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新宇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南京 210097)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1988年11月下发的《关于加强报纸、期刊、图书审读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做好对报纸、期刊、图书的审读工作,是加强和改进新闻出版管理的重要方法”。新闻出版总署在2005年9月30日公布的《期刊出版管理规定》(下文简称《规定》)的第四章第四十五条“期刊出版管理实施期刊出版事后审读制度”,将审读工作列为纸质媒体出版管理的四项制度之一。第四十六条还进一步规范了各级各层的审读工作。
审读工作一直是期刊管理部门、期刊编辑行业学会和期刊主管主办单位所关心的重要话题。坚持审读制度不仅在于法律条款的强制性,更要发自内心地欢迎这项制度,并且研究其精神,把握其要领,从而贯彻实践。通常认为,审读制的意义在于:一是,坚持审读是上级主管部门和主办单位对编辑出版工作的一种监督管理办法;二是,能发现办刊中存在的问题,以便随时研究解决,不断改进和提高期刊质量。
2009年2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又下发了《报纸期刊审读暂行办法》(下文简称《办法》),对审读的目的、范围、内容、人员、方法等都做了规定,成为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加强监管职能的重要规章。这个指导性文件的出台,对于出版单位明晰审读机制,加强编辑队伍建设,从而进一步办好报刊有了更具体的参照作用。
通读是校对过程中的最后一道校次,校对员需脱离原稿阅读,检查校样(必要时核对原稿),完成一校基本职责的全部任务,并努力完成二校基本职责的任务。通读是要消灭校对过程(包括誊样、校次间核对)中所遗留的所有错误(包括格式差错、图表与文注不符等),尤其要注意隐性的政治性、思想性差错以及似是而非的病句和其他语法错误,还要注意人名、地名、书刊名称、组织机构名称等的前后统一。通读对全刊的编校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千万不能忽视。而审读是上级主管部门或主办单位组织、邀请相关专家或人员在印前或印后进行审阅。
三级审稿制度是国家规定并长期实行的出版单位内部审稿制度,是现行的审稿制度,三审制于出版管理而言是一种制度,于审读书稿而言是一种审稿方法。
所谓三审制,是指责任编辑(编审、副编审、编辑、助理编辑均可担任责任编辑)对书稿进行初审(一审);编辑室主任(副主任)或由出版社领导委托的编审、副编审进行复审(二审);社长、总编辑或者社领导委托的编审、副编审进行终审(三审)。三审制对各个审级都规定了具体的人物,在程序上交叉互补、递进制约,既可以实现对书稿客观、公正评价,也可以避免由于编辑人员知识不足和工作疏忽造成的失误,有助于对书稿质量的严格把关。国家对三审制只作出原则性的规定,三审如何明确分工,各负其责,是由出版单位制定适合本社具体情况的实施办法。
“审读”应不限于行政管理部门(省新闻出版局)专职审读员,他们往往看到的是期刊社提交的第二手材料——《办法》第六条规定:“地方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报刊审读工作,负责协调、指导下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和报刊主管单位对报刊进行审读;研究、汇总下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和报刊主管单位提交的审读报告;研究处理审读中发现的问题;负责向上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报送审读报告;根据需要调阅当地报刊出版单位的阅评报告;整理和编发报刊审读的有关简报材料。”行政部门的审读职责是提供指导、整理汇总等统领全局的工作,形式上有全面审读与抽样审读结合,详细审读和简略审读结合,以抽查抽验为主。而对于一个期刊责任编辑而言,跟自身更为贴近的是专家审读和自行审读,所以本文把“审读”聚焦在编辑部内部。
