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共识 科学发展:解读2012年“两会”财经热点

2012-08-15 00:43本刊编辑部
财政监督 2012年12期
关键词:两会小微委员

■本刊编辑部

2012年是“十二五”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今年召开的“两会”也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财政工作确立了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稳中求进的方向。为更好地领会“两会”精神,更有效地开展新一阶段的经济财政工作,本刊特以国民关注的财经领域六大问题引入,通过聚焦领导决策层、代表委员、专家学者等多方声音、观点,全面深入解读“两会”经济财政热点,以飨读者。

稳中求进——国民经济发展如何普惠民生?

2011年是“十二五”时期的开局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我国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呈现增长较快、价格趋稳、效益较好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全年国内生产总值 47.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公共财政收入10.37万亿元, 增长 24.8%; 粮食产量57121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城镇新增就业1221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8.4%和11.4%。这一系列增长数字不仅仅说明2011年国家经济财政工作卓有成效,实现了“十二五”时期的良好开局,数字背后更体现出党和政府大力发展“民生经济”的执政施政理念。

关注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发展经济的起点和落脚点,也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2011年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上浓墨重彩,成效卓著,据统计,2011年全国财政用在与民生直接相关的支出合计38108亿元,用在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支出合计29342亿元,即目前公共财政支出的大约三分之二花在了改善民生上。而今年“两会”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胡锦涛主席同江苏代表团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人民幸福同步提升。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安排今年工作时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列在九大任务之首,而这一首要任务的根本立足点是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是今年工作的重点。消费需求即是民生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发展民生经济,与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转方式、抓改革、实现中国经济平衡可持续发展,实则是同一进程的不同方面。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这是重大的政策取向,且不但是今年的工作重点,还是“十二五”期间经济工作的战略基点。面对国际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上升,以及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等复杂的经济变局和形势,解决发展中深层次矛盾的突破口和方向便是着力发展民生经济,让民生和经济发展真正实现良性互动。

稳中求进,这一2012年经济发展的主题词,是“十二五”承前启后关键之年继续发展民生经济、实现国民经济发展普惠民生的总路向。稳,不是停滞,更不是后退,而进也不是冒进,不是单纯以GDP论英雄的速度崇拜。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10%左右,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同时,要在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和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其中,7.5%的GDP增长预期目标——八年来首次低于8%,则是2012年“稳中求进”最重要的经济量化指标,成为“两会”以来热议的焦点。

政府工作报告对于7.5%的GDP增长预期目标给予着重说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略微调低,主要是要与“十二五”规划目标逐步衔接,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以利于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发展,同时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转方式、调结构既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关键,也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中亦明确表示,由于欧债危机、外部市场萎缩,中国经济有下行的压力,调低速度主要是为了结构调整。就是要真正使经济增长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增长,真正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真正使中国经济的发展摆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和污染环境,走上一条节约资源降低能耗,保护生态环境的正确道路上来,真正使中国经济的发展能最终惠及民生。

代表委员们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热议“7.5%”,认为这一部署突出体现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稳中求进总基调,代表委员们普遍认为,今年GDP增长目标有所下调,既是适应世界经济发展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的务实举措,更是为了给全年经济工作突出主题、贯穿主线预留更大空间。“适当调低增速预期目标,有适应形势变化的考虑,但更多的是种导向,那就是引导地方政府不要过度追求速度,把工作重点转向调整结构和提高效益,为转变发展方式留足空间。”全国政协委员、商务部原部长助理黄海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行长杨子强认为,主动放缓经济增速,使增速向合理区间回归,有利于稳定物价,更是为经济转型创造条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刘树成则认为,7.5%的目标的提出释放出的政策含义即是中国经济要从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型。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灯塔民族社区党委书记刘荣喜说:“经济发展说到底是为了人的发展,经济增长应该最终惠及民生。调低GDP增速目标有利于把更多精力放在改善民生上。”

