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缺陷形成的心理分析

2012-08-15 00:43赵富才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20期
关键词:自卑感性格特征三国演义

胡 仟,赵富才

(聊城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聊城 252059)

《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缺陷形成的心理分析

胡 仟,赵富才

(聊城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聊城 252059)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性格特征被贯之以“奸”和“雄”.本文从精神分析理论的视角,分析了曹操的性格特征及形成机制,认为曹操具有双重人格和多疑的人格缺陷,并以人格的心理和社会层面为基础,从曹操自卑的童年经历、叛逆的文化情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三个方面阐述了其人格缺陷产生的原因.

曹操;双重人格;心理分析

《三国演义》凝结了作者罗贯中对人生的真知灼见,作品以生活为基础,通过人物的个性经历和问题行为来表现人生的百相,它形象生动、有血有肉,饱含了作者对生活真谛和人性的洞察,作为心理学工作者尤其是心理咨询师,可以从文学名著中窥视到人性的丰富和复杂,并获得很多启迪.[1]在《三国演义》中众多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中,曹操是其中性格最复杂、最丰富的人物之一.学者们对曹操的人物性格进行了多种不同角度的研究,本文拟从精神分析理论的视角对曹操这一人物性格进行剖析,探究曹操的性格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

1 曹操的性格诊断

古往今来,中国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对《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性格有着非常丰富和生动的描述,尽管众说纷纭,但大家还是比较公认的把曹操的性格归纳为“奸”和“雄”.曹操之“雄”自不必说,因为曹操确实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他豁达大度、胸怀大志,在“诛宦讨卓”的宫廷斗争中表现出了杰出的政治才能.董卓专权之时,曹操“献刀图贼”,其胆识可比荆轲,计划失败后又巧计逃脱,其机智乃荆轲所不及;逃回兖州之后,矫诏讨卓,招贤纳士,各路诸侯纷纷响应;在实力不断壮大之后,最终经官渡之战大败袁绍,统一了我国北方地区.曹操之“奸”在其凶残狡诈、滥杀无辜,最典型的表现在他屠杀吕伯奢一家八口.可以说曹操的“雄”,成就了曹操,而曹操之“奸”注定使其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富争议的历史人物之一.

人格是个人特有的情感、思想及言行的总和,它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和自我调控等.当这些成分彼此失调的时候,人就会形成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多重人格的突出特征有:一个人具有两种或多种人格模式,分别在不同的时间里出现;在某个特定的情境或时间段内,个人会有一种突出的人格模式,称为主体人格,此时个人所有的情感、思想及言行都按其主体人格的方式活动,不会出现另一身份的痕迹;个人在某种情绪或精神刺激的作用下,会改变为另一种人格模式,其一切情感、思想和言行都按照新的人格模式行事.一般说来,人格多样化是自我完善的表现,但是人格极端化则是人格缺陷的表现.人格缺陷是介于正常人格和人格障碍之间的一种人格状态,也可以说是人格发展的一种不良倾向,或者说是某种轻度的人格障碍.常见的人格缺陷有自卑、冷漠、依赖、多疑、自负、偏执、冲动、暴躁等,这些都是不健康的心理因素,它们不仅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也妨碍其正常的人际关系,进而对其所涉及的社会生活产生影响.[2]

曹操的性格发展不健全,有一定的性格缺陷,其主要表现为双重人格和多疑.曹操的性格很复杂,它由正、负两个极端系列中那些看似水火难容的多种元素组合而成,如忠君与欺君、诚实与诡谲、仁慈与残暴、义气与不义、爱才与忌才、多智与愚蠢、勇敢与胆怯、大公与利己、功德与罪过等,这正是曹操双重人格的鲜活体现.[3,4]此外,曹操的上述负向性格特征几乎都与他多疑的性格特征相关,并且其多疑的性格特征严重超出了常人的限度,多疑是他负向人格的主特征.可以说,曹操之“雄”源于曹操的正向人格,曹操之“奸”盖源于曹操之多疑,曹操生平所做的荒唐之事或者令人费解之事,可以说都与他多疑的性格特征有关.例如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因为多疑,中了周瑜的反间计,将深谙水军的蔡瑁、张允二将杀害,诸葛亮也正是抓住了曹操多疑的性格,才冒险草船借箭,这些最终导致了曹操军事生涯中最大的失利,使得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一世奸雄曹操固然有其雄才大略,但由于自身的多疑性格,使他失去了很多优秀人才,民心相离,最后只能占天时而无法得人和,以致在有生之年未能实现国家统一,而且因为多疑个性错失治愈风疾良机、英雄殒命.

2 双重性格形成的心理机制

性格特征不是生来就有的,曹操表现出来的各种怪异行为特征也不是随意出现的,正如每个人的性格形成一样,也是在先天生物学差异的基础上,在某种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下,通过不断的社会内化过程逐渐形成的,是遗传和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在此我们把探索的目光放在心理和社会层面,追溯曹操的童年经历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发掘曹操的双重性格特征与缺陷产生的原因,解读一代“奸雄”的内心世界.

