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汉隐喻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2012-08-15 00:51马蕾蕾侯松山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源域英汉隐喻

马蕾蕾 张 莹 侯松山

(军械工程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03)

1.隐喻和概念隐喻的本质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20世纪80年代,随着对隐喻的多学科研究的发展,众多学者已经将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进行研究。例如:Lakoff和Johnson(1980:3-14)在他们的隐喻研究专著Metaphors We Live By中指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它普遍地存在于各种语言中,并且贯穿于人类的行为和思维中。例如,汉英当中都有head of a bed/床头、eye of a needle/针眼、mouth of a river/河口等用具体的身体部位来类推其他事物的隐喻表达方式。这些例子说明人们往往参照他们所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理解、经历和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抽象的概念。可见,隐喻是从一个认知域(cognitive domain)向另一个认知域的投射,是人类将其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和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认知活动(束定芳2000:28),由此把本来看似完全属于不同范畴领域的两种事物联系起来。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是指存在于人们头脑里的一种经过归纳的、条理化的固定表达句式,是日常生活体验的意象图式的外在语言表现形式,反映了思维的本质。例如,英语和汉语中都有THEORIESARE CONTAINERS(理论是容器)的概念隐喻。所以,隐喻从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认知现象,其工作机制是人的大脑根据事物之间共有的属性或特征即相似性为基础,通过类比创造出新的概念组合(程同春2005:37)。

2.英汉隐喻文化差异的原因所在

语言和文化是一个互为依存、密不可分的整体,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充满了人类文化活动的痕迹,不仅体现了本民族的自然环境、历史渊源、风土人情、传统习惯,而且也透视着该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心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等。所以,根植于不同文化土壤里的隐喻更是不可避免地带有本社会的文化烙印。由于人类具有相同的身体构造和感知器官,所以在面对相同的物质世界时会具备相同的认知经验,而隐喻的重合现象就是人类认知共性的反映和体现。例如:英汉语中都有LOVE ISWAR“爱是战争”的概念隐喻。在这个结构隐喻中,源域WAR的各种显著结构特征被系统地映射到了目标域LOVE。因为与WAR一样,LOVE也充满硝烟,有争夺、征服和输赢。男人为了得到他的爱(love),会不断追求她(pursue her),一路过关斩将(fight for her),打败他的情敌(cut out all his rivals),最终征服她(conquer),俘获她的芳心(win her heart);但他的努力也可能前功尽弃,从而体验到失去最爱的痛苦(experience the loss of a loved one)。但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的地域以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习俗等方面存在着不平衡现象,使得英汉隐喻有时也表现出明显的民族文化性。英汉隐喻的文化差异主要是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2.1 地域文化差异

地域文化是指所处地域的自然条件和地理条件所形成的文化。不同民族的语言具有各自独特的自然环境色彩和地域文化特征。例如: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渔业、造船业、海运业在他们的经济中自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而,在英语中有大量与“fish”相关的隐喻表达,如:“drink like a fish”指牛饮;“an odd fish”指性情古怪的人;“have other fish to fry”指另有要事要办;“like a fish out of water”意为感到局促不安;“Fish begins to stink at the head”相当于汉语的“上梁不正下梁歪”。而汉语中有关“鱼”的习语并不多见,且“鱼”有不少伴随意义。如在“鱼龙混杂”、“鱼目混珠”这两个成语中,“鱼”分别指“坏人”、“劣质货”。译者需深入探究导致其差异的根源,掌握目标语的认知机制与其母语的不同,并透过这种不同更深刻地认识中西文化差异。

2.2 宗教及传统文化差异

英汉文化中有大量与宗教信仰有关的隐喻,体现了不同的宗教信仰及不同的隐喻思维。西方人有着根深蒂固的基督教传统,他们常去教堂做礼拜(go to church),因此也就有“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赤贫如洗)”、“bear the cross (忍受痛苦)”、“Every man must carry his own cross.(自家苦难,自己承担)”这样的隐喻表达。 而中国人长期受佛教的影响较深,所以有不少隐喻来自于佛教教义或典故,如:“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等。如果我们把“阿弥陀佛”译成“God bless my soul”,把上帝拿来代替佛教的无量寿佛,就很可能让西方人误以为中国人也信奉基督教,这样的译文必然会引起误解。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阴阳八卦、农历节气、中医术语、武术气功等隐喻在英语中也无法找到对应或相似的喻义和喻体。译者在隐喻翻译过程中一定要顾及不同的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差异,避免生搬硬套,望文生义。

2.3 思维模式差异

由于英、汉分属不同的语系,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因此形成了彼此相异的思维方式。汉民族倾向于主观的形象思维,往往从自我出发来理解、演绎、描写外在的客观环境,因此汉语语句常使用人称主语;欧美人则倾向于客观的逻辑思维,故英语中被动句的使用频率大大多于汉语,而且英文句子常以物或抽象观念为主语。例如:善于抽象思维的英美人通常把时间或地点看成是一个观察者,即:TIME/PLACE ISAN OBSERVER。例如 :1)Last year witnessed a global wave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turmoil and instability.2)Beijing saw only nine“blue-sky” days in April,2006.