相关专家学者也认为,7.5%这一目标是合理的,也比较接近中国目前的现实状况,当前不是要拼命地往上滚动经济增长指标,而应该是让经济增长指标的结构铺得更均衡更合理,不要形成过高增长的偏好。也有专家认为,7.5%应理解为一个导向型目标,从目前我国经济运行态势来看,今年的GDP增速应该不会低于这个数字。主动调低了经济增长目标,说明我国经济增长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意在引导地方政府不盲目追求GDP,注意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7.5%,不仅仅是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与“十二五”规划目标衔接的直接反映,更是旨在引导各方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也正是推动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求进”的题中应有之义。故要做好2012年的工作,必须深刻理解7.5%的含义,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真正使国民经济发展最终惠及民生,实现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良性互动。

把握好“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大力发展民生经济,首先要在稳增长上做文章。稳增长,就是要坚持扩大内需、稳定外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努力克服国内外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及时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保持经济平稳运行。7.5%是稳增长的重要量化经济指标,而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则是稳增长的根本立足点及工作重点。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从构建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和优化投资结构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快构建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从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完善鼓励居民消费政策、大力发展服务业、扩大消费信贷、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改善消费环境等方面进行了部署。二是不断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稳定增长,促进投资和消费良性互动。

把握好“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大力发展民生经济,控物价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是关系群众利益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工作。由于当前导致物价上涨的主因发生了变化,由前期的货币过度供给转为多方面成本推进,而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的回落会相对缓慢,所以在今年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内,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这也是政府将今年物价上涨目标确定为“控制在4%左右”的原因所在。专家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当前我国物价上涨的压力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国际货币宽松造成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农业基础薄弱带来的农产品价格上涨,步入老龄化社会导致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经济结构粗放引起的物流成本与环境治理成本增加等。而针对上述情况,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三条应对措施,一是“增加生产、保障供给”,是为了缓解农产品的供给不足;二是“搞活流通、降低成本”,是为了降低物流成本;三是“加强监管、规范秩序”,则是为了排除非市场因素对物价的扰动。与2011年相比,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了“有效管理市场流动性”的要求,增加并突出强调了要降低物流成本。故要在有效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管好货币信贷总量、促进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的基础上,搞好价格调控,防止物价反弹。

把握好“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大力发展民生经济,要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大农业生产补贴力度,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11年中央财政“三农”支出比上年增加1839亿元,超过了1万亿元;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连续5年超万亿斤;解决了6398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60万无电地区人口的用电问题。近年来,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家出台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之多,政策扶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新农村建设逐步推进。在进一步加大“三农”政策力度的同时、在越来越多的真金白银投入“三农”中时,今年两会更加重点关注“还权于农”。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是法律赋予农民的财产权利,任何人都不能侵犯。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也承诺在其任职最后一年,政府要完成几件重要的事情,其中就包括制定并出台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真正保障农民承包地的财产权。只有尊重和保护农民以土地为核心的财产权利,保障农民进城后的公民权利以及农民享受公共服务的权利,才能真正使农民生活殷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稳中求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民众福祉,是国民经济的普惠民生、是政府提供更完善的公共服务。从教育投入占GDP的4%,到PM2.5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安排500亿元,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困难地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到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亿,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提高都是让公众在教育、环境保护、社保等领域享受更健全的保障。而这更是代表委员重点关注的对象,例如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共收到6069件提案(其中立案5651件),264件涉及“稳定物价”,236件涉及“三农”问题,578件涉及节能减排和资源、环境保护。这都与稳中求进、民众福祉息息相关。

减税惠民——财政工作有何新作为?

个税提高免征额、减免小微企业税负、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启动……2011年中国税改大幕开启,“结构性减税”不断进入公众视线。很多经济学者认为这些举措表明,我国正进入“减税通道”。进入2012年,减税更是各方热议话题,在此次“两会”中,减税惠民已成为决策领导层、代表委员以及专家学者、社会民众诉求的共识。如何建立正确有效的激励机制,制定更加合理的结构性减税政策以及更加科学有效的配套制度建设,实现更为公平的分配方式以回应越来越多的民意呼声,成为新一轮税改的大趋势,亦是此次“两会”关注的焦点。

不少代表、委员在“两会”中呼吁减税,提交了关于减税的提案和议案。全国人大代表、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表示,应总体降低企业税负,并继续提高个税免征额;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剑阁在提案中称,大幅度、大范围减税不仅是当务之急,而且力所能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称,政府收入占GDP比重已经不低,对小微企业的减税力度还可加大;同时他认为在实际工作中,许多税收政策的调整体现了减税和增税两个不同观念的战略博弈,而未来不仅应在文件中继续坚持“结构性减税”的战略,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落实这个战略。

