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地区城市整合思考

2012-11-15 01:32
巢湖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淮海中心区域

李 静

(宿州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淮海地区城市整合思考

李 静

(宿州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淮海地区是我国经济、政策“边缘化”区域,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通过区位商等方法分析了淮海地区城市整合的客观必要性,探究淮海地区城市整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对淮海地区及其欠发达地区城市整合理论基础和实践需要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淮海地区;城市整合;区域中心城市

“整合”一词源于地质学,现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经济学的研究[1]。王士君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的“近域城市整合”的概念,是指地域毗邻的城市间,建立在合作、竞争和控制三维框架下的动态的、可调控的可持续发展过程[2]。城市整合是区域城市化进程中的地域形态类型,它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1]。随着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每个城市都追求着自身的发展,通过城市整合提高产业的集约化程度、扩大经营规模,从而可以有效实现经济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城市圈内优势互补,增强经济竞争力。

1 淮海地区概况

淮海地区各城市地理位置邻近,自然结构类似,历史同源,文化习俗相仿,自古以来地区之间就保持和延续着密切的人际交往、经济贸易、文化往来和社会联系。为加强区域合作、区际经济联系,早在1986年3月就成立了我国第一个跨省横向的经济合作区——淮海经济区。淮海经济区初期由江苏、山东、河南和安徽四省十四个地、市组成,如今已发展到四省的二十四个地级市,包括江苏省的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山东省的菏泽、济宁、临沂、枣庄、日照、泰安、莱芜;安徽省的淮北、宿州、阜阳、蚌埠、亳州、淮南、滁州、六安;河南省的开封、商丘、周口、信阳。区内土地总面积24.3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2.5%;09年末总人口达1.5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1.6%[3]。

淮海地区自然区位优越,北扼齐鲁,南屏江淮,东视黄海滨,西望中原,居全国经济东西结合和南北连接的枢纽地带,是沿海经济带和陆桥经济带的结合部,在全国经济总格局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4]。然而,20多年来淮海地区虽在社会、经济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属于经济发展的“低谷”,为欠发达地区。

2 淮海地区城市整合发展的必要性

2.1 促进淮海地区经济崛起的需要

建国以来,淮海地区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农业、能源和原材料基地,但淮海地区经济发展各项指标远低于同期我国沿海发达地带绝大多数省份的平均水平(见表1)。目前仍属于东部发达 地带的“经济低谷”。

表1 2009年淮海经济区经济与全国、发达地区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续表 1)

淮海地区产业结构滞后,工业化进程尚处于初期阶段,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水平较低。由表1可以看出,其第一产业比重高比例达16.3%,比长三角地区高11.41%,比珠三角高14.05%,甚至比全国平均高出5.72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远远低于全国及沿海发达地区10%以上。从三大产业内部结构来看,淮海地区的农业结构比较单一,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中又以粮食作物生产为主。经济作物中则以传统的棉花、油菜生产为主,品种较为单一。工业结构多以资源开采、初级加工为主。深加工能力很弱,原材料大量外运。第三产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交通运输、批发零售和餐饮服务业比重偏高,占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的45.41%[3];房地产业和金融保险比重次之;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所占就业比例偏高,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弱,效率低。

因此,淮海地区迫切需要通过城市整合,构建一个实力强大的区域中心,带动区域经济增长,促进淮海地区经济重新崛起。

2.2 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实力的需要

一直以来,区域几何中心——徐州市被作为区域中心城市。但是徐州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中心城市,不是经济意义上的中心城市[5]。通常一个区域的经济中心为区内具有较高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或城市群,且对其经济腹地具有较强集聚和辐射作用。为此,本文以构建了区域中心城市选取的量化指标体系(表2),在各项指标中徐州排名较前,但在整个淮海地区中并没有明显的优势,集聚能力相对较弱,还不能担当起带动和辐射整个淮海地区的重任。

表2 淮海地区一级中心城市的划分

除少数指标外,临沂、徐州、济宁、盐城在各项指标中均位于全区前列,通过城市整合,将会促进区内形成更强大的区域集聚中心,提升人口、产业向中心城市的集聚速度和集聚规模,提高中心城市实力。

2.3 提升中心城市功能的需要

分析以上对一级中心城市条件的各项指标,同时考虑中心城市地理核心区位和城市在本区中的声望,目前淮海地区具备一级中心城市条件的城市一共有2个,即徐州市、济宁市。这两座城市中心功能如何,本文采用区位商分析[6][7],即区域各产业产值在全国产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进行分析,其公式表达为:

