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国,张庆秀,王换超
(1.河北师范大学 教务处,河北 石家庄 050024;2.河北师范大学 信息技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Linux系统应用是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介绍Linux系统应用的概况、安装、常用命令、系统管理、intranet和internet应用服务器配置以及网络安全等[1]内容,其中基于局域网和互联网的网络服务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通常采取每周两学时的理论讲授、搭配两学时上机实验的授课模式,教学知识点明确,实验任务目标清晰,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经过2006级、2007级和2008级三次教学实践,笔者依托“Linux系统应用”网络课程[2]实现了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3]。教师首先通过课堂的引导和启发,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热情,通过网络课程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网络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参与网络课程中设计的各种教学活动,完成对教学内容的认知过程,逐步完成对Linux系统应用完整意义的建构。“Linux系统应用”网络课程按教学功能可以归纳为教学资源、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三个模块。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网络课程成为教学资源的主要载体,是实施网络教学的物质基础,是学生进行在线学习的素材。在实施网络教学过程中,网络课程的框架结构及教学资源呈现形式是教学资源设计的主要内容。在“Linux系统应用”网络课程中,按功能分类,课程资源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辅助教学资源设计。在网络课程中设立课程辅助教学资源的目的是方便学习者了解课程的全部信息,比如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进度、主讲教师、参考书目等。这些信息一般内容明确、固定,篇幅不会过长,在表现形式上以静态资源为主;在资料组织形式上,课程页面主窗口显示区显示内容与课程导航菜单名称一致,不再设置内容分级管理。目的是使学习者可以方便快捷地了解到关心的主题信息。如果学习者想了解学习进度可直接点击“教学进度”导航菜单,关于课程的整个教学进度安排即可一目了然。在辅助资源内容设计上,要以方便学习者学习为中心,尽可能详尽、准确。比如教学进度,可以精确到某一次教学的具体时间、主题,主题与具体学习内容建立相应链接,方便学习者直接进入课程资源。
2.系统教学资源设计。在“Linux系统应用”网络课程中,为了便于学生每次课的系统学习,将所有的课堂教学资源集中在“学习中心”模块中,所有课堂教学活动均在“学习中心”进行。由于本课程的每个章节介绍的内容都相对完整、独立,均能够完成既定的实验项目,因此教学资源根据教材的章节进行组织管理,与教材一致,方便学生按顺序学习。在每个学习单元的教学资源设计上,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与教材配套的教学课件,而且还提供教师在备课甚至实验过程中用到的参考文档。对于有多种实现途径的专题,提供了多种解决方案的实现文档,供学生选择应用。
教学资源是为学生具体学习活动而设计的,是学生学习操作的对象。因此,首先确保教学资源的正确性、科学性,绝对不能误导学生。其次,作为学生学习的对象必须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并适合学生的接受、理解,条理清楚。再次,教学资源还应该具有严格的组织结构,相关知识点间要建立超链接,便于学生进行网络自主学习。
3.拓展学习资源设计。拓展资源作为“Linux系统应用”网络课程的辅助学习资源,并不是全体学生都必须仔细学习的素材。这部分素材针对两类群体设计,一类群体的特点是基础薄弱。也就是通过正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为仍然无法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提供更全面更系统的资料,便于其补充学习。另一类就是学有余力的群体,这类群体大多表现为对“Linux系统应用”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并且接受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很强,不乏富有应用经验的学生。正常的课堂学习任务对于这些学生来说非常简单。所以,要引导这类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学习,实现更高的学习目标、实践更多的方式方法是拓展学习资源设计的另一用途。
因此,在设计拓展资源过程中,针对补充学习而设置的拓展内容应更详尽、系统。在资源组织管理上要与课堂教学活动素材相对应,能够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方便、快捷的帮助。比如课程资料间设置跳转链接,实现拓展资源与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针对补充学习提供的拓展资源是对正常教学资源的补充,目的是减轻学习压力,降低学习难度。针对探索学习而设计的资源,应该配合探索学习任务,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料,这部分资料应该具有延伸性,能够在学生进行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指引方向。
在整个网络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来完成。
教学活动一:情景引入
传统课堂教学称之为课堂导入,主要是借助教师讲解、网络课件等方式引入教学内容,说明教学要求,达到酝酿学生学习情绪、营造专题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知识点学生兴趣的目标。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情景引入对于课程学习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活动二:网络自主学习