实施结构性减税,也已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部署:实施结构性减税,认真落实和完善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两会期间的新闻发布会上亦明确表示今年将进一步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减轻企业和居民的负担,落实好已经出台的各项减税措施。这些减税措施具体包括减轻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税收负担;加大税收政策支持力度,落实新的个人所得税法,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和调整税率结构;稳步推进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扩大物流企业营业税差额征税试点范围;实施较低进口暂定税率等。与会代表和委员普遍认为,当前政府提出2012年实施结构性减税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是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正确选择。

而当前财政政策和财政工作还有哪些亮点,也成为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热议和民众广泛关注的焦点。今年继续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除了进一步完善结构性减税,减轻企业和居民的负担,积极的财政政策还将落实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努力提高消费能力;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实施好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的系列财税政策;实施好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大对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的投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尤其是要大力支持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发展。

此外,透过政府工作报告和预算报告可以发现,今年预算安排中民生财政色彩更加鲜明,与百姓直接相关的民生支出同比增长近两成,尤其在教育支出方面,汇总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中安排用于教育的支出,以及其他财政性教育经费,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约2.2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4%以上。“这个目标充分反映出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上海交通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所所长王曦委员表示,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困难地区困难群体教育投入不足等情况得到有效缓解。同时,今年财政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将进一步加大,将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引导地方、创业投资企业以及其他社会资金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的支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也是今年的工作任务之一。一是进一步完善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二是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三是推进税收制度改革。其中在税制改革方面,直接税和间接税的比例问题、房产税改革问题等也引起多方关注。在回应“间接税比重大是否带来商品价格含税高”这一问题上,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表示,商品价格中不但含流转环节的间接税收,也有企业所得税、房产税等直接税收,都分摊到成本中并通过价格来体现。“不能简单只拿间接税占税收总收入比重来衡量商品价格中的含税量高低。”同时,他指出直接税和间接税的比例问题将在未来税制改革中逐步调整,总的方向是进一步增加直接税比重,逐步降低间接税比重。近几年的税制改革正在朝这个方向做,如增值税转型改革、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房产税改革试点、完善车船税制度以及推进财产类税制改革等。此外,地方政府债务逐步分类纳入预算管理,进一步加强“三公”经费预算的编制和执行管理,大力推进建立和完善厉行节约的长效机制,落实好最低工资制度,促进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的机制等也成为今年财政工作可期的亮点。

而对于今年的财政预算报告,代表委员则普遍认为其可读性和精细程度都有所提高,公开透明度显著增强,特别是很多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公开了“三公经费”支出情况,充分体现了财政为民、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的决心。这一切都让人有理由相信2012年财政工作的利民惠民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住有所居,民有所依——如何促进房价合理回归?

房价过高,上涨过快,是近年来关注度最高的问题之一。房价问题、房地产宏观调控也是每年两会的最热话题之一,今年亦不例外。就继续房地产调控,进一步巩固调控成果,促进房价合理回归,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体现出三大调控点。

一是提出“严格执行并逐步完善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的政策措施”。这已是政府工作报告连续第三年指出“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早在2010年本轮房地产市场调控启动伊始,中央就明确提出遏制投资投机性需求,而随着调控不断深化、效果逐步显现,中央又将遏制投资投机性需求纳入制度化调控轨道。而相关人士解读报告中提到的“逐步完善”则表明要对合理住房需求给予保护,不排除“限贷限购”政策在局部进行适度微调的可能性。二是提出“今年继续搞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表示,2012年我国保障房将新开工建设700万套,虽然数量比去年的1000万套有所减少,但实际在建工程量巨大,资金投入也将超过去年。保障房建设的全面开工是解决城市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的切实之道,同时增加了市场房屋供给,不仅改善民生,也有助于稳定房价。三是提到“加快建设城镇住房信息系统,改革房地产税收制度,促进房地产市场长期平稳健康发展”。这是政府首次将住房信息系统建设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中阐释的完善调控政策的三项措施表明了今年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走向,除了坚持 “限购限贷”外,利用更为市场化的税收等政策来调控市场也在报告中进一步明确,说明房地产宏观调控把房地产税收放在一个更为重要的位置。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两会”期间的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将适当扩大房产税试点范围,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并表示,推进房产税改革试点有利于引导居民合理的住房需求、有利于促进进一步发挥税收的作用来调节收入分配。

