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如何引导初学小说的学生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小说的主题

2012-08-15 00:44:26赵宏国,张蕊,宋芳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12年3期
关键词:闰土于勒故乡

【参与教师】

哈尔滨市第49中学

赵宏国 张蕊 宋芳 李婷婷 任旭来 吴丹 马林阿 张晓敏 杜畅

【前 言】

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研讨课题,是基于小说是文学作品中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小说不仅能通过生动的形象、富有吸引力的情节和有渲染作用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而且能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小说是青少年较喜爱的文学体裁,也是近几年中考所青睐的一种测试文体。

因此,如何提高小说的教学效果就成为中学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第3单元是初中阶段小说集中的教学单元,也是初中阶段学生较为系统学习小说的开始,我们想就小说教学中“如何能准确而深刻地理解主题”做些探索性的研讨,以便能与教育同仁共同切磋提高。

初中阶段对小说的定义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要想较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小说的主题还是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为好。

任旭来:人物是小说主题的缔造者。

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其中,人物又是突出小说思想主题的重要承载者。因此,要想把握一篇小说的主题,探究人物形象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在于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这里的“社会矛盾”与“现实生活”就是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因此,每一个形象的塑造都是有其目的的,分析时如果能抓住人物形象,把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目的揭示出来,就能够顺利地分析主题。

如,在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中,作者重点突出的是以“我”回乡迁居时的见闻和感受来揭示辛亥革命后10年间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遇与精神状态,抒写其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存在隔膜的深沉忧虑,以及对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著信念。那么,怎么教学才能深刻地把握这一主题呢?我在执教该文时是这样做的:为了了解农民的悲惨际遇,我设计了让学生找出文中典型人物这个活动。通过阅读文本,大家会很快找出文中个性鲜明的两个人物:杨二嫂和闰土。再设计一个小问题,“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是怎样的人?”那么一个“尖嘴利舌、爱贪小便宜”的杨二嫂和少年时“天真可爱、热情活泼”,成年后却“麻木守旧、困苦愚钝”的闰土就跳跃出来了。可是,课堂是学生的,为了让小说的主题能自然顺畅地被学生提炼出来,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此,一定要追加两个问题:“你为何给他们这样的评价呢?”去引导学生到文章中找有关二人的语句,适当地给出提示:“你是从文中哪些语句把握到的?”此时,不但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熟悉感知,更会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写作技能。因为该文是一篇以语言、动作、神态刻画人物形象的典范之作。其中,“阿呀阿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等典型的句子把杨二嫂那种尖嘴薄舌、能说会道的架势和形象活生生地显示在学生面前。再以类似的方式分析闰土,把二者在动作、神态方面的种种表现全都整理出来,两个既简洁而又丰实的鲜活人物就映入学生的脑海了。在此基础上,只要再加一问“是什么让杨二嫂变得如此不堪,又是什么让闰土的性情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那么,小说主题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为当时的社会所扼杀,百姓的思想是愚昧落后的”必定会展示出来。除此之外,对于文中另一个人物“我”,再去挖掘、打磨一下,尤其是“我”的“寒噤、惘然”,体现了“我”渴望打破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建立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理想就明确了,该文的主题也就更加深刻、完整了。

李婷婷:我也觉得既然是小说,人物形象就是主要要素,那么形象与主题就密不可分。所以我做了从写作手法,如对比方法,通过对人物进行分析来把握小说的主题的尝试,在本单元的课文中选取小说中的经典《故乡》作为精讲文章来突破这一教学重点。

《故乡》成功塑造了几个典型人物,特别是人物前后阶段的变化。文章中的典型人物有“我”、闰土(少年、中年)、杨二嫂。而我正是想用对这几个人物的前后对比的分析,让学生体会这篇文章的主题。首先让学生找找:《故乡》中描写了哪两个阶段的闰土,分别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有什么作用?学生会很容易找出对闰土的描写。这样,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而怎样能更好地让学生把这个形象和主题联系在一起呢?在对闰土的两个阶段的对比中我们也许可以更好地分析出主题来。所以我又针对这个问题做了一些小的设计,让学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思考下面的小问题: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有怎样的变化?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样学生就能从少年闰土孩子般的纯真、无忧无虑,有生气到成年闰土的麻木、愚钝的变化对比中真正理解小说所要表现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是怎样被扼杀的主题。

