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管理哲学发展进程评析

2012-08-15 00:53:48王映雪
关键词:哲学思想管理学哲学

王映雪

(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管理哲学与管理学一样是西方的舶来品,在西方发展了近一百年。管理哲学在我国的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之后的事情。三十几年时间里,国内学术界陆续涌现出一批专家学者专门从事管理哲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这些学者中的绝大多数具有雄厚的哲学背景、管理学背景和历史学等背景。在管理哲学本土化和中国管理哲学体系建设以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深入挖掘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我国管理哲学发展的整体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管理哲学研究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取得了不少成果,为我们提高经济社会管理水平提供了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管理哲学研究还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尚存在不小差距。具体而言,体现出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学科定位存在争议

长期以来,关于管理哲学的学科定位问题存在争议。这种学科归属的争论主要围绕管理哲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而展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现实的,研究方法是实证性的归纳或演绎。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抽象的,研究方法是概括性的逻辑思辨。管理哲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既要体现出管理学科研究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又要体现哲学学科研究的抽象性和凝练性特征。但如果哲学研究不能以世界发展的自有规律为依据,它的研究也只能是一种高度的概括而缺乏指导性。但仅仅将研究的内容、方法与过程停留在具体管理活动层面,则得出的规律性认识又基本属于管理学的范畴,管理哲学与一般管理学理论的研究界限又很难厘清。由此可见,仅仅从哲学或管理学的角度出发,都不能对管理哲学作出合理、准确的定位。

基于对管理学与哲学有机统一关系的认识,国务院学位办2005年批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建立了管理哲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经过几年的探讨,国内关于管理哲学的学科定位基本达成这样的共识,认为在元哲学中的不同领域哲学中分布着多种部门哲学,如政治哲学、教育哲学、道德哲学、科技哲学等,管理哲学也是与它们相并列的一种部门哲学,其下面还设有由管理问题引发的各类哲学思考,称为部门哲学。

(二)研究范式林立

我国管理哲学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范式:一种是“管理问题中心式”,即从管理中的具体问题出发,用哲学理论加以解读和阐释,主要针对现代社会管理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哲学分析和探讨;另一种是“管理理论构建式”,即运用哲学的概念、范畴以及哲学体系构建的原理和方法,对管理学理论进行梳理和整合;第三种是“哲学理论反思式”,在关注管理中的现实问题的同时,哲学理论本身也在对实践的指导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三者相比较而言,第二种研究方式在当前管理哲学的论文中最为普遍,这与国内哲学界对管理哲学的重视程度有关。如果管理哲学把研究对象定位于管理学无法解决的问题,那么问题就出现了,管理哲学要求在管理学研究诸领域内确立自己的学术统治地位。这对于管理学学科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从应用哲学的学科定位及管理哲学未来发展的长远角度来说,更应强调和倡导从实际问题出发,在哲学层面探讨人类管理现象及管理规律这样一种研究方式。管理哲学的研究应该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

(三)对我国古代的管理哲学思想研究发掘不足

我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管理哲学思想,其中以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兵家、阴阳家的管理哲学思想最为突出。在各派思想中,又无不蕴含着对人性的解读。正如葛荣晋教授所言,中国的管理哲学在本质上必然是一门大写的“人学”,是一门以人为本的“正人正已之学”。例如,有学者认为“儒家思想本身就是中国古代的管理哲学。儒家管理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以人为中心,以道德教化为导向,以正己正人为途径。”[1](P67)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主张以道德礼数来教化人,如孔子的“庶富教”思想,“性近习远”说,“德礼以格”的管理手段;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在总结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基础之上,推崇“依法而治”的刚性管理模式;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倡导“无为而治”的柔性管理模式,而无为却无不为,老子是站在无的起点上来正反合地论证无与有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在以‘有’为起点还是以‘无’为起点上,老子的哲学和黑格尔的哲学是不同的;但在“无”是一种伟大的力量的看法上二者则是共同的。”[2](P78)无是万物之始,是一种至高境界,是要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中国古代特别是先秦诸子的许多思想和观点对于我们今天深化管理哲学研究、指导管理实践仍然具有相当份量的借鉴意义。