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管理则是房地产宏观调控这一焦点中的焦点。杜绝保障性住房的投资用途、解决保障性住房资金难题、合理划定市场和保障界限、完善后期管理等方面都需要加强和完善保障性住房的制度设计来保证落实,“两会”代表委员就此问题纷纷建言献策。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李稻葵等多位政协委员建议,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破解融资瓶颈。全国政协委员刘克崮认为,应该从整体体系构造建设上重点把握保障性住房的发展方向,科学合理制定政府和市场的定位,基本住房只能是消费品,不能是投资品。徐力群代表认为,应加快住房保障立法进程,明确政府在住房保障上的公共服务职能,以及基本的保障和分配模式。建立有硬性约束的退出管理制度,如建立系统性的社会信用体系,加大违规成本。代表委员们表示,保障房制度还在起步阶段,今后应将其作为一项公共服务加以持续完善。

通过“两会”解读出,打击投机、加大供给、改革房产税收制度、加快保障房建设等制度化调控手段是下一阶段政策的亮点,房地产市场调控长效机制将不断健全完善。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表示,今后继续坚持房地产业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不动摇,并抓紧研究促进房地产业长期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努力增加普通商品房的供给能力,特别是增加中小户型、中低价位住房的供给,坚决抓好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促进房地产业能够长期健康稳定发展。住建部部长姜伟新也表示,今年年内个人住房信息系统肯定会推出。第一步是实现40个重点城市个人住房信息系统与住建部联网。而该系统的落成将为加快推出房产税等房地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奠定基础。在政府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放松的形势下,调控效果将越来越明显。随着个人住房信息系统联网等措施的落实,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将逐步建立、完善。而这都将有利于促进房价合理回归,“住有所居,民有所依”可期。

缩小收入差距,改革收入分配——橄榄型社会还有多远?

“在我任职的最后一年,政府还将要做几件困难的事情,一定要做,努力做好,而不留给后人。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时如是说。在此前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指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抓紧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而对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问题,已非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2010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2011年关于收入分配改革,政府工作报告浓墨重彩,通篇用了九段话的大篇幅进行阐释与强调。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明确提出,“抓紧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收入分配,事涉公平正义,事关政府良知,正如温总理所称“如果说做大社会财富这个‘蛋糕’是政府的责任,那么,分好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就是政府的良知”。而分好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坚持的一大原则就是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

2011年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GDP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财富“蛋糕”已经足够硕大。在分好社会财富这个“蛋糕”上,我国也已经取得显著进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11年城镇新增就业1221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8.4%和11.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速为1985年以来最高,连续两年快于城镇居民;各地普遍较大幅度调高最低工资标准;连续第7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全年人均增加1680元,5700多万人受益;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以及部分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对全国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等8600多万名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扩大中等收入者所占比重。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从2000元提高到3500元。降低900多万个体工商户税负。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比2009年提高92%,把更多农村低收入人口纳入扶贫范围。

然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国民收入差距拉大,财富过度集中的趋势愈加明显。国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是不争的事实,多家研究机构测算的基尼系数都已超过警戒线。今年新华网联合百度新闻推出的“两会调查”结果也显示,缩小贫富差距高居关注度第一位,成为当前百姓最迫切的愿望。收入差距过大,居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既导致经济增长的内需动力不足,也有损于民众的利益,不利于社会稳定,故深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贫富差距已经刻不容缓。今年“两会”前夕,从31个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发现:江苏等14个省份表示,将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此外,山东等14个省份表示,要提高低收入群众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这表明28个省份已经将分配改革提上重要议程。而在今年全国 “两会”上,无论是政府工作报告还是代表委员的提案议案,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一直是关注焦点。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面除了强调抓紧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还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部署: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的全民共享机制。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促进机会公平。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有效保护合法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中强调,在收入分配当中,特别应该把握好三点:首先,就是要为所有的人创造一个学习、就业和创业的均等条件,让他们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其次,要关心弱势群体的生活。一个国家如果弱势群体生活状况得以改善,那么整个国家群众生活的状况也会得以改善。第三,要重视财政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使共同富裕建立在制度的基础之上。此前,李克强副总理在《求是》杂志上撰文,称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多渠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

