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蒙学教学方法研究

2012-08-15 00:43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16期
关键词:蒙学写字时期

张 静

(滁州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安徽 滁州 239000)

明清时期蒙学教学方法研究

张 静

(滁州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安徽 滁州 239000)

明清时期的蒙学,在各方面都趋于成熟.在教学方法上,既呈现出多元化的特色,同时也有自己的创新.这些对于我们今天在基础教育仍然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在明清时期,在蒙学的教学方法上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这些都对我们今天改进基础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明清;蒙学;教学方法

中国古代蒙学教育发展经历了两千多年,从教法上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先秦到隋唐时期,这是中国古代蒙学教育教法累积经验的时期;第二阶段,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蒙学教育教法理论建设的时期;第三阶段,就是明清时期,由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在各个方面都已经拥有了比较丰富的资源,这就使蒙学教育教法比以往各朝享有了更多可以借用的经验,从而更加趋于规范,也更加多元化,同时在教法经验上也有了更成熟的思想.

1 教法的多元化特色

明清时期蒙学的实际教学工作,既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方法,重注入,不重启发;重背诵,不重理解;重训练,不重兴趣.同时这个时期也出现了不少总结前人经验,专谈蒙学教学方法的著作,如王守仁《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吕坤的《社学要略》等,这些著作对于明清时期的儿童启蒙教学,特别是识字、习字、读书、作文各个环节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而这些基本的技能是蒙童学习首先必须掌握的,对于大多数蒙童来说也是今后谋生所必须具备的,其中有很多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今天总结参考.

1.1 识字教育

自古以来,识字教育都是人们能够读书、写字、写作的基础,所以在常规的知识教育中一直处于首要的地位,古代蒙学也一直十分重视.许多蒙学家都认为童蒙在入学之后,应该首先教他识字、正音、训义,而不是教习句读,并且识字从一开始就应该规范,否则将来作文造句就会受到影响.王筠在《教童子法》中说:“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能识二千字,乃可读书.”[1]在识字教育中,“三、百、千”这三本书每本生字不逾千,合之正好两千多生字,还有一定的重复率.所以教读“三、百、千”,能够巩固生字的教学成果,这是识字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明清时期对于识字教学的方法大体有以下几种:(1)指物识字.即通过分析字形来带动识字的一种方法.因为汉字大部分是合体字,其中形声字又占大多数.形声字的造字规律非常明显,即使蒙童也容易领会.如王筠主张:“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识‘日’、‘月’字,即以天上日、月告之;识‘上’、‘下’字,即以在上、在上物告之.”[2]这种以具体事物的形象带动识字的方法,已经具有直观教学的意义了.(2)卡片识字.即用识字卡片,以熟字带生字.方法是将生字写在纸上,纸的背面注同音字,教蒙童认读,并且逐字讲解.学完将识字卡片用线穿上,或用纸包好.过一段时间再进行复习巩固.(3)书本识字.即将课文中的生字用红笔画出,或用墨笔写在书上,逐字教授.(4)对比识字.即通过对形似字、音近字的辨认进行识字教学.在很多的蒙学教材中,都列举了形近字,供教师和蒙童参考.

1.2 写字教学

在识字教育的基础上,蒙学教育对儿童的写字教育也十分重视,但一直到唐宋以后,才开始正式把写字教学作为专门的技能来对儿童进行教学.明清时期的蒙学对写字教学规定很严格、要求很高.首先,是因为古人强调“养正于蒙”,把蒙童的写字与“正心”联系在一起,将之视为加强思想品德修养的重要一环;其次,科举考试对考生的写字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蒙童长大后要参加科考就必须从小练就一手好字.所以,在明清时期不仅有专门的写字教材,而且有一整套的写字教法.这种一整套的写字教法笔画简单,学童容易认、写,包含了汉字的基本笔画,可以为进一步学写新字打下基础.

蒙学写字教学汇总遵循的一条原则是先大后小,先慢后快.王虚中在《训蒙法》中说:“写字,不得惜纸,须令大写,长大后写得大字;若写小字,则拘定手腕,长后稍大字则写不得.”[3]王筠在《教童子法》中也提到:“学字不可学小字,大有三分好,缩小便五分好也.”[4]汉字难写,所以开头只能慢,要一笔一划写工整,不能贪多求快.这种规定虽然有些强硬,但是在写字教学中重视练好汉字的基本笔画,掌握汉字的间架结构,打好写字基础的经验,是我们值得注意的.