式中,Rij-j区域i产业的优势系数(区位商),eij-j区域i产业的产值,ej-j区域产业总产值;Ei-全国i产业的总产值;E-全国产业的总产值。Rij值越大,则表明区域化经济活动越集中,专业化水平越高。当Rij>1时,则表示i产业是j区域的专业化部门,其生产部分是为区外服务,有明显的区域优势,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该产业在国内的具有较强竞争力;当Rij<1时,则表示i产业是j区域的自给性部门。(见表3)。

表3 中心城市徐州市、济宁市三产区位商

从两个城市的区位商分析看,徐州市、济宁市第二产业区位商大于1,表明徐州市、济宁市具有较强的区域生产功能。但第三产业区位商都小于1,说明地区服务性功能发育不全,缺乏产业发展的动力,从而导致这两座城市中心城市功能不完善。城市功能不完善导致中心城市在区域中的带动能力相对较弱,从而影响了整个淮海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淮海地区城市整合,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将给区域发展注入新的产业活力,对完善中心城市功能,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将起到重要作用。

2.4 协调区域城市发展的需要

淮海地区区内各城市之间发展极不平衡,呈现鲁南、苏北、皖北、豫东四大板块。在人口构成中,鲁南约占1/3,苏北占1/4多,皖北、豫东各占1/5左右。人口密度基本自东至西,苏北、鲁南、皖北、豫东依次递增。而经济实力基本呈反方向递增,且东西块状层次落差明显,见表4。从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来看,东部的鲁南和苏北两个板块属于沿海经济带,属于较高层次;西部的豫东和皖北两个板块是中部经济带,属于较低层次。从总量增速上看,最高的苏北和最低的豫东地区之间也相差1.79个百分点。区内经济不平衡已经严重制约了区域在产业、给排水及能源供给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交通信息网络建设等领域的合作与发展,影响了区域经济整体实力的提高,无形中降低了区域竞争力。

表4 2009年淮海地区四大经济板块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对比 (单位:亿元)

与此同时,淮海地区各城市长期以来深受行政区划束缚,城市发展各自为政,诸如2001年前后,江苏、山东两省几乎同时出台了省内的三大城市圈,在苏北是徐州都市圈,在鲁南则是济宁都市圈。05年、06年,江苏、山东先后又分别进行了“东陇海产业带”、“鲁南城市带”规划。这些各自为政的做法不仅没有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而是互相“拆台”,严重阻碍了区域经济资源的合理充分利用,阻碍了区域经济投入产出效率和发展速度。同时,这种行政管理的不协调也造成区域综合生态环境治理、土地、税收、招商引资相关经济法律法规和体制的不完善,进一步延缓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通过淮海地区城市整合协调城市发展迫在眉睫。

3 淮海地区城市整合发展的几个设想

3.1 形成“双核”模式 打造增长极

任何区域发展,作为经济中心的中心城市(群)不可或缺。中心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一种互动关系,中心城市(群)强大,可以辐射带动周边发展,反过来,经济腹地也可以支撑中心城市(群)发展。通过以上分析,很显然目前淮海地区尚缺乏一个能带动整个区域的增长极,针对本地区实际,我们不能狭隘地认为是一个城市,而应是由地区性中心城市组成一个“城市群”,组团式发展。在淮海经济区,徐州、济宁城市的中心职能强度较高,且在区域中所处的位置较为合理,应作为重点核心城市发展,形成经济中心的“双核”模式,发挥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促使淮海地区城市体系向网络城市体系转变。

3.2 整合区域资源 构建产业链

淮海地区资源丰富,区域比较优势明显。有些资源普遍存在于各城市,且数量丰富、品位高、质量优,如农业资源、煤炭资源等;有些资源各城市之间存在互补性,如技术、资金、劳动力、交通等社会资源;有些资源存在区内各城市具有同源性和地域空间毗邻性,如旅游资源、地方文化资源等。这种区域资源与要素上的共性和差异性是城市整合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城市整合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淮海地区城市整合重中之重就是要在合理配置各资源要素,客观认识原有各市产业基础和产业布局的基础上,以区域共同发展为目的,加强产业的分工与合作,促进区域经济中心产业集群,培育规模效应,并通过扩散和产业关联效应,形成区域产业链网。

3.2.1 农业产业联动发展

淮海经济区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产区之一,第一产业占有重要地位,区内有优越的农业资源,可以联合各高校以及科研院所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反季蔬菜、特种养殖、花卉等,改良品种、优化结构、提高品质、增加效益。同时,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进行精细高效农业及产品深度加工,重点扶持农产品加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立足种植业,养殖业,农牧业的共同发展,争取形成一些本土特色产品。

