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寿荣
(温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语写作作为语言交际主要方式之一正显得越来越重要了。然而,能够用相应的英文准确而清晰地表达出作者预期的意向并不是很容易的。因为作为我们中国人的一门外语,英语与我们的母语汉语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导致在英文写作中那种将英语单词按照汉语的思维模式进行简单地罗列出来屡见不鲜。结果使大部分学生在英语写作方面花费了很多时间,但进步甚小,这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写作热情。许多教师也一味责怪学生不够用心,忽视了同学们所付出的辛苦。但是如果我们从语言迁移认真分析,即从母语的负迁移的角度来审视学生写作中出现的错误,往往就能发现真正的原因。
关于母语对二语写作的影响,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Lado在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中指出,人们倾向于把他们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的形式、意义以及他们的分布迁移到外族的语言和文化中去。(Lado,1957)研究母语负迁移的对比分析理论,认为如果母语的某种特征同目的语类似或完全一致时,在学习中就会出现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母语对目的语的学习会起促进作用。相反,如果母语与目的语的某些特点不相对应时或者两种语言的对应结构有差异,则会产生负迁移干扰(negative transfer)从而影响外语学习,对学习者掌握目的语造成困难。Ellis认为母语迁移指的是二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母语对于二语学习所产生的影响(Ellis,1997)。这种影响可能导致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不同层次的语言错误,此时母语对于二语学习产生的影响称之为负迁移。母语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帮助二语的习得,此时母语的影响被称之为正迁移。那么在学习过程中就要有意识地寻求避免负迁移,发挥正迁移的积极作用的方法。
本文从如下五个方面讨论汉语与英语的不同的表达方式,也即是母语负迁移对我中国学生英语写作影响的表现:
(一)词汇的内涵不同。例如,汉语的“表现”由于其内涵的不同在英文里有不同的对应词语:express;show;performance;show off;display…。因此,在表达句子“他由于表现突出而得到提拔”时,我们要取“performance”;而在“一个艺术家通过自己的作品表现内心感受”句子中“express”更合适;在句子“他一有机会就表现自己”中,“show off”是最恰当的;在“面试者对我的工作经历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句子中,我们无疑要采用“show”了。
(二)词序不同。中文往往是先将环境、条件、状态等非本质因素做一个铺垫,再接收本质因素。例如,“在大会上讲话的那个女孩就是五年前在这里学习过的学生”该句中的“在大会上”“讲话的”为“那个女孩”做铺垫,“五年前”“在这里”“学习过的”为“学生”做铺垫。。而英文先将本质因素抛出来,再对其进行添充。例如,“The girl who is speaking at the meeting was a student who studied here 5 years ago.” 该句中的 “who is speaking”“ at the meeting” 为 “The girl” 的填充物, 而“who studied”“ here”“ 5 years ago”为“a student”的填充物。另外,汉语里我们常常讲“我和妈妈昨天去购物了”而在英语中却要说“My mother and I went shopping yesterday”因为英语规定第一人称代词要放在第二人称代词的后边,第二人称代词要放在第三人称代词的后边,也就是第一人称代词常常放在最后边。
(三)汉英表达方式的不同。例如,汉语“打六折”是指销售价是原价的60%,而英语的“60 percent discount”是指从原价减去60%,即销售价是原价的40%。“打六折”英语表达为“a 40 percent discount,discounted by for 40 percent或40 percent off”。
再比如,当学生写一篇对比 the McDonald fast food restaurant和 a Chinese restaurant段落时,很多学生想表达在the MacDonald fast food restaurant西餐店里的食物比较贵,而在a Chinese restaurant店里的食物较便宜。于是他们就写出了The MacDonald fast food restaurant is very expensive,but a Chinese restaurant is cheap.这里,表示的是哪个饭店贵或便宜,而不是店里的食物贵或便宜。正确的表达方式应该是“The food in the McDonald fast food restaurant is more expensive than that in a Chinese restaurant.”或者“ The food in the McDonald fast food restaurant will cost you more than that in a Chinese restaurant.”