1.3 读书教学

读书、背书、温书,是蒙学的主要功课,阅读是蒙童教育阶段非常关键的部分.在古代的蒙学教育中重视读书教学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写作的基础之一就是读书,只有在读书中学习到一定知识,才能够为今后的作文素材积累基础;另一方面,儿童记忆力比较好,而理解力就相对差些,这样通过多读书,多记忆也能学习到前人的经验知识.

在明清时期,蒙学教育中有关的读书教学,一般是老师先读,学童随之跟读,这样反复读几遍后,老师会让学生自己读,读熟后,再到教师面前背诵,如果背诵中没有错误老师就会接着教授新课.而每次在教授新课之前,一定要把之前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轮流背诵,也就是要温习所学的内容,达到学习新课内容而不忘旧课内容,这是在蒙学教学读书中很注意遵守的一个原则.同时老师也会让学生背诵前人的名篇佳作,在培养和锻炼学童的记忆力的同时,还能够积累词汇,学习词语的表达方式和加强语感,也同时能够加深对书本内容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经验:(1)重视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培养,例如正确的姿势,案桌的整齐、爱护书册的习惯等.(2)重视指导学生的朗读.古代书籍中的文章都是没有现在的标点符号的.教会蒙童“逐字逐句,点读分明”,是蒙师教读书的首要任务.蒙学读书重视朗读,有着严格的要求.一要“读得字字响亮”,“毋高、毋低、毋疾、毋速”;[5]二要读得准确,“逐字逐句,要见着落”,“毋增、毋减、毋复”.[6]三要心思专一,防止“浪漫诵读”,也不可“牵强暗记”,而是要“多诵遍数”,使之“自然上口,久远不忘”.[7](3)强调先理解后记忆.明清时期一些有见识的教育家认为理解了自然容易记忆.为此,蒙学家非常重视讲解.讲解的语言讲究通俗易懂,不能深奥;蒙学教师在讲解后,还要求学生能够复述,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意思的掌握程度,这样的理解记忆印象就会比较深刻.(4)提倡“精读”与“博览”相结合.这些不仅在当时对蒙童的学习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即使是在今天对儿童教育方法上也是值得借鉴的.

1.4 作文教学

在具备上述能力,有了一定的词汇储备和阅读量之后,蒙师会对蒙童进行作文的训练,因为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会影响将来的写作,特别是影响今后参加科举考试.蒙学的作文教学是从学作对子开始的,它不但是作文的开始,也是作诗、作词的基础,所以明清时期的蒙学对此的训练比较重视,从语音、词汇、语法到修辞、逻辑都要进行严格的综合训练.当儿童经过前面技能的训练和学习后,能够大致了解文章意思了,教师就会教他们学习作对子,这种做法主要强调的是作文教学也要循序渐进,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明清时期科举以八股取士,所以蒙学作文以学习八股文作为主要功课.崔学古在《少学》中所列“作文八法”中所说的“作文五要”,就是如何写好八股文的五个要点.[8]强调由简单到繁琐,也的确是一种学习作文的方法.明清时期的蒙学家的作文教学上比较强调应该根据儿童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特点来实施作文教学,而且蒙师一般都会鼓励学生大胆写作,不会挫伤蒙童的兴趣和信心,等文章的写作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之后,才会要求文章精炼和严谨.清代王筠:“作文而不脱换,终是无用才也.屡次脱换,必能成家者也.”[9]所以明时期蒙学教师在批改学生所写作的的文章时,一般不会大篇幅的删改,或背离学童的立意去强加改动,主张“多留少改”,当然这种少改,并非不改,更不是改的马虎,而是要改的精妙.

除了以上的讲授形式的教学方法外,在明清时期还出现了轮习法(习礼、歌诗)、互教法(音乐)、强化训练法(作文)、演示法(习礼)等.这些方法在我们今天的基础教育中依然还是在使用的.

另外在教学形式上,明清时期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方法,如明朝出现的“类复式教学”,按照学生年龄大小及认知水平的高低,由教师在同一教学场所对他们实施区别对待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采用对于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有重要的意义,并且采取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扩大教育的影响.而在清朝,一些蒙学家和蒙学教师却对明朝的类复式教学表示了否定,理由是蒙馆招收的学生应该与参加科举的学生分开,因为两种教育性质是不相同的,除此之外,对于教师来说精力是有限的,所以同时要具备多种能力,是很困难的,所以清朝有很多蒙馆与经馆是分开的,采取共校分班的教学方式.虽然在不同的阶段,社会提倡的方法和方式会有所不同,但是都是结合了当时的时代特点,为了蒙童更好的发展,这些不同的形式在我们今天的儿童教学中也是可以进行借鉴的.