3.2.2 工业产业联动发展

利用区域整体优势,从而提升工业竞争力。区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交通优势,如徐州是江苏的老工业基地,重工业发达,制造业也一直以来都是徐州经济成长的优势。可以充分利用区内优势将其打造物流中心和装备制造业中心。而连云港、日照港是天然的深水良港,为大型工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区位优势,大大方便了产品的运输和销售。重点发展的资源优势产业如资源加工业,包括农产品加工业和矿产品加工业。像徐州的工程机械和连云港的制药,可以利用优良的自然资源和方便的运输条件,调整、整合区域产业结构,构建合理的产业链组织和产业链网。

3.2.3 第三产业产业联动发展

目前,淮海经济区的第三产业仍然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今后要利用已有的优势培养高技能人才,发展旅游、保险、金融等新型现代第三产业的发展。利用全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同源性、近域性,对全区的儒家文化、楚汉文化、三国文化、水浒文化、红色文化等进行整合包装,科学设计旅游线路,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产业品牌。利用便利的交通资源,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做好客流、物流的转移,以及旅游接待,为区内经济增长打造新的亮点。

3.3 加快交通衔接 形成运输网

淮海地区区内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运输方式齐全、互通汇流,立体交叉,具备进一步发展的良好基础。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快运输网络建设,进一步优化城市网路。建议对跨区域的淮河、黄河故道、京杭大运河、沂沭泗水系进行综合治理,加大开发力度;加速连云港港、日照港两大港口的开发利用;推进区域内以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信息高速公路、航空网络和港口为骨干的快速通道网的建设步伐;推行城际交通公关化、公关交通一体化,促进淮海地区区际、城际联系功能增强。

3.4 改革行政区划 建立淮海省

鉴于淮海地区整合发展受行政区划的影响,无法形成一个整体拥有区域发展的优势。建议行政管理部门科学地进行新的行政区划改革,创建“淮海省”。一是由于淮海地区各城市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方面存在紧密联系,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为设立淮海省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基础。二是淮海省的建立将从根本上消除区划壁垒和经济分割,全面整合区域资源,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彻底解决区域内各省各自为政的局面。淮海省的建立将有助于行政管理部门对淮海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科学地、客观地制定和落实,有助于政策和法律法规的稳定性、有效性,资源的合理配置,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有序性。

4 结语

淮海地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尚处于经济发展的工业化起步阶段,因此决定了区域城市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为“中心——外围”的空间结构[8],城市整合更应强调人口与产业向中心城市的空间集聚,快速推进区域城镇化进程[7],通过一定政策、行政管理机制使区域有限的经济要素不断向中心城市 (群)集聚,完善与增强中心城市(群)功能,有效发挥中心城市(群)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形成以城市整合之合力,提高区域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崛起。

[1]刘静玉,王发曾.我国城市群经济整合的理论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5),55-59.

[2]王士君等.城市相互作用关系的一种新模式——近域城市整合研究[J].地理科学,2001,(6):558-563.

[3]全国及淮海地区各省市2009年-2010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统计年鉴.

[4]刘必成等.浅析淮海经济区发展[J].现代城市研究,2006,(2):57-62.

[5]陆宁等.淮海经济区区域经济联系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2):1-2.

[6]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产业布局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l.

[7]黄晓军,李诚固,黄馨.欠发达地区城市整合发展研究——以延龙图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08,(2):70-76.

[8]FRIEDMAN J R.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A Case Study of Venezuela[M].Cambrige:MIT Press,1966.

THE PRELIMINARY RESEARCH OF HUAIHAI REGION URBAN URBAN INTEGRA

LI Jing
(School of Earth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Suzhou University,Suzhou Anhui 234000)

Huaihai region is China′s economic policies “marginalized” area,is economically underdeveloped areas.Through the location quotient analysis methods such a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objective Huaihai regional cities need to explor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cities in Huaihai problems and make recommendations.On Huaihai region and its integration of less developed areas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city needs to have some reference.

Huaihai region;urban integration;central city

F127

A

1672-2868(2012)01-0056-05

2011-11-12

安徽省教育厅高校青年人才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0SQRW148)

李静(1976-),女,安徽宿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区域与城市经济等研究。

责任编辑:宏 彬

猜你喜欢
淮海中心区域
江苏淮海自控设备有限公司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江苏淮海自控设备有限公司
江苏淮海自控设备有限公司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分割区域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