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晓燕 雍淑凤 史国东
(1宁夏中卫黑林学校,宁夏 中卫 755000)
(2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汉语史”课程“语音的发展”教学方法摭谈(一)
——以巢湖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雍晓燕1雍淑凤2史国东2
(1宁夏中卫黑林学校,宁夏 中卫 755000)
(2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在语言教学中,语音教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从事巢湖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史”课程之“语音的发展”教学近十年,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在教学中采用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其中“温故而知新”法与趣味教学法是主要方法。“温故而知新”法,注意到了汉语语音知识的衔接;“趣味教学法”引用歌诀、故事、笑话、顺口溜等,把书本学习与社会语音现象结合起来,培养、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化枯燥为乐趣无穷。
汉语史;语音的发展;教学方法;温故而知新;趣味教学法
语言对于人类几乎可以说像空气、阳光、水一样。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人们用以实现“发送-传递-接受”信息这一交际过程的物质材料。“没有语音,也就没有语言。”[1]人们开口说话,首先就有一个语音问题,所谓“南腔北调”“京腔”“苏白”说的就是不同地区的语音差异。从汉语的情况来看,不同地区的语音差异极大,汉语方言之间最大的差别也就在语音方面,语音差异之大有时能达到彼此不能进行口语交际的程度,所以,“如果语法有点错,或词用得不当,都还可以猜测,唯独语音听不懂则无法交际。”[2]可见,语音在人们的口语交际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样,在语言教学中,语音教学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是“首要地位”。
目前,师范院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汉语语音教学,主要由“现代汉语”课的普通话语音教学、“古代汉语”课的音韵基本知识教学和“汉语史”课“语音的发展”教学组成。“汉语史”课“语音的发展”是一个以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汉语语音的发展知识、把握地区方言与普通话差异的根源,以有利于普通话的学习为目标的理论知识系统,它强调的是“简约、易懂”,它的教学主要有课程本身、教师授课、学生自身这三方面的因素,其中教师授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我们从事巢湖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史”课“语音的发展”教学近十年,实践证明:要提高教学质量,根本在于改革教学方法。方法得当,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提高教学效果,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学得生动、活泼、有趣。如果教师没有一套合乎实际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法,要搞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根本不可能的。了解到学生在学习“汉语史”课“语音的发展”之前的学习基础是:虽然学习了现代汉语,不知道普通话声母有多少个,更别说写出声母的国际音标了;尽管学习了古代汉语,不知道《广韵》系统有多少声母;专升本的学生大多来自非中文系,没有学过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即使是学习过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的中文系专科的学生,由于漠视语音知识的学习与吸收,其语音知识的掌握也是少之又少。鉴于“汉语史”课“语音的发展”理论的阐述是主要的,又不能是纯粹的理论讲解,也不能采用面面俱到的教学模式,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到了汉语语音知识的衔接、学生兴趣的培养等因素,把“汉语史”课“语音的发展”的书本学习与社会语音现象结合起来,在教学中采用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只介绍“温故而知新”法、趣味教学法,其他方法另文介绍。
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我们从最初学习汉语拼音声母、韵母,到“现代汉语”课学习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系统、“古代汉语”课学习音韵学基本知识、“语言学概论”课学习普通语音学知识,“汉语史”课学习“语音的发展”知识,可以说汉语语音知识的学习一直贯穿在我们学习汉语的整个过程。所以,“温故而知新”法是我们在“汉语史”课“语音的发展”教学中采用的基本的教学方法,复习以前学过的语音知识,引出新知识,这样注意到了汉语语音知识的衔接,过度比较自然。那么,就“汉语史”课“语音的发展”学习而言,要温习哪些知识呢?怎样温习呢?
