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与跨文化交际

2012-08-15 00:52
关键词:西方人文化背景跨文化

关 薇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公外部,辽宁 大连 116052)

21世纪是一个国际化竞争激烈、高科技的时代,它具有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化和高度信息化的特点。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流通由于现代化进程而得以加速,也使各个民族都进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而每个民族生活中都有不可缺少的跨文化交际。交际就是人们运用语言和社会文化知识相互传递信息的过程,因此学习语言就要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文化背景知识才有助于有效地进行交际。反之,缺乏文化背景知识必将会导致交际障碍、误解和冲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语用失误”。但基于不同民族所处的生态、社会、物质及宗教等环境的不同,由此产生了不同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语言习惯等诸多文化上的差异,成为跨文化交际上的障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国加入WTO、对外开放的逐渐深入、国际交流的增加,越来越多的西方社会的人和物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跨民族、跨国域、跨文化的社会和经济交往与日俱增,我们与许多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随之增加,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密切,因而英语——这个应用最广、覆盖全球区域的语言也就显示出它独一无二的重要性,而多数说英语的国家与我国之间在文化背景、民族习俗、宗教信仰、心理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方面有着相当大的差别,因此与这些国家的人用英语交谈时,通常会引出诸多麻烦和笑话。而文化差异所引起的文化冲突问题并不那么容易解决,我们必须对其根源做认真深刻的认识和剖析,以此清醒地认识在跨文化交际中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能说和什么不能说,在交往过程中避免出现文化冲突现象,让每一次的交流都变得轻松惬意,成为一次难忘的经历和美好的记忆。

如何提高英语的教学质量,即是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更是我们所有英语教师所追求的目标。长期以来,我们传统的英语教学都是以语言知识讲授和技能训练为重点,视模仿与强化理论为教学的法宝,忽略了文化因素对学好英语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重词汇、语法等机械式操练、模仿、背诵等,认为似乎学生一旦通过听、说、读、写、译的训练,就完全可以顺利地理解与流利地表达。其实不然,许多学生尽管苦学英语数年,但也只是 “语言哑巴”和“文化盲人”。因此要改变这种局面,在英语教学中就必须注重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转变教学理念,形成英语教学的跨文化思维,帮助学生排除文化障碍,把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语言习惯渗透到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能更准确、迅速、恰当地传递信息,并使谈话内容丰富、气氛融洽,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尴尬和误解。

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会出现很多种,在此我们谈及比较常见的几种。

一、文化风俗的差异

中国人讲究谦虚,在与他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极其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当西方人向我们中国人表示赞扬时,即使我们心里很高兴,往往也会自贬一番,嘴上难免要谦虚一下,会谦虚、客套地用“过奖、过奖”或“惭愧、惭愧”之类的话予以回应,以表谦虚有礼,如直译英语为:“You flatter me.”或“I feel ashamed.”就很不得体了,也达不到交际目的。西方国家的文化习惯并非如此,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表示接受,说一声“Thank you.”。当他们赞扬别人时,也同样希望别人能爽快接受或以道谢的方式作答,并不希望以谦虚方式作答,反而认为中国人不诚实。由于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毫不谦虚、过于自信。

中国人的隐私观念一向比较薄弱,讲团结友爱,相互关心帮助,因而很愿意了解别人的欢乐痛苦、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以显示把对方当成自己真正的朋友看待。而在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中则相反,他们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和别人提及自己的私事,更不希望别人干预,即使是亲密无间的朋友之间,交谈也会适可而止。有些细节,尤其是私事——他人的收入以及婚姻状况不宜过问,否则就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甚至有时会引起误会。中国人见面打招呼通常是:“Hi,Where are you going?”“上哪去?”,“Have you eaten yet?”“吃了吗?”,第一次见面中国人往往就会询问对方的年龄、职业、婚姻状况、儿女、甚至收入,“你多大了?”,“结婚了吗?”,“你挣多少钱?”这在中国人的眼里是一种礼貌,没有任何用意的客套话,表示关心对方,人们不会为此生气,但西方人会认为这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汉语中的“狗”和英语中的dog,概念意义是一样的,指同一种动物,但在汉英各自的语言中其内涵意义是不同的。汉语中狗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是贬义的,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有贬意:“狗仗人势”、“走狗”、“狗奴才”、“狼心狗肺”、“癞皮狗”、“狗头军师”等;而在西方,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但按字面翻译成汉语则是:“你真是一条幸运的狗”。这在汉语中完全是骂人的话。而在西方,dog含有“令人同情或可爱”的意思,被视为人类的朋友,家庭成员,西方人的心目中狗是可爱的,对狗往往给予友爱、怜悯的情感,他们对食狗肉极其反感。因此,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同一个词意义不同。我们必须了解产生这种语言的社会,学习这个社会的文化,才能掌握、正确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

