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荣
(赤峰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高校历史课程提高效率的几点探索
刘海荣
(赤峰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提高课堂效率,关键在于把握课堂的几个环节:首先,备课要充分,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同时要明确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其次,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奠定了高效课堂的基础;第三,上课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核心;第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具体高效.
充分备课;师生关系;精心上课;多媒体使用
随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效率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许多一线教师为此曾作出大量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了几点经验,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体如下: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在教师水平、教材内容和学生基础已定的情况下,备课是教师能否上好课的前提.教师能否认真备课和善于备课,也是能否迅速提高教学水平的主要环节.教师在备课中应本着遵循教学目的决定性、教材内容的规定性、教材对象的可接受性、教学方法的适应性以及教学过程的教育性的原则,做到两个“吃透”.首先是吃透教材,在备课过程中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通读教材,研究和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思想内容、知识基础和基础训练的要点,从而确定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以便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目标做必要的准备工作.其次是“吃透”学生.在掌握教材的基础上,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知识基础、智力水平、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差异情况等,从而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第三,明确教学目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来备课、上课.如果每节课教学目标不明确,教材的处理、课堂的结构等都会失去依据,其结果只能是教学内容不是面面俱到、详略不分,就是喧宾夺主,杂乱无章,从而就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每节课前最好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出示给学生,然后由教师把应教的内容根据课标要求转化为一组组面向全体学生的序列性较强的问题,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动机和行为.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中,教师是主体,仿佛是历史知识的灌输器,而学生是知识的容纳器,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灌输.不少教师在授课时,只习惯于一切从本本出发,而忽视学生.如果教师不去研究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情况,不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那么课堂教学的适应性就会大打折扣,课堂教学的高效更无从谈起.而在时下的新课程理念中,教学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听,在课堂上应该更加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首先,教师需要“俯下身”,当老师降低自己的“身份”,真正和学生平等交流时,师生之间才能产生融洽的情感.师生间的民主平等、相互信赖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学习课堂.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有意提出或设置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并专门辟出课堂时间进行师生大讨论,这里没有老师,没有学生,只有正确与错误,有时因为一个问题,师生常常是争得面红耳赤,而就在这样的讨论中知识得以巩固和深化,师生间的关系也变的融洽和谐.
好的课堂不仅有质而且要有量.高质量的课堂要求教师既有既定教学目标,又能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进行教学.首先,教师要优化课堂时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中有所提高.教师讲解问题不在多少而在精要,组织讨论不在花哨而在实用,合作互动不能天南海北而要联系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稍有教学经验的老师都知道:一节课学生思维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前5分钟到20分钟.所以,课堂教学要提高效率就要把握时间分配.珍惜时间不是教师急不可待地把课堂内容讲完,而是要多给学生时间思考.教师可根据不同课型安排教学过程,调整教学方法,保证在最佳时段内完成主要任务、解决关键问题,然后再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或讨论等,使教学过程一直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进行,保证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内均有所获.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自己应心中有数,哪里该启发引导,哪里该讲解,哪里该重点强调,教师应把握好“讲”的尺度,千万不能什么都讲,什么都问,漫天撒网,挤掉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叶圣陶先生说过:“假如学生能够‘领悟’了,能够‘研究’出来了.就无须教师的‘讲述’了”;教师应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善于发问,充分发掘课堂上学生生成的包括错误在内的教学资源,让学生真正融入历史学习当中.我在教学过程当中,经常采用分组辩论方式,让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讨论.例如2011年3月发生在日本的大海啸,引起世界关注.当时我正好讲中国近现代史中抗日战争部分,上课时我刚刚开个头,很多学生就开始对日本大海啸议论纷纷,征求我对此事的“态度”.此时若按预先备好的课按部就来讲的话,就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了.我顺势提出一个问题:日本是我们一个关系特殊的邻国,历史上侵略过中国,给我们造成巨大灾难,对于其发生的灾难,我们的态度是什么呢?是伸出援助之手还是幸灾乐祸?我让学生结合中日之间的友好交往、现代中日之间的经贸往来、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现实问题以及对中日关系发展的瞭望等问题来谈.很多学生的见解超出老师的预料.活跃的课堂气氛、激烈的辩论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传统的历史教学仍局限于“一册课本,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不易调动学生的积$性.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以计算机为核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历史教学注入了新的力.多媒体集文字、资料、图案、动画、视频、声音特效于一体,再经由电脑表现出来,将历史知识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静为动,无疑是历史教学二段的一次质的飞跃.
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节省教学时间,扩大信息量,优化教学过程.历史知识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方面,因历史教材内容繁多、体系庞杂,历史课的信息容量大,板书提纲多,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通过板书图表,或语言表达的方式来讲解历史知识体系及复杂的关系,但限于教学时间和板书篇幅,不可能揭示得淋漓尽致.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已在课前将教学需要的板书提纲、知识结构、历史地图、图片、录象等制作好,在讲授过程中适时展示出来.这无疑大大节省了讲解、板书、绘图的时间,可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
运用多媒体,还有利于教学成果共享和交流,从而提高老师的备课质量和效率.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能轻松地聚集起尽可能多的历史资料和信息,并能快速、便捷地加以利用,其巨大的信息存储能力和快速检索功能,使每一位历史教师拥有了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并能够快速地查找到急需的资料为教学服务.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取他人之长,共享他人教学成果,也可以让别人来分享我们的工作成果.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思维方式,在具体分析教材、处理教材及板书设计等各个环节上,都会有自己的观点及意见.共享他人课件的过程也就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过程.这样的交流无疑对提高备课质量是大有裨益的.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要倾注全部的爱心和热情,对教育对象一视同仁,在给优生“锦上添花”时,一定要注意为中间生和暂时差生“雪中送炭”,使其向优生转化.教师的期望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这些方式都让学生从中体验到了快乐,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就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主动去发现探索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G642.3
A
1673-260X(2012)11-0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