首先,温习现代汉语语音知识。因为,在语言学各个部门中,汉语史和现代汉语有着密切的联系,汉语史主要是建立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比较的基础上的。王力在《汉语史稿·绪论》里写到:“关于语言发展的科学和关于语言的现况的科学,这两门科学的关系密切到那种程度,令人很难想象有那么一种学者,他对语言的现况只有模糊的印象就想做一名语言史专家,也很难想象有那么一种学者,他想在现代汉语或任何发展阶段上的任何具体语言的研究领域中做一个专家,然而他并不愿意认识和了解他的历史。”[3]具体温习时,我们结合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回顾了汉语是由汉族得名,汉族是由汉朝得名,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4]这一基本知识点;温习了汉语7大方言区知识,结合生源地实际情况、授课教师方言,特别突出对江淮官话、吴方言、赣方言、湘方言特点的温习;复习了语音的性质、语音单位、记音符号、声母、韵母、声调、音节、音变、音位等知识。
其次,复习语言学概论相关知识。因为,研究汉语的科学(包括汉语史和现代汉语)在某些方面又跟普通语言学发生联系。具体做法是结合胡壮麟主编的《语言学教程·语音》(第三版中文本)复习相关语音知识。
再次,回顾“古代汉语”课程学过的音韵学知识。以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中的“古汉语通论”15——“《诗经》的用韵”和 “古汉语通论”16——“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以及《古代汉语》第4册中的“古汉语通论”29——“诗律(上)”和“古汉语通论”30——“诗律(下)”为温习对象线条式地进行。
通过温习,学生打好了进一步学习“汉语史”课“语音的发展”的基础。当然,这个方法是整个汉语“语音的发展”教学的基本方法,如讲解了钱大昕的“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和章炳麟的“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曾运乾的“喻三归匣”这几个上古声母学说后,在下次课堂上,一上课,首先提问,检查学生对上古声母学说的掌握情况,然后针对情况进行补充和解疑。
总之,“温故而知新”法既是打好学生学习汉语语音发展知识基础的好方法,也是了解学生对内容的掌握程度、在教学中及时补足或解疑的有效方法。
“不到讲台站,不知当教师难。”“不讲语言学,不知教学难。”语言的教学困难,语音的教学尤其困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年来,我们尽量用趣味材料导入新课。当然,趣味材料的导入仅仅是良好的开端,要使得整个课堂生动有趣,还需要采用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引用一些歌诀、故事、笑话、顺口溜等,将趣味材料穿插于课堂,培养、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集中注意力,化枯燥为乐趣无穷,适时调动学生的情绪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1 引用“歌诀”法
所谓的歌诀,也叫口诀,是把某种知识内容的要点编成韵文或者无韵、整齐的句子供人诵读,以利于记忆和传承,如“九九乘法口诀”“四角号码检字法口诀”“中医汤头歌诀”等等。教学中,教师们常常利用自编的歌诀来辅助教学,帮助学生记忆,如“中国行政区划名称”“化学元素的化合价”等。好的歌诀,或言简意赅、概括力强,或情趣盎然、韵味无穷、脍炙人口,容易让人记住,用于教学,可增强教学效果,所以,古往今来,各行各业,编传歌诀之风长盛不衰。汉语的语音系统,按传统分析法分为声母、韵母和声调三大要素。为了概括某一语音知识的要点,便于初学者理解与掌握,汉语文学家历来重视以歌诀的形式加以阐明。其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1)创作诗歌以明声(母)韵(母);(2)纂辑成语(四字格)以明四声(调)。
