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 笙
(太原理工大学 轻纺美院,山西 晋中 030600)
徽商兴起原因之探究
芦 笙
(太原理工大学 轻纺美院,山西 晋中 030600)
徽商,指旧时徽州出身的商人,也称新安商人,大约产生于明中叶,雄踞商界数百年,其资本之巨,活动范围之广,从业人数之多,在商界首屈一指,曾对中国明清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徽商的研究,大多学者从商业道德、经营模式、文化理念等方面作了细致的研究,但是对他们兴起原因的研究并不多,本文试对徽商兴起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兴起的契机等三个方面粗略概述徽商的兴起的原因.
徽商;兴起;原因
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促使徽人从商的重要原因.徽州位于皖浙赣三省交界地区,川谷崎岖、万山环绕、这样的地理环境造成土地瘠薄,“咸有溪山之胜,然岭谷险陋,壤地硗瘠,水湍悍,少潴蓄.不雨易枯,骤雨则山涨暴至.”①《徽州府志》记载:“徽州保界山谷,山地依原麓,田瘠确,所产至薄.大都一岁所入,不能支什一.小民多执技艺,或贩负就食他郡者,常十九.”顾炎武也说:“徽郡保界山谷,土田依原麓,田瘠确,所产至薄,独宜菽麦红虾,不宜稻梁.壮夫健牛,日不过数亩,粪拥缉栉,视他郡农力过倍,而所入不当其半.又田皆仰高水,故丰年甚少,大都计一岁所入,不能支什之一.小民多执技艺,或贩负就食他郡者,常十九.转他郡粟给老幼,自桐江,自饶河,自宣池者,舰相接肩相摩也.田少而值昂,又生齿日益,庐舍坟墓不毛之地日多.山峭水激,滨河被冲啮者,即废为沙啧,不复成田.以故中家而下,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其势然也.”②由于徽州缺乏发展农业的基本条件,迫使徽州人大量外出经商谋生.徽州经商民俗濡染积习,不仅是贫无立锥的农民,走上经商之路;就连一些家有资产的富户或士大夫之家,发现经商致富的迅捷后也对经商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林西仲说:在徽州,“民有资产者,多商于外,其在籍之人,强半无立锥”③.归有光也说:徽州地区“虽士大夫之家,皆以畜贾游于四方”④.
徽州所处水路地理位置极其便利,为徽商的崛起创造了重要条件.徽州靠近长江三角洲,它是全国经济和文化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对建筑材料、笔墨纸砚、茶叶和药材有稳定的需求,为徽商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大市场.徽州通过新安江顺江而下,其东北相连南京、扬州等商业极为发达之地;其西与瓷都景德镇接壤,闽赣各地的茶叶、木材及瓷器,取给便利;其东连苏、杭太湖流域,纺织、丝绸极为发达.在当时的条件下,水运是最便利的运输手段,这种发达的水系为徽州人的向外流动和货物运输提供了舟楫便利,将大山丛中的徽州同外部世界连接起来.
徽州出产的独特而丰富的资源如茶叶、陶土、纸、墨、砚等等为徽州人经商提供了便利.徽州气候温润,利于茶树生长,尤以祁门茶质量最为上乘,祁门几乎是山山种茶,每年二、三月新茶上市市时,全国各地商人都来此贩茶;陶土也是徽州一大财富,景德镇的制瓷原料——白土,就多出于徽州的婺源和休宁;徽州竹林茂密,故徽州出产的纸质优良,所产澄心堂纸因获南唐李后主喜爱而名声大噪;徽州古松较多,用古松松烟制做的徽墨,品质优良,往往成为贡品;徽州山上盛产用以制做砚台的砚石,名满天下,为徽州人提供了一大获利来源此外,徽州的漆,徽州近邻宣州所产的宣笔也极富盛名.
徽商充分利用本地与外地商品的互补性,把自己特有的资源来交换自己生活所必需的粮、油、盐.徽商凭借丰富的物产从长江三角洲走向东南亚各国和阿拉伯地区,创下了“无徽不成镇、无徽不成商”的“钻天洞地遍地徽”的商业神话.
因此,徽州的自然资源条件为徽州人走出徽州成为徽商提供了现实的客观条件.
其一,从地理形态看,被群山封锁与外界隔绝的徽州就成为避乱的“桃花源”.历史上,中原人有三次大规模地迁徙到徽州.一是两晋“永嘉之乱”之际,二是唐末五代时,第三阶段则是在两宋之际,“靖康之乱”,金兵南侵,大批士族涌入徽州.这三次大规模的移民行动,使得大批的中原世家大族迁入了徽州,从精神层面来说,在徽州人当中多具有一种开拓进取、勇于外出求生的移民风尚.
