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富智
浅析口译过程中的听辨、理解与表达
童富智
针对口译过程中所涉及的听辨、理解与表达等内容,结合日语口译实践时需要注意的问题,综合分析了口译实践过程中部分可能存在的问题点。通过研究分析,以便于深化对口译过程中语言转换机制的认知,以利于进一步提高口译相关理论的实务运用水平。
口译;听辨;理解;表达
口译是将听到的原语转换为口头表达的译语的过程,是复杂的人类交际行为。口译过程中的听辨、理解与表达包括了对语音辨识、记忆存储、语义分析等一系列复杂行为活动的信息处理。近年来,随着翻译口译学科的不断发展,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对其脑部信息处理的过程逐渐成为相关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相关研究的展开对口译过程中的听辨、理解与表达等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分析研究找出口译过程中信息转换的规律性,可以指导口译实践。
口译可以理解为说话者将一种语言译为另一种语言的工作。但是,这里的翻译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翻译行为。口译过程不是单纯的语言重复,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项高度紧张的工作,它要求译员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分析、理解并准确、清晰、及时地表达出说话者的意思。作为人类的思维过程,口译行为与其他事物相同,有其内在规律性。其中,作为行为主体的人类大脑机制作用是关键。口译过即听辨、理解与表达的过程。
鲍刚(2005)先生指出,根据语音学和心理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人类对有声语言的理解都是从对语言的听觉分析开始的,即语音的加工阶段,听辨。认真听清说话者所述的内容,是口译的最基本要求。只有听清楚,才能理解原文的本意。因为话语一旦出口就无法留住,所以,译员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说话者所述的内容。在汉日口译的过程中,译员必须具备高水平的汉语或日语听力水平,包括适应各种口音、语速的能力。在交谈、会谈、国际会议等场合经常会听到不标准的汉语发音,就如同日语中存在关西方言、东北方言等远远不同于标准日语的语音和独特的词汇。同样是汉语,中国大陆、港澳台、新加坡等地的人却各自有其独特的发音、声调、词汇。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仅就中国大陆而言就有沪、粤、闽等多种方言,其发音、语调、词汇等也是多种多样。这样的现实给口译工作造成了极大的负担。
同时,某些说话者语速很快,或是大量引用古典、谚语等,试图使自身表达简洁。这样,不但加快了其说话速度,而且使得译员不易听清其表达内容。塚本庆一(2005)先生指出,使用汉语和日语口头表达相同内容时,一般日语所需的时间为汉语所需时间的1.5倍。所以,为了习惯并了解自然语速的差别,必须先训练听力,即训练耳朵能听懂超过标准语速的对象语。同时,还要训练自己即便是面对初次见面的人也能够迅速掌握其语言习惯、特点的能力。译员在听说话者的内容时,不允许有任何疏忽,更不能以自己的兴趣为出发点或是带有个人好恶。译员在听到内容以前,可以根据交谈、谈判的性质或是会谈、国际会议的主题等大致猜测其内容的范围。一般而言,具体内容是无法事先得知的。因此,口译工作的听辨,必须具备高度注意力和适应力,译员从一开始就要努力做到集中全部精力,毫无缺失地听清并可以适应任何内容。
口译要求从听辨到完美地表达出说话者的本意必须经过快速的思考过程,即理解的过程。鲍刚(2005)先生提出了口译“思维理解”的概念,指出理解就是对意义的摄取。在口译工作中,理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程序,体现着译员与众不同的一些口译基本技术。而听辨和理解绝不是界限清晰、毫不相干的两个部分,它们是几乎同时发生的同一过程。译员是在交替进行着听辨和理解的行为。如果中途遇到难以理解的地方,思维可能会停留,那么也就无法掌握整体内容。为了全面、正确地领会说话者的意思,译员必须站在说话者的立场,在其观点、逻辑的基础上加以推测,理解其话语内容的意思,并使用另一种语言将其内容再重复一遍。所以,理解过程就是译员和说话者融为一体的过程。译员自身可能会对所译内容存在不同的观点,如赞同或是反对。但是,就译员立场而言,绝对不允许其所译内容受到任何个人见解的左右或随意更改意思。这样做是为了将说话者的内容实质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听话者。
在理解的过程中,译员还应具备很强的判断能力。由于说话者在表述中可能存在重复甚至意思含糊不清的地方,所以译员需要在不丢失基本内容的前提下重新组织话语内容。如何正确地进行取舍,完全凭借译员的判断能力。同时,译员必须经过判断来辨别出需要记忆的地方,因为说话者的表述中可能会带有经过仔细斟酌、具备一定深层次含义的话语,尤其是在政治外交方面的会谈或是国际会议上,译员必须在听辨的同时记住关键词句。如果是即兴讲演类的口译,就有可能存在不确定的未知情况,不利于译员的理解,在此情况下,译员可以根据说话者思考、组织话语时的表情、手势、语调、语气、停顿、节奏等便于理解的因素进行听辨。