2.1 自卑的童年经历

新精神分析学派的阿德勒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希望加以改进的——没有人能够长期地忍受自卑之感,它一定会使他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5]根据这一观点,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克服自卑感、追求优越感,从而获得补偿.只不过人们所采取的方式各不相同,由此形成不同的生活风格和人格.人们克服自卑感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补偿不当,或缺乏补偿,即不敢正视现实,极力掩饰,并放弃自我改善处境的想法,或过度补偿,即为了摆脱卑微,极力寻求另外的满足,以掩饰其某方面的自卑感,甚至不顾别人的需要和社会的要求,陶醉于自我虚幻的优越感中,甚至表现出某些变态的行为举动;另一种是适度补偿,就是通过努力将自卑感转化为推动个体追求卓越的动力,从而获得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6]

曹操出生于宦官家庭,曹氏家族虽然也算官居显赫,但和当时的世家豪族比起来,社会地位要低的多,不仅如此,更为官僚士大夫所不齿、为主流社会所不容的是,父亲曹嵩给宦官做养子,这在世家大族看来,罪行比给普通人作倒插门的“赘婿”还要严重;除了出身之外,曹操对自己的长相自惭形秽、非常自卑,《世说新语·容止》篇中有一个“真假魏王”的故事,提供了曹操长相不佳的例证.童年的曹操物质生活虽然很富裕,但周围对他宗族的鄙视使他一直生活在自卑的包围圈中,使曹操从小就受到自卑的无意识渗透,心底留下的深深烙印使曹操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扭曲,在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无疑会影响到曹操性格的正常发展.潜意识中不愉快的经验积压多了就会形成情结,它或许早已进入曹操的潜意识形成一个自卑情结,在内心的最深处时时刻刻影响着曹操.

这种童年的自卑感使得曹操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在他眼里,没有人可以值得信任,从而形成了敏感多疑、冲动偏激等性格特征.对曹操而言,伴随自卑感产生的补偿行为也同时出现了,他将内心的这份自卑感转化为对权力和功名的追求,想用建功立业来摆脱士族贵大夫对家族的看法,用功成名就来摆脱自己骨子里的那份呵护已久的自卑情结.

2.2 叛逆的文化情结

东汉魏晋时期,产生了儒道合流的思想倾向,士子们既追求道家的人性自由,又恪守儒家礼教,不管是贵族士大夫还是士卒老百姓,骨子里深受儒家的忠君、忧道、建功、立业人生理想的影响.

曹操位及人臣几十年,至死也没有染指皇帝宝座,不能不说是受到内心儒家情结的影响.曹操一方面很有正义感,具有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又会显露出癫狂和残暴的一面,潜意识里的那份叛逆之心暴露无遗.曹操永远无法达到理想人格和现实人格的统一,即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本我和超我的协调一致,因而陷入深深的矛盾冲突之中.一方面,现实和道德规范要求他忠君爱国,做一个百世流芳的周文王;另一方面,自己又不甘心与改朝换代、曹氏国姓的千载良机失之交臂,尤其是在他权倾朝野,手握重兵,对皇位触手可及的时候,内心本我和超我的斗争更加激烈.

面对如此难以抉择的困境,不管是谁都会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都需要寻求两者协调统一的方法来平衡内心的冲突,需要消释那种压住胸口的大石.但是对于高高在上的曹操,曲高和寡,这种篡逆之心怎么可能告诉他人,只能自己把这份不臣之心藏在心里,独自承受这份压力以及由此带来的矛盾冲突.长此以往,曹操矛盾冲突之下得以发展的性格也就不太可能正常,出现多疑的性格特征也就不足为奇.当个体无法排解内心的压抑和冲突,自我不能很好地驾驭本我和超我这两辆马车时,内心的心理隐患就开始趁虚而入,曹操不健全的性格特征开始左右着他的行为,从而做出一些令人费解的举动.

2.3 长期处于应激状态

生活中一些极富刺激性的事件也会刺激到个体的心理状态,进而对个体的性格起到或多或少的影响.

对曹操来说,童年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一些怪异的性格,缺乏安全感,随着他地位的慢慢变化,一方面要面临外部敌人的威胁,另一方面又时刻提防着自己的下属,并且曹操在东征西讨的过程中精神高度紧张,几乎没有一刻能让自己紧张的神经放松下来,时间一长自然会身心俱疲,心理焦虑值升高.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都是有限的,如果经常超越这个极限,心理高负荷状态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就会出现一些身心疾患.曹操患有风疾、头脑疼痛,这种病更多是由于他平时过度焦虑、精神高度紧张所致.不能否认,持续的焦虑和紧张不安是滋生性格缺陷的温床.

3 总结

综观曹操一生,他唯才是举,从善如流,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和雄才大略的杰出政治家、谋略家和军事家,但是由于性格的缺陷使他戴上了奸邪诈伪、阴险凶残的罪名,最终占尽天时却不能一统天下,抱憾而终.[7]曹操的遗憾亦可谓其性格的遗憾.

〔1〕徐光兴.世界文学名著心理案例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387~401.

〔2〕岳晓东.三国心理诊所[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26~33

〔3〕杨仲义.曹操并非奸贼的典型—谈《三国志演义》中曹操性格的复杂组合 [J].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34~38.

〔4〕朱俊海.《三国演义》曹操形象浅探 [J].作家杂志,2010(10):103~104.

〔5〕[奥]阿德勒.超越自卑[M].北京: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251~261.

B841

A

1673-260X(2012)10-0147-02

山东省研究生创新教育资助项目(SDYY10070)

猜你喜欢
自卑感性格特征三国演义
初二学生的自卑感与交往焦虑关系的相关研究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让人深思的声音
自卑不可怕 自信最美
从人际功能视角分析唐顿庄园男主人
理解真情 个性刻画
《乱世佳人》中郝思嘉的性格特征探讨
葫芦丝乐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研究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