2 教法的经验总结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最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重视对学童从小进行严格的训练,强调打好基础的重要性

这一直是古代蒙学教育的传统,在明清时期更加是得到了强化.蒙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所以在这个阶段对儿童要求严格,让学生能够从小打好基础,这对于儿童今后的发展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蒙学教育中,认为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一旦形成,不仅,对儿童的成长非常重要,而且习惯成自然后,会让他们终身受益.

2.2 重视养德原则

蒙学每日的功课除了教儿童识字、习字、读书、背书与作文,同时也要向他们进行基本的道德观念教育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儿童在不断接受并成为不可动摇的道德信念.明清时期不少小学不仅在学生刚入学时就进行系统的道德教育,而且强调学生在校乃至在家期间,都要进行道德行为的检查.[10]蒙学阶段的儿童可塑性大,为了培养儿童的行为习惯,蒙学的教育家制定了各种形式的蒙学丛书作为规范儿童行为的准则.如石天基就说过:“每日读书,就教学生向自己身心上体贴这句话与你相不相干,这章书你能学不能学.仍将可法可戒的故事嘉言说与两条,令其省惕.他日违犯,即所讲之书责之.”[11]这些规定和要求虽然非常繁琐,而且也会压抑儿童个性的发展,但使儿童的言行举止都要遵守一定的规则,有一定的规矩,这对于培养他们的行为习惯,尤其是道德品质,是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2.3 重视鼓励学生,使学生产生兴趣

王守仁在《训蒙教约》里论述:“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以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威仪;讽之以读书,以开其知觉.……今教童子,必使鼓趋向舞,中心喜悦,则其进不能已.……”[12]要使学生鼓趋向舞,心中喜悦,还必须注意方法.清人王筠在《教童子法》中说:孔子善诱,孟子曰教亦多术,固遇笨拙势拗之弟子,必多方以诱之.既得其机之所以,既从此鼓舞之,蔑不欢欣,而惟名命是从矣.”[13]由于儿童特殊年龄阶段的特点,对感兴趣的知识学习领悟的就比较快,所以应该充分调动儿童的兴趣,如果不照顾到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可能就会事倍功半.

2.4 注意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蒙学阶段的儿童活泼好动,蒙学的教育家已经注意到儿童的这个特点,所以主张进行积极引导,来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很多蒙学家都曾经提出用历史故事、道德诗歌来教育儿童,并开展一些文娱活动,以引导他们的乐趣,增加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达到“习与智长,化与心成”的境界.在为儿童编写的教材中,充分体现了这一主张.在书中收录了“古圣先贤”不少格言、故事、训诫诗等,以此来激起儿童的学习兴趣,同时,儿童记忆力较强,理解力较弱,因此特别强调对学习内容要熟读牢记.这些经验都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由此可见,在明清时期,蒙学教育在教学方法的发展上已经臻于成熟,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依循教学原则,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法,并且在教学中关注蒙童的天性,采取顺应性情和鼓舞蒙童心志的的特点特别值得我们今天在基础教育中给予借鉴和重视.

〔1〕〔2〕〔4〕(清)王筠.教童子法.徐梓,王雪梅.蒙学要义.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3〕(明)王日休.王虚中训蒙法.养正类编.

〔5〕〔6〕〔7〕(清)崔学古.幼训.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人民教育出版社,l989.

〔8〕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三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393.

〔9〕〔13〕(清)王筠.教童子法.徐梓,王雪梅.蒙学要义.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10〕池小芳.中国古代小学教育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325.

〔11〕(清)石天基.训蒙辑要.徐梓,王雪梅.蒙学要义.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12〕(明)王守仁.训蒙教约.徐梓,王雪梅.蒙学要义.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G632

A

1673-260X(2012)08-0191-03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一般资助项目(2010sk475);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资助项目(2010SQRW107)

猜你喜欢
蒙学写字时期
基于CiteSpace的蒙学教材研究可视化分析
我学写字
日新才能启蒙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学写字
开心一刻
写字好看,需从小“练”起
我学写字
清代时期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