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巨雄
作者:重庆市南川区政协副主席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新亮点。石漠化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为学习兄弟省市的石漠化治理经验,推动我区石漠化治理工作,推进我区生态文明建设,按照区委、区政府领导的要求,区政协组成考察组,于2012年10月中旬,到黔桂湘渝等地考察石漠化治理工作,通过考察提出了我区石漠化治理的工作思路。
考察组一行乘车经渝黔高速公路过贵阳抵达考察的第一站贵州省黔西南州首府兴义市。途经贵州省桐梓县时,高速公路旁的两块广告牌吸引了大家的注意。一块是“宁愿犯点规,不让项目飞”,另一块是“两眼紧盯重庆,两手伸向重庆,两腿迈入重庆”,这充分彰显了各地加快发展的决心。考察组抵达兴义市后,受到黔西南州政府、州政协的热情接待,并介绍了黔西南州石漠化治理的相关情况。
考察组先后到兴义市则戎乡冷洞村和万峰林街道纳灰村进行了调研。冷洞村地处兴义市西南部,距兴义市区24公里,国土面积7.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00亩,属典型的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极为严重,生产生活条件极其恶劣,是贵州省扶贫开发一类贫困村,2005年全村人均收入1858元。冷洞村通过大力发展金银花种植业来治理石漠化,全村金银花种植面积达3600亩,2012年金银花生花产量100余吨,产值150万元,种植户户均增收1500余元。2010年4月4日,温家宝总理到冷洞村视察,为当地群众表现出来的精神所感动,提出了“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贵州精神。纳灰村距兴义市城区12公里,位于著名风景区万峰林下,国土面积6.8平方公里,全村耕地面积1656.8亩。过去,纳灰村民守着光秃秃的峰林,在石旮旯里刨食。近年来,兴义市投资2亿多元,在万峰林片区实施退耕还林、石漠化造林、飞播造林近2.6万亩,极大改善了万峰林片区的生态环境。乡村面貌巨变,村民生活改善。2005年春节,胡锦涛总书记到纳西村与村民共度佳节,在视察时叮嘱道:“万峰林是村里的‘摇钱树’,一定要保护好、绿化好、开发好,把纳灰河治理好”。勉励干部群众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推动现代化建设又快又好地发展。”
结束黔西南州的调研后,考察组来到第二站广西百色市,受到百色市政协、市林业局的热情接待,百色市林业局长廖宏俊、平果县政协主席韦伟平陪同考察。考察组先后来到百色市田阳县那满镇共联屯、光琴村,平果县坡造镇等石漠化治理重点乡镇调研。共联屯距田阳县城12公里,现有耕地256亩,人均耕地0.8亩,小流域内水土流失,土地贫瘠,石漠化严重,群众生产生活困难。2010年5月10日,习近平副主席到共联屯视察后,田阳县将共联屯列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采取分区、分片的方式,实现了小流域石漠化治理与产业发展同步,水土资源保护与新农村建设同步。光琴村位于那满镇中部,石漠化程度严重,森林覆盖率仅23.1%。农民生活水平低下,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200元,人均有粮不足200公斤。2001年以来,光琴村通过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和建沼气池等方式综合治理石漠化,发展苏木和竹子种植,在治理石漠化的同时实现了农民增收,2011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29元。平果县坡造镇位于平果县中部,坡造镇布敬河被列入2008-2009年度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小流域,通过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培育沃土、修建农田防护堤等工程,石漠化治理效果明显。
考察组结束百色市的调研后经广西柳州、桂林进入湖南。湖南省湘西、湘南岩溶地区也是石漠化问题较为严重的地区,考察组沿公路沿线随时实地查看两旁石山种植的植物品种以及植被恢复情况。在回程途中,考察组还调研了秀山金银花种植基地,返回南川后,又邀请西南大学、湖南吉首大学、秀山金银花办、秀山盛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相关专家、学者、企业家到我区石漠化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开展田野调查,探访周边群众。召集考察组成员座谈,集思广益,交流心得,为我区石漠化治理工作建言献策。大家一致认为,贵州、广西等地石漠化严重程度超过我区,兄弟省市能攻坚克难、治理成功,我区石漠化治理工作也一定能在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部门、各乡镇街道的紧密配合下取得成功。
(一)贵州黔西南州石漠化治理经验