3.隐喻的翻译策略

关于隐喻的翻译,皮特·纽马克先生曾指出:“隐喻翻译是一切语言翻译的缩影,因为隐喻翻译给译者呈现出多种选择方式:或者传递其意义,或者重塑其形象,或者对其意义进行修改,或者对其意义与形象进行完美的结合,所有这一切又与语境因素、文化因素如此密不可分,与隐喻在文内重要性的联系就更不用说了。”(Newmark 2001:113)这段话强调了语境因素、文化因素在隐喻翻译中的重要性。隐喻翻译要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不仅要译出原文的形象、喻义,还要译出其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

3.1 直译法

由于人类共同的认知基础和感知经验,对于同一抽象事物的理解,人们常常选择相同的喻体视角。当英汉两种语言中源语篇章的源域和目标域和译语篇章的源域和目标域是一种对应映射的关系,译者可根据源语篇章和目的语篇章读者相同的心理运行机制,实现映射对等的等效翻译。一些英语习语的源域和目标域在汉语中都能找到相同的、对应的概念域,就可采用 “直译”。如:be in the same boat(同舟共济);make one’s hair stand on ends (令人发指);wash one’s hands of(洗手不干); a bolt from the blue(晴天霹雳);skate on the thin ice(如履薄冰);ride the tiger(骑虎难下);hang by a hair(千钧一发);Ostrich policy(鸵鸟政策)等。 可见,直译不仅保留了原隐喻的内容形式和文化内涵,又丰富了目的语的表达方式,既体现了语言文化的相互包容性,又达到了行神兼备,充分保持原隐喻意义、形象和结构的最佳效果。(程同春2005:38)

3.2 直译加注释法

在处理蕴涵独特文化内涵的隐喻时,译语篇章中可能没有和源语篇章相对应或者类似的喻体和本体,即源域和目标域,那么,在目的语中只有按源语篇章的隐喻概念进行翻译。例如:Trojan horse(特洛伊木马);meet one’s Waterloo(遭遇滑铁卢)等。但当译入语的读者不太了解源语的文化背景时(特别是一些典故),可以适当作些补偿说明,简要阐释其中蕴涵的文化信息以实现交际的目的。例如:a Penelope’s web(珀涅罗珀的织物:喻永远做不完的工作。)南柯一梦:Nanke dream(from the story of man who dreamed that he became governor of Nanke in the kingdom of Ants)。如果对喻义不做任何补偿解释,译入语读者很可能会感到莫名其妙。尽管添加补充解释会比较繁琐,但却有利于宣传和介绍源语篇章的语言文化。

3.3 转化法

当源语篇章中隐喻的源域和目标域在目的语中无法找到相似的、一一对应的源域和目标域时,可以在译语篇章中选择与源语篇章中的源域和目标域类似、喻底相同的隐喻进行翻译,也就是说,如果不可能用直译的策略保留英语隐喻的表达形式,那么可以采用汉语中已经确立的、与英语隐喻意义相对应、合适的隐喻加以转换来进行翻译,从而把英语中隐喻的含义表达出来。例如:a land of milk and honey(鱼米之乡);like shooting fish in a barrel( 瓮中捉鳖);a black swan (凤毛麟角);turn over a new leaf(洗心革面);take French leave (不辞而别);spring up like mushrooms(雨后春笋);entertain an angel unawares(有眼不识泰山);The die is cast.(木已成舟。)等。显而易见,这样的翻译既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又能够充分、形象地表达出其蕴涵的喻义。

3.4 意译法

当源语篇章中的文化隐喻现象在目的语中出现缺失,一般会省略隐喻,采取意译法,用目的语的习惯表达方式把原隐喻的寓义与深层蕴意表现出来。例如:Give a dog bad name and hang him.(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再如以下句子的翻译:He is a real home bird.He seldom takes part in the social events.(他真的很宅,很少出去参加社交活动。)

3.5 语用等效翻译法

在隐喻翻译过程中,当遇到源语语言文化因素与目的语语言文化因素相差悬殊时,为了使译文符合目的语读者对世界的期望,译者需要认真吃透原文,正确把握民族文化信息的传递,依据目的语的语言文化规范对原文采用归化处理,使译文达到语用等效。例如:“狐狸”在汉英文化中都可以与狡猾、诡计多端的人联系起来。但当“狐狸”与女性联系时,汉语与英语则具有不同的文化色彩,如:She is a fox.若按照中国人的心理把fox译为“狐狸精”,无疑是错误的,因为在英语文化中,它指的是时髦迷人的女子,因而译为“她是位时髦迷人的女郎”更为合适。

结束语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曾说过:“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由于中西文化存在巨大差异,译者首先应深入了解隐喻所涉及的两种文化,不仅要理解隐喻语言表层含义,而且要理解隐喻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内涵。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一方面,译者应尽可能地把原语中的隐喻意义在译语中表达出来,同时还需在目的语中挖掘恰当、灵活的表达方式,创造性地传达原语中的信息,使译文表达具体生动、富有表现力,这样才能在翻译中有效地传递信息,真正达到文化交流之目的。

Lakoff,G.&M.Johnson(1980).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wmark(2001).Approach to transla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程同春(2005).英语隐喻的思考与翻译 [J].中国科技翻译(5)。

束定芳(2000).隐喻学研究 [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源域英汉隐喻
基于参数字典的多源域自适应学习算法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可迁移测度准则下的协变量偏移修正多源集成方法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英汉诗歌中的隐喻对比研究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英汉反身代词长距离约束的语用分析
英汉校园小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