以本社为例,我社此项工作由总编办负责,对《阅读》的审读分为印前审读和出版后审读。印前审读是编辑流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发现重大错误或遗漏,可及时更正或补充。同时,也是增加了一个校次。印后审读是在出刊后两个月内进行,例如,责任编辑在11月可看到9月的,由审读员填写的、反馈来的“报刊审读表”,12月可看到10月的,以此类推,最后由总编办“审读汇总”并在社内公布。“报刊审读表”统一格式,分为三项:一,请列出本期较好的5篇文章,并简要说明理由;二,指出字句差错并改正、说明;三,审读印象及建议(导向性、标题、文风、版式、装帧)。“汇总”公布两项——较好文章和字句差错,并由责任编辑签名,意为已知。笔者以为,此项工作仍停留在应付检查、执行制度的层面,至少编辑们的重视程度不够,每月花几分钟扫一眼,签完字就了结了,审读的价值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审读不仅是编辑反观自己当前工作成绩的一个“检验器”,也是接受编辑业务信息的重要反馈渠道,是与社会需求贴近的重要抓手,可以弥补编辑力量的不足。理由如下:
一是,审读指向明确——对出版物的社会效果作出直接判定,有利于编者发现优秀作者和优秀作品,并进一步提高出版物的质量。
二是,审读意见权威——审读人员往往是由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政策水平,有强烈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熟悉出版工作方针政策、相关法律法规,熟悉报刊编辑出版业务,具有专门领域科学知识的人员承担,他们的意见客观、公正。
三是,审读常规性——这项制度已纳入出版单位常规,“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如果编辑部持续开展这项工作,有利于刊物的良性运作,有利于编辑自身,有利于编辑部发展,此项制度与责任编辑息息相关,所以一定要引起责任编辑和编辑部的重视。
如果说上级主管部门的审读是“被动审读”、“外部审读”的话,那么,编辑一定要树立一种“主动审读”、“内部审读”的意识。许多编辑认为,责编就是栏目编辑,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管好就行,过于自信,不够谦虚,忽视了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即使刊后发现问题也采取遮瞒的方式,不肯主动曝光,主动承认错误,同时还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即使抽审也未必会被抽到该期,如果抽到这一期,外审未必能看出差错,这是刊物质量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
以《阅读》(副刊名:小学生双语学习)为例,某期封面上要目文字“I will…”中,“I”打成了“T”,因为审读意见中并没有人提出这个问题,编辑部也就不了了之。再如,某期封底英语诗歌《The Coming of Spring》中,事后发现所有的标点“,”全部成了“?”,审读汇总意见中并没有指出,好在责任编辑提出,在第二批印刷时全部改正。再如,某期“单词分类卡”(双语栏目)介绍单词“sunflower”的时候,责任编辑望文生义,解释为“太阳花”,美术编辑配上了日常口语中的“太阳花”的摄影图片。后来经其他人指出,才明白“sunflower”根据上下文应该解释为“向日葵”,而编辑刊出的这个“太阳花”是大花马齿苋的俗称,又名洋马齿苋、松叶牡丹、金丝杜鹃。在“百度百科”中明确指出,“太阳花”是一个“多义词”,至少有四种:牻牛儿苗别名、少数地区向日葵别称、非洲菊别称、马齿苋属草本花卉,等等。责任编辑后悔莫及,他没有收到读者来信,也没有审读记录的“字句差错”,但是在面向小学生的权威出版物中出现如此差错,却是要值得高度重视、引以为戒的。它与政治方向无关,与编校质量无关,却实实在在影响了读者对期刊的认同感。另外,在图文相符方面也经常会被忽视,需要文字编辑和技术编辑的配合和合作。这样的例子在每个期刊编辑部中都找寻得到。
总之,编辑部内部加强自查,尽量把差错甚至隐蔽性的差错消灭在印刷之前,如果是以“文责自负”的理由推给作者,是极不应该的。因此,编辑部自行审读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编辑部主任组织群体人员集体审读,由某责编做中心发言,其他人对整本期刊作补充发言;或由全体责编交叉审读,分段负责进行详细审读,审读时将每项检查结果量化,最后由责编汇总后填写在审读报告表内并纳入考核和存档。
