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会知识视阈下的跨文化交际教学研究

2012-08-15 00:45张晓青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8期
关键词:愉悦感显性跨文化

张晓青

默会知识视阈下的跨文化交际教学研究

张晓青

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各种特征都表明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教学离不开对默会知识的深入研究,同时,默会知识也为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开展带来很多启示。从默会知识的角度,可以对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更好开展提出新的看法。

默会知识;跨文化交际;显性知识;跨文化交际教学

默会知识最初是一个哲学概念,是由英国著名思想家M.波兰尼在他的著作《个人知识—迈向批判哲学》(1958)一书中首次提出,之后在其1966年出版的《默会维度》中对默会知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近几年,默会知识也越来越为国内的学者所熟知并运用于各个学科的研究,一些关于外语教学的文章中也不乏从默会知识的角度来研究的。但是,作为外语教学中一门相对比较新的课程—跨文化交际,其所涵盖的默会知识并没有受到很多的关注。结合默会知识的特征以及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最终目标,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关注显性知识的灌输,忽视默会知识,不仅仅达不到于跨文化交际这一课程开设的目的,更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精神相违背。本文将从默会知识的角度来探讨如何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际教学。

一、默会知识的内涵

什么是默会知识?用波兰尼的话来解释就是表达那些不可言明、无法解释的但在一定的情境中能发挥更好作用的知识(《个人知识—迈向批判哲学》)。中国有句古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的就是默会知识。因为每个人所具备的默会知识不同,“意会”到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波兰尼将人类的知识分为两类:明确知识与默会知识,显性知识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可以言传的知识,而默会知识则属于只能“意会”的知识。他还指出“我们所知道的要多于我们能言传的”(W e know more than we tell)[1]。默会知识无处不在,外语的学习过程中也不例外。在我国,英语是作为一门外语来学习,但在课堂上,教师将宝贵的课堂时间大都用在了有限的明确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了隐藏在明确知识之下的大量的默会知识。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具体的词汇、短语、句型、语法等归为明确知识,但是在具体情境中如何将学到的明确知识加以得体的应用就属于个人默会知识范畴。比如,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学生已有的默会知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际理论,通过具体的运用,学生又可以将抽象复杂的理论具体化进而转化成个人的默会知识。跨文化交际是一门情境性非常强的课程,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仅仅具备一些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处在具体情境中的人必须将学到的有关跨文化交际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个人的实践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二、跨文化交际教学的特征

(一)兼具明确知识与默会知识

任何一种知识都兼备明确知识与默会知识,作为英语语言学习中的一门课程—跨文化交际也不例外。根据波兰尼的知识理论,如果我们静态地去考察语言本身,它显然是具备明确知识的特征的,它有着自己语法系统和规则,同时也可以用文字加以明确表述。但语言同时也是一种技能,更多地体现在日常的运用中,无论这种运用是口头或是笔头的,这时候它显然又具备默会知识的特征的。跨文化交际也是同时具备明确和默会特点的知识,与其他课程相比,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默会知识的成分要更多一些。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采用案例教学法,即通过提供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运用能力,因此,该课程要求学生所需具备的默会知识肯定会更多一些。在教材中,跨文化交际的规则、理论以及文化背景等通常都会以明确知识的形式出现,但在实际运用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对明确知识加以理解和运用,这些都属于默会知识的范围。

(二)输入与输出的默会特征

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输入与输出的特征来源于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说和Swain的输出假说理论。跨文化交际首先是要接受目的语文化的“输入”,即通过接触交际的对象,运用默会的、对目的语文化的领悟与整合,达到“输出”——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母语与目的语的文化是核心,学生的学习如果脱离文化,就如同吃西瓜不吃瓜瓤,光啃西瓜皮。文化输入就是使学生了解目标文化的有关知识,包括社会规范、约定俗成的行为规则、价值观念等。文化的输入绝不仅限于课堂,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实际的语言环境中了解文化,从而形成自己的默会知识。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输出与文化输入是紧密结合的。文化输出,即参与跨文化交际的实践,从而达到最终的目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当然,要培养这种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大多数时间在课堂环境下学习的学生而言并不容易,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校内外资源,鼓励学生多种途径深入体验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与包容性,最终形成个人的实践默会知识。

(三)时效性与实效性

跨文化交际是一门从诞生之初就具有特殊性的学科。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具备基本的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不仅仅会在阅读或者分析案例的过程中犯一些理解性的错误,可能在具体的跨文化交际情境中犯许多语用错误,会引起不必要的误解甚至麻烦。与其他外语的课程相比,跨文化交际具有明显的学科时效性与实效性。就时效性而言,我们都知道,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时间的推移、历史、社会因素都会使文化发生变化,尽管这种变化大多是缓慢的。文化的变化意味着人们的交际行为也要随之改变,跨文化交际课其实就是一门文化对比课,在不断变化的文化中达到文化交际的目的,当然也是学生了解西方不同文化与自身文化的非常好的一个窗口。而实效性,顾名思义,是指有实际效果的特性。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的跨文化交际理论以及培养了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之后,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避开文化冲突,达到得体地进行交往的目的。