在管理哲学进入中国的前十年,国内学界对我国古代思想的管理哲学研究价值认识不足,缺乏深入、系统的发掘和整理。这主要归因于当时管理学与哲学这两个学科之间彼此孤立,管理学相对于哲学学科而言属于后发学科,在国内缺乏系统的理论梳理。两个学科的研究者之间也缺乏应有的学术交流。这就造成了一方面,一些研究管理学的学者对我国古代的经邦济世思想缺乏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一些研究中国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不了解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分析视角。这就使得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挖掘工作大大拖后。深化我国管理哲学研究,需要管理学界和哲学界加强交流,取长补短。而对于从事管理哲学研究的学者来说,则应同时加强对现代管理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研究,以充分借鉴和吸收我国古代有益的管理哲学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管理哲学思想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如前所述的杨先举教授、葛荣晋教授、黎红雷教授等一批理论研究者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国哲学研究,后逐渐将中国哲学思想与现代管理思想相结合,进行中国管理哲学思想现代价值的分析与研究;另一种情况是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国内哲学界一批哲学学者开始涉足管理学特别是行政学的研究,在研究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过程中,陆续发掘并发表了一批研究中国古代管理哲学思想的论文和著作。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张尚仁教授在《开放时代》杂志上连续刊发“管理哲学四讲”,在当时学术界颇有影响。1991年后,又陆续发表了一批公共管理学有重要价值的学术论文,特别是关于决策、公共管理本土化等问的论文,他在近十年主要关注道家管理哲学思想。

二、我国管理哲学发展的阶段性评析

管理哲学从西方登陆中国之后,发展到今天经过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借鉴与研究阶段,也是对管理哲学的初识阶段和学科的初步发展阶段;第二阶段是中西管理哲学思想的碰撞阶段,也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管理学思想的挖掘阶段和学科的深入发展阶段,第三阶段是中国化研究阶段,也是理论应用与创新阶段和学科的成熟阶段。总体来看,国内在管理哲学领域的研究正处于理论向实践的过渡阶段,正在从理论研究走向理论应用。这个阶段的任务是艰巨的。一方面要完善管理哲学的基础理论,在问题领域,学科地位等方面,取得学界的共识。另一方面,发挥应用哲学的实践功能,对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实践,对管理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这就需要搭建更多的学界与业界的交流平台。中国人民大学专门成立了管理哲学研究中心,并成功举办了两届全国管理哲学的创新研究论坛,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管理哲学作为一门崭新的边缘学科登陆国内学术舞台。此时期也被崔绪治教授在写给弟子尹卫东的序言中称为“草创时期”。“草创”二字反映出老一辈学者对待管理哲学的急切与无奈。一方面,伴随管理理论研究的深入不断有西方管理理论,特别是应用于企业管理中的理论被介绍到中国,其中就包括管理哲学。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也是舶来品。国内学术界对这样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概念充满了好奇,而后纷纷尝试加以解读。“管理哲学开始了它的本土化”过程。另一方面,管理哲学作为应用哲学承载着推动改革事业前行的历史重担,所以它的理论研究工作是与改革工作、社会发展、国家建设等工作的需要密不可分的。崔绪治教授早年撰写的论文《改革需要哲学,哲学需要改革》文中所流露出的观点事实在向世人揭示一个道理,改革事业向前发展需要改革后了的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来指引。他反对脱离实际地研究哲学,主张哲学研究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新的一代。”[3](P26)崔教授提出改正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具体科学工作者互相脱离的倾向,主张加强应用哲学的研究。

由于学科刚刚兴起,早期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将精力集中在解决一些基础问题上。包括管理哲学的概念、研究意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基本问题与核心问题等。学者们也就什么是管理哲学这样最基础的问题展开过争论。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如,“管理哲学不等于管理加哲学,它是一门应用哲学,是哲学在管理中的应用与对管理进行哲学探讨的统一。”[4](P61)二年后,魏中军反驳这种观点“没有跳出管理哲学就是哲学的应用这样一个误区”。[5]另外的观点还有,“管理哲学是具有现代特征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管理观和管理方法论,或管理系统论。”[6](P108)这种观点同样受到来自魏中军的驳斥,认为“他没有从概括性高度归纳管理哲学,而将它混同于一般管理理论”[7]魏中军、孙安迹在批驳他人对管理哲学定义的同时给出了自己的定义,他们认为管理哲学作为一门应用哲学,不是哲学在管理中的运用,而是人作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对自己生活于其中的那个“管理世界”的总的根本看法。此后,齐振海在《管理哲学》一书中认为管理哲学就是讨论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是管理中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角度,对管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所作的哲学概括。黎红雷在《管理哲学刍议》一文中认为管理哲学就是管理人的世界观的理论化和系统化。[8](P28)在这篇文章中,“管理人”成为后来学者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这一阶段的哲学界以认识论、主体论、人的问题作为学术研究的主要内容,在管理哲学的定义概括上,学者们习惯于从这些视角出发也属于正常现象。