每种期刊都有它的风格和相对固定的专业领域,需要有专业领域中的审读员的细致审读,并与编辑部沟通意见,加强交流。有学者划分了6类审读方法,包括编辑部内部审读、编委会审读、专家审读、活跃作者群与忠实读者群审读、同类期刊交流审读、期刊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审读等①。笔者认为,《阅读》作为教辅读物,这些方法都可以采用,要聘任小学教育教学名家、读者代表、作者代表来细致审读,双向匿名开展审读工作。例如,2009年5月7日,“数学周报”网站新闻发布了“《数学周报》阅评员聘任制度”的招聘启事②,从中可以看出借助外审,加强内部审读工作是出版单位创新创优的迫切需要。
内部审读也可以采取“一般审读、重点审读、全面审读、专题审读、抽查审读、书面审读、跟踪审读和谈话交流等形式”(《办法》第十三条)。例如,广东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自1997年成立十余年来,一直坚持对所属会员期刊进行审读,审读形式有通信函审、现场审读、互审、集中审读等,审读的内容有时是综合性的,有时是主题性的,对促进广东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质量的提高起了很大作用。对非科技类、非学术类期刊也具有借鉴意义。同时,审读表可由编辑部设计得新颖些,使之具有鲜明的刊物特点,还可把审读意见和读者调查结合起来。
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审读后,一旦发现期刊方向性问题要直接反馈给编辑部。平时外部审读结束后,要及时将审读样刊返回编辑部,及时召开审读讲评会,把审读的共性问题提出来,面对面地与被审读期刊代表(责编)分析研讨,并允许申诉和仲裁。如果审读的定位在于评级或评奖,则审读结果可以不予反馈;如果为了提高期刊质量,则必须返回编辑部并与编辑部座谈。
《办法》第十四条指出,“报刊审读工作应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逐步建立报刊审读网络系统,完善审读信息的编发、审核、传递、发布、记录、存储等办法。”在笔者看来,这不仅是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的工作制度,也应该成为编辑部自身改进工作作风、提升刊物质量的一项常规制度。也就是说,审读制度与考评挂钩、与整改挂钩、与存档挂钩。管理的办法是将外部审读和内部审读结合起来,把每次的审读反馈意见集中起来,把交流记录、整改意见和后续执行情况集中起来,并由专人管理,整理存档,要成为考评责编、编辑部绩效的重要依据。
有人认为,编辑本身就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哪有尽善尽美的道理;再说刊物已经发行,事后补救的话,提一点意见和建议,于事何补?实际上,只要处理好“主动审读”和“被动审读”的关系,把期刊审读工作经常化、制度化、标准化,就一定能促进刊物的健康发展,促进期刊编辑的业务水平的提高,从而提升整个出版市场的品质。
注释:
①刘清海,张楚民.期刊出版事后审读的定位与审读体系的规范.编辑学报,2009(10).
②《数学周报》阅评员聘任制度.http://www.mwp.com.cn/news/show.aspx?id=10090.
[1]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关于加强报纸、期刊、图书审读工作的通知(1988)[EB/OL].[2009-04-26].http://www. xwcbj. gd. gov. cn/news/html/bmgz/article/9200942673979.html.
[2]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期刊出版管理规定[EB/OL].[2007 -06 -24].http://www.gapp.gov.cn/cms/html/43/604/200711/449823.html.
[3]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纸期刊审读暂行办法的通知[EB/OL].[2009 -03 - 18]http://www.chinaxwcb.com/index/2009-03/18/content_170531.htm.
[4]刘清海,张楚民.期刊出版事后审读的定位与审读体系的规范[J].编辑学报,2009(10):70-72.
[5]李庭华.提高出版社编辑审稿能力的方法与实践[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0):49-52.
[6]孙璐.浅谈中文类书稿复审环节的步骤及方法[J].编辑之友,2011(3):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