其二,南宋的时候,朝廷迁都临安,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为徽商的兴起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临安(杭州)紧邻徽州, 对于徽州的经济和商业活动的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临安作为一座新的都城,王室、官宦之家无不大兴土木,广造亭台楼宇,广布房设、器物等等,为徽商提供了一个大市场.徽州人把家乡的特产,通过新安江运往杭州,迅速积累了巨大的财富,徽商进而得明清朝廷政策之便,抢占先机经营盐业,获得了商业的空前发展.从这一时期开始,徽州商人行买四方而声名显赫,到了大致在明代成化、弘治年间,作为一个商人集团,徽州商帮逐渐形成并强盛,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商业集团之一.
其三,徽州是明清时期程朱理学的发源地,儒学的伦理道德观念成为徽商创业的指导思想.徽人不仅在儒学原典中发掘到不少“士商异术而同道”的理论依据,而且在明清实学思潮特别是王学思想中汲取了不少新鲜的思想营养,“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商贾何鄙之有”⑤的呐喊给徽人为商者“治生为先”信心的坚定以有力的精神鼓舞.徽州人外出经商,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显然是因为徽州人身上深厚的儒学文化积淀形成了具有优势的人力资本,即徽商本身所具备的较高的文化素质,在经营活动中更胜一筹,这是徽商兴起和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折色制”是徽商兴起的契机.
开中制实施以来,丰厚的售盐利润,不仅使得商人趋之若鹜,而且不少达官显贵也垂涎三尺,千方百计插手其中.不少皇亲国戚,豪强势力以权势为后盾,获得大量非正常途径的盐引,转而高价倒卖.这种特权盐引数两量惊人,《明史·食货志》记载:孝宗时外戚获得180万盐引,超过了一般盐场一年的盐量.特权盐无节制的滥发,引发了明中叶的“盐壅”现象,即商人手中有盐引却长时间领不到盐,而粮食已经交纳,大量资金已经垫付,商人陷入不断亏损的局面.开中制已经无法维持下去,明政府陷入财政危机.于是弘治五年(1492年)八月,明政府实行“折色制”来克服财政危机,只需交纳白银即可领盐引,故许多资金雄厚的商人蜂拥而至,尤以徽商为盛.徽商凭借靠近两淮盐场集散地——扬州,垄断两淮盐业经营,积累了巨额财富.徽商之富,可称之为“富可敌国”,清代乾隆年间,仅徽州盐商总资本就可抵得上全国一年财政总收入.乾隆末年,中国对外贸易存在巨大顺差,关税盈余每年85万两,而徽商垄断经营的茶叶居出口商品第一位.
徽商靠折色制垄断了两淮盐业市场,至清乾隆时期,徽商的事业达到极盛,“无徽不成商叫遍天下”,至此,徽商与晋商齐名,“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⑥.
综上所述,徽商的兴起和发展有其多方面的原因,客观上,农业的资源的局限和人口的大量内迁所导致的生存压力使徽商不得不走向经商的道路,同时,徽州地域水利和山林资源的便利为徽州人走向商业之途提供了可能,在儒学气氛的熏陶下,徽商继承了传统文化资源,将儒、官、商进行了灵动的协调,交替为用,以仕护商,以商促仕,在商业上独占鳌头.徽商的产生和兴盛,生动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先人开拓奋进、百折不挠的精神.徽商和他所创造的徽商文化,是宝贵的历史遗产,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
注 释:
①《四库全书》,史部265卷,《江南通志》,卷2.
②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三二)[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
③林西仲:《挹奎楼选稿》,卷 1,《劝当议》.
④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13,《白诽程翁八十寿序》.
⑤李贽.焚书(卷 2)[M].书答.又与焦弱侯.北京:中华书局,1995.
⑥谢肇淛.《五杂俎》卷四.
〔1〕朱万曙,谢欣.徽商精神[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2〕张正明.明清晋商与徽商的比较[A].第十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
〔3〕葛剑雄.从历史地理看徽商的兴衰[J].安徽史学,2004.
〔4〕康熙.徽州府志(卷 8)[Z].蠲赈.汪伟等奏疏.
〔5〕梁小民.徽商镜鉴[N].新安晚报,2004(9).
〔6〕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三二)[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
〔7〕周建平.略论徽商的兴起[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8).
〔8〕新编歙县志(第一编)[Z].北京:中华书局,1995.
〔9〕方利山.徽商之文化解读[J].黄山学院学报,2005(8).
〔10〕闫彩丽.晋商徽商兴起原因之比较研究——从地理环境看其相同点[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F7;K249.105
A
1673-260X(2012)10-00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