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沁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 金华 321004)
浅谈典籍英译中考辨的重要性
——以《出塞》为例
杨沁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 金华 321004)
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已是文化传播者的重大任务之一,而中国典籍英译便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结合实例阐述典籍英译过程中考辨的意义和重要性,从而倡导译者严谨、认真的翻译态度,更精准地传播典籍里的知识、文化之美,这对中国典籍翻译研究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典籍英译;考辨;重要性
随着中国国力的逐渐强大以及世界多元化的发展,当今中国的翻译又有了新的任务——站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示中国,传播中国文化,而其中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便是典籍英译,典籍英译正是以文字为载体,向世界呈现炎黄子孙的国度拥有的璀璨文明。
近年来,许多学者和译者都注意到了典籍英译的重要性,即使在许多人看来这是“付出大,效益小”的非功利性事业,还是有大批有识之士和爱国志士前赴后继地投身于典籍翻译研究。然而,在与典籍英译相关的已刊登的文章中,大多是谈及具体的翻译技巧、格式转化以及典籍英译的现状等,这些研究往往注重译者在翻译典籍过程中从中文到英文的内容和形式转化的过程,而在进行翻译之前译者对原文进行理解和解读这一环节却被忽视。事实上,典籍的历史性决定了典籍翻译比其他翻译多出一个更为困难的解读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译者需本着对原文本的忠实和对文化传播的责任感对原文本进行考辨,从而更合理地译为英文。
典籍的历史性决定了它与现代语言的差异性,因此,典籍翻译过程可大致分为两部分:先从典籍的文言文译为现代汉语,再从汉语译为英文。
事实上,典籍文字历史差异性的存在使得现代的译者理解其语言不比理解外语容易。正是典籍英译第一步骤的困难性决定了译者在翻译此类文字时必须进行考辨,因为考辨有如下意义。
1.从典籍英译目的的角度。
典籍英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中华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这区别于一些娱乐性和商业性较强的翻译活动,同时它还承担着重大的责任——加强国家软实力。
20世纪90年代初,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创“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Joseph S.Nye Jr.<http://www.orientalstrategy.com/Shownews.asp?Common_ID=270>)从此启动了“软实力”研究与应用的潮流。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也指出:“一个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王海林.<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5/17/content_3525754.htm>)信息时代的今天,软实力以越加重要的身份现世,而软实力中也包括文化普遍认同的程度。为保持中国的话语权,使中国文化的世界认同度上升,典籍英译任重而道远,且不论用怎样的翻译技巧能使我国文化广为认同,译者当务之急要做的应该是如何正确认识原文,如何将中国典籍内容无误地呈现,这一点是以传播文化为目的最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要求之一,而由于时间带来的语言演变和事态变动,这一要求也随之变得不易。典籍英译的考辨有利于提高译文的正确度,更好地传播文化。
以娱乐和商业为目的的翻译活动常常注重读者胃口,而典籍英译的目的决定了译文不能过于附合他国文化,而更多地展示中国古典文化,具有文化独立性,相比较之下考辨工作能保证译者理解的正确性,使译文更好地发挥传播、传承文化的作用。
2.从原文本中心论的角度。
我国从三国时期吴国支谦在《法句经序》里提倡的“因循本旨,不加文饰”,到两晋时期的道安在《摩诃钵罗蜜经抄序》中提到的“五失本,三不易”,再到唐玄奘“五不翻”中的“音讹则意失,语谬则理乖”等等都提倡译者尊重原文本,这些理论和观点都和美国的尤金·奈达提出的“对等”标准有相似的追求,而这一切追求都是一种原文本中心论的说法,它们指导着译者在进行典籍翻译活动时的态度和方法。考辨正是将原文本置于中心位置,追求译文与原文在内容上的对等,以原文的原意为标准进行翻译,如果不经考辨译本容易出现错误,原文本的中心位置就容易边缘化。
3.从发挥译者主观能动性的角度。
那么原文本中心论是否会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呢?查建明在《中国翻译》上给译者主体性下过这样的定义:译者的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按照这个定义不难看出,原文本的地位和译者地位并非此消彼长的反比关系,以原文本为中心是尊重翻译对象,而进行考辨恰恰是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过去甚至现在还是有很多人认为,译者的主要任务是将一种文本转化为另一种文本,至于对原文本的内容进行思考和考辨则是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职责,而笔者却提倡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加入考辨的部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文言文的内容进行主动思考,而非吝惜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开发,从而导致想当然的错误解读。
4.以唐王昌龄的七言绝句诗《出塞》为例看考辨的重要性。
以下,作者以《出塞》一诗的不同译本为例,论证考辨的态度对译者的重要性。原诗如下: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而以下是两个不同译本:
译本一
Far Away From the Frontier
As in th’Han and th’Qin Dynasties the same forts and the same moon;
How are men on th’expedition able to come home soon?
