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2012-08-15 00:50刘中良梁建军涂清芳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双师师资队伍教师队伍

刘中良,梁建军,涂清芳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浅析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刘中良,梁建军,涂清芳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师资队伍建设是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从目前情况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还存在的诸如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淡薄、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数量不足、管理保障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本文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并对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对策,旨在促进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和推动高职院校教育的健康、稳步发展。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种职业性教育,它有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明确规定,人才培养应放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应进一步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随着现阶段我国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转型,社会对一线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大,高职院校利用有利发展机遇,加快学院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步伐,积极地把教育的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但很多高职院校存在着办学条件差,制度建设不健全等问题,在教学改革发展上逐步由外延向内涵转型,特别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双师型”教师培养。本文分析探究当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对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师资队伍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思想政治素质淡薄

目前,就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状况来看,总体表现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素养,能够积极、扎实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但也有些专业基础教师和专业教师长期从事专业教学工作,忽视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习,淡薄了政治理念,这很难在教学工作中给学生以良好的引导、教育,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同时,现阶段我国经济处于战略性调整和转型的关键时期,教师难免会受到各种社会冲突等负面的影响,如果没有坚定的马列主义理念,难免会在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违背职业道德。

(二)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1、年龄结构不合理

合理的教师年龄结构梯队有利于教育教学的持续、健康和稳步的发展。我国高职院校起步较晚,多有地方中专中技学校合并组建而成。近些年来,这些中专中技学校老教师大多已退休或即将退休离开教学、管理及科研等岗位;二是80至90年代分配到学院的专、本科毕业生;三是最近几年,各级高职院校响应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的政策,引进的硕士以上学位的毕业生,他们在教师年龄层次上占的比例较大。据统计我国高职师资队伍中35岁以下的比例较大,约占52%。由于40-50岁年龄段的教师数量太少,高职称的教师数量更少引起的年龄和职称断层现象,这给学校实施“导师制”带来一定的影响。

2、学历结构不合理

高职院校多为中专中技组建、合并和晋升的,师资队伍的学历水平参差不齐,尤其高学历、高专业化水平的教师数量偏少[2]。近几年,很多高职院校加大了对高学历、专业化教师的引进力度,并积极推荐教师去高一级学府深造,但对于科研水平弱,资金短缺的学校在教师的引进,培养方面举步维艰,教师学历层次上不去,即使有些教师有机会被学院举荐去培养,培养成功后,由于在本校地位和待遇不高,而另择高校,令学校伤心和失望,打消这些学院对教师继续培养的积极性。有些学院在高学历、专业化教师的引进上还存在着“一刀切”的现象,过分讲究学历,不注重教师的实际能力。

3、学科教师分布不够平衡

由于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层次、教师自身等原因,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在高职院校普遍缺少[3]。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积极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适时调整、新上热门专业,为尽快弥补专业教师的不足,学校引进人才多为“从校到校”的年轻教师,他们学历高,知识丰富,但实践经验匮乏,更别谈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了;有些学校则采取依靠聘请兼职教师的政策,由于兼职教师身兼其他工作,很难扎于教学工作,这些都不利于专业的教学、科研、以及产学研结合等。此外,有些高职院校为提升学院特色,重点培养和发展一、二个学科,从而也会造成其他学科缺少相应的学科或学术带头人。

4、“理论型”教师多,“双师型”教师少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对“双师”素质教师的合格标准要求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要达到50%。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多数为从学校到校的毕业生,他们有着高层次的学历,扎实的理论,但动手实践能力、现场教学能力、实训讲解演练能力等都处于弱势。此外人才引进制度的不完善、产学结合模式的不成熟、专业教师教学工作的超负荷等都会影响到“双师型”教师的建设。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引进多数为应届毕业生,相对于理论功底深厚及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来校兼职或专职数量少之又少。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成熟,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紧密性不断增强,产学合作、校企合作等办学模式成为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不仅如此,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也为专业教师实践锻炼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是由于受到来自于学校、企业和个人等的原因,实际效果不容乐观。此外,办学规模的扩大、生源的扩招、教师数量的不足都给教师带来了超负荷的教学任务,更何谈教师参加实践锻炼。高职院校不仅要注重“双师型”教师的数量,更要注重质量,由于对“双师型”教师数量的热捧,速成双师在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这与教育部的初衷及双师本义是相背离的,不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建设、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更不利于学校长足的稳步发展。