而代表委员热议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问题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形成共识:一是做加法——即增加人民收入,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盟中央经济委员会主任郑功成代表认为,增收重在中低收入群体,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当前我国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努力的方向。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苏宁电器董事长张近东提议借鉴“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补贴政策实施过程中积累的成熟经验,向低收入人群发放“消费补贴券”,以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资料需求。二是做减法——即通过减税减轻国民负担,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减轻人民后顾之忧。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朱征夫委员认为在个税等直接税降下来的同时,间接税改革也应跟进。也有学者认为,缩小收入差距应充分发挥社会保障体系支撑市场经济运行的“稳定器”和“安全网”作用。三是做乘法——即通过制度杠杆调节分配,解决不公平问题。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即是利用制度之效调节分配的部署,得到了代表委员的认同。发挥财税体制在再分配中的杠杆作用也得到代表委员的广泛关注。

决策层频频喊话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壮大中等收入群体,代表委员热议缩小分配差距问题、凝聚分配改革共识,说明中国正在努力改变财富分配失衡、收入差距过大的局面,正在向橄榄型社会一步步迈进,有经济学家认为,这也将成为中国未来30年从国富到民富转型的起点。

突破发展困局——小微企业如何大作为?

小微企业是今年“两会”广受关注的焦点之一。不论是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小微企业的多方政策支持,还是代表委员的纷纷建言,小微企业的发展问题在今年“两会”上得到各方的高度重视。小微企业缘何如此备受瞩目?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发展现状如何?“两会”又为小微企业的发展带来哪些利好政策及新的契机?

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微企业发展迅猛,占全国实有企业总数的99%以上,提供了80%的城乡就业岗位,最终产品和服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以上,上缴税收占全国企业的50%以上。中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关乎国计、惠及民生。今年年初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亦明确指出,小型微型企业是提供新增就业岗位的主要渠道,是企业家创业成长的主要平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然而自去年以来,小微企业面临融资难、用工荒、高成本、汇率升值等多种因素叠加交织造成的生存困境,出现了“老板跑路”“企业倒闭”等艰难情况。如何着力突破小微企业发展困局,营造小微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社会环境,成为本次“两会”的焦点问题。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小型微型企业,提出多方政策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就小型微型企业税费重的问题,提出“认真落实和完善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针对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出“加强对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需求的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规范发展小型金融机构,健全服务小型微型企业的体制机制”;就小微企业招工难的问题,提出“重点扶持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创新型科技企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另外在产业政策方面,为促进小微企业的转型升级,提出“落实并完善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激发科技型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活力。”

帮扶小微企业突破发展困局,真正推动其发挥在国民经济增长方面的大作用已成共识。从减少体制障碍给小微企业以长期扶持到推动金融创新多渠道服务小微企业,从加强财税扶持为小微企业“输血”到引导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转型升级之路,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为小微企业突破发展困局“支招”。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建议,各类金融机构应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帮助企业打开销路;保证中小企业资金链的通畅,缓解已经出现的三角债或多角债;完善外汇储备管理机制,鼓励中小企业“走出去”;把抵押业务扩大到农村,帮助更多小微企业得到发展。民建中央副主席、经济学家辜胜阻认为,要实施全方位的政策引导,通过减税、减费、减负等方式提高民间资本回归实业的投资回报等。东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艾洪德代表认为随着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增长转型的迫切需要,对垄断行业进行改革和放宽民间资本准入门槛已经迫在眉睫,应抓紧时间制定实施细则,尽快将“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新36条”落到实处。全国人大代表、浙江飞跃集团董事长邱继宝建议,应尽快设立国家中小企业银行。全国政协委员梅兴保也表示中央金融管理部门要放权,让地方政府有权制定地方金融机构准入、监管的有关标准。波司登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德康代表认为助力小微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还是要从根本上提高小微企业的创新发展能力,例如行业龙头企业可以为小微企业提供创新和技术支持。代表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认为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小微企业定会有更好的发展、必将有大作为。

《“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工商登记中小企业户数年均增长8%,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户数年均增长6%,中小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8%,形成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知识产权创造优势和知名品牌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是经济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当前面临一定发展困局的形势下,“两会”中已经释放出明确的信号继续大力扶持小微企业,宏观政策已从顶层设计上适当倾斜,这就需要地方上更好地落实,积极地引导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式,走“专、精、特、新”的发展之路。

冀望改革——如何攻坚克难,让中国更有竞争力、民众更加幸福?