经过情景引入的渲染、烘托,在完成理论和精神准备后,学生开始专题性网络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选择学习的切入点,除了少数有预习的学生直接进入学习测验外,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从当前课程教学课件入手,从系统学习资源中获取必要的知识。有不懂和需理解的内容可以进行课堂提问,通过链接查看拓展学习资源,还可以通过课程工具寻求同伴的帮助,甚至还可以在网络海量信息中进行检索。
教学活动三:学习效果检验
经过多样、丰富的网络学习后,学生应该对课程具体学习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具体的知识点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了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巩固对知识点的掌握,在学习过程中设立了学习效果检验环节。学习效果的检验主要通过自测来完成,主要是通过选择、填空和判断等客观题来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之所以在课程自测中使用客观题,是因为网络教学平台中可以实现对学生的实时反馈,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后,马上就可以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网络课程中自测反馈有分数、正确答案等多种形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选择不同的反馈形式。如在初学阶段,为了强调和突出学生的学习效果,自测的结果反馈以分数为主,如果自测总分不能达到基本要求,则需要学生重新进行网络学习。到复习和提高阶段,为了给学生形成正确的知识认知,在完成每个测试题目后,就提供该题目的正确答案。
教学活动四:课堂讨论
方式一:由于“Linux系统应用”课程能集中在机房统一进行网络学习,学习区域集中,因此面对面的课堂讨论是解决问题的首要方式。即将学生以宿舍为单位分为若干个小组,问题在组内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通过向其他组同学或教师进行当面求教。方式二:“Linux系统应用”网络课程的讨论板为重要共享阵地。在“Linux系统应用”实践过程中,根据座位的远近结成2~4人的验证小组。也就是每个同学配置好一个网络服务后,至少找1~3名同伴进行登录验证。比如在Linux系统应用的Samba服务实验中,需要同学之间互传文件。这些Samba服务器的Ip地址、用户名及密码等安全认证方式,通过讨论板发布,其他同学就可以登录验证。方式三:网络课程提供的消息工具,成为实现一对一沟通的主要渠道[4]。
教学活动五:实践应用和作业
因为“Linux系统应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通过一定的技术设置,允许那些自测达到了一定水平的学生自动进入实践应用和作业环节。即使第一章系统概论也有部分上机实践的任务,因此学以致用是最终的目的。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笔者将所有的实践应用任务揉进课程作业中,用课程作业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应用效果。学生根据作业的要求,一步步地完成对系统功能的实践。比如在“Linux常用命令”部分教学中,笔者通过25步作业要求实现了对文件、目录、压缩文件等操作的检验,并且每一步都会通过系统命令进行记录,最终要求学生将记录文件作为作业文件提交。而针对Intranet和Internet服务配置的专题教学中不仅要提交作业文件,而且我们通过课程的课堂讨论功能进行协作学习,发布自己配置服务的服务器地址,然后让同伴进行访问检验。
学习评价是学生经过对“Linux系统应用”网络课程自主学习之后,对学生是否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程度进行的测评和鉴定。学习评价以“Linux系统应用”课程的学习过程为对象,广泛地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反映出的各种有意义的信息、资料,并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要求,对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进而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在学习评价中设为两类:一类是定性评价,即在每次课后的自我学习评价,该评价虽然不计入课程最终评价,但该评价是进入课程评价的基础,如果自我学习评价不能达到要求,则不能进入课程评价阶段,即作业。另一类即为定量评价,即以分数形式体现每一次学习过程和期末测试结果。为突出本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日常学习过程的实践评价成绩占课程综合评价成绩的50%,期末测试占50%。首先对整门课程的15次作业环节进行加权求和,获得课程实践评价结果。而50分的期末测试,则是主要考察学生对“Linux系统应用”整体意义的构建,着重于Linux网络操作系统的管理思想与架构,是对前期分散教学内容的升华。
“Linux系统应用”网络课程遵循个性化、合作化、多媒体化设计方针,突出交互性、开放性原则[2],改变传统课程要素[5]格局,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教学评价于一体,形成了依托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网络课程设计范式,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整合。经过连续三个学年的教学实践,混合教学层次不断深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提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出了基于网络课程的教学新思路。
[1]刘兵,吴煜煌,等.Linux实用教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2]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
[4]张振国,吴智育,等.基于BB网络教学平台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与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6).
[5]徐同文.大学课程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