(三)教师数量不足,师生比例不协调

教育部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明确规定高职院校师生比例为1:18。但很多高职院校很难达到这个标准,主要在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面向大众化、普及化。此外,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基础设施的薄弱,造成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这样教师不得不承担繁重的工作任务,很难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也影响教师的继续教育。

(四)师资流失严重

多数高职院校教学基础设施、科研条件相对于本科院校较差,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偏低,缺乏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4]。同时,高职院校管理制度的不完善,考核评价奖励机制的不健全,致使新教师引进难,高学历、高水平教师流失快。此外,学院聘请的兼职教师不稳定,也会影响到教学质量。

(五)管理保障制度不完善

1、教师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评价考核体系等不健全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建立相应的教师聘任制度、管理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奖惩制度等。但高职院校多数由以往的地方多所中专中技合并升格的,所以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难免出现矛盾、死板和各种人为因素的干扰,诸如“论资排辈”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刚性文件得不到有力地实施,这都不利于高学历、高水平人才的引进,也不利于师资队伍的管理[5]。

2、教师进修、培训制度不够完善

高职院校教师进修、培训制度不够完善,主要现在:一是老教师对新教师的“传、帮、带”,这种“导师制”的培养,往往流于形式,不注重质量,另外,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缺乏,也不利于新教师的培养。二是培训渠道单一。高职院校主要依托高校以及相关企业,致使有的培训项目设计不合理,缺乏针对性,时间不够充裕,教师接受培训的实际收益不大,效果不显著。三是进修培训相关的福利待遇制度不完善,造成教师对进修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一)国家和地方完善高职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

国家应积极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引导高职教育的发展,规范地方政府教育的管理行为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行为,明确规定、完善高职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旨在督促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更加制度化、立法化。近年来,相关的法律法规在逐步完善,但教师的监督、激励、评价和反馈机制等硬性措施存在不足,有待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督促和完善。

(二)学院加强建设,提高声誉

高职高专教育承担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特别是生产一线技能型人才的艰巨任务。提高声誉,发展教育在这个生源紧张的时期尤为必要,不仅要求政府的支持、舆论的导向、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更需要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高职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标志着一所院校的办学水平,所以学校要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人才引进理念和“坚持引进硕士,积极引进博士,严格控制本科生”的原则,积极提升学校的教师层次,提高办学水平,增强社会地位,以便更好地吸引和稳定教师队伍[6]。此外利用“教学质量年”和“教风建设年”的机遇,制定,完善教师各项职业道德规范、监督、考核、评价制度,引导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增强职业责任感,营造学校良好学术氛围和社会声誉。

1、加强在岗教师培训,提高学历水平,优化师资结构

高职院校教师学历应以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为主,但我国很多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教师的学历和职称不高的现实。因此,学院应积极鼓励、支持、加强在岗教师的培养,有计划、分批次地推荐教师采取诸如在职攻读、同等学力申请、定向、委培等形式进行研究生的深造教育,来改善教师的学历结构。取得学位回校继续工作的,学院应报销教师进修的费用,解除他们经济上的后顾之忧,增强他们继续深造与回报学院的积极性。有条件的学院可以大力支持教师以各种形式攻读博士学位,增强骨干教师的数量,优化教师整体结构。

