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娟
(怀化学院 大学英语教学部,湖南怀化 418008)
论李白诗歌中文化词汇的翻译
——以《长干行》英译为例
赵娟
(怀化学院 大学英语教学部,湖南怀化 418008)
文化词汇是语言词汇体系中的精华,是一个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真实载体,是了解该民族文化的镜子。试以李白的乐府诗《长干行》为例,对比分析国内外五位学者对此诗中文化词汇“竹马”“抱柱信”和“望夫台”的英译,着重分析不同译者在处理时所采用的不同译法及原因。
李白诗歌;文化词汇;《长干行》
李白(791-762)是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之一,素有“诗仙”之称。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他的诗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题材广泛,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不仅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多年来不少中外译者努力从事着李白诗歌英译这项艰巨任务,如杨宪益夫妇、许渊冲、翁显良等。在国外,戴维斯(John Davis)、庄延龄(Edward Parke)、翟尔斯(Herbert Giles)和弗莱彻(William Fletcher)、庞德(Ezra Pound)等人也对李白的诗歌做过翻译。
虽然有很多名家译过李白的诗歌,但李白诗歌翻译的研究还远没有展开。到目前为止,对李白诗歌英译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采用美学视角阐述李白诗歌译本的相关成果,如:《李白诗歌英译美学探索》,《从许渊冲三美原则角度论李白诗歌英译的美感再现》等。其二,借助西方的研究视角阐释李白诗歌译本的成果,如《关联理论视角下李白诗歌英译的比较研究》,《从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研究李白诗歌的英译》等等。总体说来,当前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宏观的阐释,而对李白诗歌译本中意象、文化词汇等微观层面的专项研究暂时空缺。本文正是在当前这种研究背景下对李白诗歌英译中文化词汇这一微观语言现象进行探讨。
文化词汇是指具有一定文化负荷的词语。这些词语“受文化制约(culture-bound),从它们身上可映射出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Larry 1998:132)。文化词汇是语言词汇体系中的精华,是一个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真实载体,是了解该民族文化的镜子。在每种语言中都存在着大量富有民族文化内涵的词汇。“文化词汇是指特定文化范畴的词汇,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文化词汇与其他一般词汇的界定有以下两点:一是文化词汇本身载有明确的民族文化信息,并且隐含着深层的民族文化的含义。文化词汇的另一特点,是它与民族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有各种关系,有的是该文化的直接反映,如‘龙、凤、华表’等;有的则是间接反映,如汉语中的红、黄、白、黑等颜色词及松、竹、梅等象征词语;有的和各种文化存在渊源关系,如来自文化典籍的词语及来自宗教的词语等。”(常敬宇,1995:2)这些文化词汇除了与一般词汇一样有指称意义外,还有丰富的内涵意义。内涵意义因民族文化背景不同而不同,与各民族长期所处的生活环境、历史背景和民族心理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文化词汇的翻译往往是译者最棘手的问题。同样,由于中国的哲学思想或价值观念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文化词汇也是难以传达的,如阴阳八卦,天干地支等,在英语里都没有合适的对应词。
对于文化词汇的翻译,“目前比较现实的做法是用汉语拼音拼写、加注或是增译、音译和译借”(金惠康,2004:231),以便保留词语的民族文化内涵。下面将以李白诗歌《长干行》英译为例,探讨各译者对此诗中文化词汇所采取的翻译方法。
《长干行》,属乐府《杂曲歌辞》调名。这首诗以商妇的自白,用缠绵婉转的笔调,抒写了她对在外经商丈夫的思念。从两人天真烂漫的童年到丈夫远离后深深的思念,将初嫁时的羞涩、新婚的喜悦和坚贞不渝的心愿写得十分细腻生动。全诗感情细腻,缠绵婉转;语言坦白,音节和谐;格调清新隽永,是诗歌中的上品。
这首诗先后被一些外国学者译成英文。他们的译作各有特色,但有些地方值得商榷。“唐人绝句是中国文学里的珍宝,英文译作如林,可不见得篇篇都好。”(吕叔湘,1980:1)下面我们选取《长干行》五种(Fletcher,Lowell,Ezra Pound,罗志野,许渊冲)英译文本,挑出原诗中有文化词汇诗句的英译,加以对比与分析。
1.竹马。
?
