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婕
(苏州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 215004)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深刻地影响了外语教学的研究和发展方向。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教育应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提倡在教学过程中将认知教育和情感教育结合起来。情感是认知活动的基础,没有积极的情感,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就会削弱。而学习者积极情感的培养和满足,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其中一个有效的途径便是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礼貌策略来满足学习者的面子需求。因此,本文就从语用学中的面子理论与礼貌策略来探讨其与课堂提问的关系。面子理论在课堂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当大学英语教师与已经成年的高校学生在提问与回答的语言交互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威胁彼此面子行为的发生。因此,如何看待这些威胁面子的行为,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维护彼此的面子,是本文讨论的关键所在。
面子是礼貌的一个重要方面。E.Goffman(1967)在20世纪60年代从社会学角度提出了“面子”问题。他认为,人们在交谈中往往会涉及到“脸面工作”(face work)。1978年,英国学者Brown和Levinson发表了一篇题为《语言应用的普遍现象:礼貌现象》(“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的文章,第一次系统地对礼貌、面子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在这篇文章中Brown和Levinson主要探讨了面子保全论、面子威胁论及礼貌补救策略。
2.1.1 面子保全论
Brown和Levinson在Goffman的“面子”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子保全论”(Face Saving Theory),这个理论被视为语用学的一个重要内容。Brown及Levinson指出,面子实际上是一系列只有他人才能满足的想法和希望。“面子保全论”首先假定,参于交际活动的人都是典型人(Model Person)(Brown&Levinson 1978)。典型人是“一个具有面子需求的理性人”,通常就是指社会中具有正常交际能力的人。典型人所具有的“面子”就是指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那种在公众中的 “个人形象”,它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是指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阻碍;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是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简言之,消极面子表达的是自主(autonomy)的个人需要,积极面子表达的是求同(approval)的社会需要(张云燕2009)。面子有双重性,构成面子的两个方面是互相矛盾的。人们在交际时一般会互相配合,努力给自己、给对方留面子。但在一方的面子受到威胁时往往会采取行动以保全自己的面子,而保全自己的面子势必会伤害另一方的面子使交际双方都丢面子。所以交际时一方需要与对方有所关联,要向对方表示出自己的关注。另一方面又要维护自己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往往表示出个人有一定程度的活动自由,而且也尊重别人活动自由的权利(傅玲芳 2004)。
2.1.2 面子威胁论
Brown和Levinson认为,有些言语行为本身具有威胁面子的性质,于是提出了“面子威胁行为理论”。他们认为,人们言谈中的有些言语行为在本质上与交际者的面子相悖,是威胁面子的行为——FTA(Face Threatening Acts).也就是说人们的话语有时总会不同程度地使对方或自己的面子受损。这些言语行为大致可分为四大类:(1)威胁听话人消极面子的语言行为:说话人向听话人命令、请求、提出建议劝告,提醒听话人该做某事,威胁、警告听话人干或不干某事;(2)威胁听话人积极面子的语言行为:说话人不同意听话人的见解,甚至反对听话人或对其予以批评、蔑视、抱怨、谴责、指控、侮辱,对听话人的积极面子持否定态度;(3)威胁说话人消极面子的语言行为,说话人向听话人表达谢意,接受批评,做出违心的许诺或提供非情愿的帮助;(4)威胁说话人积极面子的语言行为,说话人的道歉,说话人接受赞许或恭维。
2.1.3 礼貌补救策略
由于言谈中的面子威胁行为总在威胁着交际双方的面子,于是,说话人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也为了给对方留面子,人们通常使用礼貌语言。Brown和Levinson称其为“补救策略”。礼貌补救策略主要包括三种:积极礼貌策略、消极礼貌策略和非公开礼貌策略。(1)积极礼貌策略指的是,说话人对听话人所持观点表示赞同,通常表现为以称呼其名字或绰号等方式间接表达对听话人积极面子的威胁程度。或者在交往中说话人常常采用以“接近为基础”或者“套近乎”的说话方式维护听话人消极面子的礼貌补偿策略。(2)消极礼貌策略即维护听话人的自主权,在交谈中说话人应尽量使用“回避为基础”的说话方式,主要表现为谦让、说话模棱两可、给听话人留有充分的选择余地;(3)非公开策略主要指的是对双方比较敏感的话题或者冲突时往往采取委婉的方式来处理。Brown和Levinson是把礼貌和面子联系在一起来分析语料的。其实正是由于消极面子的存在,才使得我们在交际中面对双方比较敏感的话题或者冲突时往往采取委婉的方式来处理(张云燕2009)。