理解的程度主要取决于译员的语言能力和常识。语言能力是口译的最低条件。同时,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无法理解所译内容或是根本不知所云,那么即使语言能力再高也无法保证翻译效果和质量。如为政治外交方面的会谈或国际会议做口译时,译员必须掌握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外交、时事、相关国情等常识和知识。比如,就汉日口译而言,译员对于日本的知识自不待言,还必须了解中国的外交政策以及政府对国际问题的基本立场和态度等。另一方面,如果向了解背景情况的人传递信息,那么只言片语即可达到效果。但是,对于毫不知情的人,可能要稍费口舌。任何人都不太可能对自己毫不知晓的事物完全理解。所以,如果译员具有一定的常识和知识,即使遇到不熟悉的内容,也可以通过前后文的联系加以理解,毫不影响翻译的准确。
译员完成口译的全部过程,除准确完成听辨和理解环节外,还必须具备很强的表达能力。译员必须很好地掌握母语和对象语,使用清晰的话语将理解后的内容组织成文。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能力,才能准确、流畅、完美地进行表达。汉语、日语或是其他语言间的结构均存在差异,译员必须摆脱原语语法的束缚,根据译文语言的结构特征,重新组织表达结构。译员在表达时还要注意说话者的表情,虽然不能要求译员模仿其表情、手势等,但是气氛、音量、语速、断句、节奏等都要尽可能和说话者保持一致。如果双方在气氛活跃地进行着交谈,而译员如同局外人一般语调平淡、毫无表情,那么无论译得多么准确无误,都只能是事倍功半。
口译可以认为是在没有任何外部援助的情况下,听清、理解说话者内容并当场使用另一种语言准确、流畅地表达出来的过程。译员必须思考敏捷、反应迅速。因为有时间限制,所以必须立即理解说话者希望表达的意思并尽量使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进行翻译。准确、清晰、敏捷是重要的原则问题。一般而言,即兴演讲者考虑最多的是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追求华丽的修辞。对译员而言,翻译结束也就无法更改。所以,如果错误地理解了说话者的本意或是表达不清楚,就无法达到令听者正确理解的目的。其直接结果就是不能帮助双方进行有效交流,甚至会起到反面作用。同时,由于口译存在时间方面的约束,所以必须掌握好表达的节奏和时机。表达过快,听者来不及反应,表达过慢,听者会失去耐心,均有可能影响表达效果。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对口译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于口译的一系列研究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口译作为技能,已经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口译也是社会实践活动,其中的规律性有待进一步揭示。口译活动中的听辨、理解与表达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过程。译员需要结合理论针对各个模块的问题点进行技巧性的整合训练。口译研究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在正确的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下,可以对口译活动的思维过程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研究结果也必将在未来社会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口译过程中的相关内容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可以揭示出口译过程中语言转换机制的内涵,从而达到提升口译实践能力和研究水平的目的。
[1]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2]刘和平.口译理论研究成果与趋势浅析[J].中国翻译,2005(4).
[3]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4]刘宓庆.口笔译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5]苏琦.日语口译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谭晶华,陆留弟.日语口译实务2级[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5.
[7]谭晶华,邱鸣.日语口译实务3级[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0.[8]杨承淑.口译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9]塚本庆一.实用日语同声传译教程[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H315.9
A
1673-1999(2012)08-0126-02
童富智(1982-),男,江苏江都人,硕士,安徽工程大学(安徽芜湖241000)外国语学院助教。
2012-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