在复习声母国际音标时,引用王力先生为现代汉语普通话声母编的一首22字的 《太平歌》:“子夜久难明,喜报东方亮,此日笙歌颂太平,众口齐欢唱。”[5]这是半首《卜算子》,22个字恰切代表了声母系统的22个声母,意境美、意味浓,犹如一曲悠扬热烈的民乐合奏,声(母)情(景)并发。教学唐末声母时引用了“三十字母”,即“唇音:不芳並明。舌音:端透定泥是舌头音;知徹澄日是舌上音。牙音:见溪群来疑等字是也。齿音:精清从是齿头音;审穿禅照是正齿音。喉音:心邪晓是喉中音,清;匣喻影亦是喉中音,浊。”在教学近代声母时引用了《韵略易通》里的《早梅诗》:“东风破早梅,向暧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6]这首《早梅诗》不但恰切代表了15世纪时的声母系统,而且意境美、意味浓,犹如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素雅的“红梅报春”国画,使得近代汉语声母学习充满浪漫气息。当然,在学习中强调诗中的“向、无、见、雪”几个字所代表的近代汉语声母是:[x]、[v]、[k]、[s],和普通话声母不一样。
讲述古汉语声调时,引用“天子圣哲”“灯盏柄曲”“风洒露沐”“民喜岁熟”“为善最乐”“兰桨桂楫”“轻艇坐盍”等古“平上去入”四声成语。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古入声字,我们引用了胡安顺先生用一百多个入声字编成的10首短小精悍的歌诀:“1、一六七,八十百,苜蓿绿,割谷麦。2、腊月日,积落雪,逐白鹿,射黑貉。3、菊竹洁,玉璞碧,荻叶赤,柏直立。4、卒执槊,伐敌国,猾贼恶,莫捉错。5、鳄食物,鹤啄木,鳖喝粥,獭独哭。6、北极湿,岳麓热,蝶悉逸,蚱灭绝。7、墨客脱袜,合睫即榻,毒蝎突出,赤足踏蜡。8、拆屋扒阁,砸脚喋血,喝药缩舌,喫蜜节约。9、伯乐学习,石碏服役,郤克寂寞,墨翟歇息。10、击碟拍钵,不识弈乐,即席瞎说,邋遢缺德。”[7]并引用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说明此诗歌本来是押入声韵的,现在普通话把“绝”读成平声(阳平),“灭”读成去声,“雪”读成上声,与古不合了,强调记忆古入声字可以帮助认识古韵脚。
指导学生记忆现代通行的用韵标准 “十三辙”、“十八韵”,引用了两句歌诀:“花坡斜姑衣怀灰,遥求前人江东归。”引导学生悬想一幅画面:野花盛开的山坡上斜倚着一位身着灰衣的村姑,她遥望江东祈盼远在前方的人儿早些归来。两句歌诀 14 个字,除“归”是衬字(兼有“完结”之义),前面13字正好是依次抽取的“十三辙”的代表字,只是把“一七”辙的“一”换成了同音字“衣”。两句歌诀联想成一幅情景交融的画面,形象易记,不仅记住了歌诀,而且轻松有趣的学懂记牢了十三辙。熟悉了“十三辙”辙称,再对应填出18个无韵头的韵母,正好代表“十八韵”。为了引发学生自创记忆“十八韵”法,引用了教师采用谐音法创制的记忆“十八韵”的歌诀:“妈(麻)播(波)个(哥)节(皆)目(模),支儿鱼齐,开微豪喉;寒痕,唐庚东。”引用了学生用谐音法创制的歌诀:“寒节齐开喉,豪歌,摸只鱼儿,微波冻汤羹,很麻。”
为了帮助理解古代押韵知识,引用了大家比较感兴趣且熟悉的诗词,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范成大《田家》:“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帮助学生记忆反切知识,引用把反切的基本规则简化成的四句口诀:“上字取声,下字取韵;上字定清浊,下字定四声。”为记忆韵图中的16摄,我们自创口诀:“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梗曾流深咸。”
总之,前辈学者编著的各种声韵调歌诀、汉语入声歌诀等,不仅给我们留下了语音教学的精品教材,还启迪我们有创新的意识,继承和发扬歌诀传统,善于根据时间、地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来编撰与创作歌诀,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与手段,在语音教学中起到了满意的效果。引用语音歌诀,是语音教学中把语音知识与趣味相结合的好方法。
2.2 借助与语音有关的故事、笑话、顺口溜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借助了许多与语音有关的故事、笑话、顺口溜等。
在宋代的韵图中只有开、合口两呼。现代汉语四呼是把开口呼分为两类(开口和齐齿),合口呼分为两类(合口和撮口)。所以,现代汉语四呼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宋代韵图中开口、合口两呼的理解。为了让学生形象的记住“现代汉语齐齿呼是主要元音为i和韵头为i的韵母;合口呼是主要元音为u和韵头为u的韵母。”在复习现代汉语语音“四呼”的时候,我们举了有关开口音和闭口音的故事:“一位唱京韵大鼓的姑娘不小心把两颗洁白的门牙磕掉了,为掩盖缺陷,她凡答话都用闭口音(即合口呼)!问:‘多大年纪?’答:‘十五!’问:‘属相是什么? ’答:‘属鼠!’问:‘家住哪里? ’答:‘保安府!’问:‘干什么职业? ’答:‘唱大鼓!’后来门牙镶上了,再答话时就改用开口音(即齐齿呼)!问:‘多大年纪? ’答:‘十七! ’问:‘属相是什么?’答:‘属鸡!’问:‘家住哪里?’答:‘城西!’问:‘干什么职业?’答:‘唱戏!’”学生在听完之后,就会对合口呼、齐齿呼有深刻的印象。