对于课堂提问,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方法。一些研究课堂提问的学者提议从问题发挥的引导作用这一角度来看待教师的提问。Sinclair&Coulthard(1975)提出,教师提问具有告知、确定、赞同、评价、重申、澄清等六种功能的引导。另外,一些研究者提议从学生回答问题的思维方式对课堂提问进行分类。Barnes(1969)根据他在英国的课堂所观察到的情况,把问题划分为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教师通常用封闭式问题来确定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某些知识。开放式问题可以激发高层次的思维活动,鼓励学生推理、判断、评价、表达意见以及讨论某件事,收集例证、做出判断,开放式提问还能引发学生做出个性化的、具有开创性、与众不同的回答,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形式以后者为主。从回答的内容来看,提问又可分为展示性提问(display question)和参考性提问(referential question)。展示性提问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对特定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程度,通常包括字面理解和重新构思两个层次的问题。因此,为了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和理解所学知识,教师会大量运用展示性提问方式。而参考性提问则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其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因此,可以这么说,封闭式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展示性问题,而开放式提问就是参考性提问。
古往今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而作为课堂提问的主要参与者,学生们一方面想维护他们的积极面子,自己的表现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另一方面,他们又想极力地维护自己的消极面子,即享有不被他人干涉的自由。面子威胁行为影响了教师的课堂提问与学生的回答。Brown&Levinsion(1978)认为,在许多文化中,对面子威胁行为的大小的估算包含以下三个因素: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相对权势(relative power),特定的文化中,言语行为本身所固有的强加级别(social cultural imposition)。这三种因素归纳起来的大意是:参与者之间的差别越大,弱势的一方就需要运用更多的礼貌原则。而在这三个因素中,与课堂密切相关的就是社会距离与相对权势。从师生的社会距离来看,项茂英(2004)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一文中对师生关系的调查表明,从师生的非正式交往来看(除课堂内的正式交往),75.4%的教师认为自己与学生接触交流的时间不多,而学生这方面的感受更为糟糕,接近93%的学生认为外语教师在课外与自己的接触交流不多。而从相对权势上来看,在外语课堂上,“教师话语占绝对优势,学生所要做的就是配合好老师的提问,待他们回答后就要回复到被动的状态接受教师的评论。在IRF(Initiation,Response,Feedback)话语模式的控制下,由于权势关系的存在,交际双方可能在心理上导致:权势低的一方即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劣势状态,屈从于对方的权势,于是在行为上便产生与这种心理状态相对应的心理模式”(王新英 2008:143)。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说,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处于一种不对称的关系,分属于权力的两极。根据Brown&Levinsion对面子威胁行为的大小的三个因素的描述,对于作为相对权势较弱的学生这方,学生就要比他们的老师运用更多的礼貌原则。
然而,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来讲,课堂提问对于提问者和提问对象来说,都是一种“威胁面子的行为”。当提问者提出一个问题的时候,他自己的“面子”受到了提问对象拒绝回答问题的威胁;而对于提问对象来说,他又面临着“被迫”向提问者提供一些信息。因此,应用于课堂上,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作为提问者的教师就会遵守礼貌原则,使用一些礼貌用语,例如“Can you,could you”等等。因此,在实际中就会忽视社会距离和相对权势的差别。然而有的时候,教师也会违背礼貌原则,忽视课堂上学生的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课堂上学生的积极面子指的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乐于参与课堂互动,回答问题;而学生的消极面子指的是他们在课堂互动中的被动与沉默。教师可能会选择被动沉默的学生来回答问题,从而忽视了他们的消极面子,与此同时,教师就会忽视那些想回答问题的学生,从而忽视了他们的积极面子(傅利 2008)。
