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顶江
(巢湖市第八中学,安徽 巢湖 238000)
从生活走进物理 让物理走进生活
曹顶江
(巢湖市第八中学,安徽 巢湖 238000)
知识源于生活,是生活智慧的结晶。教学中从生活现象为切入口,使教学内容扎根于现实生活,让学生感受物理就在自己的身边,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物理问题,通过对物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从而深化所学内容,让学生感受物理之美、生活之美。
生活现象;走进;物理;回归生活
“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物理课堂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运用于生活、生产实际,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基础”。生活中充满了物理,物理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教学中让学生以生活现象为切入口,创设情景,诱导学习,一方面可以消除学生对物理的神秘感,让学生感受物理就在自己的身边,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下面就如何让学生从生活走进物理,再从物理走进生活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案例一
矿泉水是同学们生活中经常饮用的饮料,在《密度》单元复习时,用同学们熟悉而又离不开的“水”引入复习课题,学生学起来十分亲切,也体现了“从生活走进物理”的课程理念。
师:同学们经常喝矿泉水,当喝了一些后,剩余的水和原来的水相比,它的哪些物理量发生了改变?
生:体积变小,质量变小。
师:剩余的水和原来的水相比,哪些物理量没有发生改变?
生:味道、状态、颜色、密度、比热容、导热性、导电性
……
师:像“味道、状态、颜色、密度、比热容、导热性、导电性”等这些物理量不随物质的质量、体积改变而改变,只和物质种类有关的物理量,我们称为物质的物理属性。物质的物理属性很多,密度是物质的重要的属性之一,也是我们今天要复习的内容。
以上片段从生活现象入手,创设了情境,启发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从物质的“物理属性”引入到“密度”的复习。简单明了,又不失趣味性和启发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开启了学生的心智。
案例二
在复习密度的应用时,我用生活中常见的浓盐水和纯净水各一杯,不准用嘴直接尝,请学生用物理方法区分出哪杯是浓盐水,哪杯是纯净水?因为盐水和纯净水学生常见,区别它们比较容易,学生立即产生了兴趣。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生甲:分别测出它们的密度,密度大的是盐水,密度小的是纯净水。
生乙:只需要测一杯水的密度就行了,因为纯净水的密度是1克/立方厘米,测一杯出来比较一下,比这个大就是浓盐水,相等就是纯净水。
师:说得好,在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越巧妙、越简单越好。同学们谁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思维也发散开
G633.7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1-5993(2012)02-0080-02
2012-03-28
曹顶江(1964-),男,安徽巢湖人。巢湖市第八中学物理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