去了解审稿人的工作情况;
(3)同行评议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有时审稿人对审稿标准不易把握,需要编辑进一步向他们解释刊物的审稿标准;有时不同的审稿人之间会出现分歧,编辑要与不同专家讨论并形成综合意见;
(4)编辑需要协助审稿人了解论文的一些具体信息,譬如帮助审稿人了解学术不端具体的检测情况,匿名审稿时为了审稿需要,协助审稿人了解作者的一些信息等。
编辑对审稿人的有效协作,一方面可以保证每篇文章得到及时合理的审稿意见;另一方面,也会提高审稿人审稿的积极性,稳定审稿专家队伍,甚至吸引审稿专家投稿,从而保持刊物良性发展,扩大期刊影响力。需要注意的是,在与审稿人的协作中应始终体现编辑的主体意识[7]。
作者是学术论文的生产者,是学术期刊生存的基础。作者队伍素质如何标志着期刊学术水平的高低。通常在编辑活动中,编辑与作者联系频繁,从有关文章学术性的审稿到文字质量的编辑加工,都需要作者的参与和配合。审稿专家提出的审稿意见需要编辑进行各方综合后联系作者对文章进行完善,有时编辑还要向作者具体解释审稿意见,作者对审稿意见不同的看法也需要编辑做相应处理;此外由于科技期刊具有较多的规范要求和较强的专业性,编辑对论文编辑加工时也需要作者参与进来:一方面论文的一些格式要求,包括特殊段落、图片、图表的排版,参考文献的格式[8],以及作者自身一些特殊要求等都需要编辑与作者沟通;另一方面,因为如今学科分得很细,尤其是自然科学,同一专业还分许多方向,会涉及不少专业符号和专业术语,编辑一般很难熟悉所有方向,这就需要编辑与作者多沟通,作者也要给予配合,两者共同配合完成。
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是,编辑一般在论文出版过程中能与作者保持较好的协作,然而在论文出版后这种协作关系基本结束,也就是“事中”较完妥,“事后”很不够[9]。事实上,编辑与作者保持一定的联系,特别是一些优秀的作者,可以多获取一些信息,并争取他们的优质稿件。
期刊没有了作者就没有了内容基础,而没有了读者也就没有了生命。事实上,对于学术期刊来说,作者和读者是很难分开的:作者本身就是读者,而读者往往也是潜在的作者,很多作者都是从读者转变而来。稿源对学术期刊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期刊需要提高知名度、扩大稿源,就要从吸引读者做起。学术刊物一般都有特定人群,编辑应该主动去了解这些人群的关注点,去发现他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从而做出相应的对策,譬如设置特定栏目,主动约稿等。此外,编辑还应做好读者的服务工作,及时为读者提供交流的平台,并及时反馈读者的建议。编辑如果了解了读者,协助读者关注最新的研究热点,期刊也就吸引了读者,从而把他们吸收到作者队伍中来。然而在以上几种协作关系中,编辑与读者的关系最为学术期刊的编辑所忽视[10],编辑部对此应做出一些改变。
编辑在出版活动中需要与各种人员展开协作,如何有效展开这些工作对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增强编辑部内部成员的协作,可以通过构建高绩效的编辑团队来实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文化建设、弘扬团队精神,强化编辑部内部成员的凝聚力;(2)确立目标并及时调整目标;(3)建立学习型编辑团队;(4)建立人际关系和谐的编辑团队等[11]。而对于编辑与外部成员协作的加强,需要编辑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发挥主体意识,树立正确的作者意识,强化读者意识;(2)培养学术素养,提高自身对学术水平的判断力;(3)学习一些语言沟通技巧;(4)增强办刊理念和服务意识。
[1]张彩凤.论科技期刊多元主体的协同作用[J].编辑之友,2010(2):63 -64.
[2]蒋巧媛.从协同关系看科技期刊编辑活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3,14(5):548 -550.
[3]潘树广.编辑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8.
[4]段乐川.论编辑的职业认同及其培养[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0(5):148 -151.
[5]谢金海.综合性科技期刊应正确认识并实施编校合一[J].编辑学报,2012(6):576 -577.
[6]黄桂英.新形势下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分工与协作[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3(5):142 -143.
[7]贾丽红.高校学报编辑和审稿人的协作关系探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2):211-213.
[8]谢金海.编辑应引导作者重视参考文献著录[J].编辑学报,2012,24(1):47 -48.
[9][10]郑娟榕.危机意识、协作意识、信息意识——学术期刊编辑的现代意识探析[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38-41.
[11]侯倩倩,徐世艳,吕珂,等.论高绩效编辑团队的构建[J].编辑学报,2009,21(1):55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