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靖雨 ,李利红,高 燕
(1.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 400672;重庆市南川区隆化职业中学校,重庆 南川 408400)
重庆市作为我国西部唯一的中央直辖市,在“富民兴渝”、“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等现实背景下构建学习型社会,这将对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对教育有很高的依存度,因为只有全民的教育素质得到提升后才可称之为学习型社会。然而,对于特殊儿童而言,其受教育权能否得到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习型社会构建的成败。而特殊儿童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是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需要,是对残疾儿童少年进行义务教育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也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有力措施。特殊儿童是年龄不超过18周岁,身心发展方面存有缺陷并导致其在某种程度上的适应困难,含有视力残疾儿童、听力语言残疾儿童、智力残疾儿童、肢体残疾儿童和精神残疾儿童。
特殊儿童由于生理或心理发展存有缺陷,导致他们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一定的适应困难,因此特殊儿童大多需要借助特殊学校接受特殊教育。而特殊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则是要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和特殊儿童教育的需要,发展特殊儿童的体力、智力和人格。
近些年来,重庆市狠抓特殊教育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1)在校特殊儿童大幅提高,自2006年以来,重庆市各类特殊学校在校学生一直维持在12000多万人。(2)特殊学校的专任教师自2006年逐渐增加,2006年专任教师数为584人,到了2009年则上升到699人,师资队伍在数量上得到了增加。(3)特殊学校增多,截至2009年,重庆市共有36所特殊学校,全市30万人口以上的区县均已设立或正在规划建设特殊学校。(4)特殊教育生均教育经费再创新高,如2008年,全市特殊学校生均教育经费达到了1070元。(5)办学形式灵活多样,除特殊教育学校接受特殊儿童外,在普通学校也设立了特教班。
虽然重庆市特殊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依然暴露出一些问题:(1)特殊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较低,教育观念、内容和方法还不能完全适应时代要求。(2)特殊教育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3)特殊教育投入依然不足,办学条件尚有较大改善空间。(4)特殊教育发展缺少配套支持保障体系,家庭和社会参与特殊教育不够等。(5)重庆市特殊教育总体水平并不高,特殊儿童受教育程度总体偏低,特殊教育体系并不完善。
横向对比全国特殊教育发展较好的北京、上海,可发现原因:(1)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教师数量上便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2008年北京市特殊学校有专任教师850人,上海市拥有1115名专任教师,重庆市则仅有670人,而重庆市同时期特殊学校数及其在校学生数要远远多于北京市和上海市;师资质量存在着差距,重庆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大多是从普通学校转过来的,很少受过特殊教育方面的训练,此外高校在特殊教育方面的科研工作,重庆市亦是远远不如北京市和上海市。(2)重庆市特殊教育发展方面不平衡。虽然全市30万人口以上的区县均已成立或正在规划建设特殊学校,然而重庆市特殊学校表现出了分布集中的现象,2009年,重庆市36所特殊学校有15所集中于主城九区,14所分布于主城区外的一小时经济圈内的区县,仅有7所在经济落后的渝东北、渝东南二区十五县的“两翼”地区。全市的特殊教育办学质量一般(其中以主城区的情况为最好),但农村乡镇、一般县和少数民族县的情况值得注意。无论在特殊教育的办学条件还是办学质量上,都存在相似的情况,即中心城区和区县城内好于农村乡镇。(3)特殊教育投入方面。重庆市特殊教育投入力度不够,部分特殊学校办学条件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全市特殊学校生均教育经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2008年全国特殊教育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中用于个人部分的便达到了10937.11元。
重庆市特殊教育虽然取得了很大发展,但是依然暴露出一些问题。对此,重庆市在继续发展特殊教育时,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特殊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坚持普及与提高并举,改革与发展并重,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残疾人素质、开发残疾人人力资源为目标,更新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师资、办学条件等支持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特殊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服务,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指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地市和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较多的县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鼓励和支持各级各类学校接受残疾人入学,不断扩大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特教班规模。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重视职业教育,加快推进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大力开展面向成年残疾人的职业培训。“规划纲要”同时指出,国家制定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地方政府制定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鼓励和支持接收残疾学生的普通学校为残疾学生创造学习生活条件;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采取措施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在优秀教师表彰中提高特教教师比例;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的资助力度,逐步实施残疾学生免费高中阶段教育。
