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研究综述

2012-08-15 00:53耿有维
重庆行政 2012年6期
关键词:工业化工业深度

□ 耿有维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再次凸显了“两化融合”的重要性。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口号。此后,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崭新命题。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战略思想。胡锦涛同志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落实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总体部署要着力推进创新驱动……要着力推进融合发展,深化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集成应用。

“两化融合”反映出我国对信息化与工业化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切合当前信息化应用推进工作中的实际需求,体现了信息化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揭示了信息化和工业化相互发展,紧密依存的逻辑本质。“两化融合”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途径和迫切要求。

一、“两化融合”的内涵与意义

“融合”是一个比较抽象比较宽泛的概念,涉及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层次,因而研究者对“两化融合”内涵有多种表述。

姜奇平认为: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是生产方式内在矛盾发生、演变和转化的过程,融合的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结合起来。

周叔莲认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其内涵不仅是在工业部门应用信息技术,而是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应用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应用信息技术,在技术、产品、业务、市场等多个层次实行融合。

贾纪磊认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有四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战略的融合;二是指信息资源与材料、能源等工业资源的融合;三是指虚拟经济与工业实体经济融合;四是指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IT设备与工业装备的融合。

经过充分讨论,对“两化融合”的内涵,意见比较一致的表述是:

“两化融合”是指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使其融入到工业企业技术、产品、管理等各个层面,引发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生活方式变革的过程。

“两化深度融合”是指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信息产品、信息资源、信息化标准等信息化要素,渗透和融合到工业企业的研发、生产、经营、管理等所有领域中,形成新型的企业经营方式、组织形态和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推进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工业体系的过程。

“两化融合”的意义: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精髓就在于两化融合。我国必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进两化融合发展,这是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效途径。

研究者的表述略有不同。

“两化融合”即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在这里,工业化的需求是牵引,信息技术是主要驱动。做好这一点,“两化”不会是“两张皮”,会走向“融合”,达到目标。

谢立宏认为:依靠“新一代信息技术”这一我国大力发展的战略性信息产业为支撑,推动企业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效率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使信息化与工业化在战略、产业、资源、技术、管理等多个层次上,实现全方位、跨领域、一体化的深度融合,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实践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效途径。

工业和信息化部推进司司长徐愈认为:两化深度融合是提升企业市场力竞争的必然选择,是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动力,是推动工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有效手段,是促进区域间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优化工业布局结构、推动区域间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两化融合专委会副主任杨海成则认为:两化深度融合的目标是通过要素的渗透、融合、提升和变革创新,逐渐打造软硬一体化的工业装备,其最终目标是构筑新型工业体系,提升我国工业的能力和整体速度,提升竞争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使得工业化呈现出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特点,也给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樊会文认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引起工业经济至少三个方面的创新。一是产品创新。原有工业产品因融入信息技术而增强了功能、提升了性能,变成了价值更高的新产品。二是生产方式创新。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和生产信息系统创新工业生产方式,产生了柔性制造、网络制造、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等先进制造。三是商业模式创新。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在线检测、远程诊断、在线维护等新业务,制造业向服务化方向发展。这就是工业的转型升级的表现形式。

二、“两化融合”现状

2009年,为有效推进“两化融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先后设立了8个国家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摸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两化融合”道路,积累经验,逐步向全国推广。经过几年的工作,“两化融合”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

国务院参事、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曲维枝认为“两化融合”工作取得的成绩体现在:“工业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大幅提升,涌现出一批关键业务系统实现综合集成应用的本土企业,骨干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工艺、经营管理等环节的单项应用已比较成熟,关键业务信息系统集成应用开始全面起步。支撑两化融合的信息技术装备和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他认为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为:“一是两化融合总体上仍处于以局部应用为主的阶段,集成应用和协同应用水平亟待提高,信息化支撑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的潜力还远未充分发挥。二是面向新型工业化发展所需的生产性信息技术服务能力不足,我国信息技术企业大部分居于产业链下游和价值链低端,工业软件和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的提供能力仍然相当薄弱。三是支撑两化融合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仍然缺乏,芯片、电子元器件、基础软件等领域的绝大部分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由国外掌控。四是两化融合工作体系尚不健全,围绕支撑两化融合的相关资金、政策等方面尚未形成合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则从较宏观的角度总结了“两化融合”工作取得的成绩:“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二是推进信息产业做大做强,支撑工业转型升级。三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化,促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四是两化融合工作体系初步形成,工作机制逐步完善。”

史炜等人着重从政府作用发挥的角度提出了存在的问题:“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起点低;许多城市把两化融合单纯地作为业绩工程、形象工程;融合技术、融合业务及终端融合的产品结构失衡;两化试点省市规划思路陈旧,仍以传统工业的建设思想规划两化融合,使两化融合成为简单的上新设备、新项目,获取新投资的手段,而对融合的理解不足;发展机制的创新思想不够,过重强调政府的支持而缺少市场机制的引入。”