20年前的杨二嫂年轻美丽,为了使豆腐店的生意更好,终日地坐着,话不多,用美貌来吸引着顾客,因此她的豆腐店的生意非常好。而20年后的杨二嫂却变成了“凸颧骨,薄嘴唇”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变得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爱搬弄是非、爱唠叨。“美”对她来说成了获取物质利益的手段。这样的一个人,亲近的只是物质利益,对别人的感情已经没有感受的能力了。在文章中,20年后的她是能捞就捞、能骗就骗、能偷就偷、能抢就抢。所以,就她本身的命运来说,她是可怜的;而就她对别人的态度,她又是可气的;而她把虚情假意当作是情感表现,把小偷小摸当成是聪明智慧的做法又是可笑的。而在分析中,我们要去追溯她这个性格形成的原因。当时中国农村经济的每况愈下迫使她变成现在猥琐、自私、无耻的杨二嫂,从而得出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困轮回的主题。

同时,对本文主题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我们应该启发学生对文本进行多角度的思维和再创造,得出更多的对主题的理解。这样,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入、更加全面了。

张 蕊:对小说人物的分析我还想补充几点做法。

小说中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言行决定着情节的走向,我们通过人物的处事方式及作者对其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现象。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作者描写笔墨较多的,以上两位老师分别从人物描写、人物的变化两个方面来研究对主题的探究方法。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文章中的次要人物。

首先要关注文中的次要人物。《故乡》中,杨二嫂是个家道败落的小市民的典型已成定论,她在小说中虽然着墨不算很多,但作为主人公闰土形象的一个陪衬,对主题思想的深化所起的作用可不小。杨二嫂是作为陪衬人物出现的,杨二嫂的尖刻自私衬托了闰土的憨厚朴实。为了从“我”的搬家中捞点东西,不惜无中生有,曲意逢迎,说什么“我”“放了道台”“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等,为了这些,她竟凭空栽赃诬陷。这些都是病态社会的反映。

另外,我们还要关注文中的线索人物。线索人物目睹了小说中的人物言行、情节变化。小说中的线索人物往往是叙述者,在叙述过程中包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故乡》中“我”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我”怎样对待闰土?“我”怎样看故乡所发生的让人伤心的变化,“我”对这样的变化有什么样的反应,等等。通过对“我”这个人物形象的研究,可以窥见旧中国要求变革的进步知识分子心灵的一角。

最后,就是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到小说中的人物原型,这是探究主题的关键。小说中我们所歌颂或批判的人物形象,恰恰是我们社会生活中所弘扬或摒弃的。所以理解小说的人物也不应仅仅局限于文本之中,而是要上升到社会层面。

吴 丹:感知、探究小说应把刻画人物性格放在中心地位,同时也应重视情节和环境的重要作用。

人物固然是小说的核心,但情节是小说的骨架,把握好情节是整体感知小说的起点,所以,把握好情节的发展对准确和深刻地理解小说的主题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提醒学生注意小说的情节在文中是怎样发展的。

情节是现实生活中矛盾展开的过程,也是揭示主题的过程。故事的中心必须以某些矛盾为内容,矛盾怎样发展、怎样解决,无不渗透着作者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从这些看法中理解主题同样也是小说鉴赏中经常运用的方法。

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要准确和深刻地理解作品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情节,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的发展过程,了解情节的前后关联,把握情节发展中的冲突。

在《我的叔叔于勒》一课中,我就要求学生关注情节,理清情节的发展过程,说说情节的前后关联,以理解文章的主题。本文以于勒的命运为线索构成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以菲利普与于勒的相互关系产生矛盾冲突事件,展开情节,表现主题。文章中写了菲利普一家人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的全过程。菲利普一家人在于勒贫困时赶走他,获知于勒有钱时又急切盼望他回来,并且赞颂他。而当遇到于勒又是一贫如洗、卖蛤蜊时又躲着他,唯恐被人们知道。在情节发展中突出表现菲利普一家人前后鲜明的态度变化。学生把握故事发展的过程,了解情节前后的鲜明对比关系,就能从矛盾冲突的展开中感受到本文是充分犀利地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一主题。

因此要深刻地分析小说的主题,除了充分分析人物的性格、形象外,还可以关注情节及情节前后的关联。

赵勃舒:是这样的。通过对情节的理解,可以更加深刻地把握小说的主题。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4个环节。尤其是高潮,高潮是最能体现出小说主旨和鲜明表现人物性格的地方。

