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迎春 张 杰 杨红梅 曾昌英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常见于2岁以内的婴幼儿头皮静脉留置针输液,由于头皮静脉大多细小,故对操作者的穿刺技术要求非常高,加之小儿自控性差和理解力不足,更容易给他们带来心理上和肉体上的伤害[1]。国内外文献报道提高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和减轻穿刺疼痛的方法也比较多,如通过改良穿刺手法可提高穿刺一次成功率[2,3],但穿刺手法的研究仅限于拇指示指持针的手法,未有对操作侧手臂如何用力的研究的报道,笔者旨在探讨通过肘部支撑固定手臂以控制进针的稳准度和力度从而提高穿刺成功率和减轻穿刺疼痛程度,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9~12月在我科住院的患儿168例,纳入标准:年龄1~24月龄,行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的患儿。排除标准:面部表情障碍,躯体及腿部活动受限或不能活动,妨碍疼痛评估者。其中男105例,女63例,平均年龄(12.7±7.5)个月。上呼吸道感染56例,急性支气管炎50例,肺炎36例,腹泻病17例,传染单核细胞增多4例,肠系膜淋巴结炎3例,川畸病2例,随机将患儿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84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情、血管情况经统计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选取1名工作3年,有一定穿刺经验的护士进行操作。
1.2 方法
1.2.1 试验组 由助手将患儿固定在输液操作台上,操作者坐于患儿头侧合适高度的椅子上,采用BD公司生产的24G静脉留置针,连接好输液管路并常规消毒皮肤后,其操作侧手肘前屈约120°并支撑在操作台面上,拇指和示指持针以15°~30°角度进行穿刺,见回血后再进针0.2cm,然后退出针芯送管并固定。
1.2.2 对照组 同样作好准备后,操作者操作侧手肘前屈约120°,但保持悬空不接触操作台面,拇指和示指持针同样以15°~30°角度进行穿刺,见回血后再进针0.2 cm,然后退出针芯送管并固定。
1.2.3 疼痛评估工具 采用CHOEPS评分表,此法通常适用于婴儿和言语表达不完善的3岁以内患儿,分为哭闹、面容、言语、躯体、伤口触摸、腿部等6项表现,评估时在表中6项中每项选出合适的等级得出6项评分之和,数值越大,疼痛越厉害[4]。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计数资料比较用两独立样本的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表1 两组患儿穿刺一次成功率和穿刺疼痛得分比较
3.1 静脉穿刺有技巧 静脉穿刺是在操作者意识的支配下,依靠视觉、知觉,依靠手及手指等小肌肉完成的精细动作技能,动作技能有3个不可缺少的因素—知觉、动作和练习[5],小儿头皮静脉细小不明显,穿刺时需要对穿刺者精细动作技能要求更高,操作者穿刺时除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6],注意力高度集中,正确选择和评估血管外[7],更重要的是强调正确的穿刺动作且不断的训练。按照力学原理,无论做什么运动,只要争取降低重心,增加支撑面,使重力线在支撑面内,肌肉付出的力就小,就省力,即可增加身体平衡和稳定。对照组穿刺时手臂悬空,重心较高,由于要克服手臂的重力,表现为肘关节活动带肱二头肌等大肌群收缩用力,二者力量在无支点的情况下很难保持平衡,且常常由于患儿家长过分疼爱患儿,对穿刺的期望值高,总希望护士能为患儿一次穿刺成功,加大了操作者的心理压力[8],操作者精神过度紧张,导致手臂肌肉紧张而收缩震颤,其精准度远不及手及手指用力完成的穿刺精准度高,故穿刺一次成功率低;试验组操作者穿刺时肘部固定在操作台面上,手臂重力转移到支撑面上,当肘关节固定在操作台面上形成支撑,手臂的重心下移,肱二头肌等大肌群处于放松未用力状态,上臂和前臂保持稳定,通过腕关节活动带动手及手指等小肌肉完成穿刺动作,从而保证了动作的精准度,穿刺一次成功率明显提高。
3.2 人体皮肤表面神经末梢密集,对疼痛敏感。当伤害性刺激作用于皮肤时,可引起组织释放致痛物质,使其作用于神经末梢产生疼痛冲动传人中枢引起痛觉[9]。疼痛是紧张而导致的行为和生理紊乱[10],它是一种最不舒适的体验,静脉穿刺时的痛觉强度取决于刺激强度、速度、时间及作用面积[11],刺激强度与穿刺力量大小有关。对照组由于手臂悬空,穿刺时由肱二头肌等大肌群收缩,其产生的力量除克服穿刺进针时遇到的皮肤、皮下及血管壁阻力外,还要克服手臂的重力;试验组操作者穿刺时在肘部固定后是以腕关节为支点,手带动拇指和示指持针做功的过程,此时手部肌肉产生的力量远远小于由肱二头肌等大肌群收缩做功的力量,故刺激强度也较小,在穿刺速度、时间及作用面积相同的情况下,由于刺激强度减小,患儿疼痛感就明显减轻。
[1]Broome ME.Preparation of Children for Painful Procedures[J].Pediatr Nurs,1990,16(6):537 -541.
[2]高 禹,于美香.两种不同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手法的效果比较[J].临床军医杂志,2003,31(5):109.
[3]梁孝梅,来玉民.对3种不同持针手法行头皮静脉穿刺的效果观察[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1):98 -99.
[4]霍孝蓉.美国患儿疼痛评估的作法及启示[J].护士进修杂志,1996,11(10):24 -25.
[5]李加宁,张 婷,原艳丽.动作技能理论在培训护士静脉穿刺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2):1127 -1129.
[6]褚艳玲.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潜在影响因素探讨[J].山东医药,2007,47(20):121.
[7]刘金荣,白秀珍.提高小儿静脉输液成功率的探讨[J].职业与健康,2008,24(3):263.
[8]李 富,韩美玲,高 华.头皮静脉输液穿刺失败原因分析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1):22.
[9]林会英,闫丽娟,夏 良.减轻静脉穿刺疼痛的研究[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7,13(4):56 -57.
[10]Amir J,Harel L,Smetana Z,et al.The Natural History of Primary Herpes Simplex Type 1 Gingivostomatitis in Children[J].Pediatric Dermatology 1999,16:259 -263.
[11]周书平.增大进针角度减轻穿刺疼痛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8,2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