与语音有关的笑话就更多了,如巢湖方言笑话:“回家([ka])烧饭了”,反映了巢湖方言保留了“家”字的古读。庐江方言笑话“脸是要洗(死)的”反映了现代汉语“洗”的声母在古代读作[s],由于语音发展演变,中古s声母的齐齿呼和撮口呼的字音演变为普通话读做舌面前音。东北方言笑话:“那边来了一个人 (银),手里提了一块肉(又),举头看日(易)头,哎呀,好热(夜)! ”这个笑话反映了东北方言一部分r声母字读为零声母的特点。现代汉语普通话r声母的基本来源是日母,相当单纯。东北方言的这种现象,就反映了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里所写的:“有些地方的日母变了半元音[j](武汉、桂林、广州等),这是直接由……变来,没有经过变……的阶段,因为……的发音部位近[j]的缘故。”[8]
从中古到近代,汉语普通话的声母趋向于简化。最普遍存在的一个简化规律就是浊音清化。我们举了中卫方言的一个笑话:“这个杏子 (横子)不酸!”“杏子”的“杏”普通话读做舌面前音,是清音声母;古读是舌根音声母、浊音,这个语音现象反映了中卫方言保留了古读。
中卫话、巢湖话把“街”读作[kai];“鞋”读作[xai],巢湖话把“间”“减”“拣”等字也念舌根音[k],这表明“蟹摄开口二等见系字”在这些方言中仍然读作舌根音。
在讲解“开口和齐齿的交替”这一知识点时,强调“这要具备两个条件:(一)必须是喉音字(指影晓匣见溪疑六母);(二)必须是二等字。除假二等不算,真正具有二等而又有喉音字的韵是江佳皆删山肴咸衔麻庚耕(麻庚兼有三等),拿语音学的术语来说,就是舌根音和喉音在元音a(或……)前面的时候,a和辅音之间逐渐产生一个短弱的i(带半元音性质的)。”[9]我们引用了陕西方言顺口溜:“天上的星星亮晶晶,一闪一闪眨眼睛,那不是天上的星星,那是俺老婆的眼睛。”强调在陕西方言中“眼睛”的“眼”保留古读,是喉音“疑”母字,现代普通话读为零声母,就是开口呼演变为齐齿呼。“间”“减”“拣”古读为舌根音见母,巢湖话还保留了古读,读[k]声母,而普通话就从开口呼演变为齐齿呼,声母也演变为舌面前音。
讲故事、笑话、顺口溜确实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但是这只是一种手段,不能把“汉语史”课“语音的发展”讲成故事、笑话、顺口溜课,我们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穿插材料,把“语音的发展”知识融入故事、笑话、顺口溜让学生了解才是我们的目的,这样学生能在有趣的故事、笑话、顺口溜中深刻领会汉语“语音发展”知识,运用“语音发展”知识分析语音现象。
采用以上教学方法,学生慢慢对语言学课程产生了兴趣。正如2006级本科生汪青山所写:“语言课原本是枯燥的课程,我们中的大多数对其都是不太感兴趣的。可是今年的汉语史课却是有些不同的,老师上课时幽默、诙谐、生动的语句总让人忍俊不禁,却又受益匪浅。形象的举例,演说着各地的方言,总让人在欢声笑语中收获甚多。我知道我也开始对语言产生了兴趣,这恐怕与老师您的教导息息相关。”当然,教学中还有其他的教学方法,我们会另文介绍。
[1]盛炎.语言教学原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297.
[2]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356.
[3]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4:3.
[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
[5]王力.汉语音韵[M].北京:中华书局,2003:19.
[6]王力.汉语音韵[M].北京:中华书局,2003:86.
[7]胡安顺.通过入声歌诀记入声字[J].中国语文,2001,(2).
[8]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4:152.
[9]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4:160.
H19
A
1672-2868(2012)01-0144-04
2011-12-14
巢湖学院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YXM200706)
雍晓燕(1978-),女,宁夏中卫人。宁夏中卫黑林学校教师,研究方向:汉语教学。
责任编辑:陈 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