改革,成为今年“两会”的又一大关键词。两页半篇幅、近70次出现“改革”字眼,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以引人注目的篇幅,发出了继续全面推进改革的强烈信号——“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正确抉择。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胆探索,以更大决心和勇气继续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各项改革,破解发展难题。”理顺五大关系,攻坚六大重点,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进行了具体深入的部署,引起“两会”代表委员的强烈共鸣与广泛深入讨论。

所谓理顺五大关系,具体说来即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理顺中央与地方及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更好地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深化土地、户籍、公共服务改革,理顺城市与农村的关系,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事业、收入分配等改革,理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有效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推进依法行政和社会管理创新,理顺政府与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关系,建设服务、责任、法治、廉洁政府。

代表委员认为,这五大关系涉及政府职能转变、财税体制改革、城乡统筹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管理等几个层面,基本涵盖了当前我国发展中遇到的焦点、难点,也是改革的突破点,这五大关系都涉及了比较深层次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中央的许多具体方针政策就难以落到实处。故代表委员认为,必须仔细研究,统筹推进,切实理顺这五大关系,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

“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取决于改革。”有代表委员高度肯定了改革的重大意义,认为改革不仅解决今年中国经济的问题,更会激活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潜力和活力。“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改革的方向决不会动摇。”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也明确指出,“改革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我们的职责所系、任务所在。”而政府工作报告将这份责任更加明确,具体部署了今年政府攻坚克难的改革重点。

所谓攻坚六大重点即政府工作报告中部署的今年改革的六项重点任务,包括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深化价格改革;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推进政府改革。代表委员认为,既要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领域改革,也要找准突破口,不失时机地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其中“政府改革”这一关键词是五年来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亦说明政府改革是当前推进全面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梳理近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从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到“加快推进政府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思路更加明晰。代表委员表示,明确提出推进政府改革,既是对会内会外改革呼声的积极回应,也是进一步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的必然要求,必须切实加快推进,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条件。有委员强调说,改革要有实际行动,改革需要重点突破。同时,不少代表委员在审议讨论中表示,政府改革是在一个利益关系协调的背景下进行的,需要在高层次、超脱于部门利益的改革上下工夫。进入“深水区”、“攻坚期”的改革进程,更要注重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代表委员认为政府改革是改革的关键和攻坚的重点,其重要性在“十二五”期间会越来越突出,所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加快推进政府改革”,并明确部署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强廉政建设、严格依法行政、严禁领导干部插手政府采购、加强行政监督等8个方面的内容,从顶层设计上指明政府改革的方向。而这也正是代表委员的心声。有代表委员指出,当前的改革更需要顶层设计,不能再继续摸着石头过河。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应注重顶层设计,激发社会对于改革的信心与热情,才能凝聚共识、凝聚改革力量。注重各项改革措施之间的协调性、连续性,避免决策之间出现矛盾、牵制,最大限度减少改革阻力。同时,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始终把基层和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作为改革的原动力,实现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良性互动。

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也明确表示,改革只能前进,不能停滞,更不能倒退,停滞和倒退都没有出路。代表委员们认为,只有以更大决心和勇气继续全面推进改革,才能扫除体制机制障碍、着力解决当前发展难题,才能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为未来发展提供持久动力的需要,才能调整优化利益格局、克服改革发展重重阻力,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动力,使改革发展的成果真正为民所享。

猜你喜欢
两会小微委员
图片报道
小微课大应用
省政协委员抗“疫”书法选
小微企业借款人
代表委员履职身影
小微企业经营者思想动态调查
解决小微金融机构的风控难题
代表、委员风采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