Were the Flying General who’d struck th’Dragon Town with fear
Still alive,th’Hun steeds’d have been kept’yond Yinshan—th’frontier!
(卓振英 译)
译本二
Over the Border
The moon goes back to the time of Qin,the wall to the time of Han.
And the road our troops are travelling goes back three hundred miles…
Oh,for the winged General at the Dragon City—
That never a Tartar horseman might cross the Ying Mountains.
(Witter Bynner译)
我们可以将译文的语法准确性、与原文内容的一致性等基础元素视为评价译文的硬质量,而用语的优美度等高于基础元素之上的评价元素则是译文的软质量。对以上两译本,暂不论其用词何者更美,或结构何者更合理等软质量问题,从考辨的角度进行评价则会发现考辨影响着译文的硬质量,而正是这些最基础的元素,如若不加以重视,就连大师级的译家也难免出错。
首先对诗歌第一句进行讨论,译文一和译文二的翻译处理大有不同,原文中出现两个朝代和两件代表时光的事物,卓老的译法是将朝代和代表事物合并,而没有将明月归给秦代,关口归给汉代。但Witter Bynner则根据字面的表述认为月亮是秦代的,而关口是汉代的。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编写的《唐诗选》(上)第50页对该诗的解释:“修筑长城以御匈奴,起于秦汉,故谓明月照临关塞的景象在秦汉时已是如此。‘秦’、‘汉’虽在字面上分属‘月’和‘关’,而意义上是合指的。”也就是说,卓老的处理更为正确,而Witter Bynner的版本则难免让人觉得译者在解读原文时有点想当然,译得不够准确。
再看诗歌第三行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一句的译法,译文一将“龙城飞将”译为“the Flying General who’d struck th’Dragon Town with fear”,而译文二则译为“the winged General at the Dragon City”。“龙城飞将”这四个字最难译的应该是“龙城”和“飞将”的关系。细看以上三种译法,在两者关系的处理上意思的出入就比较明显了。译文一通过“stuck”一词诠释“龙城”和“飞将”的关系是倾向于对立的,而译文二的处理则让读者以为这个飞将军来自龙城。根据《唐诗选》(上)第50页的解释,此处飞将军指的是杀匈奴卫疆土的李广将军,而对龙城的解释则为:“…《汉书匈奴传》:‘五月大会龙城,祭其先天地鬼神’……‘龙城’明明属匈奴中,岂得冠于飞将上焉?…”可见,龙城指的是匈奴祭祀祖先的要地,飞将军并非来自龙城,而是剿灭龙城的李广将军。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译文一的译者在翻译典籍的过程中态度严谨、多方考证取材。后者虽软质量上有多处值得大家学习之处,却在最基础的原文解读上犯下错误。因此笔者在此呼吁每一位翻译工作者在翻译典籍时,务必在下笔前先多方考证,准确抓住原文原意,以免犯错。
[1]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翻译主体[J].北京:中国翻译,2003(1):19-24.
[2]王海林. <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5/17/content_3525754.htm >.
[3]卓振英.典籍英译中的疑难考辨——以<楚辞>为例[J].北京:中国翻译,2005,26(4).
[4]卓振英.汉诗英译论要[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
On the Importance of Textual Research for Classics Translation
Yang Qin
Nowadays,it’s one of the great tasks for culture workers to spread Chinese culture all over the world,and one of the efficient ways to achieve this goal is to translate Chinese classics.Indicating the significance and importance of textual research for classics translation with some specific cases can encourage the translators to have good attitude when they are doing translation work so that to spread Chinese culture.
classics translation;textual research;importance
H315.9
A
1672-6758(2012)10-0114-2
杨沁,硕士,浙江师范大学。
Class No.:H315.9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