周剑认为:“工业企业两化融合的重点和切入点不清,路径不明,从而严重制约和影响了企业两化融合推进工作的实效性、信心和决心。”樊会文认为:当前影响两化融合的主要障碍及问题 “一是标准规范不统一的问题。现在工业企业的信息化大都正在步入综合集成阶段。标准规范不统一让企业吃了很多苦头,不同信息系统之间难以对接集成,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修改、升级甚至推倒重来。二是中小企业信息化面临高门槛的问题。越复杂的信息系统效益越高,投入也越大。中小企业则面临资金短缺、人才匮乏、技术和规模门槛等一系列问题。”

三、如何推进“两化融合”

对于如何推进“两化融合”工作,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作了很多研究。

曲维枝认为: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工作,要把两化作为一个整体目标,制定明确的目标任务和实施的政策措施,促进两化融合的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对信息化发展的认识,健全和完善“两化”深度融合的政策和引导体系,切实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深化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着力培养两化融合人才体系。

周剑认为:当前我国工业企业两化融合的重中之重就是要着力解决和突破“综合集成”这一难题,尽快推动有条件的大中型骨干企业迈入集成提升阶段,并进一步带动产业链条上中小企业的发展进步,以此加速实现我国工业企业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跨越式提升和突破,实现转型升级发展。具体讲,两化融合要着力抓好 “装备现代化”、“过程信息化”、“管理集约化”和“市场协同化”四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金江军认为:工业软件是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黏合剂”。要加强需求牵引,结合重点产业的实际需求来发展工业软件,逐步提高工业软件的国产化比重。要完善工业软件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强对工业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优化工业软件产业发展环境。要建设一批以工业软件开发、测试、产业化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工业软件的产业链。

樊会文认为应建立中小企业信息技术公共服务体系:“一是委托有能力有经验的服务机构加快建设中小企业急需的管理信息化、生产信息化、电子商务、研发设计应用平台,探索政府资助、市场化运营的商业模式,提高应用服务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二是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咨询、诊断、实施、维护等技术服务,推进软件服务企业与中小企业对接。”

史炜等人认为由于两化融合存在大量的技术投入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因此中国的两化融合在操作中必须在不同城市、不同经济区域和不同产业因地制宜地发展,不能一刀切。东部地区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高,可以优先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而中部地区可以强化工业化,打好信息化发展的基础。西部地区可以试点性地以农村信息化建设提高落后地区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善两化融合的社会经济基础环境。

四、“两化融合”区域目标

重庆:“两化”深度融合目标是在“十二五”期间加快发展智能工业,努力实现“六大提高”。即:提高装备现代化水平,使主要行业骨干企业生产设备数控化率达到60%以上;提高综合集成应用水平;提高服务型制造水平;提高电子商务发展水平,使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超过2000亿元;提高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水平,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应用比例达到50%以上;提高“两化”融合推进机制建设水平,主要行业骨干企业设立CIO岗位的比例达到90%以上。

上海:第一阶段:2009年到2011年,实现规划布局和重点突破,基本完成“两化融合”总体规划,推动信息技术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和骨干企业的创新应用。通过实施,“1010”工程,形成覆盖全市主要产业和重点区域的推进格局。第二阶段:2012年到“十二五”期末,实现全面推进和整体提升,基本确立以“两化融合”为主要特征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信息技术应用在产业各领域的全面渗透,基本形成适应特大型城市发展需要的现代产业体系,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走在全国前列。

浙江:“十二五”期间,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推进企业“两化”深度融合为着力点,聚焦十大传统行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狠抓四大任务、实施“八大工程”,从区域、行业、企业三个层面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新兴产业培育、社会服务支撑的巨大作用,不断提高浙江中小企业生存、发展、创新和竞争能力。

[1]谢立宏.两化融合路径:科技支撑聚焦创新[J].中国科技投资.2011年第10期

[2]白云川.两化深度融合构建产业链协同平台——“全国两化融合深度行(重庆站)活动”圆满结束[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11年11月

[3]曲维枝.加快两化融合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N].中国电子报.2012年7月13日

[4]苗圩.我国两化融合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新形势[N].装备制造.2012年第8期

[5]樊会文.树立创新服务理念,推动两化深度融合[N].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2年2月10日

[6]史炜、马聪卉、王建梅.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以融合类业务发展及业务模式探讨 “两化融合”的发展对策[J].数字通信世界.2010年第2期

[7]周剑.“综合集成”——当前两化融合的突破点[J].信息化建设.2012年第5期

[8]金江军.发展工业软件产业助力两化深度融合[J].软件工程师.2012年第4期

猜你喜欢
工业化工业深度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工业人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4.0”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