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
(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都找到了自己的优势,积累了相应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随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培养的“大众化”趋势日益明显,社会上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质疑接踵而来。如何进一步搞好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仍是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当前在校硕士研究生在学习中有哪些困难,需要怎样的帮助,有着怎样的学习认知、学习情感体验、学习行为意向和心理诉求,应以何种渠道和方式加以解决,是进一步搞好研究生培养、教育、管理工作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问卷调查选取了兰州大学研究生院10个学院作为调查对象,其中,自然科学院5个,社会科学院5个,选取的自然科学院涉及: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生命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大气科学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社会科学院涉及:政治与行政学院、法学院、教育学院、哲学社会学院、经济学院。本次调查共发放300份调查问卷,自然科学院150份,社会科学院150份,各占50%,选取的各个学院随机发放问卷30份,被调查者涉及2010级、2009级、2008级三个年级。最后回收问卷285份,回收率为95%;其中有效问卷252份,有效率为85%。回收的有效问卷中,自然科学院112份,占有效问卷总数的44.6%,社会科学院139份,占有效问卷总数的55.4%。本问卷施测时间为2011年3月28日—4月3日,施测地点为兰州大学研究生院,同时还对20名学生进行了访问调查,针对重点问题进行深入交流。调查问卷针对硕士研究生的学习认知、学习情感体验、学习行为意向和心理诉求等问题,设计问题34个,其中封闭性问题32个,开放性问题2个,最后使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进过分析、归纳、整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学习动机的认知。动机是指激起人们行动或抑制这个行动的愿望和意图,是一种推动人的行为的内在心理原因。[1]许多动机理论认为,动机是构成人类大部分行为的基础[2],对学习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41.8%的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深化专业知识的学习,41.4%是缓解就业压力,10.8%是随波逐流,6.0%是父母的期望,这一结果在年级、专业、性别上差异不大。调查数据表明,求知型动机、就业型动机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硕士研究生是大学阶段的继续,一部分学生选择读研,体现出他们对专业知识更深、更系统的追求;另一部分借助于研究生这个“跳板”,实现更好地就业,反映出社会对从业者学历要求的提升,也折射出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
2.学习目的的认知。明确的目标是人们前进的方向,是激励人不断前进的动力,是帮助人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调节剂。学习目标指示的是学生学习的方向,与学习积极性密切相关。调查显示(见表1),21.2%的学生认为在校学习阶段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业,45.2%认为是找到理想的工作,10.0%认为是物质生活的改善,19.6%认为是身体健康,4%选择了其他;12.4%的学生目前最大的愿望是考取博士研究生,35.2%是优秀地完成学业,42.8%是尽快毕业参加工作,9.6%是改善物质生活。数据表明,78.8%的学生认为在校学习阶段最重要的任务不是学业,45.2%的学生将“找到理想的工作”列为最重要的任务,42.8%的学生将“尽快毕业参加工作”列为目前最大的愿望。显然,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沉重,目前学生的注意力并不在学习上,就业是他们更为关注的主题。
3.科研创新意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明确规定“硕士应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研究生学习不同于本科,更强调专业的深度,更关注科学研究,更需要问题与创新意识,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反应的是他们科研的积极性和发展潜力。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24.4%的学生有自觉的创新意识,66.0%的学生更倾向于模仿意识,9.2%的学生完全按老套路。数据表明,大多数学生(75.6%)并没有自觉的创新意识,他们的“模仿意识”需要突破、“老套路”束缚亟待摆脱,创新意识需要凸显。
表1 硕士研究生的学习认知
1.学生的专业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调动一切积极性的源泉,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学生目前的学习状态,标示着学生的潜力。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64.7%的学生对学习生活满意,79.8%的学生喜欢自己的专业,这说明,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是怀有专业学习兴趣的,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有着积极正面的情绪体验。同时,35.1%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生活不满意,20.2%的学生不喜欢自己的专业,这种消极的情绪体验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表现,影响学习的效果,这表明,学生的心理需要期待进一步满足,心理援助需要实质性的解决心理问题。
2.学生对教师授课方式的满意度。教师的授课方式,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学生对教师授课方式的评价,也是教师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一种反映。结果表明(见表2),7.1%的学生对教师的上课方式非常满意,49.2%基本满意,22.2%不满意,12.3%很不满意,9.2%不做评价。这说明,多数学生(56.3%)对当前教师授课方式表示满意,同时43.7%的学生表示“不满意”,显然,学生对教师授课方式的满意度、认同度有待提升。
3.学生的心理状态。学生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而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教学、学校管理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调查发现(见表2),目前69.7%的学生面临着沉重的心理压力,51.6%的学生对焦躁的心理倾向习以为常。这表明,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形势的变化、诱惑的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持久化、焦躁情绪扩散化,消极学习心态长期困扰着学生。
1.学习安排情况。学生的自我安排和自我监督等通过学习计划的制定和具体的行为体现出来。调查显示(见图1),65.1%的学生有自己的学习计划,但是有些同学不能坚持执行计划,84.4%的学生能按时上课,但也有部分学生(逃课学生中的51.8%)不想上课就逃课,这说明,学生在日常学习安排中、在计划执行过程中,意志力不够,自制力不强,非理智因素发挥的积极作用不明显。
图1 学生学习安排情况
2.动机冲突的处理。调查结果表明(见图2),面对学习与工作这个“双趋式冲突”时,29.6%的学生出于“对前途的茫然”和“社会的外在压力”而“放弃读研”,27.0%的学生表示继续读研。这说明,学生并非生活在社会之外,他们感受着社会变化,关注着就业形势,倾听着社会发展方向,并准备随时调整自己的方向。在这里应特别注意的是,未来就业的预期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心态和行为取向。
图2 学生对动机冲突的处理