我曾看过胡涛老师的一堂录像课,他非常注意对小说高潮的把握,他先让学生想象如果你是菲利普夫妇,此刻你在船上遇到了于勒,你会如何选择?学生会给出各种答案,想象与于勒相认的种种感人场面。再读课文,结果是出人预料的,看着落魄的亲弟弟,菲利普夫妇痛骂于勒,并极力地躲避他。这样做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菲利普夫妇的这种表现是多么不合情理呀。是什么导致这不合情理的一幕的出现,是万恶的金钱。他的这种做法是值得借鉴的。我在设计这一课的时侯,也着重把握高潮,在日日夜夜的企盼之后,遇到于勒时“我”的父母是怎样的反应?随着情节进入紧张的高潮部分,他们的态度发生急剧的变化,他们不安、惊恐,母亲首先是暴跳如雷,接着父母采取应对措施,一旦于勒的身份被证实,就痛骂于勒,远远地躲避他。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亲人的冷酷无情。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一开始天天盼望他回来,赞美他是个好人,可后来又避之如蛇蝎,操纵这一切的是什么?答案昭然若揭,是金钱。金钱导致血浓于水的亲情的淡漠甚至丧失,所以得出结论:金钱导致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的扭曲和异化。这样,学生就会对文章的主题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马林阿:小说主题的理解和人物、故事情节、环境密切相关,在把握了情节分析了人物形象后,我要补充的是还要关注小说的环境描写,小说的环境描写尤其是社会环境描写有利于学生直接抓住中心,整个故事作者是要批判或者赞扬某种精神,作者是要揭示某个社会现象的弊端还是讴歌某种文明的行为,有时会选择在行文中通过环境描写来揭示或者暗示,同时人物思想性格的背景也离不开环境描写,而人物毫无疑问是理解主题的最重要的途径,所以说环境描写也是打开学生走进小说主题之门的一把钥匙,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人物的个性的形成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关,写好社会环境对表现人物的性格极为有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是这样操作的:

在教学《故乡》一课时,在把握文章内容也了解了人物形象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小英雄般的鲜活富有生命力的闰土变成了一个石像般麻木的人,又是什么让杨二嫂由安守本分的“豆腐西施”变成了一个刻薄尖酸的妇女?针对这个问题: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当时的社会背景应该会有一定的了解,所以他们能说出社会环境或者是黑暗的社会,等等,在这里我会补充一个小资料,介绍什么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所处的时代、社会和生活环境等的描写,所描写的范围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

我会追问第二个问题:请找出本文中揭示出社会环境的语句?学生会找到: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一副香炉和烛台。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谈谈,通过找到的句子说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乡,通过阴晦、萧索、苍黄等词不难发现当时的故乡毫无任何生机,无比沉寂,在这个环境中苛捐杂税、天灾人祸让下层人民生活艰难,又在生活压力的重荷下,小说中的原本鲜活的闰土和杨二嫂在情节的叙述中也渐渐地失去了纯真与真我,变得冷漠麻木愚昧、市侩刻薄。我设计的另一个问题是:小说中的社会环境描写能否体现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呢?可以结合资料背景来谈谈,交流资料:1911年,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作者赴绍兴老家接母亲回北京,在那里耳闻目睹了离别多年的家乡破败的景象,农民生活陷入困境、人际关系冷漠、隔阂,于是以回乡见闻为题材,写下了这篇《故乡》。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小说《故乡》中的环境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小说中残破的景象“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闰土和母亲讲述的重重剥削,写出了一个破败的社会,也让我们同情人物的变化。最后可以问学生:作者对这样的故乡、这种社会现状持何种态度?学生会说不喜欢、厌恶,持否定、批判的态度,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学生自然就能把握住小说的主题。

在引导学生理解《我的叔叔于勒》的环境描写的作用,进而把握小说主题的过程中,我主要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社会环境描写进而使学生把握小说主题,文中菲利普夫妇的家庭并不富裕,可是却依然要领全家外出游玩,游轮上吃牡蛎的细节也可以让学生联系社会环境来探究:可以问学生为什么“父亲”要请“我们”吃牡蛎?学生应该能说出因为看到了别人吃牡蛎时讲究的吃法,得体的举止,暗示当时的世风是崇尚排场和优雅的风度,这让“父亲”羡慕,甚至不惜腰包的寒酸也请家人吃牡蛎,接着继续追问:母亲为什么没有吃?学生可以答:省钱,没有那么多钱,继续追问:“我”的家庭经济条件很一般,“父亲”为了那体面的举止还要买牡蛎,可见当时的人们更多追求的是什么?学生就会理解是源于金钱,社会地位的崇拜和追求,由此不难想象发现于勒的穷困潦倒后菲利普夫妇的态度了。分析到此再加上对人物形象的深入理解,对小说主题的把握就会水到渠成了。