二、社会礼仪的差异

社会准则主要是指交往中人们必须遵循的各种风俗习惯及规则。如“询问、问候、称呼、打电话、道谢、告别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就是热情好客。在交际场合和酒桌上,即使满桌子美味佳肴,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小小意思,不成敬意”、“多多包涵”、“怠慢了”等客套话。席间,主人时常用筷子给客人夹菜,劝客人多吃菜、喝酒;一杯接一杯地喝酒,直到双方都灌得烂醉如泥。而在西方国家,人人都尊重个人权益和隐私,绝不会强人所难。吃饭时不会硬往客人碗里夹菜,自己随便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更不会劝客人喝酒到喝醉为止。

西方人非常珍惜时间,他们的时间观和金钱是密不可分的,认为时间就是金钱,不论他们洽谈公事或访友,都事先对时间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通知或约定,还说明拜访的目的,同时也会准时赴约,时间观念很强。在西方做“不速之客”被认为很失礼。而中国人在使用时间上随意性很大的,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重视“准时”,提前半个小时、迟到几分钟是常事,会堂而皇之地说出一些理由借口——堵车、家里临时有什么事之类的,根本就没觉得有什么不妥。这些和西方人差别很大,让他们很难接受,也很不适应。

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通常会显出不好意思的样子,说些客套话,还会再三推却。等送礼人走后,再仔细看礼物。而西方人当时都要表示感谢并当面打开礼物,赞美一番“很漂亮”、“我很喜欢”,不管是否真正喜欢这个礼物。一般来说,中国人在家庭成员或朋友之间很少用“谢谢”,否则会让人感觉相互有距离,听起来也会很奇怪;而在西方国家几乎所有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家庭成员之间“Thank you”也不例外,这是最基本的礼节。

英汉语言中告别时使用的语言及方式不同。人们告别时,主人把客人送到门口或楼下,有时甚至马路上,客人说:“请留步”,主人会说:“走好”、“慢走”、“再来啊”。 这些话直译“Stay here.”,“Go slowly.”,“Be careful! ”,“ Come again”不符合英美人的习惯,外国人听了一定会感到困惑:“难道只有慢走才礼貌吗? ” 其实,英语常用:“Bye-bye”或“So long”,微微一笑并做个表示再见的手势就可以了。

三、颜色象征意义的差异

汉英语言中都很丰富的表示各种色彩或颜色的词语。它们能够使语言更生动、幽默、有趣、亲切,因此我们应该给予相应的注意。在不同民族语言中,由于各民族的地理位置、自然现象、审美心理、文化历史背景不同,它们的象征意义也有所不同,人们对于颜色的感受和表达也就不同。由于我国与绝大多数英语国家在各方面都相差甚远,所以与西方文化之间就自然产生了很大的差异。例如:西方文化中的红色(red)主要指人体中“生命之液”——鲜血(blood)的颜色,使人想到血和火,一旦鲜血流出来,生命也就结束,所以red使西方人想到“暴力”和“危险”。而在中国文化中,颜色生成的强烈神秘色彩是受到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颜色内涵和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如,从文化人类学角度来讲,中国文化中的红色源自于烈日如火、其色赤红的太阳,我们的祖先本能地对阳光有着一种依恋和崇拜,对红色也就自然产生了吉祥和喜庆的感觉,如为新婚男女牵线的人叫“红娘”,结婚贴大红“喜”字;过年过节贴红对联、红福字、挂大红灯笼。

西方文化中的白色象征着高雅纯洁、纯真无邪,主要是由于其本身的颜色,宛如新下的雪花、百合花及新鲜牛奶的颜色,是西方文化中的崇尚色。如:a white soul纯洁的心灵;white wedding婚礼时新娘穿的白礼服;a white spirit正直的精神。而在中国文化中,白色与红色相反,它代表枯竭、无生命、无血色,象征凶兆、死亡。如:从古自今亲人去世,家人都要披麻戴孝(穿白色孝服)办“白事”,设白色灵堂,出殡时要打白幡。

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的交往过程中,很多文化方面都存在冲突,导致跨文化交往效果受到直接影响。要想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就要在实际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让学生不仅学习语言知识、理解词义、熟知语法结构和加强阅读能力,同时,还要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背景知识及社会风俗习惯,加深学生对该国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底蕴及跨文化交际意识,随时与我们的文化进行对比,运用准确而得体的语言,清楚不规范语言产生的根源,从而使用规范语言,避免导致语言冲突或文化碰撞,不断完善自己,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将各种文化进行融合及理解,避免出现尴尬现象或笑话。

[1]陆谷孙.英汉大词典[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2]顾江禾.东西方文化对比小议[J].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2001,(4).

[3]赵爱国,姜雅明.应用语言文化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4]华厚坤.试论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

猜你喜欢
西方人文化背景跨文化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徽州体育形成的文化背景及文化担当
浅析中西方英语交际失误
浅谈西方人绘画中的东方人物形象变迁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亭台楼阁
论戏剧《耻辱》在西方人眼中的穆斯林文化定势
基于陕西地方文化背景下的动画创意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