(四)主语和谓语搭配的不同。例如,“The New Year spends a lot of money”中的“ the new year”虽然是名词,但是不能执行花钱的动作,正确的英文表达法应该是“People spend a lot of money during the New Year”因此,无论是英文还是汉语,句子的概念都是相似的,即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句子的核心部分是主语和谓语,主语引导出人物或事件,谓语用来说明主语,表明动作或事实。另外,还需注意的是英语中的系动词“be”的用法,因为在汉语里“be”体现不出来。例如:“我十岁了”要说成“I am ten”;“这个盒子很重”要说成“This box is very heavy”。
(五)语法结构的不同。在我们的学生的英语作文中,悬垂结构现象是很常见的毛病,也表现出他们的语法知识不牢固。例如:“从山顶处望去,树显得那么矮”学生易于写成“Looking from the top of the mountain,the trees look so short.”而英语语法对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有着严格的规定,即动词现在分词的逻辑主语必须与该句的主语一致,上句中“looking”的动作发出者显然不是“the trees”,而是人称代词“you”或“we”或“I”等等。正确的英文说法是 “Looked from the top of the mountain,the trees looked so short.” “Looking from the top of the mountain,I found the trees looked so short.”
语法结构的不同还表现在下面的情况。例如,“只有这么做你才会成功”有的学生说成 “By doing so can make you succeed”,这里“by doing so”这个介词短语不能做句子的主语,正确的说法应该是“By doing so,you can succeed”。
加强英汉对比分析教学,克服母语干扰,具体体现在下列五个方面:
(一)将词块教学法引入词汇教学中。对比分析英汉词汇在概念意义、内涵意义、情感意义等方面的异同,帮助学生掌握词汇在不同语篇中的不同词性和词义变化、搭配特点和语用限制等词汇深层知识,提高学生的用词的流畅度和准确度,最大限度地减轻汉语负迁移对词汇应用的干扰作用。
(二)加强朗读教学。英语写作和阅读密不可分,大量阅读,尤其是朗读训练是外语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没有足够的输入就不可能有大量的输出。指导学生在读英语的过程中吸取精华,培养语感,并运用到英语写作的实践中,熟悉英语特有的思维模式,提高英语语言书面表达的准确性,从而达到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三)强化学生对英汉思维差异的敏感性。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通过比较英汉思维方式的不同,让学生了解英汉思维的差异,从而提高其跨文化意识,培养他们对英语文化的敏感性,这样有助于排除汉语思维的干扰,使学生逐渐做到按照英语的思维方式来组织句子。
(四)加强语篇教学。教师应当结合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文章,对英汉语篇模式进行具体的对比分析。 让学生了解各种不同的英语语篇结构以及与汉语语篇模式的差异,引导学生对语篇中的连接手段,段落形式进行分析等。在进行语篇分析时 让学生首先梳理文章的整体脉络,把英语的写作方法及技巧,如篇章结构、段落统一、句子连贯、平行结构等运用到语篇分析中去,这种先整体后局部的语篇处理训练,有助于学生对语篇认识有更清晰的思路。这样能有效防止母语对写作的负迁移。
(五)继续强化语法教学。最后,不能忽略的是英语语法教学。笔者认为英语是重形合的语言,语法结构对表达思维起着决定性作用,语法教学中应注重英汉两种语言的句法结构对比,了解英汉句子结构的不同特点,尤其是英语句子句内与句间的结构逻辑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英语长句的逻辑分析、较复杂的复合句的理解、拆分与表达等,为学生英语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进行英文写作时,要想完全摆脱汉语句子结构的束缚,摆脱掉母语的负迁移,用英语思维,从而写出地道的英文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此,写作教学中教师要不停地结合学生的习作进行错误分析,从而使学生真正地有意识的发挥母语的正迁移作用,最大程度地避开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1]Ellis,Ro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2]Lado R.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M].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57.
[3]刘宓庆.汉英对比研究的理论问题[C]./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4]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高教出版社,1993.
[5]喻云根.英汉对比语言学[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