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晓慧
(上海政法学院,上海,201701)
高等学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流行与20世纪初英美等发达国家提出的“产学研结合”的思想密切相关,世人皆知的美国“硅谷”便是产学研结合的典范。一般意义上对实践教学的理解是:高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以获取感性知识、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增强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实验能力为目的的多种教学形式的统称。[1]实践教学最初主要运用在理工科等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上面,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文科类高校的实践教学已经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究其原因不外乎下述几种: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应试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仍占一定比重,研究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雷同,高校课程设置与社会实际需要有所脱节,以及市场机制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等等。[2]我们发现,近年来,实践教学在各高校教学计划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几乎所有的一线教师都或多或少地参与了实践教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强调“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
毫无疑问,学生就业情况的好坏是衡量一所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以及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这既包括“就业率”这个硬的数量指标,更包括“就业质量”这个软的质量指标。在劳动力相对剩余的当今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设置了较高的应聘门槛,如很多单位对“相关工作经验”的要求就是例子。正如某位学者坦言:“相关工作经验”的背后,是高校本科实践教学严重问题的凸现。[3]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文科类院校与理工科类院校相比有其自身不同的特点,理工科大学生就业去向一般与专业较为接近,岗位相对而言较为明确,因而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要求也比较单一;而文科教学的特点较为注重学生的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文科大学生的就业去向也一般是第三产业,这类行业往往需要学生本身有一定的积累或特长,否则很难适应岗位多方面的需求,这就对学生的理论功底、动手能力等基本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此外,文科大学生的就业个体差异较大,所从事的行业和岗位具有百花齐放的特点。可以说,文科大学生能否顺利或者满意就业,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特别是对于地方性大学而言,除少数学生会在毕业之后继续深造或从事理论研究之外,绝大多数学生都会直接踏上工作岗位。因此,地方性大学应更多地将精力放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面,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从而与985、211等重点高校形成错位竞争的格局。
笔者以上海政法学院国际政治专业为例,探讨以就业为导向的地方性大学文科类本科生实践教学模式及其特点,并总结其困难、成果与不足,以期抛砖引玉,引发更多讨论。
总体而言,国际政治专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是比较高的,根据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其培养的毕业生除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外,还须有较强的外语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该校国际政治专业设置于2007年,至今已招收四届学生。其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系统掌握国际政治基本理论,了解国际体系运作规律,兼具法学专业知识,熟悉中国法律和相关政策,具有较强的国际交往能力,能从事涉外事务、对外宣传、教育、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人才。其培养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有党政机关、外事部门、新闻出版、工商企业、教育科研等单位,具体从事的是外事外交、管理、咨询、文秘、宣传、研究、教学等实际工作。自2007年至2011年,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其教学计划进行了不断调整,实践类课程比重日益增加。例如该专业2010年的教学计划,在原有的学科基础课之外,增设了国际谈判、国际组织、国际时事分析与报道(案例)、领导科学与艺术、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涉外礼仪、议事规则(情景模拟)、信息管理、电子政务等诸多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并逐步替换掉一批实用性不强的课程。
为了解市场对该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笔者对2007届毕业生的就业流向进行了调研。通过对第一手资料的分析发现:该专业毕业生有15%左右最终在国内外高校攻读硕士学位,其他毕业生则主要集中在北上广等大城市就业;就业所在的行业分布较广,其中涉外单位占有一定比重;单位的性质以公司企业为主,机关事业单位为辅;就业岗位主要有贸易类、市场类、管理类以及教育类,等等;毕业生的就业率在95%左右,且学生对就业单位的满意度较高。根据对在校生及毕业生的一份调查问卷,笔者也发现,以理论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对国际政治专业学生提出的“动手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以及具有创新意识”等较高的要求。对学生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健康人格、人文素养和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教育,也应当同时在课堂内外展开。该模式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校内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和实训课程、第二课堂、学术社团和学术竞赛、毕业论文写作以及导师制的贯彻实施等,另一方面是校外实践教学,主要有校外实习、参观访问、社会调查、课题研究以及志愿者活动等。
校内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与整合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需要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增加多媒体辅助教学、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写作式教学及小组活动式教学的比重,同时对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模式,包括课堂提问、讨论、报告、调研、作业、论文、学科竞赛等等,形式也颇灵活,既有笔试,也有口试,既有开卷,也有闭卷。教学与考核方式的双重改革,使学生逐步摆脱一切向绩点看的错误思维。论文撰写是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的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一次综合性检查,并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国际政治基本理论和在社会实践中的实际运用。