表2 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情感体验
1.目前面临的主要压力。当前,学生面临着沉重的压力,既有当前环境的压力,又有预期的压力。调查结果显示(详见表3),学生目前面临的主要压力是毕业后就业的茫然,预期毕业后面临的主要压力是就业。显而易见,学生的主要压力是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不论是当前的,还是预期的,都主要来自于“就业”。这里有对目前就业形势的理智认知,也有对未来就业形势的自我预期。
2.教学建议。问卷对学生的教学建议设计的是开放性题目(“您对学校教学的建议是什么”),在252份有效问卷中共有158人对这一问题作了回答。其中88人(56%)建议“老师认真备课,授课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与学生多交流,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和帮助”;52人(33%)认为应完善课程设置,其中16人认为应加强课程的专业性、30人明确建议加强课程的实践性和社会实用性,4人提出增加心理辅导课程;14人期待学校在教师配置、教师评价、学风方面的改进;9人提倡学习的自主性与学术自由,5人提倡调整必须发论文才能毕业的规定,调整奖学金制度。可以看出,学生期待老师在授课内容、授课方式方面予以改进,期待与老师有更多的交流;期待学校在制度、课程设置、监督管理方面给予改进,一些学生也表达了寻求心理帮助的意向。
学习心理是一种普遍存在而又十分复杂的精神现象,具有较强的群体性和感染性,造成学生消极学习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消除学生的消极心理,必须从根源着手,多措并举。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多数学生面临着沉重的心理压力和消极的心理倾向,面对压力有部分学生想逃避。挫折、压力是不可避免的,适度的压力,可以促进个体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为成功打下基础,而过度的压力长期存在,必然会降低学生对未来的预期,降低目前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滋生、诱发消极心理。改善学生学习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好学生的心理援助就显得非常迫切。因此,学校要通过开设相关的心理课程、心理讲座、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和自我调适能力,逐步消除消极心理倾向;学校还可以利用网络媒体,向学生宣传相关的心理知识、心理调适途径,最大限度地降低学生的消极心理;导师和任课教师要与学生多交流,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惑、生活中的迷茫、就业中的无助,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压力观;班集体要积极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关爱活动,在交流中给予有消极心理的同学以帮助,增强其对未来的信心,帮助他们逐步走出心理低谷;学生自己也要提高心理承受力、学会自我调适,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社会飞速发展、人才竞争激烈的今天,开展心理援助,帮助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尤为迫切。因而,要通过多渠道的心理援助,帮助学生理性地面对就业,以开朗、乐观的心态接受各种挑战,并把它们变成动力,促使自己不断前进。
调查显示,学生当前面临的最大压力都是就业,并且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对就业预期不太乐观,这个问题的解决,对消除学生的消极心理至关重要。解决就业问题,从国家和社会层面讲,要通过引导相关政策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拓展就业的渠道,解决好就业中的歧视现象,着力解决毕业生就业;做好就业体制改革,把就业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同时,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做到“人尽其才”“才有所用”。
从学校层面讲,学校首先要根据社会要求,调整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做好“毕业就失业”的预防工作。其次,要努力改善课程结构,增加课程实践环节,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对自己以后的就业前景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从而调整学习的侧重点。再次,加强就业指导、培训和服务,积极与周边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各类单位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搭建供需结合的平台,努力为毕业生创造就业机会,多渠道解决学生就业问题。最后,强化宣传和教育,引导学生转变“等、靠、要”等消极的就业观念,引导学生转变“好高骛远”、“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的就业心理倾向,帮助学生树立从基层做起,脚踏实地的作风,发动学生积极的行动,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克服困难,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
从学生个人层面讲,要找准定位,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要转变就业观念,对自己的能力、优势要有清醒的认识,对自己有正确的定位,增强自身的适应性,学会调适心理落差,以积极的心态适应环境,在不同的环境中充分发挥潜能。同时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将个人愿望与社会要求相结合,把个人发展纳入社会发展要求的洪流中,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调查显示,学生对课程设置、教师教学有不同的诉求。研究生学习一方面强调“主体”的独立思考和探索,因此需要学校要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营造学术民主、学术自由的氛围,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也需要“导航”,导师一般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清醒的前沿意识,在研究生学习中扮演着“船长”的角色,因此,导师要恪尽职守、专心治学,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为学生树立榜样,平时要与学生多接触、多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专业困惑、心理症结、就业疑虑,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指导,帮助学生找准位置、把准方向、解除困惑、排除干扰、坚定信心、取得成功。此外,要了解学生的发展潜力和预期方向,对有志于深造的学生,加强专业深度的培养和训练,注重专业精神和科研创新意识的锻炼;对倾向于将研究生学习作为就业砝码的,加强职业引导,帮助各类学生学有所得。
表3 硕士研究生的心理诉求
当前,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人们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这无疑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形成了很大的冲击。所以,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同时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气,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以积极健康的主旋律催人奋进,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刻苦学习的信心,从而真正提高研究生教育的水平,改善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
[1] 程正芳,高玉祥,郑日昌.心理学[M].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2003:167-168.
[2] Weiner B.Human motivation.Mahwah[M].N J:Erlbaum,1989.