黔西南州是贵州省石漠化等级最为齐全、程度最为严重、覆盖范围最为集中的地区。全州国土面积16804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积5029平方公里,占全州国土面积的29.93%。潜在石漠化面积2114平方公里,占全州国土面积的12.6%。针对严峻的石漠化形势,黔西南州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依托国家林业生态重点工程,在治理上实行“三个统一”和“六个结合”。“三个统一”即实行山、水、林(草)、田、路、电、气(沼气)为重点的统一规划。实行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统一综合治理;实行不同气候为区域的统一开发。“六个结合”即把恢复天然植被与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相结合;把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把石漠化治理与有害生物防治相结合,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与生态移民工程相结合。
在治理模式上黔西南州探索出陡坡地带花椒造林治理模式,石山、半石山金银花治理模式,干热河谷车桑子、滇柏治理模式,不规则混合型治理模式等。陡坡地带花椒造林治理模式是在石漠化山区残存一定土壤的陡坡种植根系发达、耐干旱、枝叶繁茂又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花椒,从而恢复陡坡植被,在黔西南州部分石漠化地区种植取得成功。因最早在贞丰县北盘江镇顶坛村实施,又称为“顶坛模式”。石山、半石山金银花治理模式是在石山、半石山种植金银花,可获得水土流失治理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该模式起于黔西南州安龙县德卧镇,又称“德卧模式”。干热河谷车桑子、滇柏治理模式是在干热河谷点播(或飞播)、种植耐干旱、耐贫瘠的车桑子、滇柏,先后在黔西南州兴义、安龙、晴隆等县市推广,取得良好生态效益。不规则混合型治理模式是根据农民意愿,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随机选定的治理模式。治理方式以防护效益为主,种植椿树、楸树、竹类等纯林、混交林,在黔西南州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中比重较大,效果明显。
黔西南州石漠化治理在组织形式上采取了四种基本形式:一是公司加基地带农户的组织形式,二是退耕户合作联营形式,三是大户承包形式,四是成立专业合作社形式。通过治理,黔西南州石漠化治理工程面积达到100万亩,因地制宜建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商品基地(如花椒、金银花、药材等),改善了当地人民群众生产和生存条件。
(二)广西百色市石漠化治理经验
广西百色市也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典型地区,石漠化土地面积5450平方公里,占百色国土面积的15%。其中重度石漠化土地4450平方公里,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81.7%。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4400平方公里,占百色国土面积的12.1%。
在治理石漠化过程中,百色市成立市县乡三级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市、试点县、乡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相关部门参与。签订责任书,层层抓落实。将石漠化治理与异地扶贫、以工代赈、生态移民、农村安全饮水项目等有机结合,增强治理效果。
在具体措施上,百色市按照生态保护与有序开发相结合的原则,生物与工程措施并举,将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改良草地、棚圈建设、修建农田防护堤等建设任务落实到具体乡村和农户,强化管理,落实管护责任。对旱地面积规模连片万亩或覆盖人口一万人左右的石山区域,以及高度坡石山区实施封山育林。对长期以种植玉米等作物为主的旱地地区,通过退耕补粮、农村低保、道路改造、沼气池建设、水利项目、劳动技能培训等综合措施,实现石漠化区域生态保护、群众增收脱贫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百色市探索出多种治理模式。平果县果化镇采用任豆和竹子混交造林综合治理模式,在山脚土层较厚的地方种植吊丝竹,在土层相对较薄的地方种植任豆树。平果县坡造镇采用任豆树和剑麻间种的造林模式,实施“25度坡以下实施退耕还林,25度坡以上实施封山育林”的营林方式,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田阳县那满镇发展苏木种植模式。苏木适应性强、耐旱性好、病虫害少、易于管理。那满镇建立了苏木协会和苏木生产高产示范基地,通过林权改革明晰了林业产权,群众种植苏木和竹子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推进了该地区的石漠化治理工作。
(一)整合资源,共同参与
石漠化不仅是一个生态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因此,在石漠化治理过程中,必然树立生态、社会和经济三者统一的发展观,使石漠化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与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结合起来,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才能最终解决石漠化地区经济贫困与生态贫困的双重矛盾。所以,石漠化的治理不是林业局一个部门的事情,必须多个部门协同配合,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才能有效解决石漠化问题。如黔西南州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以及专业合作社模式,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群众力量,多方参与石漠化治理。百色市将发改、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力量进行整合,发改委负责协调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矛盾问题,农业局负责沃土工程,林业局负责林草植被工程、水产畜牧局负责草地建设和草食畜牧工程,水利局负责排灌沟渠、农田防护堤建设工程等,实现联动治理。