校内实践教学改革的另一个方面主要是专业教师参与大学生学术性社团的建设,指导学生参与学术竞赛,开拓学生第二课堂以及加强文科实验室、图书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投入等。校内实践教学主要以“天马”系列学术平台为依托,进一步拓宽学术社团和学术活动的覆盖面,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使教师从大众化教学转向个性化教学。“导师制”、“小班化教学”、“主题讨论”、“菜单式课程”等多种途径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此外,还相继为学生配备了“模拟联合国辩论系统”、“电子政务系统”等应用软件,使学生对相关专业领域有较强的感性认识,眼界得以拓宽,并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此外,所有学生参加军事理论学习和军事技能训练,也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外实践教学主要涉及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组织学生进行与本专业有关的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或专题报告会以及与机关、企事业单位合作进行课题研究等三个方面,其中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维护历来是大学生实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校外实习是让学生到与专业有关的实际工作岗位上去锻炼,以检验专业素养,提高综合能力,积累工作经验,完成大学生从学习岗位到工作岗位的初步过渡。目前该专业实习基地约20余家,主要分布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公益组织、大中型企业和部分媒体等,每年可容纳学生100余人。学生在参与社会调查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本专业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剖析并寻求正确的答案,从而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升学习实效的目的。这种学习与研究同时进行、相辅相成的模式也为研究型人才提供了培养路径,如每年该专业都有不少学生考取国内外高校的硕士研究生,还有个别同学在读期间就通过申请参与到一些国际组织或国外高校的交流项目中去。
上海政法学院国际政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为目标,依托丰富的学术性平台,整合校内外各方面资源,其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缩短了毕业生上岗后的适应期,据用人单位反映,该专业大多数学生上手快、肯动脑、后劲足。第二,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学生入学之后就能通过多种途径接触专业及相关领域的各类信息,既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动态,又熟悉相关行业或岗位的用人标准,从而缩短了该新设专业与学校其他老牌专业之间的差距。第三,一方面强化了学生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又促使学生有意识地选修其他课程,以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第四,促进了学院的教学改革,学生在实验、实训、实习过程中,发现原有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通过及时总结交流并不断改进,使本专业的教学计划日臻合理。第五,及时发现并培养一批杰出的人才。高起点、高规格的实践教学特别是专业实习,使一些特别勤奋而又具有天分的学生脱颖而出,及早进入事业发展黄金期;同时一些颇具理论研究兴趣与天赋的学生也较早确立了考研的目标,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风良好,教风严谨。
随着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当然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瓶颈,其中以校外实习方面的问题最为突出,针对这些问题应在以下几方面努力:第一,校企合作和实习基地应纳入规范化管理,人员和资金方面的投入要与招生规模相适应,改变部分领导和教职工不重视实践教学的现状,使实习真正成为教学的重要环节。第二,在实习过程中,除应进一步加强对优秀实习带队教师和优秀实习生的激励之外,还应设立“优秀实习基地”,对实习基地进行长效化、分类化和人性化管理,淘汰不适合学生实习的基地,将与实习基地的合作共建推向深入。第三,进一步提高实习基地的规模和质量,争取尽快从目前实习基地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公益组织、大中型企业为主拓展到非政府组织、国内外媒体、外资企业及民营企业当中。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应鼓励学生申请国际组织及国外相关机构的实习生岗位。通过不同层次的培训或实习,为学生开发出更多更好的认知平台,将学生校外实习与课堂教学以及职业规划更好地结合起来。最后,基于上述原因,各二级学院的实习管理也应当常规化和制度化,形成“事前有计划组织,事中有分工合作,事后有总结归档”的良性运作模式,定期收集师生的反馈,及时采纳合理化建议,为整个实践教学的深入开展与理论研究打下基础。与此类似,实践教学其它方面的改革尝试也面临着机制、资金和人员方面的挑战。
由于地方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主要来自于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竞争能力,[4]对于这类学生的培养就应该兼顾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两个方面,而且应以后者为主。特别是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无法做到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在传统的一刀切模式下,教师往往不得不“以专业为中心、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5]但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角度而言,增加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建立实践教学规范和科学评估体系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文科实践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按多层次、系列化、开放式组织实践教学,形成科学、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6]
产学研结合的原则是针对高等教育提出来的,但它的深层次意义在于,它不仅是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而且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7]清华大学顾秉林院士曾经指出:“实践教育,是指围绕教育教学活动目的而开展的、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它既包括为认识探索自然规律、掌握技术知识而开展的科学实验、生产实习等必要的验证性实验,也包括为解决实际的生产和社会问题,提高创新能力而开展的研究性、探索性、设计性、综合性实践,还包括以了解社会和国情、提高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社会实践。”[8]因此,高校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教学平台应当丰富多样,尽量兼顾学生的各类需求,内容应涵盖专业知识及技能的融会贯通和综合运用。首先要做到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应当不拘一格,给教师充分的自主权,避免学生死记硬背,不求甚解。只有这样,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才能拥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将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具备将学习和研究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创造良好的工作业绩。