宋芳:小说中所描绘的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是人物活动的根据,是事件发生的场地,因而小说表现人物、叙述事件,就必须具体地描绘环境。而弄清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对准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是十分重要的。

听了马林阿老师对《故乡》环境描写的看法我也有同感,我想就《故乡》一课,环境描写对突出主题的作用,谈谈自己的看法。我觉得有关环境描写的题目设计可以这样逐层深入。

1.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1)对情节的推动作用;(2)渲染气氛;(3)烘托人物的心情,预示人物的命运;(4)反映社会现实,交代时代背景。

2.故乡的环境描写怎样推动情节发展?

由对第2段现在故乡的环境描写,引出对20年前过去故乡的回忆,交代了回故乡的目的,这就引出了文章的叙述线索: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同时为“在故乡”片段描写两个重要人物的遭遇埋伏笔。情节由此展开。

3.故乡不同的背景所表现的氛围是什么?

过去的故乡(12段):神奇、纯真、美丽,充满童趣;

现在的故乡(2段):萧索,悲凉;

未来的故乡(88段):美丽,充满生机。

4.现实中的故乡与回忆中的故乡相比,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从这些变化中看到什么?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过去神奇、美丽、纯真的故乡,变成今日的萧索、荒凉。说明了自然环境的变化,正是社会环境的一个折射。说明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统治给农村造成的悲惨现实,以及农民生活的日趋贫困。同时,暗示着小说人物的悲剧命运。

分析小说不能忽视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直接、间接地帮助了小说其他方面的描写,对完成小说的社会功能起支撑作用。《故乡》创设了一种朦胧、苍凉的艺术境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对农民遭遇的同情在这种境界中得以极好地表现。《故乡》在小说开始的环境描写中就展示了朦胧、苍凉的环境:“我冒了严寒,回到了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啊!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开门见山的景物描写,就给全文定下了朦胧、苍凉的基调。

5.小说结尾再现记忆中故乡的美丽图画有什么作用?

小说结尾再现记忆中故乡的美丽图画,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对记忆中的故乡的眷恋和怀念正反映了“我”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含蓄地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渴求,对未来的一种朦胧的憧憬。

写于1919年1月的《故乡》属于五·四运动前期的作品,当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故乡》中的一些政治环境与人物对话描写正是这种时代背景在作品中的反映。作品并非作者故乡之行的纪实,而是以叙述主人公“我”回故乡迁居的经历为线索,描写那一代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遇与精神病,抒写作者对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相互隔膜的深沉忧虑,以及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著信念。而这些主题的反映,作者借环境描写起到很好的暗示作用。

【结 语】

对于刚刚接触小说这种体裁的初中学生,我们利用重点单元的典型课文进行小说教学。侧重于传统小说的基本文体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小说,并尝试阅读小说这一出发点来探讨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小说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对小说这种文体有较清晰的概念,并能掌握较为有效地阅读和理解小说的方法。其实“条条大路通罗马”,无论从哪个角度入手分析,只要学生能立足于文本,不断深入分析、挖掘,就能基本把握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目的,也许还会有新的收获,我们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当然,随着小说教学的深入,学生阅读范围的扩大,我们不能只满足于一种视角、一种方法的运用,或仅囿于对主题思想的理解,而忽略了对情感意义、审美意义、形式意义等内容的感知,那就未免失于狭隘。如本单元中《孤独之旅》是小说节选,侧重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心理刻画,《同桌阿伦》更注重人物形象刻画,《白色鸟》不以人物、情节为重点,而是表达一种感觉、一种氛围,这样就应该多侧面、多纬度地分析出作品的更丰富的意蕴来。随着现代小说的新发展,面对多元小说的格局,解读方式也应是多样的,如出现情节小说、人物小说、心灵小说,我们可以在原有阅读基础上,有所侧重,灵活处理。

猜你喜欢
闰土于勒故乡
这就是闰土
故乡的牵挂
心声歌刊(2022年3期)2022-06-06 06:31:38
走在故乡
鸭绿江(2021年17期)2021-10-13 07:06:14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月之故乡
老友(2019年9期)2019-10-23 03:31:58
《故乡》同步练习
我的叔叔于勒(缩写)
关于《故乡》的闰土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作品善良人物的形象分析
速读·下旬(2017年3期)2017-05-06 01:55:12
别人的玩具,我可不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