三、默会知识对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启示

(一)关注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长久以来,广大英语教师都错误地认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教学的必然产物,认为只要进行了跨文化教学,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也就自然而然能培养起来,其实并不然。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除了对文化差异进行分析对比外,培养学生正确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显然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培养学生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文化。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文化也不例外,各国的文化都是在不断发展的,在不同的时期文化的关注点也是不同的,在跨文化交际教学时,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文化现象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其次,要消除文化定型的干扰和民族中心主义的倾向。文化定型指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持的简单而笼统的看法,是一种文化上的偏见,也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而民族中心主义是指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参与者一味按本国文化的观念和标准去理解和衡量他国文化中的一切。最后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移情的能力。文化移情听起来比较抽象,其实就是指有意识地摆脱本国文化定势的,能够站在另一种文化模式中进行思维与判断的心理倾向。培养学生的文化移情是培养学生积极的跨文化意识的关键,也是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

跨文化敏感度包括五个方面:文化差异认同感、交际专注度、交际自信心、交际愉悦感和交际参与度。有关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笔者曾在200名在校大学生中做过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涉及跨文化敏感度的五个层面中,学生对于文化差异的认同感最强,其次是交际参与度、交际愉悦感、交际专注度,而交际信心最弱。这样的调查报告说明了大部分学生对于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已经能够从心理上认同、包容、接受甚至欣赏,也愿意尝试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但是由于交际愉悦感、交际专注度和交际信心不强,同时学生比较缺乏实际交流经验,学生无法自信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在交际过程中无法或不能完全理解对方传递的信息,也就无法做出相应回应,沟通时的愉悦感也无法产生。在跨文化实际交际经验交流上,有一半左右的学生表示并没有实际的跨文化交际的经验,理论跟实际处在脱离状态。由此可见,虽然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普遍被重视,学生对于文化差异的认同感也逐渐提高,但提高交际过程中的愉悦感、专注度以及自信心却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这些方面,教师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加强自我认同感,挖掘他们的默会知识,通过不断的鼓励,增强自信心,进而提高愉悦感。

(三)注重课堂中默会知识的显性化

由于人类的知识分为默会知识与显性知识,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默会知识具有隐蔽性与不易传递性。事实上,冰山之下的默会知识是可以被发掘的,甚至是可以被显现的。默会知识的显性过程是从一种知识到另一种知识的获取过程。在默会知识的显性过程中,首先,教师应当充分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主动性在其默会知识显性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学生具备很强的求知欲望,才能激励他们涌现新的想法与行为,并付之行动。其次,教师应当组织积极有效的课堂活动。课堂活动可以丰富多彩,多样化,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组织者。在高年级学生中间,教师也可以有目地的在学生当中培养“领导者”,让学生来参与课堂活动的组织与设计,学生的参与度越高,融入课堂活动的程度越深,其知识显性化的程度就越高。最后,要创造有利的课内外环境。默会知识的显性与传播需要很强的团队合作以及有效的集体活动组织。在跨文化交际的课堂中,要始终加强学生团队的建设,加强其合作精神。个人的默会知识在凝聚力强的集体中最易被显性化以及传递。

四、结语

由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不同国家的人们之间的交往与合作也进一步加强,人们参与跨文化交际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发展中的学科,其引入和发展不仅为外语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其带来新的目标,即教学不应该仅局限于听说读写译,更应该关注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这对从事外语教学的广大教师而言既是机会也是挑战。作为外语教师,应该积极运用跨文化交际理论知识武装自己,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注重对学生默会知识的培养与发掘,才能培养出顺应全球化这个大环境的大学生。

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能力的培养是这个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它的作用将日益明显。作为外语教师,必须结合跨文化知识的默会性,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能力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

[1]Polanyi,M.The Tacit Dimension[M].London:Rout ledge& Kegan Paul,1966.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俞红珍.从默会知识论角度看英语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5,(6).

[4]韩燕.英语课堂教学中默会知识的显性化[J].教学与管理,2011,(2).

责任编辑:郭一鹤

G642

B

1671-6531(2012)08-0098-02

张晓青/义乌工商学院外语外贸分院讲师,硕士(浙江义乌322000)。

猜你喜欢
愉悦感显性跨文化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大学生运动愉悦感与成人依恋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缺觉与抑郁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
家族发作性睡病伴性染色体显性遗传1例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让阳光照进学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