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晶晶
(宁波大学 科学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2)
形成性评估对大学生英语学习效果影响的实证研究
江晶晶
(宁波大学 科学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2)
在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改变传统的终结性评估实施有效的教学评估模式至关重要。本文尝试在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形成性评估体系,在两个教学班级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实证研究。定量和定性的数据表明该评估体系提高了实验班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估;学习效果
教学评估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年来,构建旨在提高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性评估体系逐渐成为一个全新的教学探索。然而,虽然很多高校都采用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但平时成绩多限于对到课情况和平时作业的考核,与形成性评估的实质还相差甚远。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形成性评估是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估,即根据教学目标,采用多种评估手段和形式,跟踪教学过程,反馈教学信息”,其目的是“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评价和监督,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1]。因此,在形成性评估体系中,对学生英语学习效果的评定不仅仅来自最终的标准化测试,更多地来自于课堂乃至课后评估反馈,而这恰是目前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比较忽视的一个环节。近年来终结性评估对教学的反馈作用已逐步显现,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与学位脱钩以后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积极性明显下降,这与平时教学中课堂评估的缺失不无关系。课堂评估的质量较低,评估无法有效量化;评估无法提供学生阶段性的有效反馈,教师也无法得到及时的教学反馈以调整课程内容,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终结性的期末测试只能对事实性知识和低水平思维能力进行考察,难以反映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高级思维过程[2],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学习策略、自主学习和合作能力等语言学习因素都很难做出有效的评价。因此,在教学中引入形成性评估,能为教学和评估的有机结合提供一种新的尝试。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阐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形成性评估的实施方法和后效影响。
国外语言研究者长期以来对外语教学和形成性评估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1930年,现代教育评估的创始人Taylor指出,评估的核心是评价教学目的的完成情况,而不只是用于区分、鉴别学生。在这一观点的影响下,教学评估的对象从个人能力转为课程设置,由此形成性评估开始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在20世纪60-70年代,终结性评估仍占主导地位,形成性评估只是其辅助或补充(Lynch,2001)。80年代,许多学者开始关注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的区别,如,Jarvis&Adams (1979),Bachman(1981),Long(1984),Richards(1984),Brown(1989)等。这一时期,许多教育学家开始在教学中使用形成性评估或两者并用。90年代之后,更多学者开始重视形成性评估对教学的影响,如Wier(1993),Bachman&Palmer(1996),Harlen&James(1997),他们都提出形成性评估能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帮助教师调整教学各个环节。1998年,著名的评估杂志Assessment in Education邀请名家专刊讨论评估和课堂学习的关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Black&William的著作,他们认为形成性评估能为学生提供渐进性的适当反馈,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必要组成,可对教学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1999年,Kohonen提出评估系统的发展实质上是教学范式转变的结果。现代教学正在从单一的知识传输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经验型教学转变,形成性评估是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式评价,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国内,形成性评估的研究相对较晚。2002年后,关于形成性评估的实证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外语研究者的关注,如,周志坚(2002)证明形成性评估能极大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曹荣平等(2004)尝试提出形成性评估在中国大学非英语专业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周娉娣、秦秀白将形成性评估应用在大学英语网络教学中,证明该评估体系激发了学生的语言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使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自主性监控成为可能;王华、富长洪(2006)对形成性评估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同时总结国内形成性评估的现状;王华、甄凤超(2008)对基于语言教学项目的形成性评估的实施方法作出了明确系统的阐述;刘陈艳(2009)论述了形成性评估对学生自主听说学习效果的积极影响。这些研究多层面地介绍了形成性评估的相关理论以及多视角下所取得的应用成果,有利于促进国内英语教学评估的研究和发展。