学生在教师提问的过程中确实会受到面子上的威胁吗?答案既可能是“是”,又可能是“否”。当教师提出的问题是挑战学生的能力的时候,学生不容易回答出来的时候,学生会感到自己的面子受到了威胁,尤其是那些开放式或参考性的问题,需要学生运用其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的问题。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会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掌握的知识问一些封闭式的展示性的问题,从而不会威胁学生的面子。
教师在提问后,学生回答或不回答都会引起“威胁面子行为”的发生。例如:学生不能够回答问题,选择不回答的方式来应对。因此,就出现了当老师提问学生问题的时候,学生不能够回答问题,以沉默来应对。而从实际上会被认为没有掌握老师提问的知识或缺乏相应的能力来回答这个问题。因此,对于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件及其丢面子的事,在老师和自己的同学面前显示了自己的“无能”。而如果学生选择回答问题呢?若学生不知道怎么回答,那么他们的回答也毫无疑问的是错误的,回答错误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件丢面子的事。
教师在课堂教学,尤其是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会引起一些威胁自己和学生面子行为的发生。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当遇到一些学生在课堂中沉默,不愿意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的时候,教师不应该认为学生的沉默是对自己“权威”的挑战,相反,它表示出了学生在听课的时候遇到了一些困难,不明白老师之前所讲的一些内容,这种沉默现象是一种需要老师调整教学的信号;另外,老师提问的时候需要遵守礼貌原则,使用一些礼貌用语并掌握一些礼貌策略,例如:使用积极礼貌策略,在提问的时候拉近与学生的关系,让学生感到提问不是一种与“权威”的对话,而是一种正常的,“平等”的对话。教师也可使用一些消极礼貌策略,在适当的时候,提问后,让学生自愿回答,维护听话人——学生的自主权。再者,教师应该以更加礼貌的方式,提问那些被动的学生,并且在提问积极主动和被动的学生之间做出权衡,分别维护学生的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还应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他们的面子不至于受到伤害。
学生首先应该懂得教师的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老师要故意刁难学生,相反,若老师能够提问到你,那应该是老师对你的信任并给你提供了一次当众发言的机会。其次,学生应该知道教师的提问,多是封闭式、展示性问题,多是检测学生是否掌握当堂课的教学内容的问题。当自己没有回答出这个问题时,学生应该知道自己有些知识没有掌握,老师给你提供了一次查缺补漏的机会,所以,学生的心态要放平,这不是丢脸的事。另外,学生还应该晓得回答不出问题或回答错,老师和同学不会因此而嘲笑你。
总之,面子理论在课堂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教师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在提问与回答的语言交互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威胁面子行为的发生。因此,作为教师就应该运用礼貌原则来维护学生的面子,使学生积极、乐于参与课堂活动。当教师和学生都保持积极的情感时,以互动和自主学习为特点的大学英语教学活动才能顺利、有效地进行下去。
Barnes,D.(1969).Language in the Secondary Classroom[M].Harmondsworth:Penguin.
Brown, P.&Levinson, S.(1978).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on[A].In Goody, E.N.(ed.)Questions and Politeness:Strategies in Social Interaction[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offman,E.(1967).Interaction Ritual:Essays on Face to Face Behavior[M].New York:Pantheon Books.
Sinclair, J.M.&Coulthard, M.(1975).Towards an Analysis Discourse[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傅利(2008).英语作为外语的课堂问答话语语用研究 [M].北京:科技出版社。
傅玲芳(2004).英语交际中的面子和顾及面子策略 [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王新英(2008).面子:影响外语课堂师生言语互动的内在因素 [J].人文社科。
项茂英(2004).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J].外语界。
张云燕(2009).“保面子”和“损面子”的对比分析 [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