(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石漠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石漠化的治理也不能一蹴而就。贵州黔西南州和广西百色的石漠化经过多年的治理,才初显成效。因此,石漠化的治理,是一个既有长期性又有紧迫性,既有战略性又有局部性的工作。要充分认识石漠化治理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防范急功近利的思想。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可以考虑将治理规划定在一个较长的期限内 (如15年中长期规划),然后以每5年为一个时段设计治理方案,明确治理的重点区域、重点项目、技术保障、资金来源等,以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治理一片成功一片,积小胜为大胜,积局部效益为整体效益。
(三)因地制宜,分类实施
石漠化治理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不同的气候地理条件,不同海拔的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甚至不同的人文环境,都有可能对石漠化治理的效果产生影响。如贵州“十里不同天,五里不同土”,有的地区适合种植金银花,有的地方适合种植花椒,有的地方适合种植经济林。因此,我区一方面要学习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分类实施。这不仅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农林科研机构的科学论证,更要听取当地人民群众的意见,充分吸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选择最适合、最经济的发展模式。
(四)保护群众利益,谋求综合效益
要有效推进山区石漠化治理,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实践证明,将治理工作建立在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基础上,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广大农民来讲,石漠化治理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吃饭问题,二是生活燃料问题。封山育林后,燃料问题怎么解决?退耕还林后,吃饭问题、收入问题怎么解决?因此,石漠化治理一是要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发展后续产业,如林下经济,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促进农民增收。二是要加强农村能源建设,推广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解决农民生活燃料的后顾之忧,才能有效保护自然植被。三是要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农民素质。 通过良种良法的推广和实用技术培训来提高治理开发的效益,通过政策宣传来提高农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有效解决政府追求生态效益,农民追求经济效益这一对矛盾,最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
我区属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岩溶总面积1226平方公里,占全区幅员面积的47.2%。主要分布在石雷公路沿线及以南地区,涉及10个乡镇(街道)和2个国有林场。其中:石漠化面积170.03平方公里,潜在石漠化面积349.71平方公里。在石漠化面积中,轻度石漠化45.98平方公里,中度石漠化119.42平方公里,重度以上石漠化4.63平方公里。特别是石雷路公路沿线漕坝地带,既是我区经济最为发达地区,也是石漠化最为严重的典型代表。由于该区域人口稠密,频繁的人为活动造成植被严重破坏,致使生态失去平衡,水土流失,基岩裸露,土地生产能力衰退,生态环境恶化,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实施石漠化治理,已成为我区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及任务。贵州黔西南州、广西百色市之行,进一步深化了对石漠化综合治理的认识。在总结借鉴他们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区实际,现就下一步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提出如下思考。