进入九十年代之后,学术界特别是中国哲学界的一些学者开始了中国传统管理哲学思想的整理工作。这是在译读了西方管理学、管理哲学著作后,试图弘扬中国传统哲学及管理思想之精华。通过对西方管理哲学理论的研究与比对,学者们发觉西方理论在中国学术移植的过程中,有水土不服的现象。特别是作为应用哲学的管理哲学遇到了全新的管理环境。人们的目光开始瞄准中国的管理文化、管理环境。人文地理、文化承袭造就了东方管理与西方管理的巨大差异,其中的一些管理哲学思想对当代中国发展具有鲜活的指导意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理工作开启了建构中国管理哲学的道路。

李彦敏发表的题为“建设中国管理哲学之构想”一文,从管理及管理哲学的核心问题——“人”出发,从文化角度诠释了“人“以及“中国人”,并把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管理人作为中国管理哲学研究的起点,建构中国管理哲学的出发点。在当时,科学管理成为学术标榜的流行词汇,但西方理性经济人与中国传统的道德人是不相同的。解决中国社会发展的管理问题,关键还是靠中国自己的智慧和逻辑。

在中国传统文化发掘整理及中国管理哲学的建构方面,许多学者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葛荣晋教授,长期致力于儒、道、法三家管理哲学思想的研究工作,上世纪末开始了北宋以后实学思想的研究。张尚仁教授上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行政学相关理论,并潜心研究道家政治哲学思想。周可真教授90年代初期关注老子和顾炎武的哲学思想,进入新世纪尝试将哲学智慧与管理理论相融合。黎红雷教授在1991年哲学动态杂志上对儒家管理哲学的研究情况进行了专门性的梳理,并长期从事儒家管理哲学思想的科学研究工作。

这些致力于中国管理哲学研究和整理工作的学者有一些共识,他们认识到管理哲学是有文化特质性的。东西方文化差异是西方管理哲学东方迁徙过程中的巨大障碍。但我们对待西方管理哲学思想的态度是科学的,也是辩证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研究以先秦儒、道、法、墨、兵、阴阳等六家研究最为集中,特别是儒、道、法三家。各派思想自成体系而终成一种学术文化派系。对中国社会影响最深远的当属儒家文化群。政治统治、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秩是同一过程。当仁、义、礼、智、信等基本道德概念对中国会仍然发挥伦理约束力时,当中国管理人依然相信“半部论语治天下”时,中国古代管理哲学思想的发掘工作就显得意义重大。

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特别是进入本世纪的前十年间,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使世界更加关注中国,更乐于研究中国的管理哲学。先前对中国管理哲学研究的一部分成果应用到企业管理实践当中。徐厚德教授、崔绪治教授、李兰芬教授在上世纪末就开始研究管理文化和企业文化建设。出版了《现代企业文化导论》等著作。台湾著名管理哲学家曾仕强教授多年来致力于“中国式管理”和“易学管理智慧”的研究与讲堂工作,以其独特的视角诠释着中国传统文化所折射出的智慧光芒。陈红太教授2010年初发表题为《应怎样看待“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论文,从政治制度与文化角度描述了所谓的“中国奇迹”,即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上百年才能走完的道路。陈红太教授列举了中国在建设中的四大优势:政治组织、集中效率、制度创新、文化包容。这四项优势均源于中国管理哲学智慧。[9](P5)从学界对中国管理哲学的研究热情与较高评价可以析得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发展仍具有影响力和解释力。

中国管理哲学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充满了学术挑战,最突出的来源于本土问题的研究。问题领域的准确定位、对中国传统管理哲学思想的深入挖掘仍然是未来一个阶段国内管理哲学界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1]黎红雷.儒家管理哲学的现代启示[J].广东社会科学,1996(2).

[2]张尚仁.论《道德经》无为而治的国家社会管理思想[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7(8).

[3]崔绪治,王金福.改革需要哲学哲学需要改革[J].山东师大学报,1985(12).

[4]张尚仁.管理哲学的对象、意义和研究方法[J].人文杂志,1986(12).

[5]魏中军,孙安迹.我国管理哲学研究评析[J].哲学动态,1988(4).

[6]崔绪治,徐厚德.哲学的应用过程及其规律[J].齐鲁学刊,1987(4).

[7]魏中军,孙安迹.我国管理哲学研究评析[J].哲学动态,1988(4).

[8]黎红雷.管理哲学刍议[J].广西大学学报,1991(5).

[9]陈红太.应怎样看待“中国道路”“中国模式”[J].理论导报,2010(2).

猜你喜欢
哲学思想管理学哲学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双百”方针与毛泽东哲学思想
菱的哲学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58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金桥(2020年8期)2020-05-22 06:22:42
浅谈管理学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7:47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2
联邦快递的管理学
立足实践的邓小平哲学思想
晾衣哲学
视野(2009年20期)2009-04-09 06:18:56
幽默哲学
视野(2009年6期)2009-03-10 09:5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