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认同”对高校班级管理工作的启示

2012-08-15 00:43刘树晓李智锋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2期
关键词:文化认同班集体管理工作

刘树晓,李智锋

(广东培正学院 市场系,广东 广州 510830)

浅谈“文化认同”对高校班级管理工作的启示

刘树晓,李智锋

(广东培正学院 市场系,广东 广州 510830)

班级是学校管理和教育的基本单位,班级管理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育人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本文认为班级管理的核心是构建积极健康的班级文化,增强学生的班级文化认同感,从而探索文化认同在班级管理中的意义和运用以及提出相应的措施.

班级管理;文化认同;班级文化

“文化认同”是一个在国家意义和民族认同讨论中有着重要影响的概念,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包括个人都在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文化认同,期望能在文化认同中找到归属感、认同感和存在感.关于“文化认同”有众多的表述,如“文化认同”是一种群体文化认同的感觉,是一种个体被群体的文化影响的感觉.[1]或者是个人把自己对所在群体的文化认同解释为一种肯定的文化价值判断.即指文化群体或文化成员承认群内新文化或群外异文化因素的价值效用符合传统文化价值标准的认可态度与方式.经过认同后的新文化或异文化因素将被接受、传播.[2]“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因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最深层的基础.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作为民族的认同和国家的认同的重要基础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不仅没有失去意义,而且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3]这些关于文化认同的定义都是从国家民族的层面上来讨论,其实具体到作为一个集体的班级单元而言,也具有相似的性质和特点,它对于我们如何运用班级文化的力量来实现班级管理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1 班级管理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载体.”班级建设,也称班级管理,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要求,采取适当的方法,为实现班集体共同目标,不断进行调整和协调的综合性活动.其任务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构建其班集体的激励机制,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班级建设是大学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和落脚点,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培养目标的实现.[4]高校教育工作是由教学和管理工作两个方面组成的,教育内容和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教育质量,也关系到学校的整体声誉和发展前途,而管理工作作为一项辅助性的工作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最终也会使学校的教育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班级作为学校管理和教育的基本单位,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班集体建设是高校育人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

2 班级文化认同的意义

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是高校辅导员所要面临的首要工作之一.笔者认为班级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构建科学健康,积极正面的班级文化,增强学生对班级文化的认同感,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更好地建立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实现学校的教育目的.

班级文化认同是一个班集体在长期的共同生活相处中形成的对于本班级本集体最有意义的事物和价值的肯定和体认.其核心是对于这个班集体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班集体的基本的精神纽带,是这个班集体得以正常有序运作的精神基础.班级文化认同的确立有利于推动班级的集体建设,有利于构建班级集体文化和基本价值,有利于引导同学们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班级各项集体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促进同学们在校期间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学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最终达到管理育人的目的.

3 如何构建班级文化并使其得到认同

3.1 班级文化构建必须以科学、健康、积极、正面为导向

构建班级文化的前提是这种班级文化应该是科学的、健康的、积极的、正面的、符合学校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是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应该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参照中国传统优秀的文化理念、哲学思想和行为规范,并结合学校和班级自身的特点,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造出一套有班级特色的班级文化架构,实现班级文化对学生归属感的积极影响,增强学生的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学习动力,最终全面健康地成长.如果班级文化所产生的是一种负面的效果,那么就应该及时作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使其恢复到可持续发展的健康道路上来.

3.2 强化文化认同的意识

文化建立的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由班级每个成员参与完成的,在过程中不断强化和明确文化认同及其意义,使班级文化得到绝大多数同学的认可并深入人心,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用.首先,要做到统一思想认识,尤其是班干部的思想认识.由于大多数班级工作具体的实施都是由这些成员来组织实施的,统一其思想认识是至关重要的.作为班级先进分子代表的班干部、学生党员和学习优秀者必须支持和承认这一文化,并对其抱有较大热情,如果这一群体的同学不能承认这一文化,或者没有太大热情,那么他们就无法将班级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内化到自身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当中去,也就在具体的班级文化建构过程中起到良好的带头模范作用.只有首先在班级的领导核心中初步形成一个班级文化核心,然后辐射到班级的各个群体,最终实现班级文化建立的整体化,特色化,稳定化.