(一)科学定位,加强领导。石漠化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南川转型发展中的一件大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定位,各方参与。拟成立以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区发改委、农委、科委、财政局、林业局、水务局、国土局、交通局、规划局、旅游局、食药监局、三泉药物研究所和相关街道、乡镇为成员的南川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领导小组,由区发改委、区林业局牵头成立南川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以加强对我区石漠化治理工作的指挥和组织协调。在治理过程中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的原则,保护和培养森林资源,恢复和重建石漠化区域退化的生态系统,控制水土流失,遏制石漠化扩展趋势,全面提升南川整体绿化水平,促进我区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我区与贵州、广西石漠化的特点不同。一是石漠化区域不同,他们的石漠化基本上是在较为贫穷的山区,而我区石漠化在经济发达的“三街二镇”。二是治理程序不同,他们需先造地、积水,再兴林。而我们基本上是农民原有的耕地,主要工作是减少人为活动,从耕种庄稼转型为种植树木,恢复植被,控制水土流失。所以,我区石漠化治理必须坚持以中部漕坝地带的 “三街二镇”为重点,逐步向其它岩溶地区纵深推进。先治理城周“三街”后向“二镇”两边延伸。首先对南川城区周边的石漠化进行治理,特别是高速路、石雷路、工业园区、商贸物流园区可视范围。其次是南平镇、水江镇煤矿采空区。区发改委、林业局要积极争取第二期、第三期石漠化治理项目,力争在“十三五”内实现我区石漠化治理全覆盖。
(三)因地制宜,分类治理。区林业局要进一步对石漠化区域开展调查研究,摸清立地条件,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多模式进行治理。理性选择树种,搞好新品种试点。要栽得下、管得好,建立长效机制。
1.对潜在石漠化地区的现有林地和植被加强保护,全面实施封山育林,确保现有植被不受破坏,防止石漠化面积进一步扩大。
2.在陡坡地带和石漠化特别严重地区,采取“先治害,后兴利”的治理方式,以植被恢复为主,选择耐干旱、瘠薄的植物进行种植,遏制水土进一步流失,体现防护效益。如高速路龙凤山隧道出口至东胜收费站两侧石头小山坡,来游关采砂场遗留的创面等。可引进贵州的车桑子进行点播,既易成活,又常绿,既有防护效益,又有景观价值。其它的地区以种植马尾松、洋槐、柏木等乡土树种为主。小范围试种无核刺梨、吊丝竹、苏木等外来引进的新品种,试种成功后可逐步推广。
3.在土质条件较好区域,特别是农民石漠化耕地内,尽量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种植经济林木,既治理了石漠化,又能使农民得到较高的经济收益。如南平镇已经种植了300亩金银花,要进一步总结,扩大规模,提高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南城街道兴南居委在福南桥石漠化地带种植了几百亩花椒,亩收入达到2000多元。西城街道永合居委种植了上千亩的晚熟李,亩收入近万元。油桐曾经产在南川广为种植,生长快,产量高,但因各种原因基本损毁,目前被国家列入战略储备项目。我区可抓住这次机遇,大力发展,争取列为国家油桐战略储备基地。总之,要很好总结论证,在适地适树和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抓出南川特色,推出“南川模式”。
(四)协同配合,注重实效。石漠化治理是一个综合项目,各部门、各乡镇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抓出效果。一是“三街二镇”要搞好宣传发动,让广大群众认识石漠化的危害,政府治理的决心,治理的方法和要达到的效果,让群众自觉落实好土地。二是要整合各部门涉农项目资金,如农业综合开发、林业工程、水土保持坡改梯、水利建设、国土整治、扶贫开发等,打捆用于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工程建设,形成综合整治效果,实现治理一片、成功一片、见效一片,确保治理工作成效。三是要成立南川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研究会,区政府应设立专门的研究基金,组织区内涉农单位专家开展技术研讨,攻克技术难题,并对我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效益进行监测,为今后的石漠化治理工作提供可靠模式和技术支撑。同时加强与其它科研院校的联系与合作,将我区建设成石漠化治理科研成果的转化基地。
(五)抓好示范,以点带面。东城街道东金华居委马家堡地区位于东胜火车站旁边,离城区不足2公里,具有我区石漠化的典型特征,石漠化耕地面积1000亩,是我区商贸物流园区、工业园区可视范围,生态地位重要,可结合产业发展,种植经济林,打造成我区石漠化治理的示范片。区林业局、东城街道要很好论证,选对品种,如栽植晚熟李,间种金银花。一是可提升城市周边绿量,增加森林覆盖度,减少该区域石漠化耕地的水土流失;二是可调整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观光农业,带动周边乡村旅游;三是为东城油菜花旅游增加了一个观赏李子花、金银花的项目点,满足游客多元化赏花的需求。四是可提升火车站、商贸物流园区周边环境形象。五是该示范点离城区较近,基础条件较好,便于多元化的开发利用,具有示范效应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