在中国竹子与梅、兰、菊被并称为花中“四君子”,它以其中空、有节、挺拔的特性历来为中国人所称道,成为中国人所推崇的谦虚、有气节、刚直不阿等美德的生动写照。而在英语当中,则不会有此文化意象。Lowell将“竹马”译为“a bamboo horse”(用竹子做的马),这种译法没有准确传达出原诗的文化内涵。Pound译成“bamboo stilts”(竹高跷)也没有完全传达出原诗的文化内涵。原诗中没有“踩竹高跷”(bamboo stilts)之意,而是“骑着一根竹竿当马”。Fletcher和许渊冲译成“hobby-horse”,虽然用了解释词语hobby,在意思上比较接近诗歌中的“竹马”,但还是没有翻译出“竹”这个意象,也没有传达出中国文化中“竹马”的内涵意义。罗志野把“竹马”译成“a bamboo as a horse”,比较好地传达出了原诗中的中国文化原有的意象。
2.抱柱信。
译者 常存抱柱信Fletcher My troth to thee till death I keep for aye :Lowell I often thought that you were the faithful man who clung to the bridgepost ,Pound Forever and forever and forever.罗志野 I desired to live with you forever,d die.许渊冲 Rather than break faith,you declared you’
“抱柱信”典出《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是说一位名叫尾生的男子,与他的爱人约定在桥下见面;尾生先到,忽然河水暴涨,他不肯失信,便紧抱桥柱,结果被大水淹死。这句的意思是说丈夫象尾生那样坚贞不渝地爱着她。Fletcher采用了意译;Lowell采用了直译加释义;Pound采用意译,他一连用了三个“forever”来译“抱柱信”一句;罗志野把“抱柱信”一句的主语理解成“妾”,此译对原诗理解有误,应该是对方(君)常存“抱柱信”,而不是叙述者商妇自己(妾)常存“抱柱信”。许渊冲也是采用了意译。①
3.望夫台。
译者 岂上望夫台。Fletcher My eyes still gaze adoring on my lord.Lowell That I should never be obliged to ascend to the Looking-for-Husband Ledge.Pound Why should I climb the look-out ?罗志野 And I,d live alone in a tower high Did never think we would part some day.许渊冲 Who knew I’
传说古代有个女子,因丈夫久出不归,她天天上山去盼望,结果变成了一块石头,状如人形。后来称此为望夫台,山为望夫山。这些故事都是表达妻子如何望眼欲穿地盼着常年在外的丈夫的归来。“岂上望夫台”这句的意思是说她肯定不会登上望夫台,去尝受离别之苦。Fletcher采用了意译;Lowell采用了直译加释义;Pound采用直译译为“the look-out(望台)”。妻子日夜思念丈夫,盼丈夫归来的意象刹那变成了“了望”“放哨”。“庞德不懂汉语,误解了不奇怪。”(翁显良,1982:23)罗志野和许渊冲都是采用了意译,试图通过释义方式来体现原诗中典故的涵义。
通过对《长干行》五种英译文本中文化词汇“竹马”“抱柱信”和“望夫台”英译的比较与分析,五个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几乎都是采用了直译或是意译。Fletcher、Pound和Lowell等外国学者在翻译这些文化词汇时,译文还未能准确传达出这些文化词汇的文化内涵。一是不精通或不懂汉语;二是不了解中国文化或对中国文化了解不透。毕竟他们各自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与我们中国文化大不相同。国内学者在翻译这些文化词汇的时候,他们也不能完全驾驭好文化词汇的翻译,充分传达出各个文化词汇的内涵意义。因为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语系,汉语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英语中的时态和体态主要以动词的曲折变化体系加以表示,而汉语的时态和体态较为松散和模糊,是通过词汇手段来表示,从而就增加了国内学者英译古诗的难度。
在诗歌的翻译过程中,文化词汇尤其难译,因为文化词汇本身承载着一国深厚的文化和历史知识。中国古诗讲求“神韵”“意境”“空灵”,力图超越诗中的实境,去创造一种亦实亦虚、虚实相生的境界。尤其像李白的诗歌这种汉语的经典之作英语文字可谓是望尘莫及。如果不加注释,再简练的英语也不可能将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文化词汇用一两句话解释清楚。在翻译中国古诗时,译者应首先理解原文,吃透原文的含义,把握原文的风格。表达时,要“忠实”于原文。这就要求译者一要具备熟练地运用两种语言的能力,二要深刻理解两种文化的异同。中外学者应该携手合作,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译出的作品才有生命力,才能体现原诗的“风味”,引起英美读者“心灵的共鸣”,才能让他们更准确地了解中国灿烂的文化。
注 释
①Fletcher,Ezra Pound,Lowell的译文均选自吕叔湘《中诗英译比录》,罗志野的译文选自吴钧陶编《唐诗三百首》,许渊冲的译文选自许译《唐诗三百首》。
[1]Larry A.Samovar&Richard E.Porter&Lisa A.Stefani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Belmont: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98.
[2]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4]吕叔湘.英译唐人绝句百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0.
[5]吕叔湘.中诗英译比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2.
[6]吴钧陶.唐诗三百首[M].长沙:湖南出版社出版社,1997.
[7]许渊冲,译.唐诗三百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8]翁显良.本色与变相——汉诗英译琐议之三[J].外国语,1982(1).
[9]李淼.唐诗三百首译析[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2005.
[10]刘宓庆.新编英汉对比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11]钱书华.从《长干行》的英译谈中国古诗翻译[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8(4).
[12]王明树.“主观化对等”对原语文本理解和翻译的制约[D].西南大学,2010.
[13]http://www.zihua01.com/article/show-1904.aspx.
On the Cultural Words Translation Used in Li Bai’s Poems
Zhao Juan
Cultural word is the essence of vocabulary system in any kind of language.It is the real carrier of mental and material civilization in each nation.It is a mirror to know about a nation’s culture.Taking five English versions of Libai’s poem The Balla dof Changgan as anexample,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translation of three cultural words“zhuma”“baozhuxin”and“wangfutai”,and the focus is plac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Li Bai’s poetry;cultural words;The Balla dof Changgan
H059
A
1672-6758(2012)10-0076-2
赵娟,硕士,讲师,怀化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研究方向:翻译、英语教学。
怀化学院基金项目“李白诗歌中文化词汇英译研究”(批准文号:HHUY2011-32)的研究成果之一。
Class No.:H059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