2、加强教师岗位技能和教学技能培训培养,造就“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学水平

根据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用性的特点,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和创新,是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首先可以聘请、引进企事业单位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技能人才来校专职或者兼职,充实到教师队伍,并采取与学校教师结对学习的形式,提高学校原有教师的实践技能,提升教学质量。二是加强学校企业实践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加深校企合作的力度,鼓励教师去相关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学习最新专业理论,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此外,可以有效地开展产学研结合,积极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并把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引入课堂,保证了项目化教学的顺利开展。三是引导、鼓励教师参加国家和行业的职业技能考试,获取相关的资格证书或技术职称。学校也可以通过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作学术报告、知识讲座、案例研讨、校际观摩等形式提升教师的知识技能。四是提升“双师”素质教师的福利待遇,提高教师自我实践学习的积极性。

3、启动“名师工程”建设,重点培养青年骨干教师、教学名师、学术和专业带头人

骨干教师、教学名师、学术及专业带头人代表着学校在相关专业学科的水平,是学校声誉和教学质量的标志[7]。学校要加大他们的培养力度,制定培养目标,完善扶持、考核、奖励制度,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促进教师队伍梯度的合理化,发展和壮大高职师资队伍,提高学院的教学质量水平。

(三)完善学院教师引进政策、教师的管理、考核评价机制等

1、拓宽引进渠道,大力引进高学历、高水平人才专职或兼职

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办学特色,采取“外引内培”的形式,引进、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较高技能和学术水平的教师,同时结合事业留人、政策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等形式,保证引进人才不外流。一是严把人才引进口,保证引进师资的数量和质量。注重投入,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引进高层次、高水平的人才,特别是加大紧缺专业教师、高职称、学科和学术带头人的引进。二是强化教师的考核、评价及待遇制度管理,保证高层次人才及紧缺专业人才的不外流。三是以专为主,专兼教师并举。虽然兼职教师不是教学的权宜之计、长期战略,但针对高职院校优秀人才引进难的实际,引进兼职教师可以有效缓解教师不足的状况。此外,从企事业单位引进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技能型人才可以加速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四是高职院校之间,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之间要加强资源的共享。通过这种模式可以打破学校、学科、专业之间的分割,利于教师资源和教育资源共享,减轻学校的经费负担,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2、加强高职师资培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

高职教师是高职院校办学的主体,是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决定因素,是推动高职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8]。教师基地建设在完善教师知识结构、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学校应加大校内培训基地的建设,采取专家讲座、学术报告,会议、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苦练内功,此外,应加强校内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不仅为学生锻炼和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场所,也提高专业教师的动手实践能力。二是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每年选派一部分教师去企业短期锻炼、挂职锻炼,提升教师新知识接受度,提高专业技能,以便更好地“反哺”教学。三是加大教师继续深造的投入,自学与进修相结合,有条件的院校可以选派部分教师到高一级院校或者科研院所去进修。

3、完善高职院校教师运行、培训、考核评价和档案管理制度等

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对在岗教师,学校应采取有计划、有组织地轮流培训,开阔教师视野,补充和丰富教师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提高业务素质。二是严格遵守并实施国家、地方和学校关于教师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严格的教师职业规范。三是建立合理的考核体系,完善职称评审及待遇制度。对于师德优异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增强其荣誉感和使命感,此外学校应加大投人,精心制订教师晋级、职称评审制度,并采取晋级和职称与收入挂钩的方式,提升广大教师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的积极性,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1]李卫红.师资队伍建设之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的现实意义[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2):73-74.

[2]楼勤,陶礼军.试论高职教师队伍职业化建设[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20(3):39-41.

[3]李蕾,张军.高职院校专业带头人培养策略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8,(8):111-113.

[4]郭海红,吉根宝,李萍萍.高职教师薪酬管理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1):227,229.

[5]范文昭.关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新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1):4,6.

[6]苏姝.高职院校人才柔性引进的探索与治理中国高教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1):79-80.

[7]李泉胜.高职院校师资建设的思考[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19-20.

[8]郝临山.充分发挥教师在高职院校办学中的主体作用[J].职业教育,2002,(34):71-72.

G715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1-5993(2012)02-0016-04

2012-3-2

刘中良(1984-),男,山东台儿庄人,硕士,滁州市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教师。

猜你喜欢
双师师资队伍教师队伍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医联体模式下全科师资队伍建设探索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依托附属医院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