3.3 确立文化核心及文化组成以及文化标志

班级如果希望构建成一个文化集体的话就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集体.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的外化、对象化,是符号活动和标志的现实化和具体化.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在其力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出,不同民族的人们常以对他们来说最有意义的事物来回答“我们是谁”,即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习俗和体制来界定自己”,并以某种象征物作为标志来表示自己的文化认同,如旗帜、十字架、新月形、甚至头盖等等.亨廷顿认为“文化认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东西”.[5]对于文化的形成而言,它必须有一定的文化载体,比如语言和符号等等.那么,我们在构建班级文化的时候也应注重运用文化符号的力量,丰富班级文化的内涵,加快和稳定班级文化的建设.

传统的班级编排体制是以“专业名称 +(1、2、3、4…)班”的形式进行编号的,这种方式固然有其简便性和实用性,尤其是电脑时代,许多班级资料和数据的输入更得益于这种编排体制.然而,这种编排体制所造成的一个后果是“千班一面”,难以在班级名称上体现其特色.如果把文化认同的思维运用到班级的编排体制中来,那么我们可以最大化地使那些对于班级而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标志变成班级的文化符号,赋予这些标志以文化内涵,从而合理地构建班级文化.比如,我们可以将传统知识运用到班级编排体制中来,把班级的编号由 1、2、3、4 变为温、良、恭、俭、让、礼、义、廉、耻、仁、信等等,将1班、2班、3班的称呼变为温班、良班、恭班等,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无时无刻感受到班级名称的文化含义,从中寻找和创造出符合自身班级特性的班级文化,并逐渐认可这种文化.

3.4 围绕班级文化开展活动,增强班级文化认同

如上所述,如果以温、良、恭、俭、让、礼、义、廉、耻、仁、信等来编排班级的话,那么如何强化这种文化符号的影响力.可以通过组成学习小组,从经典中认识和学习这些文化符号的原典含义、衍生义以及现实含义等等,然后进行讨论交流学习,深化对文化主题的认识和理解;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组织征文比赛的方式进行这种班级文化的认知和强化.当然,班级文化不仅只限于此,它应该是由多方面构成的,如班徽、班歌、宿舍文化、生日文化、兴趣文化等等一系列文化因素共同构成的,并且将这些文化融化进各种各样的活动当中进行内化,如开展主题班会、讲座、培训、旅游以及各种文体活动,让班级文化无时无刻渗透到同学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并感到这种班级文化所形成的力量.

3.5 班级文化认同感与班级归属感的确立

要实现学生对班级文化的认同,一个重要的条件是学生在本班级能够找到归属感.所谓班级归属感,就是指学生对自己的班级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人,愿意承担作为班级一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乐于参加班级活动.[6]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作为一名管理者和教育者,应该对所带班级的文化及其内涵有深刻的理解,及时教育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文化建设当中来,只有每个个体都充分参与进去,融入集体,才能更快速地建立起班级文化,这种班级文化也才能更稳固,更持久,更可持续发展,更能发挥它的作用.认同往往是发生在不同文化的接触和碰撞之中的,只有在比较之中或者与其他文化接触的情况下才会显示出来.如何检验班级文化的认同的力量,可以通过一些与其他班级的集体性的比赛,如篮球赛、辩论赛等,或者是一些班级之间的评优评比来检验班级的凝聚力、向心力、影响力,从而加强学生对班级文化的认同感.

4 结语

文化认同之于国家、民族具有重大的意义,它可以凝聚人心,增强人民对本民族的认同感.班级作为学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基本单位,构建科学健康、积极正面的班级文化,有利于形成班级良好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推动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应当更加注重探索文化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使其更好地为教育事业服务.

〔1〕http://baike.baidu.com/view/1061210.htm.

〔2〕冯天瑜.中华文化辞典.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20.

〔3〕http://baike.baidu.com/view/1061210.htm.

〔4〕广东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委员会.高校辅导员工作手册.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130.

〔5〕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4—5.

〔6〕包克冰,徐琴美.学校归属感与学生发展的探索研究.心理学探新,2006,(2).

G642

A

1673-260X(2012)01-0172-02

猜你喜欢
文化认同班集体管理工作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讨
做好初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我爱我的班集体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
立足班集体建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用“爱心”创建和谐班集体
Research on Band Structure of One-dimensional Phononic Crystals Based on Wavelet Finite Element M ethod
对干休所管理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