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世宏,张荣军
(1.广西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2.铜仁学院法政系,贵州 铜仁 554300)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仅有经济崛起是不够的,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文化的崛起是必不可少的。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与建设的成败关系国家发展的兴衰成败,关系社会整体的进退治乱,是文化建设的基础与核心。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扎实推进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意识形态的育人功能是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一环,这主要表现在意识形态是旗帜,引领前进方向;意识形态是磁石,凝聚社会共识;意识形态是罗盘,导引社会的价值取向;意识形态是艺术,陶冶情感以潜移默化之术育人。
列宁认为,“任何一个代表着未来的政党的第一个任务,都是说服大多数人民相信其纲领和策略的正确”[1](P476)。毛泽东曾经说过搞革命要有两杆子,一个是枪杆子,另一个就是笔杆子。笔杆子当然是一种比喻,意思是要有思想和舆论,这实际上指的就是意识形态。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和精神力量。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直接和间接地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军事和社会生活,尤其是作为主导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直接统领和维护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制约和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无论是在烽火硝烟的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和平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年代,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的激烈争夺历来是我们与敌对势力交锋的重要阵地。特别是全球化语境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背景下的国家文化安全建设日渐显露出其重要的战略价值和紧迫性。
多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凭借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大肆进行文化扩张,兜售西方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文化消费品,妄图形成文化霸权,从而实现其以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所不能达到的维护世界霸权的目的,对我国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大学生是祖国的精英、民族的希望,谁赢得了大学生,谁就赢得了未来。高度重视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培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对于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长远意义。
当代中国各种古今中外的社会思潮相互激荡,意识形态分化日益明显,对我国高校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形成了现实和潜在的挑战。如何赢得意识形态领域与国内外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思潮的交锋和斗争,不断提升与发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功能,切实维护高兴乃至社会的稳定,始终是摆在全党面前的迫切任务。大学生是整体社会中最活跃的群体,也是影响国家和民族未来的群体,在高校大学生中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并以此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也就从根本上成功引领了整个社会价值观的走向。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说:上下同欲者胜。意识形态的凝聚功能就是这种“政治”。意识形态的凝聚与整合主要是指主流意识形态对分散而相近的社会意识形式进行转化、聚合,对异质而对立的社会意识形式进行批判、分化、瓦解。有学者曾把意识形态的凝聚与整合比作“社会水泥”,形容它能起到凝聚、团结社会成员的巨大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十八大报告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进行了强调。
利益分化、全球化和信息化,使得人们每时每刻都面临着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此来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社会主义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目的就是“引领社会思潮、形成社会共识”。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一任务比以往更加迫切。在跌宕起伏的社会变革浪潮中,无论是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还是建立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每一次突破都有一个凝聚共识的过程作为思想准备。没有共识,我们不可能从改革开放的激荡30年走到今天;离开共识,我们也很难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共识是历史投向未来的回音。凝聚共识并非一句口号,它包含了社会各阶层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价值观认同。总结改革开放30多年走过的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要抓住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机遇和挑战、世界形势的变化、各种力量的消长组合,更要围绕未来中长期的建设目标。共识不在多,而在于抓住关键。当前最应该形成三大共识,即:中国道路的共识、中国精神的共识、中国力量的共识和中国特色共识。只有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增强还不够,必须发展出能为全民所认同和接受的价值体系,凝聚民心、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当前,发挥意识形态的凝聚功能最需要的是凝聚共识,最迫切的是凝聚共识,最难得、最不易的也是凝聚共识。有担当有责任才会去寻找共识,有智慧有追求才会去深化共识,有信心有成果才会坚定共识。有了共识,就有了正能量,我们就能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就能齐心协力、求真务实、面对挑战,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美好,让我们的人民生活得更幸福。
古人云:志和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对于价值认同与导向来说,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意义在于从事一种理性的认知,因为大众的思维并不都是理性的思维,而是以某种价值满足的状态而形成对于某种意识形态的认同。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意识形态属于观念上层建筑范畴体系,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明确把“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统称为“意识形态的形式。”[2](P33)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共同构成的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理解范畴。意识形态也具有阶级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把意识形态视作“统治阶级的思想”,认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3](P98)
意识形态实质上是一种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以否定性的态度认为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具有虚假性;另一方面,又在较为抽象的层面上将意识形态看作统治阶级的理论体系:“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意识形态的认同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契合、价值满足的实践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成效,是以对人民的利益承诺能够及时兑现为根本条件的。因此,对于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与导向而言,离开主流意识形态与大众基本价值取向的相互契合,再精致的语言、再完美的教育都会丧失意义。这是意识形态与人类基本价值的辩证关系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以人的内在需求为出发点,追寻意识形态与人类基本价值的辩证统一,不断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发挥主流价值观的导向功能已成为一项艰巨而有意义的凝聚人心、共创伟业的工程。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和特殊时期,迫切需要分清价值主流、非主流以及反主流,迫切需要价值观的认同、疏导和引领,这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价值建设提供了最佳时机。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培养决定大学生的未来,同时也决定着高等教育的成败。只有积极创新大学生价值观培养的理念思路、机制体制、方式方法、途径载体,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融入大学生的价值观培养,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融入高等教育的全过程,才能够为大学生真正把握当下、赢得未来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詹姆逊说: “意识形态就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认识。”[4](P154)伊格尔顿也说:“意识形态是人对人与现实关系的想像性关系的再现。”[5](P219)意识形态有多种:哲学、历史、政治、道德、法律、宗教、文学艺术都是意识形态,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当然也体现了对社会的认识,即使是那些自称是“反理性”的作品,也包含了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只是这种认识可能是虚幻的、谬误的而已。文学艺术所包含的认识,又不同于哲学认识或者科学认识。文学的认识总是以情感性的评价来表现的,文学认识与艺术家的情感态度是相互交融的。或者说,作者把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情感性评价融入具体的艺术描写中,从而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和理解。在这里,认识与情感是完全结合在一起的。黑格尔说:情致是艺术的真正中心和适当领域,对于作品和对于观众来说,情致的表现都是效果的主要来源。情致所打动的是在每个人心里都回响着的那根弦,每一个人都知道一种真正的情致所蕴含的价值和理性,而且容易把它认识出来。情致能感动人,因为它是人类生存中的强大的力量。黑格尔的观点说明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是认识与情感的交融,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很难用抽象的词语来说明。文学艺术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确也表现出阶级或者阶层的倾向性,这是毋须讳言的。不同阶级或阶层的文学艺术家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代表着不同的利益,这样他们必然会把他们的不同集团、群体的意识渗透到文学艺术的审美描写中,从而表现出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或者倾向性。但是,无论属于哪个阶级或者阶层的作家,其思想感情也不会总是被阶级性或者倾向性所束缚。一般来说,作家是讲人性的,必然也会有人与人之间相通的人性和生命意识,一般都会关注人类整体所面临的的生存问题,从而超越阶级或阶层所具有的倾向性。在这个意义上说,艺术作品的审美描写是倾向性和普遍性的统一,这也是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重要性质。
中共十八大在党的历史上首次用24字简要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的高度凝练和概括,以极少的观念和范畴揭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精神实质,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和灵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本质和灵魂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人们判断是非对错、决定进退取舍的原则和标准,对国家、民族、社会而言,必不可少。这也是党从十六大以来,特别注意和强调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原因所在。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潮流非常活跃,但是碎片化、分散化的思想文化缺乏文化共识,缺乏价值伦理的最大公约化。在宏观层面与大事关头,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意义就会凸显出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本质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普及、实践,具有十分诱人的前景,值得人们去关注、去实践。
[1]列宁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詹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5]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