形成性评估是一个贯穿于全部教学活动的动态循环过程。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明确以下四个必要条件。第一,在形成性评估实施前,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评估计划,让学生熟知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评估实施标准,以便让他们在最大程度上达到教学目标。第二,教师采用行之有效的评估工具,做到既有定性描述,又有定量指标,全面反映评估的结果,确保评估的客观公正。形成性评估的评估工具很多,主要包括课堂观察,学生档案袋,座谈,采访,学习日记及问卷调查等。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教师都应及时地反馈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对学生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评估工具的使用不仅仅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评价,更应使其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纽带,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第三,评估前应了解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元认知学习策略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需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以便在评估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清楚自我水平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这样教师和学生都能得到更有效的过程信息[3]。第四,学生的积极参与也是形成性评估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形成性评估是教师和学生共同采取的可以获取反馈信息并指导教学的行为[4],因此教师和学生缺一不可。“教师要不断地研究评估结果所反馈的信息,另一方面及时调整教学,真正做到评估服务于教学”[5],鼓励学生在根据评估标准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作为教师评估的补充。
本项研究尝试将形成性评估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以学习档案袋为主要工具,注重课堂评估,将评价过程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反思性教学,探讨形成性评估体系与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效果之间的相关性。
本研究旨在解决两个问题:(1)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采用形成性评估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大学英语成绩;(2)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采用形成性评估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策略、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等方面是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次实验以浙江省某高校非英语专业2010级工商管理专业的两个一年级班共55人为对象。学期初安排两个班学生进行一次水平测试(前试),使用四级真题试卷,并对学生成绩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描述性统计结果和方差检验结果可以看到,两个班平均成绩的差距是0.74分,无显著性差异(Sig.=0.073>0.05)。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也显示双尾t检验显著性概率Sig.为0.828,大于0.05的显著水平,表明两班的英语成绩在学期初无显著性差异。其中,在实验班(28人)采取形成性评估方法评价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在对照班(27人)以终结性评估为主要评价方式。
课程以《新视野大学英语》为教材组织教学,历时一学期,共17周。第一周除了安排前试,对实验班学生进行学习信息调查,了解学生本学期英语学习的目标,学习计划以及希望从英语教师处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表1),以制定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计划。第八周组织实验班学生提交期中反思报告,期末使用另一份四级真题试卷在两个班进行后试。最后,在实验班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形成性评估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策略、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影响。
表1 期初实验班学生学习信息调查结果
课程开始前,教师向实验班的学生说明,本课程将对学生的英语学习采用形成性评估的方法,并向学生介绍形成性评估的方法和流程。在实验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期初学生学习信息调查结果制定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在教材的基础上,广泛使用课外读物,增加文化背景和学习策略的介绍,重视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学生的交流,尽可能利用各种方式了解学习情况并反馈意见。在课堂管理上,采用肯定鼓励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课堂参与提供及时的点评和建议。在对照班,教师认真组织教学,仍采用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评估方式,即总评成绩来自30%的平时成绩(到课情况和作业为主)和70%的期末成绩。
实验班期末成绩的评定(图1)依据包括:1)学生学习档案袋;2)教师观察记录;3)学习效果评价。
(1)学生学习档案袋
学习档案袋是指学生某一阶段的学习过程和成果的作品集,用于记录学习过程,肯定学生的学习成就和学习进程,促进反思,发挥激励作用[6]。学期开始,每个学生会得到一个档案袋,用于收集本学期学习过程中完成的各项学习资料。内容有:学期初的学习信息调查表以及学习计划,学期中完成的课后翻译和作文原稿以及经过教师指导同伴讨论的修改稿,阅读报告,反映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相关资料,学生课堂小组活动自评、互评表,和期中期末学习反思报告等。教师在开学初帮助学生了解建立学习档案的意义,鼓励学生在档案袋中添加根据自己计划设定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安排学习的能力。
(2)教师观察记录
教师观察记录包括教师课堂观察记录和师生面谈记录两个方面。课堂观察记录主要来自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听课情况、知识理解、回答问题,学习创新、学习效率、课堂演示、小组活动等各项情况的反馈评估意见。教师试图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通过书面反馈和面谈进行针对性地指导,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
(3)学习效果评价
学习效果评价包括期末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估和期末测试,多角度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
图1 形成性评估模式