全纳教育已成为国际上一种重要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思潮。许多国家在对全纳教育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已逐渐在构建理论和形成流派。全纳教育理论的形成对全纳教育的实践具有极大的现实指导意义。目前,我国已有一些教育研究人员正在追踪国际全纳教育研究的前沿领域,探究全纳教育研究的动态趋势,引进最新全纳教育理论,力图引起人们对全纳教育的认真思考,以促进全纳教育实践在我国能更好地发展。
全纳教育的实践在国外已有一段时间了。在其实践过程中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国外在开展全纳教育实践过程中,并不仅仅在喊口号,而是扎扎实实具体落实在行动上。教育研究人员深入到学校教育的第一线,与学校教师共同制定开展全纳教育的学校发展计划,并编制实用的“指南手册”来具体指导学校如何开展全纳教育。国外的这种模式,对我国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状况是一种很好的反照。
学习型社会,其基本特征是善于不断学习,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其核心内涵是全民学习。而特殊儿童因为其身心缺陷,往往是被教育遗忘的角落。特殊儿童受教育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习型社会创建的力度。因此,在学习型社会背景下,重庆市发展特殊教育应注意以下几点。
特殊教育作为教育和残疾人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旨在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同时,提高特殊儿童的综合素质,以弥补其身心方面的缺陷,并注重开发其潜能,以此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勇于面对挫折。这就需要政府对其关心和支持。回顾重庆市特殊教育的发展及其所取得成绩,离不开重庆市党政机关及其教育相关部门单位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是特殊教育的重要影响因素。“十一五”期间中央在中西部地区投入专项投资约6亿元,其中建设工程项目投资约4.5亿元,必备教学、康复训练设施配置投资约1.5亿元。中央专项投资对县级新建学校建设项目重点给予倾斜,每校按300万元进行补助,原则上不要求地方配套。重庆市政府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基础上,加强对全市,尤其是贫困区县特殊教育的支持力度。
“随班就读”的办学模式在国外随着全纳教育思潮的泛起而广泛运用于特殊儿童教育中,旨在加强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融合。而重庆市已制定了一系列开展“随班就读”的规定,并进行了大规模“随班就读”的实践,总结出了许多丰富的“随班就读”的经验,正在逐步形成以大量在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以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教育格局。至少,现在残疾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学习已不再成为新闻。我国开展“随班就读”已有十几年的时间了,但“随班就读”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如忽视特殊儿童自身的特点,硬搬“随班就读”模式往往适得其反,造成了大量的特殊儿童“随班就坐”而非“随班就读”,最终导致特殊儿童学习效率低,并加大了同普通儿童的隔阂。虽然“随班就读”的教育形式还不是全纳教育思想和特殊教育实践的全部,但是,“随班就读”却为特殊教育发展奠定了发展基础,一是加强了普通儿童与特殊儿童的融合力度,二是丰富了教育体制。这些都有利于特殊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重庆市特殊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已有了一定的规模。到2020年,国家要基本实现地市和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较多的县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为此,重庆市在早些年已经开始这项工作了。重庆市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普通学校同样接受特殊儿童就学,全面提高特殊儿童教育水平。然而,循学制往上特殊高等教育体系和循学制往下学前特殊教育并不是很完善。因此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重视职业教育,加快推进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同时还要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就成了重庆市特殊教育发展的目标。
特殊教育若要得到较好发展,就必须有一支稳定且有能力的特殊教师队伍。而当前,在特殊教育领域中,师资队伍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首先是数量不足,2008年重庆市特殊教育中教职工数为802人,专任教师数670人,到了2009年,专任教师数虽然上升至799人,但是同北京、上海等特殊教育发达地区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其次,教师特教技能不足,好多没有接受过特殊教育的正规训练。因此,政府应重视特殊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他们的培养和选用,保证他们的福利待遇,提高其社会地位。
结合“规划纲要”的精神和全纳教育的思潮,政府应在加强对特殊教育的关心和支持、拓展特殊教育多种办学形式、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来推进特殊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并为重庆市创建学习型社会做出贡献,争取到2020年,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
[1]朴永馨.特殊教育概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2]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郭为藩.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M].台北:文景出版社,1984.
[4]方俊明.特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009年重庆教育发展报告[R].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
[6]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2009)[R].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7]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2008)[R].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8]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2007)[R].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9]柳树森.全纳教育导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
[10]梁占锁,马秀杰,贾晓敏.河北省随班就读残疾儿童体育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