可以说,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增加,各高校都大力开展了实践教学方面的改革,在积累了一定经验的同时,实践教学至今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首先,由于学校、社会乃至学生本人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度和接受度不够一致,实践教学的开展具有阶段性和短期性的特点。首先,高校领导、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在实践教学的改革方式、工作方法和投入程度上存在认识上的误差。相对于理论课教学而言,对实践课教学重视不够,这就造成高校内部职能部门与二级学院之间的工作衔接不畅,对实践教学教师的聘用、培训和培养也不够及时充分。其次,整个社会虽然已经意识到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产生了一定的脱节,但往往把原因归结为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招生规模不恰当这些外部性因素上,忽略了教学改革、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以及学生就业能力提高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后,学生本人及家长虽然对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考核机制的完善以及提供更多实习实践锻炼机会等方面都有强烈的诉求,但由于长期形成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惯性,导致一些学校和教师作出的一些有益尝试首先得不到学生和家长的理解、支持与配合,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实践教学改革的力度。
其次,高等教育工作者及理论界人士对实践教学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实践教学的开展具有实验性和自发性的特点。我国大学的体制架构和专业设置等主要学习的是前苏联,[5]这种模式历来较为重视知识传承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衔接性,其特点是注重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方面的培养,学生的基本功较为扎实,但课程设置却较为片面化和狭隘化。因为对专业理论学习研究的越深入,接触其它领域相关知识的途径就越少,到实践中亲身检验的机会也就越少,这十分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普遍将大学教学、科研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以推动实践教学的迅速发展。[9]事实也证明:实践教学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10]但我国目前对于实践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各高校的实践教学尚未进入规模化、标准化发展阶段,难以形成自身独有的理论体系。
再次,虽然各高校的实践教学改革日渐蓬勃发展,但对于不同学科而言,其内容上不仅缺乏针对性,方式上也颇为陈旧,尤其是文科各学科的实践教学模式基本上较为雷同。大多数专业的实践课程设置大多沿用历史形成的授课模式,并没有根据社会需要和专业特色进行针对性改革。[11]这种现象比较容易造成下述不良后果:第一,学生在大学各个阶段参与的实践教学缺乏关联与配合,既有重复的内容又有空白的地方,不成系统;第二,学生难以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师也无法做到因材施教;第三,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很难量化或者在实际生活中检验,因而使教师和学生丧失对实践教学的信心等。这些现象对今后深入研究和开展实践教学都极为不利,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教师和学生易受自身思维定势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与实践教学的内涵和外延本身也在不断发展有关。这就需要高校与社会多方面配合,将实践教学的改革不断推向深入。
综上所述,高校实践教学改革至今,尚处于飞速发展的成长阶段,文科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尤为如此。笔者认为,除应大力加强对实践教学理论和实例的研究之外,还要在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制度。首先,要对实践教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即它不仅关系到学科或专业教学计划的优化与完善,还关系到大学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其次,虽然在现阶段,我国已经通过建立大学科技园、产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但地方性大学文科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与社会上的就业岗位无缝对接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这既需要高校放下身段、主动走出去,让学生有机会在大学期间接触到社会上的相关行业、岗位和信息,也需要企业充分认识到高校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价值,在高校推广自己的企业文化和品牌,培育潜在的优秀员工和客户,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再次,实践教学不应仅仅依赖于高校自上而下的发起和推动,它与其它任何教学方式一样,需要大学生本人的积极配合和踊跃参与。因为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特点,学生在接受知识时较为被动,依赖性很强,这对于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是非常不利的。最后,文科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应当鼓励创新,根据所在地区、所在高校、所学专业以及就业意向等方面的不同,实施不同的实践教学方案,争取将来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与服务。
[1] 曹慧东,杨颖,郑伦楚.深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1(11).
[2] 廖胜刚.创新实践教学:对接高校人才模式与就业市场需求[J].当代教育论坛,2005(1).
[3] 李尚敏.从“相关工作经验”现象看加强大学本科实践教学的紧迫性[J].中国大学教学,2007(10).
[4] 倪师军,等.基于三大平台培养三种能力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8(1).
[5] 胡建华.现代中国大学制度的原点:50年代初期的大学改革[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 印文霞.谈文科实践教学改革[J].青年文学家,2006(12).
[7] 潘懋元.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08(3).
[8] 顾秉林.加强实践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在清华大学第22次教育工作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12).
[9] 王玮.发展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探索[D].武汉理工大学,2002.
[10] 王又军.从大学生就业市场看高等学校的实践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11(1).
[11] 张建旭.大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索[J].科教文汇,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