通过实验班和对照班前后两次测试成绩的比较,以及对实验班同学期末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形成性评估模式在大学英语课程的运用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起着多方面的促进作用。
(一)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引入形成性评估模式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如表2所示,两个班后试的平均分差距为4.34分,比实验前有所增加。从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看出,成绩的显著性概率为0.024,小于0.05的显著水平,表明两班的英语成绩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实验班在形成性教学评估的课程中英语水平有所提高。
表2 实验班和对照班后试成绩均值及差异显著性比较
(二)形成性评估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有74.0%的学生认为形成性评估过程中教师对各项学习活动的组织、记录、评价和反馈对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有66.7%的学生认为形成性教学评估体系能让他们更了解并享受整个学习过程。形成性评估是根据教学目标分阶段地、经常性地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行为进行评估,而不是仅仅依靠一次性、终结性的期末考试加以评估,这就使得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过程而不是最终考试,大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形成性教学评估模式能提高学生在该课程的自主学习能力。Holec[7]提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包括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策略、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价学习结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5.2%的学生认为形成性评估能帮助他们更有效地计划、监控、管理、评估自己的学习过程,88.9%的学生肯定了这种形成性评估对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形成促进作用。其中自评和他评能使学生更大程度地参与学习过程和承担学习责任,促进了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四)在形成性课堂评估中,教师经常通过小组活动、同伴讨论、上台演示等方式组织教学,并对每个学生的表现作出及时的评价反馈,因此有96.3%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形成性评估有利于培养合作学习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增强了学生课堂参与的意识。81.5%的学生认为采用自评、互评和教师评相结合的方式评价英语学习效果更加准确公正,但值得深思的是,认为自评、互评中存在不真实评价的学生竟高达59.3%,这也足以证明学生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于终结性评估或是来自教师单方面的评价,缺乏自评或他评的观念和标准。因此,教师在形成性评估的实施过程中,最好能为每项学习活动制定相对公正准确的评估细则,并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对评估标准作出不断地调整。
(五)在目前的大学英语课程中,传统的终结性评估仍占主导地位,并未将评价的主动权真正地交给学生。因此,在本次实证研究中,受试学生也表现出了对形成性教学评估模式的诸多不适应。在实验结束的问卷调查中,有51.9%的学生觉得这种新型的评估方式增加了他们该课程的学习压力,66.7%的学生觉得教师经常性的面谈交流或是对其学习作出的及时反馈加重了学习的焦虑感,这个结果是出乎意料也是值得探讨的。另外,有59.3%的学生认为他们能在传统的终结性评估中能获得更高的学期总评,这说明大部分学生仍然重视最后的考试结果而不是整个学习过程,这也恐怕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状况。尽管如此,74%的学生在问卷的最后选择更希望在大学英语课程中采用形成性教学评估的模式,而且有92.6%的学生同意形成性教学评估方式能更准确地评价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相信这有利于形成性评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进一步推广应用。
本研究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在实验班采用形成性评估方法展开大学英语教学,使学生获得观察、记录、反思学习过程的机会。研究表明形成性评估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合作学习和交际的能力。由于该评估模式实施的周期不长,规模较小,相信对实验设计和实施方法的改进和完善必将使效果更加明显。
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实际的问题,比如:如何减少过程性评估给学生带来的学习压力和焦虑;教师如何组织学生参与评估;如何设定真实、统一的评估标准;如何让学生在自评和他评避免一些情感因素的影响,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Cheng L,Rogers T& Hu,H.ESL/EFL instructors’classroom assessment practices:Purposes,methods,and procedures[J].Language Testing,2004,21(3):360-389.
[3]Barnard,R.&Randall,M.Evaluation course materials:A contrastive study in text book trialing [J].System,1995,(3):233-241.
[4]Black,P.J.&William,D.Assessment and classroom learning[J].Assessment in Education,1998,(1):7-74.
[5]王红艳,谢芳.新《课程要求》与形成性评估手段的应用[J].国外外语教学,2004,(4):37-40.
[6]Genesee,F.&Upshur,J,A.Classroom-based Evalu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Education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7]Holec,H.Autonomy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1981.
G712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1-5993(2012)02-0031-04
2012-3-2
2010年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YGH 003。
江晶晶(1980-),女,浙江省宁波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与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